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
(一)西医的治疗方法及服药原则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两大类。
(1)非药物疗法:是指通过改变病人的饮食、生活方式,去除不利于高血压病人身心健康的习惯。包括饮食、运动和精神心理治疗等,如开展适当的运动锻炼,保持足后的睡眠,保持理想的体重,调节饮食结构(减少食盐和脂肪摄入,增加蛋白质食物等),戒烟戒酒,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克服不良的社会心理压力的影响等等。
(2)药物疗法:包括中药和西药两类。中药治疗有中药煎剂(也称汤剂)处方辨证施治、中成药治疗和单验方治疗,此外还有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对高血压也有一定的作用。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常见西药有以下几个种类:
[1]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吲达帕胺(寿比山)等。
[2]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氢酰心安、倍他乐克等。
[3]钙拮抗剂:如心痛定、尼群地平、波依定、硫氮卓酮等。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简称ACEI):如卡托普利(开搏通)、依那普利、贝拉普利(洛汀新)等。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6]ɑ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哌唑嗪等。
[7]其他药物:如直接血管扩张剂肼笨哒嗪、硝普钠等。
一期高血压病人如何治疗?
对一期高血压(或轻型)病人,症状不明显者,应先采取非药物治疗,如控制体重,限制钠盐,做医疗体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并在4周内多次复测血压,若4周内血压继续升高,或持续超过21.3/12.3kPa(160~95mmHg),应开始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若4周内舒张压降至12.8 kPa(95mmHg)以下,或收缩压下降至21.3 kPa(160mmHg)以下,并保持这一水平,可继续非药物治疗。在此期间视血压波动情况,再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或舒张压在12.0/12.8 kPa(90~95mmHg)之间,或收缩压在18.7/21.3 kPa(140~160 mmHg)之间,例总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中有心、脑血管病史者,也需进行药物治疗。
中草药和针灸均有协同降压作用,临床上可配合应用,如疗效不满意时,再加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钙拮剂或利尿剂治疗。
Ⅱ期高血压病人如何治疗?
Ⅱ期和Ⅲ期高血压病人,血压常持久而稳定地升高,且伴有心、脑、肾脏损害,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必须加用药物治疗,使血压下降至21.3/12.8kPa(160/95mmHg)以下。在药物选择时,还应考虑有利保护和恢复已有损害的脏器功能,防治其他对心血管有害的因素。这样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Ⅲ期高血压病人如何治疗?
与Ⅱ期高血压病人类似,Ⅲ期高血压病人,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情况,如年龄、病史、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程度,心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既往药物治疗情况以及有无合并症等情况综合考虑。例如,对老年人选用钙拮抗剂,而对年轻者特别是心率快,脉压差大的高动力状态,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另外,对合并心衰者,可首选转换酶抑制剂等。
总之,高血压病人应在心血管病医生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二)中医民间疗法
1.汤剂疗法(民间偏方)
(1)泽泻降压汤
[组成]泽泻、益母草、车前子、夏枯草、草决明、钩藤、桑寄生、丹皮各等份。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息风降压。适用于肝阳偏亢的各期高血压患者。
[疗效]据有关报道,用本方治疗104例Ⅰ~Ⅲ期高血压病患者,大多数病人血压及症状得到改善。36例随访1~5年,有22例血压稳定,不稳定者再服本方后血压仍能下降。该方中泽泻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利尿、降压、降血脂及减轻动脉硬化、改善脑循环等作用。
(2)复方槐花降压汤
[组成]槐花25克,桑寄生25克,川芎15克,地龙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活血,养阴潜阳。用于肝郁血瘀、肝肾阴虚阳亢之高血压患者。
[疗效]据曹正中报道,150例高血压病人用本方治疗3个疗程(15天为一疗程)以上,结果:临床治愈81例,占54%;好转59例,占39.3%;无效10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一年后复查眼底,58例动脉硬化者有4例加重,7例减轻。
(3)逍遥降压汤
[组成]丹皮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菊花15克,柴胡15克,白芍24克,茯苓15克,钩藤15克,夏枯草30克,当归12克,薄荷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泻热。适用于中青年早期高血压病患者。
[疗效]据李庆升的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33例高血压病患者。结果,降压疗效: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8例;症状疗效:显效与改善者26例,无效7例;治疗后收缩与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者分别为30例和21例,下降20mmHg以上者分别为23例与10例。
(4)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明、罗布麻叶、豨莶草各30克,白芍、益母草、汉防己各10克,桑寄生、丹参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适用于各型高血压患者。
[疗效]据谭锦雯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103例高血压病患者。结果表明:显效(舒张压下降20mmHg以上,症状改善明显)44例,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症状改善明显)5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2%。
(5)山楂化滞汤
[组成]山楂15g菊花20g槐花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适用于各型高血压病人
[疗效]强心、降血脂、降血压
山楂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山楂不能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起到强心和预防心绞痛的作用。此外,山楂中的总黄酮有扩张血管和持久降压的作用。因此,高血脂,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每日可取生山楂15~30克,水煎代茶饮。
2.丸剂疗法
(1)蜜丸,亦称“烧水蜜丸”。采用蜂蜜为赋形剂备的丸剂。蜜丸服用方便,并可减少药物对胃部的刺激,是临床最常用的丸剂剂型之一。
(2)糊丸:采用米糊、麦糊(今多用糊精)为赋形剂制备的丸剂,成形后经过干燥,碾米干燥的固体,其崩解速度慢于水丸和蜜丸。
(3)水丸:亦称水泛丸,即以水作黏合剂,用人工或机械的泛丸制成,其崩解时间较蜜丸和糊丸为迅速。水丸由于不另加赋形剂,故以同样重量比较,水丸的药物效价大于蜜丸和糊丸。
