乍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土和人口

一 国土面积

乍得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幅员较为辽阔,国土面积128.4万平方千米,居世界各国领土面积第20位,在非洲国家中排名第五,仅次于阿尔及利亚、刚果(金)、苏丹和利比亚。

二 地理位置

乍得位于北纬7°~24°、东经13°~24°。与六国相邻,北邻利比亚,东接苏丹,南与中非共和国和喀麦隆接壤,西与尼日尔毗连,西南乍得湖的对岸则是尼日利亚。

三 地形、河湖与气候

(一)地形

乍得是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距乍得最近的港口是邻国喀麦隆的杜阿拉,相距约2000千米。

乍得从北到南可分为三大区域:沙漠地带、半干旱地带和热带草原地带。北部和东部地势偏高,其余地区地势平缓,乍得湖是其海拔最低的区域。北部的提贝斯提高原区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库西山(Emi Koussi)海拔3415米,系中部非洲的最高峰。东南部为达尔富尔高原区,东北部为埃尔迪-恩内迪高原区。东北高原有一座活火山——图西德火山(Toussidé),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3265米。

(二)河湖

流经乍得的主要河流有:沙里河(le Chari),源自中非共和国,全长约1200千米;洛贡河(le Logone),发源地在喀麦隆,全长约950千米。洛贡河和沙里河之间可通航,两河在首都恩贾梅纳附近交汇,一并注入乍得湖。除这两大河以外,汇入乍得湖的河流还有巴塔河(le Batha)、加扎勒干河(le Bahr-El-Gazal)、奥克河(le Bahr-Aouk)等。

乍得境内有五大湖,分别是:乍得湖(Tchad)、菲特里湖(Fitri)、伊洛湖(Iro)、雷勒湖(Léré)和特盖姆湖(Tekem)。

乍得湖是该国最主要的水域,位于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国交界处,撒哈拉沙漠和世界奇热地带之一的苏丹热带稀树干旱草原之间,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淡水湖,也是非洲第四大湖。“乍得”一词在生活在湖边的卡努里人的语言中意为“大面积的水域”。所以说,乍得因湖而得名。

地质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乍得湖孕育在非洲古老大陆上的一个原始盆地里。1万多年前,乍得湖湖区是一个很大的内海地区。据考证,在过去的5000~12000年,乍得湖曾三度外扩。约5400年前,乍得湖的面积达到巅峰,达30万~40万平方千米,水深160多米。向东北,乍得湖曾与尼罗河相连,是尼罗河的河源之一。向西,在丰水期,乍得湖水平扩大,能够与尼日尔河最大的支流贝努埃河相通。后由于地形变化,出口河道泥沙淤塞,乍得湖和尼罗河、尼日尔河逐渐分离,才演变成今天的内陆湖。

如今,乍得湖的面积每年随季节变化而发生两次明显变化。6月雨季来临时,湖面扩大;11月旱季到来时,湖面则渐渐缩小。乍得湖的水源,主要来自降水和河流。沙里河和洛贡河占乍得湖供水量的82%。降雨占乍得湖水源的14%,其他河流来水约占3.6%。湖水的4.5%渗漏为地下水,成为周围干旱地区居民生活和牲畜用水的重要来源。

无论从生活生产用水角度,还是从渔业发展等方面看,乍得湖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乍得湖水质优良,水浅,温度高,是一个天然淡水渔场,出产大量的泥鳅、尼罗河鲈鱼、鲶鱼、河豚、虎形鱼等。乍得湖畔的居民普遍以捕鱼为生。部分渔民习惯使用鱼叉叉鱼,将渔获之物收入大号葫芦内,保持着原始而有趣的劳作状态。

