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冠心病的发病机理病因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1.高血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冠心病的概率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高血压可促使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使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容易侵入血管壁。血管壁平滑肌细咆的增生使动脉壁弹力素、粘多糖及胶原增多,并使平滑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后者还影响动脉壁上胆固醇的清除。冠心病的发病率随血压增高而上升,特别是发生心肌梗死的机会为正常血压者的5.5倍。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高血压组合并冠心病者较血压正常组高2~4倍,我国冠心病患者70%以上合并高血压。
高血压容易导致冠心病发病的机理是十分复杂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高血压患者,由于高压血流长期冲击血管壁,必然引起动脉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血管张力的增高,也易导致弹力纤维断裂,并且血压越高,这种损伤就越严重,血管内膜损伤和弹力纤维断裂是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和附壁血栓形成的前提,因此,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
其二,高血压病时,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过多。儿茶酚胺增多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同时,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高血脂
脂质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报道都证明,血脂高的人群,冠心病的患病率高。异常升高的血脂是低密度脂蛋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芬兰人血清胆固醇水平最高,他们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居世界首位;美国人次之;欧洲其他国家人又次之;亚洲国家血清胆固醇水平较他们为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较低。
血脂对冠心病的影响也不完全一致,高密度脂蛋白有防止或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则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而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最易患冠心病。
血脂指的是血浆中所含有的脂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卵磷脂、脑磷脂、丝氨酸磷脂等)和游离脂肪酸。血脂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路属外源性,来自于食物中;另一路为内源性,由肝、小肠合成。正常人的血脂通过自身调节,在体内保持这一定范围的动态平衡。我国正常人群空腹时血脂含量为:[1]总胆固醇3.37~6.22mmol/L(130~240mg/dl); [2]甘油三酯0.68~1.47mmol/L(60~130mg/dl)。当空腹血浆中胆固醇及或甘油三酯浓度超过正常上线,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但是血脂浓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如饮食、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妊娠、月经前期等等,因此必须是空腹血脂待续高于正常水平方可诊断高脂血症。
血脂通常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这是因为老年人血脂和脂蛋白的代谢全面降低的结果。一般男性到50岁,女性到65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达到峰值。此外还有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或有先天性代谢异常的人易患高血脂症。
3.高血糖
糖尿病病人比无糖尿病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约两倍。血Ⅷ因子由动脉壁内的细胞产生,若Ⅷ增高,则说明内膜有病变。血小板活力增强,可使其易在动脉壁上集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引起动脉堵塞。而糖尿病常伴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强、高血脂症,故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大规模的流行病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4倍。且I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病人的患病风险均明显增加,对于I型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病程的早期就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高趋势。