(4)蜡丸:系用蜂蜡为赋形剂制备的丸剂(与仅将蜂蜡为壳包护丸药者不同)。蜡丸方中的药物多含有毒性物质,在普通水溶液中不能完全崩解,但在肠中能徐徐释放并发挥其疗效。
中成药
[1]牛黄降压丸
[组成]郁金、党参、珍珠、明雄黄、牛黄各等份。
[用法]制成丸剂
[功用]清心化痰,镇惊降压。适用于阴虚阳亢型各期高血压病患者。
[疗效]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肾型高血压大白鼠有确切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迅速,而降压过程温和缓慢,最后可使肾型高血压大白鼠的动脉血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停药后,能在短期内维持在用药期间的血压水平。另外,对大白鼠有显著增加尿量的利尿作用。临床研究证明,本品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治疗高血压病总有效率73%;对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疗效尤为优异。服药后,症状消失快,血压徐徐下降,患者无不舒适感觉。对高血压而导致的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等症状解除迅速,且疗效持久。
[2]仙灵降压丸
[组成]仙灵脾地上茎叶部分。
[用法]制成丸剂,每天用药量相当生药30克,分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能]益肾壮阳,强心降压。用于阳虚型高血压。
[疗效]治疗115例,降压疗效:显效39例(33.9%),总有效率78.26%;主要症状疗效:头胀好转率51.2%,头痛好转率50%,眩晕好转率59.1%,心悸好转率61.3%,失眠好转率40.4%。
3.散剂疗法
(1)远菊二天散
[组成]生远志、菊花、天麻、天竺黄、川芎、柴胡、石菖蒲、僵蚕各等份。
[用法]研末后装胶囊服用。
[功用]平肝降压。适用于稳中有降期高血压病患者。
[疗效]有研究表明,以151例高血压病人服用,血压平均由22.7/13.7kPa(170/130mmHg)降至19.6/12 kPa(142/90 mmHg),总有效率为92.7%,略高于用复降片(2片,每日3次)进行对照治疗的54例病人的有效率(87%)。服该方后,部分病人心电图及脑电图有所改善。1年后随访服用该方的病人发现,其中仍有45%未用其他降压药而血压仍控制良好者。
(2)天石散
[组成]天麻15克,石决明30克,炒黄芩9克,生远志、菊花、川芎各15克,天竺黄12克,柴胡、石菖蒲、僵蚕各10克,夏枯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或装入胶囊备用(每粒0.5克重)。每次服20~25克,1日服3次,饭前半小时服下。
[功用]平肝潜阳,清热化痰,活血祛风,安神定惊。主治高血压病。
[疗效]治疗250例,基本痊愈77例,显效145例,有效20例,无效8例。
(3)定摇散
[组成]东北红参、白术、茯神、炙甘草、姜半夏、陈皮、远志各35克,钩藤、僵蚕各70克,全蝎35克,炙蜈蚣17.5克,羌活35克,防风105克,麻黄、干姜各17.5克,玳瑁、黄芪、附片各35克,天麻70克,杭白芍3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7~10克,温开水送服,1日服3次,连服4个月为1疗程。
[功用]益气安神,平肝息风,温肾健脾。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
注意事项
(1)散剂是一种粉末状固体制剂,其与空气的接触面很大,极易吸潮。此外,含芳香成分的散剂容易挥发损失,含树脂类药物多的散剂,受热后易融结成块,易吸潮的散剂也易互相黏附成块,某些药物的成分容易氧化变质。因此,其保存与贮藏时以密闭不漏心气为原则,用瓶装、全装、袋装均可,并应放在暗冷干燥的地方。有特殊气味的散剂应单独贮放,以免沾染其他药物。
(2)为防止口服时散剂进入气管,一般以少量温开水将散剂调成糊状为宜。
4.各种中医传统特技疗法
(1)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起源于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一般诊断以追溯至石器时代。原始的针刺工具称作“砭石”。《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左传》曰:“美砭不如恶石。”应用砭石治病,符合原始时代广泛使用石器的特点。古人最初是用打制的石器刺破痈疡,排出脓血,以减轻病痛,随着经验的积累,便产生了专门用于医疗的工具砭石,创造了砭刺激疗法。可以说,砭刺是针刺的前身。砭石的应用,《内经》中有多处记载。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共发现3枚砭石,就是有力佐证。除砭石以外,古代可能还将骨针、竹针及陶针等应用于医疗。
疗法一
[取穴]曲池、少海。
[针法]取双侧曲池穴,向对侧少海穴透刺1.5~3寸深,得气后,用捻转是插手法,使针感上传至肩,下行于腕,行针1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30分钟后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1小时。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疗效]治疗高血压56例,显效40例(71%),明显有效9例(16%)。有效5例(9%),无效2例(4%)。治疗前平均血压190/115mmHg,针刺后平均降至156/95mmHg。
疗法二
[取穴]
[1]主穴:风池、三阴交、丰隆、太冲、太溪(双侧)。
[2]配穴:耳鸣加翳风(患侧);呕吐加内关(双侧);心悸加阴郄(双侧);胸闷加膻中;食少加足三里(双侧);口苦加阳陵泉(双侧)。
[针法]留针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再行第2疗程。
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对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应取卧位,针刺手法不宜过重。
[2]妇女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性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
[3]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4]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5]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6]在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时,如病人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计,不宜再作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经组织。
(2)耳针疗法
祖国医学中有关运用耳郭诊察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也非常丰富。古人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耳郭是体表的一部分,躯体内脏器官有病时,可以通过经络在耳郭上出现反应,如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疼痛、脱屑、变色、丘疹等。而在这些特定的敏感点上施以针刺等刺激,则可以通过调整经络气血来治疗相应脏腑、器官或组织的疾患。这些已被前人的医疗实践所证明。
[1][取穴]主穴:心、肝炎区、脑点、降压点。失眠加神门;多梦加胆;心悸加心脏点;四肢麻木加耳郭四肢相应穴;严重头晕加耳尖。均取双侧。
[针法]用耳环针刺入穴,外用胶布固定。膈日1次,嘱患者每天按压数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本病103例,显效85例(82.5%),改善15例(14.5%),无效3例(2.9%)。
[2]王不留行籽耳压法
[取穴]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
[用法]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钟,每日按压3次,每隔3日换压对侧穴位,1个月为1个疗程。
[3]磁珠耳压法
[取穴]角窝上、交感、降压沟、心、神门、高血压点、皮质下。
[用法]取500~1000高斯磁珠备用,再根据病情选上述穴位4个贴压。每次贴压3~5天,休息3~5天后,再贴压第2次,4~5次为1疗程。
[4]磁疗针耳压法
