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化繁为简:别让过多的信息干扰自己(2)

【思考的程度要随“环境”而定】

史密斯是一个喜欢在深夜处理工作的人。尤其是在最近两年,他很少白天到公司来,总是在晚上10点以后给我打电话:

“听着,我上班了。”

他的意思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直至凌晨3点,我随时可以联系他,与他探讨公司的业务。史密斯养成这个习惯的原因,是白天的环境让他很难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重大问题,有时一些需要几分钟就能解决的小事情也会被接踵而至的意外打断,让他无法深入思考。

当他计划回复客户邮件时,总有其他的电话或信件过来;当他想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凝神静思时,秘书敲门说有两位客户远道而来,必须见他一面。

也许我们平时很不喜欢这些意外打扰自己,但它们是快节奏的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同时也承受它带来的所有伤害。例如,它让我们的思考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我们总是需要处理太多的信息才能找到答案;

·我们发现环境越来越不允许自己对每个问题都做出深度的思考。

幸运的是,我们并非没有选择。史密斯将工作放到了深夜,他爱上了每天晚上的这段时光。从晚上10点到凌晨3点的5个小时中,他获得了一个优越和充裕的思考环境,远离了各式各样的琐碎信息,真正从容不迫地审视它们,从中找出最重要的工作。在安静的环境中做出深度思考,实现了单位时间最大的工作效率。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我们思考同样一个问题,在会议室、商业论坛、酒吧、夜总会、咖啡厅和书房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有的环境允许你有更多的时间慢慢想清楚,你甚至能够美美地睡上一觉再做决定,因为睡眠有助于我们驱逐大脑中的垃圾信息,比如书房;有的环境则不容许你有片刻喘息,你需要在短短的3分钟内就想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比如会议室、谈判场所和商业论坛。前者可以实现深度思考,但在后面的环境中,你就只能学会用浅思考来做出高效的决策。

浅思考:不要理会那些“为什么”

斯蒂芬是加利福尼亚州一家贸易公司的行政主管,同时也是一位浅思考高手,他具有让人惊叹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反应速度。他说:“没错,出色的工作要综合考虑很多东西,但行政工作复杂而枯燥,你总是处在一个需要快速给出答案的环境中,没有时间让自己坐下来好好思考。当有工作让我处理时……事实上每分钟都有新的工作摆在案头,我力争用几秒钟的时间就想到一个解决方案。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那就选择最省事的方案,它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这位优秀执行者的经验是: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时间从一大堆问题中找到最精准的信息,那么就依赖自己的本能。不要理会那些“为什么”,也不要在乎在眼前晃来晃去的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因为你想到的第一个答案通常就是最可行的。

浅思考是一种优秀的能力,特别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何对关键环节保持足够的敏感度便成为能否正确思考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浅思考要求你擅长把握事情的核心元素;

·第二,浅思考的重点是用最短的时间想到最关键的问题;

·第三,浅思考适用于处理面临海量信息的重复性工作。

深度思考:重点问题重点分析

在更多的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是另一种情况:工作对我们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思考和反应尽可能精确、专业以及富有宏观视野。这通常需要我们付出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

因此,作为对公司负有重大责任的史密斯把自己的办公时间挪到了深夜,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深度思考的环境。这样做的好处是:

·第一,我们有宽裕的时间整理信息,并且从中提炼关键要素;

·第二,我们有安静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态,在压力较小的氛围中展开思考;

·第三,我们处理的是较为重要和创造性的工作,深度思考能带来更好的回报。

当环境符合上面的三个要素时,一个人必然要放弃浅思考,转而对信息做全面的分析,以求面面俱到,制订一份具有技术含量的方案。不过,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史密斯“随意安排办公时间”的自由,我们受制于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决定自己的时间和环境;我们也受制于自己的人生状态和不同的心境。这时,我们该如何实现高效率的思考和行动呢?