除了渔业资源,乍得湖也为周边居民提供其他生活资料和经济来源。乍得湖的浅水区生长的芦苇和纸草,是当地人编制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材料,也是造纸的原料。乍得湖沿岸还出产食盐和天然碱。湖区东部被水道隔成许多岛屿,保持着原始而美丽的自然生态,可惜的是由于乍得经济发展落后,湖区的旅游价值尚未得到较好开发。湖区毗邻的沙里河以及洛贡河流域是重要的农业区,盛产棉花、花生、稻米、薯类等,是乍得主要的粮仓所在地。

乍得湖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北非和中部非洲的重要通道,是周边各国居民的集散地。湖区居民经常划着渔船,带着土特产,聚集在湖边的浅滩草丛中,组织临时性小型集贸市场,出售或者交换土产品。乍得居民经常用船载着鱼、肉、木薯等农、副产品到尼日利亚出售,带回糖、花生油、肥皂、衣服等日用品。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乍得湖区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耕地灌溉需求的增加,乍得湖的面积不断缩小。20世纪60年代,其面积约为26000平方千米,至2004年则缩小为2400平方千米左右,在不到50年时间里缩小为原来的1/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乍得湖的湖水面积锐减,导致湖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沿湖国家应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应对这一挑战,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为保护乍得湖生态环境,优化湖区水资源管理,1964年,乍得、喀麦隆、尼日利亚和尼日尔四国在恩贾梅纳成立乍得湖流域委员会。1994年中非共和国加入该委员会,苏丹、埃及、刚果(布)和刚果(金)为委员会观察员国。1998年,委员会制定了该流域的6项发展战略计划,提出开凿一条长100~200千米的人工河道,将刚果河(扎伊尔河)重要支流乌班吉河的部分河水调入乍得湖,以解决乍得湖水量大幅下降的问题。2001年3月,乍得湖流域委员会第48次部长级会议决定在乌班吉河上游修建一座大坝,以期早日实现乌班吉河水北调乍得湖计划。会议认为,修建这座水坝可以调节乌班吉河下游水量,保障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和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之间的水运常年畅通,也有利于将乌班吉河水输送到日益干涸的乍得湖,同时还能蓄水发电,改善中非、苏丹等国家的供电现状。由于该计划所需资金巨大,且刚果(金)、刚果(布)等上游国家对工程引起本国水资源减少存有顾虑,该计划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8~2015年,乍得湖流域委员会实施了乍得湖流域可持续发展计划,加强乍得湖环境保护和促进流域居民减贫,具体举措包括水资源保护、沙丘固定、濒危畜类和鱼类保护、就修建引水渠进行可行性研究、重新培育退化的草场等。该计划耗资418亿中非法郎二战后,非洲前法国殖民地国家普遍使用“非洲法郎”。后随着各国独立和区域经济货币一体化的发展,进一步区分为“西非法郎”和“中非法郎”。由于各类资料中多有混用情况,为叙述方便,本书统称“中非法郎”。,资金主要是非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伊斯兰发展银行等机构的贷款,有关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此外,近年来,尼日利亚极端组织“博科圣地”经常袭击在湖区航行的船只,杀害渔民,对湖区航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2014年,乍得派代表出席了乍得湖盆地委员会(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喀麦隆、中非等五国组成)会议。会议决定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喀麦隆等四国将合作组建一支多国军事力量,共同应对“博科圣地”的威胁。

(三)气候

乍得地域辽阔,从北到南不同气候特征明显。占国土面积约一半的北方地区属典型的撒哈拉沙漠气候。南部属赤道气候,湿润多雨,有利于热带草原的形成。中部属热带草原气候,旱季远长于雨季。

每年4月,乍得盛行西南风,进入雨季。南方的雨季从4月或5月持续到10月,中部和北部一般是从6月到10月。其余月份为旱季。全国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最高平均温度可达30~40℃。首都恩贾梅纳7~9月为雨季,气温在21~35℃,降水丰沛,尤其在7月和8月,平均降水量可达144~175毫米。10月到11月中旬,炎热少雨,但仍比其余旱季月份湿润。