[取穴]降压沟、神门。
[用法]用磁疗针的尖部垂直按压穴位。每穴按压3~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
[5]草决明耳压法
[取穴]肝火上炎型取穴:肝、肾、角窝上、肝阳及耳背的心、肝、肾;阴阳两虚型取穴;心、肾及耳背的心、肝、肾:痰湿型取穴:脾、三焦及耳背的心、肝、肾。
[用法]把胶布剪成0.8cm见方,放1料草决明丸。耳郭用75%酒精棉球擦净后,贴压在所选的耳穴上,由轻到重按压10下,便患者有发胀、发热的感觉。每日压3~5次,每周贴压3次,10次为1疗程,休息10~15天,再作下一疗程治疗。
[6]绿豆耳压法
[取穴]降压沟、降压点、肝阳1、肝阳2、肝阳2、肝阳3、内分泌、镇静。
[用法]用耳穴探测仪或探棒找出敏感点,有时穴区可见黑小斑点、脱屑、小肿块等。用圆形绿豆置于0.8cm见方的胶布正中,贴压穴处,按压以有酸、麻、胀、痛为度,手法宜重。每日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直到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准。双侧贴压,每次3~5穴。
[7]脊背疗法
本疗法由古代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灵枢·官针》篇中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古人将针具按长短、大小、组织及不同的用途而定名。本疗法在我国东北民间流传较广。
[取穴]
[1]主穴:胸6穴(第6胸椎棘突上缘)。
[2]配穴:胸5穴(第5胸椎棘突上缘)。后合谷:第1、2掌骨间基底部。
[针法]取端坐位,两臂交叉于胸前,头部尽量前倾,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紧张。医者对准穴位,右手持针,针尖向下,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肤,顺脊柱向下沿皮下刺入1.5~2寸。
注意事项
[1]脊背针具粗、刺激强,针刺前应让病人有思想准备,防止晕针和意外事故。
[2]体位根舒适,可采取坐位或卧位针刺。坐位时可采取低头、两肩下垂、腰背挺直的姿势。
[3]进针后沿皮下透刺,不可直刺深入内脏和脊髓。
[4]妊娠期及有严重出血倾向者,还宜采用本法。
(3)舌针疗法
舌针疗法是针刺舌体上一些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在《内经》中有很多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脉度》篇也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另外,如《灵枢·经脉》篇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又说:“肝者,筋之合也,盘者取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因为脏腑经脉气血上通于舌,脏腑经脉的病变亦可心从知应出来,通过针刺舌上的穴位,可以治疗全身疾病。早在《内经》已有了舌针的记载,如《灵枢·终始》篇云:“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素问·刺禁论》曰:“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可见古代医家,不仅运用了舌针,而且已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近人在历代医学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又创用一些舌针新穴,并扩大了舌针治疗疾病的范围。
[取穴]
[1]神根穴:舌底舌下系带根部凹陷中。
[2]液旁穴:在左右舌下静脉内侧距舌根部1/3处。
[3]支脉穴:在左右舌下静脉内侧距舌根部分处。
[4]心穴:位于舌尖部。
[针法]
[1]舌针前,一般给予患者3%过氧化氢或1/5000高锰酸钾液漱口,以清洁口腔。
[2]针舌面穴位时,患者自然伸舌于口外;针舌底穴位时,嘱患者将舌卷起,舌尖抵住上门齿,将舌固定;舌尖向上反卷,用上下门齿夹住舌,使舌固定;亦可由医者左手垫纱布敷料,固定舌体于口外,进行针刺。
[3]针刺时采用快速进针,斜刺1寸左右,手法采用捻转与提插相结合的方法,留针5分钟。
[4]舌穴刺血法:一般采用26号1.5寸毫针,在选用穴位上,快速浅刺放血。
(4)皮肉针疗法
皮肉针疗法,又称浅刺留针法,是应用特制的小针固定于穴位皮内或皮下并给于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亦即皮下埋针法。
皮内针疗法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首创于20世纪70世纪年代,至今盛行不衰,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种病痛。
[取穴]
[1]肝俞、心俞、安眠(双侧);
[2]曲池、足三里、风池(双侧)。
[针法]以颗粒型皮内针在肺俞、心俞进针后,垂直于脊柱方向刺入,固定。在曲池、足三里、风池进针后,针尖向下沿皮刺入,固定。两组穴位交替进针。暑热天每组进针1~2天,冬天可埋1周左右。
颗粒型皮内针操作法:左手拇、食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撑开固定,右手持夹着针柄的小镊子,沿穴位皮下将针,沿穴位皮下将针身刺入真皮内,可进入0.5~1厘米。埋针时针身与经络线垂直成十字型交叉,在露出皮肤外部分的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表面粘贴一小块方形胶布,然后再用一块较前稍大的胶布覆盖在针上,将颗粒型针柄粘贴固定。这样可以保持针身固定在皮内,不致因活动而使针具移动或丢失。
注意事项
[1]埋针宜选用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
[2]埋针后,患者感觉刺痛或影响肢体活动时,应改用其他穴位重新埋针。
[3]暑热天进针不应超过2天,以防感染。
(5)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古书中并无记载,为近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按照经络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
疗法一
[取穴][1]心俞、血压点;[2]曲池、足三里。
[用法]用植线法。在局部消毒局麻后,将0~1号肠线2厘米挂于埋线针上,按针刺入穴内。心俞向脊柱方向斜刺2厘米,余穴直刺2.5~3厘米,取出埋针线,使肠线留植穴内。每次埋1组穴位。两组交替使用,15~20天埋线1次。
疗法二
[取穴]一侧曲池、手三里,对侧足三里、阑尾穴。
[用法]用注线法。局部消毒局麻后,将1号肠线1.5厘米放入12号腰穿针尖端,直刺入穴内约2厘米,推入肠线,退出腰穿穿针,用胶布固定。两侧穴交替使用,20天进线1次。
疗法三
[取穴]膈俞、血压点。
[用法]膈俞穴用穿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穿有2号肠线的三角针从穴位上1.5厘米处进针,从另下侧1.5厘米处出针,埋入2~3厘米。血压点用注线法。将1号肠线1厘米放入12号腰穿针,直刺2厘米深推入针芯,将肠线埋于肌层。15天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法四
[取穴]敏感穴位。心悸、烦躁配神门;肢体麻木配曲池、阳陵泉;失眠配安眠;颈后痛配天柱;头顶痛而晕加百会;头侧痛加头维。
本病敏感穴位多分布于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厥阴经等经脉上。临床上以压痛和圆形结节为主要敏感反应。常见的敏感穴位有:足太阳经之心俞、肝俞、胆俞、膈俞、脾俞、肾俞、神堂、天柱;足阳明经之足三里、丰隆、人迎、头维、足厥阴经之太冲、中都、期门;足太阳经之风池、阳陵泉、京门;手阳明经之曲池、手三里;手少阴经之神门、灵道、阴郄;手厥阴经之郄门、内关;足太阴经之三阴交;足少阴经之太溪、育俞;手太阳经之天宗;任脉之石门、巨阙、膻中;督脉之筋缩、百会、风府、囟会;奇穴之血压点、太阳等。
[用法]选取敏感反应最明显的穴位2~3个进行进线。胸背部穴位用穿线法,将1~3号肠线2~3厘米埋于穴位皮下。四肢穴位情况用注线法,直刺或斜刺埋入1~2号羊肠线0.5~1.5厘米于穴内。但在人迎、太溪等穴埋线时应注意避开动脉血管。埋线每次间隔20天,5次为1疗程。
疗法五
[取穴]降压沟(耳穴)、足三里、曲池。
