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9 七十二烈士血洒黄花岗

黄花岗起义(又称“三二九”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1910年2月12日,同盟会在广州依靠新军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史称广州新军起义。是日,新军二标炮兵第一营首先起义,接着步兵、辎重、工程各营士兵纷起响应,共集合3000人,公推倪映典为总司令。倪与义军对天宣誓“愿为革命战死”,随即分三路向广州城推进。后因“子弹罄竭,无法抵御”,终至溃散。次日清军四出搜剿,义兵被俘百余人。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巨大,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同盟会的骨干会议,决定先在广州发动反清起义,一俟成功,即由黄兴率兵进攻湖南、湖北,赵声率部由江西进击南京,长江流域各省同时响应,然后会师北伐,推翻封建帝制。会后,同盟会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1911年3月25日,黄兴离港赴穗,在越华街小东营5号设立了起义总指挥部,黄兴任副总指挥。革命党人还在广州城内设立了38个秘密据点。敢死队云集香港,武器弹药陆续运入省城各个据点。统筹部召集会议,决定于4月13日起义,兵分10路攻城。然而,当天发生了同盟会会员枪杀广州将军孚琦的事件,省城戒严,加之饷粮兵械没有全部运到,起义遂改期。后来,黄兴决定于4月27日起义,改原来的10路进攻为4路进攻方案,由黄兴、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各领一路,约定下午5点半举义。不料,陈炯明和胡毅生按兵不动,姚雨平因领不到枪械也无法发动,只有黄兴一路孤军作战。

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下午5时半,黄兴率领先锋队员(即敢死队员)130人,臂缠白布,手持枪械炸弹,从小东营出发,直奔距离甚近的两广总督署,击溃卫队并冲入内堂放火,但未抓获两广总督张鸣岐。当黄兴等退出督衙时,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军队迎面相碰,两军激战。由于敌众我寡,黄兴决定分三路突围。他和方声洞、朱执信等10多人向大南门冲杀,到达双门底(今北京路财厅前一带)时,因事前失去联络,竟误与前来增援的巡防营党人温带雄等展开枪战,方声洞中弹牺牲,其余队员被冲散,黄兴只身避入高第街一家商铺中,得店员热忱相助,后易服出城到达河南秘密机关,随后逃往香港。其余两路队伍,与清军浴血奋战。喻培伦在战斗中异常勇猛,他胸前挂满一筐炸弹,与敌人作殊死搏斗,直至弹尽力竭,全身受伤,被清军所捕获。他受审时大义凛然,高呼“学说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最后从容就义。

“三二九”起义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的尸体暴于街头。革命党人潘达微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求广仁善堂以维护卫生为掩护,收敛烈士遗骸,同时又得到善董徐树棠捐献沙河红花岗的一块荒草地(今广州先烈中路79号)作为葬地,并承担棺殓营葬等事,将72具烈士遗骸合葬。紧接着,潘达微还以《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牌》为题,将安葬烈士情况在报纸上做了报道。潘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二字雄浑优美,故在报道中将原“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此后该名一直沿用至今。与此同时,为纪念这次起义牺牲的烈士,1912年由当时的广东军政府拨10万元在原墓地基础上修建烈士陵园,孙中山先生亲手栽种了青松;1918年烈士方声洞的哥哥、滇军师长方声涛募款继续修建,使陵园初具规模;1919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又发起向海外募款扩建,从此增建了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等建筑,孙中山还手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于陵园正门。七十二烈士墓碑后面的一座石雕自由神像,象征了烈士们的流血斗争是为了取得祖国和人民的光明与自由。1921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又查72烈士之外,尚有14名烈士死于黄花岗起义,共86人,他们的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1924年,大本营军政部部长程潜及广东省省长廖仲恺联合签署发布《布告第一一号》文,划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地界范围。

新中国成立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改为纪念公园。墓园除了86位烈士之墓外,还有冯如、邓仲元、杨仙逸、史坚如以及越南烈士范鸿泰之墓等。1986年该陵园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