对于Ⅱ型糖尿病90%以上的病人这种风险的增高在诊断糖尿病时就表现出来了,而且和已诊断糖尿病时间的长短无关,这可能是由于Ⅱ型糖尿病病人以往就有5年~10年的糖尿病病史未被诊断,而且此前又可能有较长一段时间的血糖轻度升高,但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时期。而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血糖代谢障碍可以引起血脂代谢紊乱,再加上一些已被承认的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高血压、腹型肥胖、肾损害和凝血功能异常)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易发因素,已患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应当在控制冠心病的同时进行血糖的严格控制。家庭护理重要的是做好冠心病护理的同时要重点监测血糖,一天做多次血糖测定,使血糖稳定,不要发生大起大落的现象,因血糖的瞬间增高对人体是有害的。严格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第一步,有效的方法是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热量的均衡饮食,以谷物为主的饮食原则,做到少食多餐、低脂低盐、蔬菜要多、营养足量。在控制饮食的同时积极地抓紧时间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一定要注意其发生心绞痛时症状不典型,无症状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同时易发生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现是心脏全心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容易发生心功能衰竭。糖尿病将影响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硝酸甘油类药物的用量要大,同时其他治疗心绞痛的药物以及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可使血糖增高,所以降糖药物的剂量应增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时,一定要经常对病进行各种检查,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4.肥胖
超标准体重者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北京调查资料表明,肥胖者患冠心病的概率是瘦小型者的5倍。肥胖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导致身体超重,若脂肪含量超过标准体重的25%(男性)或30%(女性)称作肥胖。目前只有间接测量肥胖的方法,首先计算出标准体重是多少,即:
身高(厘米)-105=标准体重(千克)
肥胖的原因除一小部分是由于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以外,大多数单纯性肥胖者都是吃的过多而又减少活动,使得热量消耗减少都转化为脂肪,积聚于皮下组织,尤以腹部、臀部多见,不但影响体型,更影响健康。肥胖者多于的脂肪造成了身体的额外负担,增加了身体对氧气的消耗量,当运动时,在相同情况下,肥胖者的氧耗量将二倍于正常体重者,故肥胖者易发作劳力性心绞痛。腹部脂肪、内脏脂肪堆积者,使横膈上升,压迫双肺,呼吸运动受到了限制。因此,运动时胖人常感到劳累气短,所以越胖的人越不爱运动,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体力活动减少,当冠状动脉形成斑块后不容易建立侧支循环以帮助缓解心绞痛的发生。美国人寿保险和流行病的资料表明,肥胖者摄取过多热量,在体重增加的同时,增加血胆固醇,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而肥胖最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又是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所以肥胖对冠心病是不利的。
5.年龄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疾病,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40岁以前患病率低,40岁以后增高,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一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男性中从30岁开始,大约也是每增加10岁而上升一倍。年龄因素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是逐步形成的。
6.性别
本病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据统计男女之比约2: 1。男女的差别主要在50岁以前。尸检证明,50岁以前的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女性较男性轻,进展缓慢;50岁以后发展较快,迅速赶上男性。一般认为,这种差别和女性激素有关,女性在50岁以后病变发展较快,是因为更年期后失去女性激素的保护作用。研究证实,雌激素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7.饮食
饮食对冠心病胡发病有着肯定的影响,一般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饮食可加速动脉硬化的过程,增加冠心病发病几率,而摄入磷脂可降低血胆固醇,改善血脂。新疆卫生机构调查表明,牧民饮食中动物脂肪占膳食总热量的1/3,农民仅占14.3%,所以牧民血胆固醇含量较高,患病率亦极高。
同运动一样,科学合理均衡的饮食和其他方法配合,可以使与冠心病发生有关系的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避免得这些疾病或者改善这些疾病的病情,得冠心病的危险可以降低。