[用法]用注线法。局部消毒麻醉后,将00号肠线置入9号穿刺针内,从降压沟上端向下沿皮刺入,埋入肠线1厘米。然后用2号肠线置于12号穿刺针内,分别刺入足三里、曲池各2~3厘米,埋入肠线1.5~2厘米,1月1次。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尝试,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其、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其等均不宜使用本疗法。
[5]羊肠用剩后,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6]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7]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常,由于刺激操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伤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就注意观察。
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个别病人对羊肠绕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3]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此种现象应及时帛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6)磁场敷贴穴位疗法
磁场敷贴穴位疗法,又称磁针疗法,是应用磁场代替毫针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早在2000多年前,传说古代名医扁鹊曾用过磁石治病。西汉初期,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也记载过磁石的特性及其治疗的疾病。这些记载都是将磁石作为煎剂内服。1596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真磁石豆大,塞耳中,口含生铁一块,觉耳如风雨声即通”,产生了磁石外治疗法。
近代把磁场和经络学说相结合起来,开创了磁针疗法。近年来又出现了磁珠耳穴敷贴疗法、旋转磁场治疗仪。目前常见的磁针疗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用几百高斯至几千高斯,不同规格的磁钢或磁珠,敷贴体穴或耳穴。第二种是将某种强度的磁钢,装在一个圆盘上,用电动机一口咬定?动圆盘旋转,产生旋转磁场,作用于穴位。第三种是用50周交流或脉动直流电通过带铁芯的线圈,产生交变或脉动磁场,敷压在穴位上。磁针疗法对一些常见病进行国的大量实践,外部威胁一定疗效。
疗法一
[取穴]主穴取曲池、内关、百会、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取风池、太阳、太冲、神门。
[用法]用磁场强度为600~2000高斯的磁片敷贴穴位。亦可用交变电磁法或旋磁法,选2~4穴,每日治疗20~30分钟。对较重嘱患者开始磁疗,宜选磁性强度较低的磁片,并少贴几个穴位,时间宜短,如反应后再逐渐增加。磁疗对原发性Ⅰ、Ⅱ期高血压病疗效较好。
疗法二
[取穴]第1组神门、心,第2组肝阳、肾,第3组降压沟。
[用法]采用穴位磁珠敷贴治疗,取直径3毫米,磁场强度400高斯左右的磁珠,用胶布固定于穴位。第1周敷贴第1组穴位,以后每周周轮换1组,1~3组循环敷贴。每周测量血压1~2次,直至血压降至正常或恢复到一定程度,再继续敷贴1个月以巩固疗效,治疗9周后如血压仍未降至有效标准者,停止治疗。
注意事项
[1]本疗法无明显禁忌症,对白细胞总数在4000以下,及体质极度衰弱、高热等患者慎用。一般先用弱磁场磁片,少贴穴,作探索性治疗,如有副作用时停止治疗。
[2]本疗法的治疗剂量,往往是由磁片的场强和数量、面积、场型、磁场梯度等量和总和所构成,而决定应用多少治疗剂量,则应以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病程等为依据。新生儿无论患什么病,剂量应最小,如用100高斯磁片,最多不超过4片。具体剂量还需结合临床灵活应用。
[3]本疗法常见的副作用如头晕、乏力、心悸、疼痛加重等。这些反应出现后,绝大多数不需要特殊自理,停止1~2天或改变一下磁疗方法,即可消失。有少数患者,如继续治疗而致副作用持续加重,即停止磁疗,副作用亦会自行消退,一般不会留下不可逆转的后遗症。
(7)高血压病人的运动疗法
[1]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及改善机体主要系统的神经调节功能
[2]降低毛细血管、微动脉及小动脉的张力,调节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3]降低血黏度,提高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增强物质代谢的氧化还原和组织内的营养过程。
[4]增强机体和血液循环的代偿机能,改善和恢复患者的一般全身状况。
[5]减轻应激反应,稳定情绪,抑制心身紧张,消除焦虑状态。
运动和各类
高血压病康复体育的运动类型选择以有氧代谢运动为原则。要避免在无氧中做推、拉、举之类的静力性力量练习或憋气练习。应该选择那些有全身性的、有节奏的、容易放松、便于全面监视的项目。
有条件可利用活动跑道、自行车率计等进行运动。
较适合高血压病康复体育的运动种类和方法有气功、太极拳、医疗体操、步行、健身跑、有氧舞蹈、游泳、娱乐性球类、郊游、垂钓等等。
[1]气功:以放松功较好,也可酌用站桩功、强壮功和运功等。练功原则强调“松”“静”“降”。要求配合意念和简单的动作。意念的部位宜低于心脏位置,如丹田、涌泉穴等。呼吸宜用顺呼吸法,不宜采用停闭呼吸法。要适当延长呼气,以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动作宜采用大幅度有松有紧,有张有弛的上下肢及躯干的交替和联合运动,切忌持续性紧张的长时间等长收缩运动。
气功练习每天至少1次,每次30分钟~45分钟。据报道,一次练功后可使收缩下降2.1~2.4kPa,舒张压也有下降。一般在练功两周左右见效。有报道,一组用药物治疗血压仍未能很好控制的病例,加用气功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在巩固期加用气功更为有效,常可使维持用药量减少1/3~1/2,并使血压维持平稳。
[2]太极拳:由于太极拳动作柔和,肌肉放松且多为大幅度活动,思绪宁静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练完一套简化太极拳后,收缩压可下降1.2~2.7kPa(10-20mmHg),长期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安静时收缩压的平均值约比同年龄老人低2.7kPa左右。
高血压患者打太极拳时最重要的是注意一个“松”字,肌肉放松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松”,从而促使血压下降。此外,打太极拳时根用意念引导动作,使思想高度集中,心境守静,这有助于消除高血压患者的紧张、激动、神经敏感等症状。
[3]步行:步行可按每分钟70~90步开始,约每小时步行3~4km的速度,持续10分钟。主要适用于无运动习惯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一种适应性锻炼过程。以后可逐渐加快步速或在坡地上行走。国内应用医疗步行(平地行走加上下小山波)治疗高血压取得较好疗效。
方法举例
第一条:1600m平路。用15分钟走完800m,中途休息3分钟
第二条:2000m平路,用18分钟走完1000m,中途休息3~5分钟
第三条:2000m路程,中有两段各长100m,斜度5~10度的短坡,用20~25分钟步行1000m,休息3~5分钟,继续用7~8分钟,走完500m平路,休息3分钟然后用20~30分钟上山,中间可适当休息。上山后休息5~10分钟,然后下山。
[4]健身跑:在进行健身跑前要作心电图运动试验,以检查心功能和血压对运动的反应性。高血压患者的健身跑,不要求一定的速度,运动的频度可根据个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程度,采用每周3次或隔1次,或每周五次等不同的间隔周期。一般认为若每周低于二次效果不明显。若每天运动,则每次运动总量不可过大,运动后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无不适感为宜。
[5]按摩或自我按摩:按揉风池、太阳及耳穴,抹额及掐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可助降压和消除症状。
天气热了,一动就出汗,这令许多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运动望而却步。事实上,运动可以提高血管臂的弹性,有效改善小血管的痉挛,让大小血管保持良好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有人把运动比喻成“给血管做操”,这一点也不为过。