我向成千上万的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尝试下面这些挑战:

·无论你接收到什么信息,都要同时给出两个答案:一个是基于想象力和本能的,一个是基于理性和经验的。看看这两个答案,然后选择那个最简单的方法。

·一个“极好”的想法,假如带来的是让人“烦恼”的结果,你能不能果断地把这个想法从脑海中删除呢?多数人会对失败的好计划耿耿于怀,但我建议你养成删除它的习惯。

·为了更快地解决一个问题,你能否不再用传统的“收集信息增加更多问题”的思维,而是“减少信息让问题变简单”的模式呢?这么做违背了大脑思维的逻辑,虽然大脑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但它才是有效的办法。

也就是说:简洁的思考+专业的本能=高效的做到。

完成这些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可以逼迫我们用简单高效的思考来适应任何一种环境,直到充分地体现“断舍离”原则的要求:把一切不必要的信息排除在大脑的决策机制之外。

对宏观问题,不要强求“一览无余”的思考

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会采用不同的思考模式来决定一些事情,并采取有巨大差异的行为模式。例如,一个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几乎不会计算一支股票两年后会涨到什么程度,快速赚钱是他的思考模式;他也很少考虑早餐的健康搭配,好吃和填饱肚子是他的第一要求。与失业比起来,繁忙得令人窒息的办公环境对人们的思考具有类似的影响力—你很难考虑到那些长远的意义。

我的建议是: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首先追求和拥有一种安静的心态,保持清醒的大脑,避免被外在的因素干扰,不受环境压力的左右。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不会因为一些杂念、其他信息或意外因素的干扰而改变思考的本质与方向。

【克服多疑思想,不理会负面信息】

洛杉矶当地一位性格多疑的妇女克里斯芬有一位爱她的老公和三个孩子,还有一份收入颇高的工作,在泛亚财务保险公司当一名会计。她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让人羡慕。但她的疑心与敏感渐渐地为这一切蒙上了阴影,最近出现了很多问题。

她说:“我发现自己有时候因为无意中说了一句错话就会自责很久,我会翻来覆去考虑这句话产生的后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别人会不会误解我,会不会不开心?我经常胡思乱想,既很顾及别人的感受,又怀疑对方是不是在背地里做对不起我的事情。他们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和一句随便脱口而出的话就让我寝食难安、胡思乱想。”

在平时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克里斯芬是一个“背着石头走路”的人。她总觉得心里有个包袱放不下,潜意识中认为凡是积极的东西都是假象,背后一定有见不得光的秘密。这种心态影响了她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合作,有很多事情因此变得复杂了,她与同事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效率下降,上司对她很不满。

更糟糕的是,她和丈夫的感情也开始经受考验。有一次,丈夫傍晚打电话告诉她自己要加班,晚上11点前不会回家。这种现象很正常,无数家庭妇女都会遇到丈夫加班到很晚才回家的情形。但克里斯芬的内心隐约产生一些不安,她从放下电话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想象许多不正常的场景:

老板没要求他加班,他主动留在了办公室,难道只是为了与加班的女同事多说几句话?

他没在公司,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或许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对我没感情了,但怕我伤心又不想说出来,因此借口加班躲着我?啊,我想想,这是他本月第几次“加班”了?

这种疑心病一旦在内心种下,通常会像种子一样疯狂生长,让人欲罢不能,大脑乱成一团。此时的克里斯芬已无法理性判断,做晚饭的兴致也没了,她打电话给比萨店定了餐,和孩子一起简单吃了几口,任由他们在楼上玩耍,自己则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发呆。当时间到11点时,她更加紧张,死死地盯着门口,只等丈夫敲门。这时她想:如果丈夫准时回家,说明我可能错了。很遗憾,这天晚上克里斯芬的丈夫一直到凌晨1点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中。

这次“事件”差点造成他们的婚姻破裂。克里斯芬想多了,她的脑子在这件简单的事情上多拐了十几个弯,一直走进了死胡同。原本打一个求证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她却任由自己的疑心和敏感控制大脑,放任那些想象出来的负面信息像藤绕树一样长满大脑。于是,在她的质问下,丈夫叫来了律师帮助办理离婚事宜。

幸运的是,邻居过来告诉她:“亲爱的,你冤枉他了。他是个好人。那天晚上我看见他被他们公司CEO开车送回来。如果不是在忙重要的工作,哪家公司的老板会亲自送下属回家呢?”克里斯芬这才恍然大悟。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它是影响我们思考与判断的主要消极因素。有时候,我们总想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任何事情或亲密的关系都存在这些让自己疑心的东西,使自己止步不前,停留在没有必要的思想斗争中。诸如,我们总觉得有人背着自己说些坏话,正在嘲笑或指责自己,于是对双方的沟通、合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们在某些关键时刻也总是不相信身边的每一个人:“谁是我最可靠的心腹?”这是不少老板内心都有过的疑问。

多疑的心态会对我们的行动产生十分恶劣的后果:

首先,自我感觉欠佳→产生自卫意识→行动瞻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