例如,对于轻度的或早期的高血压病人来说,仅在做饭时少放盐就可使他们的血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面对中、重度高血压病人来说,做饭时少放盐不但可以使降压药的疗效提高,还可使服用的降压药剂量减少,这样既减少了降压药毒副作用,也节省了药费开支。每天少吃2.4克盐,健康人的平均收缩压(俗称“高压”)可下降2.3毫米汞柱,舒张压(俗称“低压”)可降低1.4毫米汞柱;而高血压病人的平均收缩压可降低58毫米汞柱,舒张压可降低2.5毫米汞柱。
再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同时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蛋黄、肉类、动物内脏等)可有效降低血压,是总胆固醇水平下降,使患糖尿病和发生肥胖的人减少,从而使患冠心病的人减少。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份蔬菜水果,冠心病的发病可降低4%。相反,吃得过多;喜欢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品,如肥肉、洋快餐、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甜食等;经常吃夜宵;大量吃零食,喝甜饮料;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吃喝应酬;吃饭太快,狼吞虎咽;再加上运动少,不活动,吃得多消耗得少,就容易发生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冠心病的危险就要大得多。
酒是一种世界范围普遍饮用的饮料,在中国酒的酿造有悠久的历史,品种多样。酒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饮品,也是一种文化。《本草纲目》中提到酒的功效时说:“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风;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由此可见酒并不像烟那样一定要被封杀掉。酒中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学名称乙醇),一般白酒含有38%~53%的酒精,黄酒含有12%~18%的酒精,啤酒为1.5%~4.5%,但是啤酒的热量较高,一瓶啤酒可产热500卡,长期服用会发胖。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高度酒对冠心病是有害的。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死亡率在不饮酒者和每日饮酒大于30毫升者,分别是7.30%、22.15%。过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主要机制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脏氧耗增加,这些都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大量饮酒对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害无益一处。但是偶尔少量的饮酒,特别是一些果酒、啤酒,对健康还是有些益处的。在这里我们建议饮酒应慢品而不急饮,饮前应吃些食物,这样可以延续酒精的吸收,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国内曾报道一组25~64岁男性,每月饮白酒0.55~1.5kg时,HDL-C(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饮酒组,如继续加大酒量时,则HDL-C也不再升高,且随饮酒量增加使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2倍。
8.吸烟
吸烟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三大因素之一。
吸烟时,动脉血中一氧化碳含量升高。一般吸烟者的碳氧血红蛋白为5%左右,吸烟多的人可高达15%。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结合,就会减少氧同血红蛋白的结合,从而降低组织氧供,特别是心肌的氧供,导致心肌缺氧。一氧化碳所造成的缺氧,可损伤动脉内皮,使血管内皮渗透性增强,给血小板的聚集和脂质的沉着创造条件,促进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
吸烟时,烟中的尼古丁随烟雾进入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尼古丁使血中儿茶酚胺升高,增加心率和升高血压,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并可损伤动脉内皮,诱发动脉痉挛、斑块脱落和血栓形成。
有调查资料显示,大量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冠心病发病率高2.6倍以上,心绞痛的发生率也高3.6倍以上。国外有观察结果表明,男性中吸烟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6倍。因此吸烟被认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对冠心病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消耗体内的维生素C:一项研究指出,一个每天烟吸超过20支以上的人,和不吸烟的人比较,血液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吸烟使体内的维生素的消耗量剧增的缘故。另一项报道显示,当你吸一支香烟,就会消耗你身体内25毫克的维生素C。根据现代人的饮食来看,我们每天从日常饮食中摄取约100毫克的维生素C。那么,一天只要吸4支香烟,就已经把你一天所摄取的维生素C耗尽了!而维生素C与胆固醇代谢关系非常密切,维生素C减少,胆固醇代谢紊乱,容易引起冠心病。损伤血管壁:香烟中一氧化碳对冠状动脉的血管壁具有毒性,并容易因其致炎性物质在受损的血管局部堆积,进而导致血管硬化。