高血压患者在夏天时,不管天有多热,都应该动一动。关键在于控制运动的强度和运动时间。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以节奏较慢、强度较低的全身运动为主。例如,太极拳、木兰拳、上下楼梯、骑自行车慢行等等,一些社区附设的健身器材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扭腰器、拉伸器等等。
(8)高血压茶疗
茶疗十法
几千年来,通过各种茶疗实践,人们逐步了解到茶具备的27种药用功效;安神除烦、少寐、明目、清头目、下气、消食、醒酒、去腻、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祛痰、治痢、疗疮、利水、通便、祛风解表、益气力、坚齿、疗肌、减肥、降血脂、降血压、强心、补血、抗衰老、抗癌、抗辐射。
针对高血压有以下几种茶疗方式或供参考:
[1]杜仲茶:是目前世界上最高质量、温和而安全的天然降压药物。杜仲茶温性,适合大部分体质,适合单纯性的临界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推荐怡尚茶品的杜仲茶。
[2]菊花茶:所有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3]山楂茶:山楂所含的成分可以助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同时经常饮用山楂茶,对于治疗高血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其饮用方法为,每天数次用鲜嫩山楂果1~2枚泡茶饮用。
[4]槐花茶:将槐树生长的花蕾摘下晾干后,用开水浸泡后当茶饮用,每天饮用数次,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同时,槐花还有收缩血管、止血等功效。
[5]首乌茶:首乌具有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之功效。血脂增高者,常饮首乌茶疗效十分明显。其制作方法为取制首乌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后,待温凉后当茶饮用,每天1剂。
[6]葛根茶:葛根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之效,对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功效。经常饮用葛根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疗效,其制作方法为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
[7]莲子心茶:所谓莲子心是指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其味极苦,但却具有极好的降压去脂之效。用莲心12克,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每天早晚各饮一次,除了降低血压外,还有清热、安神、强心之特效。
[8]决明子茶:中药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经常饮用决明子茶有治疗高血压之特效。每天数次用15~20克决明子泡水代茶饮用,为治疗高血压、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之妙品。
[9]桑寄生茶:中草药桑寄生为补肾补血要剂。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桑寄生茶的制作方法是,取桑寄生干品15克,煎煮15分钟后饮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10]玉米须茶:玉米须不仅具有很好的降血压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泻、止血、利尿和养胃之疗效。泡茶饮用每天数次,每次25~30克。在临床上应用玉米须治疗因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的疗效尤为明显。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病,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外,采用食疗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但是食疗一定根坚持,才能发挥作用。中药泡茶饮用,能起到很好的食疗作用。
(9)高危病人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指使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1]火罐法
[取穴]背部第一侧线的穴位(后正中线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肩髃、曲池、合谷、承扶、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涌泉、申脉、足三里等。
[用法]根据具体症状,选择拔罐部位。除头部外,均可用中号或大号的火罐,一般拔10个左右,留罐时间约10~15分钟。
[2]刺络(刺血)拔罐法
疗法一
[取穴]大椎。
[用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消毒三棱针在大椎穴上横划1厘米长的痕迹,以划破皮肤并有少许血迹渗出为度,迅速将火罐放在此穴上,留罐5~10分钟。取罐时内有血液5~10毫升,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再敷盖消毒棉球或纱布,用胶布固定,预防感染。每次治疗时可在原划痕迹上或稍下处操作,但不宜在原划痕上重复。每周治疗1次,5次为1疗程。若1疗程无效者,应该改用它法。
疗法二
[取穴]肺俞(双)、筋缩。
[用法]病人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用梅花针中等强度叩击出血,叩击面积应略小于罐口,然后用闷火法将火罐吸附于穴位上,吸拔出约2~3毫升血液,每次5~10分钟即可。两穴交替使用,隔日治疗1次。
[3]针罐法
[取穴]大椎
[用法]患者正坐垂头,用28号2寸毫针直刺大椎穴1~1.5寸,不捻转提插,待有下窜针感时,在针柄上放一酒精棉球点燃,叩上火罐,留罐10分钟,隔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日。一般治疗3个疗程。
[4]综合罐法
[取穴]第7颈椎至骶尾部督脉及其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和曲池、足三里或三阴交。
[用法]先在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走罐至局部皮肤紫红,有心脏或肾脏病者,起罐后于心俞、志室穴上闪罐数次,然后再在其余穴上用毫针刺之,依情况而择用出针后拔罐,或扣针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1~2施术1次。
[5]真空罐法
[取穴]膀胱经的背俞穴、曲池(双)、足三里(双)。
[用法]真空罐由玻璃制成,内部的空间有50~300毫升各种规格,尾部安装真空阀。真空系统由真空泵连接真空管道,用真空表示来控制真空度的大小。治疗时根据病情,每罐吸着时间3~5分钟,罐内的真空度(即负压)为35~80千帕之间,吸着力大小视患者身体强弱而定,每个患者可拔10~25个不等。
[疗效]用本法观察治疗31例高血压患者,其中Ⅱ期高血压39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Ⅲ期高血压2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痉挛等证,皮肤过敏或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窝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腹部均须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免烫伤病人皮肤。