四 行政区划

根据乍得1996年宪法,乍得地方行政单位分为大区(Région)、省(Département)、镇(Commune)和村(Commune rurale)四级。近十多年来,乍得全国行政区划几经变更。1999年以前,全国分为6大区14省;1999年将14省改为28省;2002年全国划分为18个大区,下辖57个省级单位;2008年,全国划分为22个大区。目前,根据2012年9月4日总统法令,全国划分为23个大区(见表1-1),每个大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

表1-1 乍得行政区划

五 国旗、国徽和国歌

乍得于1960年8月11日独立,自独立之日起一直使用蓝、黄、红三色旗为国旗,三个大小相等的蓝、黄、红长方形从左到右并列。蓝色象征着乍得人民的自由如同浩渺的穹宇,黄色代表黄金和财富,红色象征着为了乍得前仆后继而捐躯的勇士的鲜血。

乍得共和国1975年制定国徽,中心的盾形由黄、蓝两色波纹线构成,代表乍得最主要的自然特征:美丽宁静的乍得湖及其他水系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盾徽左侧绘有一头黄色山羊,表明乍得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右侧的雄狮是当地特有的野生动物。盾顶部是升起的太阳,寓意太阳照亮乍得前进的道路,国家定会蒸蒸日上、繁荣兴旺。盾徽基部的黄色饰带上写着乍得的箴言:“团结、劳动、进步”。

1960年乍得独立,《乍得曲》(又译作《乍得人民》)成为乍得国歌。国歌由耶稣会路易· 纪德罗尔(Louis Gidrol)神父及其学生作词,保尔·维拉尔(Paul Villard)神父作曲。歌词大意如下:

 

哦,我的祖国,愿上帝保佑你!

愿你的邻居喜爱你的儿女。

快乐,和平,高歌前行,

忠于祖先,祖先凝望着你。

 

北方民族,带着无尽的羊群,

南方民族,耕耘着田地。

牧羊人,山里人,渔夫,商人,

融为一体,共同前进。

 

手持锄头,勇敢结绳,

看着你饥饿的孩子,

你面前的田野等待播种,

愿油流成河,愿谷仓满溢。

 

你的工程师们将为你开路,

你的医生们将给你健康,

勤奋学习,无惧付出,

把无知和痛苦抛在一旁。

 

(副歌部分)

乍得人民,站起来奋斗!

你曾经征服大地获得权利,

你的自由将诞生于你的勇气,

睁开眼,未来将属于你。

六 人口

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的统计数据,乍得人口为1283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9人,人口年增长率为3%。乍得人口平均寿命为53岁,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4%, 15~64岁的人口占49.2%,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2.6%,青年人口所占比例相当高。此外,乍得男女人口比例平衡,女性占总人口的49.9%。2012年劳动力总数约为485万。2016年,乍得人口增长到1445万左右。

乍得城市人口约占27%,主要集中在首都恩贾梅纳地区。全国人口密度北方小,南方大。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占国土面积1/5的南方地区。此外,乍得还生活着一些来自苏丹、中非共和国和尼日利亚等国的难民。

七 民族

乍得是非洲大陆上少数几个黑种人和阿拉伯人长期混居的地区之一,仅凭其肤色和外貌特征较难判定族群归属。全国有大小部族256个。南部居民主要为萨拉族(Saras),此外还有马萨族(Massa)、蒙当族(Moundang)、科托科族(Kotoko)等;中部和北部主要为阿拉伯人和图布族(Toubou);中东部有马巴族(Marba)、巴吉尔米族(Baguirmien)和布拉拉族(Boulalas)等。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有萨拉族、阿拉伯人、瓦达伊族(Ouaddai)等12个。