(一)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体衰等引起。其始于胸中阳气不足,继则气滞,痰浊、瘀血内生,导致筋脉阻滞,血瘀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一系列冠心病的症候。其内因是心、脾、肝、肾等脏腑的亏损,再加之外因,如情绪波动、疲劳、受寒等而诱发。脏腑亏损为本,气滞、痰浊为标,故本病为虚实夹杂之症。
1.病因
[1]七情内伤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正常情况下,七情在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但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之中,除喜使气散之于外,余皆可令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胸闷、心痛等症状。
[2]饮食失节
恣食膏粱厚味,或饥饱无常,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饮食不能生化气血,聚湿生痰,上犯心肺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遂致本病。痰浊留恋日久,则可成痰瘀交阻之症,病情转顽。
[3]气血亏虚
年老体衰,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脏气血不足。气虚及阳,心阳鼓动血行乏力,则血滞;血虚,心脉失养,皆可引起心悸、胸闷、胸痛等冠心病的常见症状。
[4]寒邪外侵
寒邪是诱发冠心病心绞痛最为常见的外因。寒性收引,凝结阻滞,故寒邪侵犯人体则易伤阳,使气血阻滞不通,又能收引血脉,心脉不通则引起心痛。《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不言而通。”
(二)冠心病的临床典型症状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猝死:
心绞痛型冠心病:常表现为发作性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出现压榨样或紧缩样疼痛,可波及心前区,其发作频率可1日多次,亦可数天或数周1次。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大约有50%~81.2%病人在发病前会有周身乏力、胸部不适的症状。也有的病人突然起病,起病的方式以新发的心绞痛或有的心绞痛突然加重为常见,有的病人以胃痛腹痛为首发症状。
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由于心肌的血液长期供应不足,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主要表现为自觉心慌、心悸、自己常可听到心跳等。
心力衰竭型冠心病:常出现于心肌梗死时或心肌梗死后,也可因心肌本身的纤维组织增生而至慢性心功能不全,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猝死型冠心病:是冠心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类型。即冠心病猝死无明显诱因突然因心脏骤停而死亡。通常是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1.心绞痛
冠心病性心绞痛是指发生与胸骨上段或中段后的疼痛。
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是一种带有压迫或紧缩感的疼痛,与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如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等有明显不同。发作时疼痛和不适常较轻,以后则迅速变为难受的感觉,疼痛一般并不剧烈,却常伴有窒息的感觉,严重时有濒死的恐惧感,迫使患者立即停止动作而静下来休息,不愿说话或活动。
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有时可稍偏左,也可较为广泛而涉及心前区的大部分或横贯前胸,少数病例痛在胸骨下段,甚至在上腹部。疼痛可从左肩沿左臂前面内侧,经前臂到达小指或无名指,有时则放射至颈部(大多在前颈,偶尔在后颈)、咽部及下颌部和牙齿,或向后放射至左肩胛骨部。
一般心绞痛发作持续几分钟,多在5分钟以内迅速停止,经休息与安静后或除去有关的原因后即迅速消失。夜间发作的心绞痛常在坐起后得以缓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能使发作在2~3分钟内消失。
心绞痛常在一定条件下发作。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体力劳动,其次是情绪激动。患者常在走步急路、上下楼梯或上坡时发生疼痛或不适,停止动作后多可很快消失。决定发作的因素是行动的速度和劳动的强度,而与劳动的时间或总量关系较小。精神不佳或情绪不稳时也容易发生疼痛。
2.急性心肌梗死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与最早出现的症状。与心绞痛不同,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有以下特点:多发生在休息时,无明显激发因素;疼痛为压榨性,剧烈而难以忍受,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时间长,多在1~2个小时,呈持续性,甚至数十小时至几天;疼痛的同时常伴烦躁不安、出冷汗、恐惧,甚至有濒死感。
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一般在胸骨后、心前区,但也有一些不典型,如位于剑突或上腹部,与胃痛、胃溃疡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相似,在下颌或颈部,与骨关节病相似,当仔细鉴别。
急性心肌梗死时通常还有一些其他症状,如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全身表现,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三)冠心病的检查和经验诊断