[3]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操作。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可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拔罐后一般臂部皮肤会呈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臂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泡,小水疱不需处理,但根眩目擦破而发生感染;大泪光可用针刺破,放出疱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10)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按”、“乔摩”,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为,因而千近年来一直广泛或影响人们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
疗法一
坐位:一般在白天进行,最好选择比较安静的场所。
[1]双手点揉攒竹、鱼腰、丝竹穿、太阳穴,出现酸胀感后,再点揉半分钟。
[2]刮眼眍:双食指屈曲,以桡侧面轮流刮眼眶上下,时间为1~2分钟。
[3]双拇指按压风池穴,约半分钟后,揉按棘突两旁的肌肉至大椎穴,反复数遍。
[4]点揉百会、四神聪穴。各1分钟。
[5]梳头、叩头。手法根求轻柔,约2分钟。
[6]双手握拳,沿腰椎棘突两边骶棘肌叩击,或用手背拍打,自上而下,反复数遍,至腰底部发热为止。
[7]摩胸:左手摩右胸,右手摩左胸,沿肋骨走行方向进行。约4~5分钟后,拍打胸部数次。
[8]点按手三里、内外关、曲池穴各半分钟。
[9]双手掌相对搓擦发热,摩擦面部,结束手法。
卧位:一般在野晨起或午体或睡前进行。要求全身放松,微微闭目,静卧3分钟后进行。
[1]揉按攒竹、鱼腰、太阳、印堂、睛明、百会、风池诸穴,可选择其中3~5个。各1分钟。
[2]指推眼眶,梳头,各1~2分钟。
[3]摩胸、拍胸,2分钟。
[4]摩腹:沿脉环形自上而下抚摩36遍,再按顺时针方向沿腹部环形抚摩,从右至左,36遍。
[5]搓擦涌泉穴2分钟,活动踝部数次,结束手法。
疗法二
[1]揉印堂、阳白、太阳;用双手食指第二节的指峰,1~2分钟。
[2]推揉风池:用双手拇指指峰同时推揉风池穴,1~2分钟。
[3]推降压沟:用双手中指指峰推降压沟,两指缓慢用力,推1~2分钟。
[4]推百会:用双手中指指峰推百会穴,1~2分钟。
[5]梳理风池:用两手手指或指腹,由上向下梳理风池穴,1~2分钟。
注意事项
[1]应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必须辨证论治,正确施用手法。
[2]对有结核性或化脓性骨关节病症以及肌肤破损、烫伤、肿瘤或正在出血的局部,不宜进行推拿。
[3]妇女怀孕期或月经期,在腹部和腰骶部慎用推拿手法。
[4]在病人空腹状态下或剧烈运动之后,不宜立即用推拿手法。
(11)高血压病人药膳疗法
药膳疗法是指应用具有药性的食物及药物,经过烹调成菜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药膳疗法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许多食物即是食物也是药物,同样能够防治疾病。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分管食疗和药膳的“食医。”《内经》也非常重视食疗和药膳,书中指出在药物治病的同时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属于药膳的方剂就达6首,最典型的是“乌贼骨丸”。张促景也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若得宜则益体。”并首创“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有名的药膳方剂。唐代孟诜编了一本《食疗本草》。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曾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没事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何等重视食疗。他又创立药膳方剂10余首。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都收集了大师的药膳处方。元代的《饮膳正要》可说是一本药膳专书。总之,自古至今,历代中医都非常重视药膳,近年来药膳疗法又有很大的发展。
[1]芹菜粥:芹菜连根120克,粳米250克。将芹菜洗净,切成六分长的段,粳米淘净,芹菜,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至米烂成粥,再加少许盐和味精,搅匀即成。
[2]菊花粥:菊花末15克,粳米100克。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2次,晚餐食用。
[3]大雉鸡蛋:日常食用大雉鸡蛋,有预防高血压及平衡血压作用。蒸煮食用都可。
[4]荷叶粥: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将鲜荷叶洗净煎汤,再用荷叶汤同粳米、冰糖煮粥。早晚餐温热食。
[5]醋泡花生米:花生米浸泡醋中,5日后食用,每天早上吃10~15粒,有降压、止血及降低胆固醇作用。
[6]绿豆海带粥:绿豆、海带各100克,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他2味同煮成粥。可长期当晚餐食用。
降压食谱
[1]何首乌龟板:
成分:何首乌、龟板、寄生、杜仲各50克,生地、枸杞、桑葚子、白芍、沙苑子各40克,生牡蛎、石决明各100克,蜂蜜500克。
做法:将上述各种材料加水适量一起浸泡两小时,然后加热煎煮取汁,先后取3次,最后把3次所取的药液合并,以文火煎至浓缩汁1碗时,加入蜂蜜,烧煮至沸停火,待药法冷却后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1汤勺,每日服用2次。
疗效:适用于高血压和肾虚、肝米旺盛者。
[2]毛冬青红糖水:
成分:毛冬青根50~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毛冬青和红糖一加水用文火煎煮。
用法:每日饭后服用,分2次服用。
疗效:降压顺气。
[3]决明粥:
成分:石决明粉30克,草决明10克,白菊花10克,粳米100克,冰糖6克。
做法:将草决明放在锅中炒至有香味即起锅,然后中将白菊花,草决明、石决明放在砂锅中煎汁,取汁去渣。粳米洗净之后与药汁一起煮成稀饭加冰糖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1次。
疗效:清肝明目,降压。
[4]夏枯草粥:
成分:夏枯草10克,粳米50克,冰糖少许。
做法:将夏枯草洗净放入砂锅内煎煮,过滤后去渣留汁,再把粳米洗净放进药汁里,用小火继续煎煮至粥熟,放进冰糖调味后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2次,温热服用。
疗效:清肝、降压。
花生壳水:
成分:花生壳120克。
做法:将花生壳洗净,晾干,然后加入水用文火煎煮,直到药汁变成褐色即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疗效: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血压患者。
[6]拌菠菜
处方:鲜菠菜250克,麻油、食盐适量。
用法:将菠菜用水洗净切节,入沸水中烫约2~3分钟捞起沥干水分,拌入麻油、食盐即可食用。本品可供佐餐,宜常服。
作用:鲜菠菜养血、润燥;麻油滋阴。本品特点是滋阴、清热、润肠。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7]芹菜拌豆腐
处方:鲜芹菜250克,豆腐250克,香油、食盐适量。
用法:将芹菜洗净,放入开水锅中微煮,凉后切节,加入香油、食盐与豆腐拌和即成;豆腐宽中益气、润燥清热。本品具有平肝清热、祛痰和中的特点。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8]天麻煮豆腐
处方:天麻10克,豆腐250克,鲜汤适量。
用法:天麻打碎,加水煮沸,放入豆腐及鲜汤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吃。
作用:天麻平肝、潜阳、熄风;豆腐宽中、和脾、清热。本品具有平肝、潜阳、清热的特点。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高。
[9]菊荆鸡片
处方:菊花3朵,茉莉花70朵,花茶叶15克,鸡脯肉300克,小白菜500克,清汤750毫升。
用法:(1)将鸡脯肉去膜,片成大小合适的板薄片,用凉水漂上;小白菜心削去帮,抽去筋,少净,用水烫熟后,捞在凉水内透凉,再用凉水泡上;用鸡蛋清2个兑豆粉,调成稀糊(以能抹在鸡片上不流为度);取茉莉花50朵,每5朵用钢丝穿成一串。(2)捞出鸡片沥去水,用食盐、味精拌匀,加入蛋糊浆好,另用锅加水烧沸后离火,把鸡片逐片下入沸水内,置火上氽熟,捞在250毫升清汤内。另外泡上茉莉花,用碟装上,玻璃杯盖上,放在盘中内。(3)食用时,把茶叶用沸水泡上,在锅内注入清汤,下入小白菜(挤净水分)、食盐、胡椒粉、味精,烧入味,捞出放在盘子周围,同时将茶水沥去,另冲沸水。(4)在锅内注入清肠,加入食盐、味精、胡椒粉,把菊花和20朵茉莉花下入汤内烫一下,捞出不用,再下入鸡片(原汤不用),待汤沸后,下入少许茶水(汤约2/3,茶水约1/3),浇在小白菜面上(汤不要流入茉莉花内)即成。(5)本品可供佐餐食用。