(一)萨拉族

萨拉族是乍得南部主要部族,也是乍得最大部族,约占总人口的30%。“萨拉”这一名称来自法国殖民者,也有人认为来自阿拉伯人,意为古埃及太阳神“拉”之子。该部族主要分布在东洛贡、西洛贡、中沙里三个大区,以及东凯比河大区、西凯比河大区南部,坦吉莱大区东部。部族有12个分支,包括恩冈巴耶、姆巴耶、古拉伊、马金加耶、卡巴、尼埃利姆、纳尔、达伊、恩加纳等。根据考证,萨拉族人先祖为尼罗河谷的努比亚人,身材高大、强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的作物包括高粱、木薯、棉花等,历史上经常与前来劫掠的北方阿拉伯游牧民族作战。1922~1934年,很多萨拉族人被法国殖民者征募修建刚果大洋铁路(布拉柴维尔至黑角)。二战期间,一些萨拉族人还参加了“自由法国”的军队。乍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恩加尔塔 · 托姆巴巴耶(Ngarta Tombalbaye)即为萨拉族人。萨拉族人主要信奉天主教,其语言萨拉语属尼罗-撒哈拉语系。

(二)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乍得中部巴塔、沙里-巴吉尔米、萨拉马特等三个大区,部分居住在乍得西部。最早一批阿拉伯人于8世纪来到乍得盆地,此后有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他们构成了乍得阿拉伯人的三个主要部族。14~19世纪,乔埃纳部族为逃避埃及国内迫害,从尼罗河河谷来到乍得;阿萨乌纳部族从北方来到乍得;乌雷斯利芒部族也从北方来到乍得,他们是乍得阿拉伯人中肤色最浅的。阿拉伯人来到乍得后主要从事游牧活动,并广泛传播伊斯兰教和推广阿拉伯语,为争夺水草丰茂之地,常与在南部定居的农民发生冲突。

(三)图布族

图布族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沙漠地区,约占乍得人口的5%。由于与阿拉伯人混居,很多图布族人具有阿拉伯血统。图布人中最著名的是扎卡瓦人,他们于850年来到乍得西部的加奈姆,建立了铁达王朝。

(四)中部和东部的居民

乍得中、东部的加奈姆大区和乍得湖沿岸定居着众多部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马巴族、哈吉拉耶族(Hadjeray)和布拉拉族等。

马巴族是瓦达伊苏丹统治地区(大致是现在的瓦达伊大区)的土著人,约占乍得人口的5%。

哈吉拉耶族定居在乍得湖中部的山区,约占乍得人口的5%。这些部族由于瓦达伊族和阿拉伯人的侵入而迁居至此。

布拉拉族于14世纪初从加奈姆迁移到哈吉尔-拉米斯地区的乍得湖南岸定居,之后同阿拉伯人杂居,约占乍得人口的2.5%。

八 语言

在多民族的环境中,多语言也成为乍得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乍得共有130多种语言,分别隶属于亚非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尼日尔-刚果语系等不同语系,但其中拥有5万以上使用者的语言仅有18种。

乍得宪法规定,法语和阿拉伯语为乍得的官方语言。精英阶层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一般使用法语,能够听懂法语的乍得人不超过30%。法语在南方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较为广泛。法语是政府的工作语言,几乎所有的官方文件都使用法语书写。法语也是经贸活动的通用语言。约10.3%的人口(主要在北方)使用乍得化的阿拉伯语。乍得民族语言中使用最广泛的是萨拉语(10.3%的人口使用),其次是加奈姆语(Kanembou, 5.3%的人口使用)、达扎语(daza)、马巴语(Maba)、马萨语(Masa)、蒙当语(Moundang)等。

多语言格局无疑给乍得社会运行和民族共处带来了一些客观障碍。但对于乍得学生来说,要在学校学会非母语的法语和标准阿拉伯语,具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由于民族分布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人为边界划分并不相吻合,有些语种也在乍得的邻国使用,比如姆拜语(Mbai)在中非和喀麦隆,莫西语(Mosi)和图普里语(Tupuri)在喀麦隆,卡努里语(Kanouri)在尼日利亚和喀麦隆都有人数不一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