1.心绞痛
血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异常,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且与胆固醇比值降低(正常值>0.2)。
2.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1周内,白细胞明显增高,可达1~2万/mm3,75~90%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快,可持续1~3周。梗死6~48小时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GDP)和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尿红蛋白在梗死后5~40小时开始排泄,平均持续达83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较CPK略早,在发病后4小时左右,高峰消失较快,CPK多数24小时恢复正常。
3.心电图
大部分心绞痛患者平时的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内,部分可见T波改变,少数有S-T段低平或QRS电压过低,也可出现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及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等改变。伴高血压者,心电图可显示左心室肥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异心电图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Q波>1/4R波,Q波时限>0.04sec),并伴持续1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动态心电图比一般心电图检查更可靠一些。
4.超声心动图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振幅呈阶段性降低,下壁梗塞常有左室后壁活动度降低,而室间隔和前壁振幅增加;前壁梗死多有室间隔和前臂活动幅度降低,而后壁振幅增加。
5.冠状动脉造影
造影时发现冠状动脉主支有一支以上管腔狭窄,狭窄>75%者则有确诊价值。
血清酶:肯定性改变包括心肌酶浓度的变化,开始升高和随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亦认为是肯定性变化;不肯定改变为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有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变化的曲线。
如果出现肯定性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学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
陈旧性心肌梗死:根据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及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好i而你通过血清酶改变而诊断。
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死或早先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或可由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所诱发。在以往没有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或心电图证据的心理衰竭(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属推测性的。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唯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状动脉阻塞,否则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是推测性的。
我国将冠心病分为五种临床类型:[1]隐匿性冠心病;[2]心绞痛型;[3]心肌梗死型;[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5]冠心病猝死型。与世界卫生组织分型标准略有不同。
(四)中医对冠心病的整体认识,如何辨证施治
1.辨证要点
(1)辨心痛部位
疼痛局限于胸部者,多为气滞和血瘀;疼痛放射至肩臂、咽喉、脘腹,甚至前臂和手指者,多为虚损已甚,邪阻已着。
(2)辨新疼痛
心痛有闷重、隐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临床上当结合伴随症状,辨明心痛的属性。
闷痛:闷重而痛轻,痛无定处,兼见胁肋胀痛、善太息者,属气滞者多;若兼见多唾痰涎、阴天易作、苔腻者,属痰浊为患。
隐痛:心胸隐痛,时作时休,缠绵不止,舌淡苔红,脉沉细数,常因气阴两虚或心血不足。
灼痛:灼痛,伴烦躁、气粗、舌红苔黄、脉数,而虚象不明显者,为邪热犯心;灼痛阵作,伴胸闷、痰稠、苔黄腻者,为痰热;伴心悸、眩晕、舌红少津者,为心阴不足。
刺痛:痛处固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血瘀。但由于引起血瘀心脉的原因很多,病因不同,心痛的性质也常有不同,故血瘀之心痛又不限于刺痛。
绞痛:疼痛如绞,遇寒则发,得冷痛剧,伴畏寒肢冷、脉涩者,为寒凝;若脉细欲绝,冷汗自出者,多为阳虚欲脱之象。
(3)辨心痛轻重
一般情况下,心痛病情轻重的判别,大致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发作次数:发作频繁者重;偶发者轻。
持续时间:瞬息即逝者轻;持续时间长者重;若持续数波时或数天不止者更重。
疼痛部位:疼痛部位固定者,病性较深、较重;不固定者,病性较浅、较轻。