作用:菊花疏风清热;茉莉化疏肝理气;花茶叶生津、清热、利湿、解毒;鸡脯肉补中气、益肾精;小白菜清热除烦。本品具有祛风清热、补中益肾的特点。
[10]拌绿豆芽
处方:绿豆芽250克,香油、盐、味精适量。
用法:(1)豆芽去根洗净,入沸水烫至断生捞起,趁热放盐拌匀,摊开晾冷沥干。(2)将豆芽、盐、味精、香油入碗拌匀即成。佐餐常吃。
作用:绿豆芽清热解毒、降火利尿。
适应证:肝火型高血压病。
[11]糖醋萝卜丝
处方:红元根萝卜250克,盐、香油、白糖、葱丝、醋适量。
用法:(1)萝卜洗净,去须头,切成粗丝入盆放盐和匀。(2)将萝卜丝码盐为5分钟,至蔫,轻轻挤干,倒去涩水,拦撒加盐、葱丝、白糖、红油、醋拌匀即成。佐餐常吃。
作用:红萝卜健脾、化湿、化痰。
适应证:脾虚痰湿型高血压病。
[12]芹菜肉丝
处方:猪肉100克,芹菜250克,盐、味精、料酒、豆瓣、白酱油、醋、生姜、青蒜苗、水豆粉、鲜汤、混合油适量。
[用法](1)猪肉切丝,芹菜洗净切3厘米长节,青蒜苗洗净切好,姜切丝,芹菜码上点盐。(2)将肉丝抹上点盐、料酒、水豆粉.再将盐和味精、白酱油、醋、鲜汤、水豆粉在碗内兑成滋汁。(3)锅热后放入混合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码好的肉丝,划散后下姜丝炒转,放入芹菜、蒜苗,断生时烹入滋汁,收汁起锅即一成。作菜肴佐餐。宜常吃。
作用:芹菜平肝、清热、降压;猪肉滋阴、润燥。本品具有一滋阴清热、平肝的特点。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13]滋葱肉片
处方:猪瘦肉150克,洋葱250克,盐、料酒、味精、白酱油、鲜汤、水豆粉、混合油适量。
用法:[1]猪肉洗净切片;洋葱去老皮洗净切片,码上点盐。[2]将肉片码上盐、料酒、水豆粉,另将料酒、盐、味精、白酱一油、鲜汤、水豆粉兑成滋汁。[3]锅热后下混合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肉片,炒散后下洋葱炒至断生,烹入滋汁,收汗起锅即成佐餐常吃。
作用:洋葱和胃,下气,化痰湿;猪瘦肉润燥,补阴。本品具有化痰湿而不伤阴的特点。
适应证:痰湿型高血压病。
[14]烂肉芹菜
处方:猪肉150克,芹菜250克,盐、料酒、味精、化猪油、一水豆粉、鲜汤、姜、蒜、白酱油适量。
用法:[1]芹菜去掉老叶和茎,洗净切成3厘米的长节,码少许盐,使用时应沥干水气。[2]姜去皮洗净剁细,蒜剁细,猪肉剁细,码少许盐、料酒、水豆粉。[3]盐:白酱油、味精、鲜汤、水豆粉兑成滋汁。[4]锅烧热放化猪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猪肉迅速滑散.沥去多余的油,烹料酒,放入姜、蒜炒香味,放芹菜煸炒,芹菜一断生,烹入滋汁,收汁亮油起锅即成。[5]本品供佐餐,宜常吃。
作用:芹菜平肝清热;猪肉滋阴润燥。本品特点为平肝热、滋阴液。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15]山楂肉干
处方:山楂100克,猪瘦肉1000克,菜油500克(蚝油100克),姜汁30克,香油15克,葱节30克,花椒2克,绍酒30克,酱油50克,味精2克,白糖15克。
用法:[1]将山楂除去杂质洗净,猪肉洗净,沥干水分待用。[2]将山楂50克加水约2000毫升,烧沸后下入猪肉,共同煮熬至六成熟,捞出猪肉稍晾后,切成5厘米左右的粗条,加酱油、葱节、姜片、绍酒、花椒,将肉条拌匀腌渍1小时,再沥去水分。[3]将锅烧热,倒入菜油炼熟,投入肉条榨干水分,色微黄时用漏勺捞起,沥去油,锅内留少许油再置火上,投入余下的
山楂,略炸后。将肉干再倒入锅中,反复翻炒、,微炒烘干,装在方盘内,淋入香油,撒入味精、白糖和匀即成。供佐餐食用,宜常吃。
作用:山楂活血行瘀、消积化滞;猪肉滋阴补血。本品特点是滋阴:活血、消积。
适应证:阴虚兼血瘀之高血压病。
[16]天麻焖鸡块
处方:母鸡“1只,天麻;15克,水发冬菇50克,清汤500毫升,料酒:盐、味精、白糖、豆粉、葱、姜、鸡油、菜油适量。
用法:[1]将天麻洗净,切片,入碗上笼蒸熟。[2]将鸡宰杀后,除毛去内脏,洗净,去骨,切成小方块,入油锅氽一下,再将葱姜用油煸出香味,加入清汤和调料,再倒入鸡块,用文火焖40分钟,加入天麻片,再焖5分钟,用豆粉勾汁,淋上鸡油即成。本品可供佐餐食用,宜常吃。
作用:天麻平肝祛风,母鸡补气益精。本品特点为补虚益精、平肝祛风。
适应证:肝炎上亢型高血压病。
注意事项
[1]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慎用本法。
[2]注意服药食忌。
(12)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可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剂)敷贴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疗法一
取穴:涌泉(双侧)
药物:吴茱萸、菊花、肉桂各等份,鸡蛋1枚。
用法:将上方前3味药共研细末,于睡前洗脚后,取10克药末以鸡蛋清调和,敷双足涌泉穴,外和纱布包扎固定,翌晨去药。连用5~10次显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之眩晕。
疗法二
取穴:涌泉(双侧)。
药物:吴茱萸适量,食醋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每次15~30克,用食醋适量调成糊状,于睡前敷于两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轻症敷1次即可,重症可连用3~5次。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疗法三
取穴:涌泉(双侧)。
药物:杏栀膏:桃仁、杏仁各10克,栀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鸡蛋清适量。
用法:将前5味药共捣烂,加1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用,于每晚睡前敷贴于两足心涌泉穴,晨起除去。每夜敷1次,6次为1疗程。适用于高血压病。
疗法四
取穴:涌泉(双侧)。
药物:外敷膏:蓖麻仁50克,吴萸20克,附子20克,生姜150克,冰片10克。
用法:将前3味药研末,生姜捣如泥,加入药末中,并加入冰片,调成膏状。每晚贴敷双侧涌泉穴,晨起除去,7日为1疗程。适用于高血压病。
疗法五
取穴:主穴:涌泉。配穴:太冲、足三里。
药物:肉桂、吴茱萸、磁石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密封保存。每次甩药末5克,调蜂蜜为药饼,贴于涌泉穴。阳亢者加太冲;阴阳不足者配足三里。每次贴2穴,轮流使用,每天于临睡前换药1次,贴药后胶布固定,艾卷悬灸20分钟。用治高血压病。
注意事项
[1]在应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瘙痒潮红,发出小水泡,应立即停用。
[2]外敷时注意调节干湿度,过湿容易外溢流失;若药物变干,须随时更换,或加调和剂湿润后再敷上。
(13)高血压病人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将药物敷置于脐眼或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以治疗霍乱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用东壁土敷脐,或用苍耳子烧灰敷脐,或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脐疮流水不止。清代更有所发展,如吴尚先《理瀹骈文》中用本疗法治病的方药就有数百处之多。
疗法一
药物:胆汁制吴茱萸500克,龙胆草醇提取物6克,硫黄50克,醋制白矾10克,朱砂50克,环戊噻嗪175毫克。
用法:混合研极细粉末备用。脐部先用温水洗净擦干,每次用药粉200毫克左右,倒入脐窝内,敷盖棉球,外用胶布固定。每周更换1次,连用4次。
疗效:治疗116例,显效34例,有效5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77.58%,显效占29.31%。
疗法二
药物:吴茱萸、川芎各等份。
用法:混合研为细面,密贮备用。将神阙穴用酒精棉球擦干净,取药粉5~10克纳入脐中,上盖麝香虎骨膏固定。3天换敷1次,1月为1疗程。
疗效:治疗84例(I期3例,Ⅱ期74例,Ⅲ期7例),显效42例,有效3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
疗法三
药物:利眠宁2.5毫克,双氢克尿塞5毫克,地巴唑4毫克,利血平0.06毫克,硫酸胍生1毫克,淀粉25毫克。