证候虚实:证候属实者较轻;证候属虚者较重。
病程长短:一般而言,初发者较轻;迁延日久者较重。
(4)辨心痛顺逆
辨心痛顺逆,关键在于防厥、防脱,辨证时注意以下几点:
无论阴虚或阳虚都可能引起厥脱,但阳虚者较阴虚者更容易发生。
神萎和烦躁是冠心病常见的精神症状。如精神萎靡逐渐有所发展,或烦躁不安渐见加重,应引起充分注意。如出现神志模糊不清,则病已危重。
易汗出或自汗是冠心病常见的症状。如汗出增多,须防发生厥之变证。
剧烈的疼痛可以致厥,冠心病心绞痛尤其如此。如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缓解者,应谨防其变。
手足温度有逐渐下降趋势者,或四肢厥冷过肢而青紫者表明已垂危。
2.辨证分型
(1)瘀血阻脉
心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或可由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苔薄,知暗红、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血脉青紫,脉弦涩或结代。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故疼痛如刺如绞,而疼痛固定不移。血为气母,瘀血痹阻,则气机不运,而见胸闷;暴怒则肝气上逆,气与血交阻心脉,故作猝然而痛;痛则脉弦,舌紫暗、瘀斑,均瘀血之候。
(2)痰浊闭阻
痰浊闭阻细分又有痰饮、痰浊、痰火之不同。痰饮者,胸闷痛而心痛轻,遇阴天易作,咳唾痰涎,苔白腻或白滑;兼湿者,则可见口黏,恶心,纳呆,倦怠,或便软。痰浊者,胸闷而兼心痛时作,痰黏,苔白腻带干或淡黄腻,脉滑;若痰稠,色或黄,大便偏干,苔腻或干,或黄腻,则为痰热。痰火者,胸闷,心胸时作灼痛,痰黄稠厚,心烦,口干,大便干或秘,苔黄腻,脉滑数。痰为阴邪,其性黏滞,停于心胸,则窒塞阳气,络脉阻滞,酿成是证。痰饮多兼寒,故其痰清稀,遇阴天易作;“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无权,既能生痰,又多兼湿。浊者厚浊之意,故病痰浊者,其胸闷心痛可比痰饮者重。痰浊蕴久,则可生热,见痰稠、便干、苔黄腻等痰热之象。痰之兼有郁火或阴虚火旺者,可为痰为之证。伤于脉络则灼痛,扰于神明则心烦,热伤津液则口干、便秘。此处痰之为患,也常因恼怒气逆,而致痰浊气结互阻于胸中,故猝然而作心胸疼痛。
(3)寒凝血脉
卒然心痛如绞,形寒,天时寒冷或迎寒风则心痛易作或加剧,甚则手足不温,冷汗出,短气心悸,心痛彻骨,背痛彻心,脉紧,苔薄白。诸阳受阻于胸中,心阳不振,复受寒邪,以致阴寒有盛于心胸,阳气失展,寒凝心脉,营血运行失畅,发为本证。心脉不通,则心痛彻背;寒为阴邪,本以心阳不振,感寒则阴寒越盛,故易作心痛;阳气失展,营血运行不畅,故见心悸气短、手足不温、冷汗出等症,苔白脉紧为阴寒之候。
(4)气滞心痛
心痛满闷,隐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心情坏心情不畅则诱发、加剧,或可兼有脘胀,得暖气、矢气则舒等症,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情志抑郁,胸阳不振,血脉不通,故胸隐痛,时欲太息;气走无着,故痛无定处;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每易横逆犯及中焦,故有时可兼有脾胃气滞之症。若见口干、心烦易怒、面颊时红等,为气郁化热之象。
(5)火邪犯心
心中灼痛,口干,烦躁,气粗,痰稠,或有发热,大便不通,舌红苔黄或糙,脉数或滑数。气郁化火,或湿浊日久化火,或外受炎热,致热结于内,火邪犯心。热灼津液而为痰,热与血结而成瘀,闭阻心脉而为心中灼痛。炎热扰心故心烦;津热灼伤,则口干,便秘,舌糙;热邪内盛,则发热,脉数。
(6)心气不足
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气喘,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或懒言,面色苍白,或易出汗,舌淡红体胖,有齿痕,苔薄,脉虚细缓或结代。思虑伤神,劳心过度,劳损心气。心气不足,胸阳不振,则运血无力,血滞心脉,故发心痛,胸闷,气短,喘息;心气鼓动无力,则心悸且慌;汗为心之液,气虚不摄,故易自汗;动则耗气,故心气不足诸证,易由动而诱发。
(7)心阴不足
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兼胸闷,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头晕,盗汗,大便不爽,或有面红逄火之象,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素体阴虚,或思虑劳心过度,耗伤营阴,或邪热、痰火灼伤营阴,以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虚火内炽,营阴涸涩,心脉不畅,而心胸灼痛,心悸怔忡,脉细数或结代;阴不敛阳,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寐,或有面红升火之象;心火灼津,则口干,大便不爽,舌红而剥;汗为心之液,阴虚火劫,逼液外泄而为盗汗。
(8)心阳不振
心悸动而痛,胸闷,神倦畏寒,遇冷则心痛加剧,气短,动则更甚,四肢欠温,自汗,舌质淡体胖,苔白或腻,脉虚细迟或结代。心阳亏虚,失于温振鼓动,故心悸动而胸闷,神倦气短,脉虚细迟或结代;阳虚生内寒,寒凝心脉,不通则痛,故心痛,遇冷加剧;阳气不达于四肢,不充于肌肤,故四肢欠温而畏寒;舌质淡体胖,苔白或腻,为阳虚寒盛之象。
(9)心阳暴脱
卒然胸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发作频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或青,表情淡漠,舌质淡胖苔白,脉微欲绝。本型多属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压状态。心阳虚至极,正不敌邪,而暴脱。阳脱则固血无源,心脉严重瘀阻难解,故猝然剧烈心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频繁发作;阳脱不能温养躯体,故见四肢厥冷;阳脱不能固阴,则大汗淋漓,且为冷汗;阳虚则面苍白,痛甚则青;舌脉为阳脱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