用法:混合研成细面。先将肚脐用温水擦洗干净.取药粉100毫克敷入,盖以软纸片、棉球,按坚,再用普通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
疗效:治疗51例,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35%。
注意事项
[1]在治疗过程中有皮肤过敏,应暂缓使用;如出现皮肤溃疡或应用7天以上仍无效者,应停止敷脐,改用他法。
[2]在应用本疗法加用热敷或灸法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如见脐眼感染者,应立即停止,宜先控制感染。
[3]小儿应用本疗法时,宜以绷带纱布等固定,防止脱落。
[4]此法收效慢,可配合药物内服、针灸、推拿等,以提高疗效。
(14)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张仲景《金匮要略》日:“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熏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唐代《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熏洗疗法已推广应用于痈疽、隐疹等十余种疾病。宋代《太平圣惠方》有熏洗方163首,其中眼科24首,阴疮、阴部湿疹24首,扭伤骨折11首。金元时期张子和把熏洗疗法列为治病之大法。明代《外科正宗》、《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外科启玄》、《奇效神书》等著作中都有所阐述。清代吴尚先将熏洗分为熏洗、蒸洗、淋法、坐浴和烫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温热药液熏蒸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用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
疗法一
药物: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浸泡双脚。每日1次,每次1小时,10次为1疗程。
疗法二
药物:钩藤20克,少量冰片。
用法:布包,放入盆内,加温水浸后洗脚。每次30~45分钟,每日2次。
疗法三
药物: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克,睡前洗脚30~40分钟。
疗法四
药物:吴茱萸15克,黄柏15克,知母15克,生地15克,牛膝30克,生牡蛎50克。
用法:水煎上药,取汁,倒入盆内,浸洗足胫10分钟,1~2周为1疗程。
疗法五
药物:薄荷6克,防风6克,白芷6克,苏叶3克,明天麻6克,藁本6克,甘菊6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渣,沐头。治头晕头痛。
疗法六
药物:甘菊花6克,薄荷6克,桑叶6克,明天麻6克,炒僵蚕9克,藁本6克,赤芍9克,全当归9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渣,沐头。
疗法七
药物:明天麻6克,薄荷6克,甘菊6克,桑叶3克。炒蔓荆9克,川芎6克,藁本16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渣沐头部。治眩晕头痛。
疗法八
药物:鬼针草50克。
用法:水煎,去渣,洗浴双足。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疗法九
药物:磁石30克,夏枯草、益母草各20克,龙胆草10克,天麻10克。
用法:水煎取汁,浸洗双足。
疗法十
药物:吴茱萸、牛膝、菊花、肉桂、茵陈、茺蔚子、桑叶、茯苓各等分。
用法:水煎洗脚。
注意事项
[1]煎煮加水要适量,太多则浓度降低。蒸煮时间据药物性质而定。芳香性药物一般煮沸10~15分钟,块状和根茎类药物则须煮沸30分钟。
[2]应用时药液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皮肤。
[3]熏洗后要用于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
[4]妇女经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阴部。
[5]熏洗药不可内服。
(15)高血压病人洗足疗法
洗足疗法也称浴脚疗法,是用药液浸泡洗脚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流传较久。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养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载:“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
[1]磁石降压煎
药物: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浸泡双脚,每日1次,每次1小时,10日为1疗程。
[2]双桑降压汤
药物: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睡前洗脚30~40分钟,洗完睡觉。
[3]洗足方
药物:钩藤20克。
用法:上药节碎,加少量冰片,布包,放入盆内.加温水浸脚,每次30~45分钟,每天晨起及晚睡前各1次。每包用1天,10天为一疗程。为保持水温,可不断加水。
[4]高血压药浴方
药物:吴茱萸15克,黄柏15克,知母15克,生地15克,牛膝30克,生牡蛎5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倾入盆内。浸洗足胫10分钟,1~2周为l疗程。治疗阴虚水亏、木少滋荣、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注意事项
[1]凡狂犬病、药物过敏者禁止用本疗法。
[2]要掌握好水温÷不宜太热或太冷,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避免烫伤。
[3]要根据病情,适当选择药物,凡有强烈刺激性或腐蚀性的药物不宜作外洗药液。
[4]老人、儿童及活动不便的患者应用本疗法,应有人一旁相助。
(16)高血压病人醋蛋疗法
醋蛋疗法是用醋蛋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鸡蛋及醋为主药配方治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载有以醋及鸡蛋为主药的“苦酒(醋)汤”,即以“半夏(洗、破如枣核)14枚、鸡子1枚(开孔去黄),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用以治疗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可认为是最早而最有名的醋蛋处方。醋在古代又名苦酒、酢、酢酒等,应用醋治病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食疗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以醋组成的方剂多达上千首。而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活幼新书》《本草纲目》等关于鸡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亦甚多,用蛋治病在中国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近年来,醋蛋疗法在民间有很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保健强身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治疗,方便易行,深受欢迎。
[1]取鸡蛋1只,打入30毫升醋内,再加入少量的水,搅匀,煮熟后每日清晨服1次。
[2]取松花蛋1只,先剥去壳,洗净后放入碗内,再倒入镇江醋15毫升,食用,每日清晨服1次。
[3]取银耳5克,先煮烂,取鸡蛋1只,打入银耳羹内,再加入醋10毫升、糖适量调匀,煮沸后服用。
注意事项
[1]对醋和鸡蛋过敏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2]溃疡病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3]每日食用的醋蛋液要适度,不宜过量,过量食用反而对健康不利。
[4]本疗法所用的醋,应选用优质食用醋;所用的蛋类应为新鲜者。
[5]配制好的醋蛋液应妥善保管,及时食用,防止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