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单词填补实验
为了更好地说明生活中的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单词填补实验。实验的材料是一张列了160个单词的单词表,只不过这些单词都或多或少地缺少一些字母,而测试者的任务就是在每个单词空缺处填写适当的字母,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单词。他们每天都要进行单词填写,直到把这些单词写完16~24遍为止。部分单词如下:
在这些单词被测试者填写完毕之后,我们对其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而表3-1-1就是8名测试者对“b_at”填写16遍的字母结果。
表3-1-1
在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最初两次填补“b_at”这个单词时,8名测试者填写“o”的次数一共是9次;而在最后两次的填写时却只出现了2次,但是填写“l”的次数却达到了9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实验规则规定只有填写“l”才是正确的,而填写“o”是错误的。于是,在实验的时候,当测试者填写“o”的时候,实验者就做出“错误”的反应;当测试者填写“l”的时候,实验者就做出“正确”的反应。在这里字母出现的频率要和联结以及这种反馈做竞争。
如果理解了这个实验的结论,那么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的情况就能很容易理解了。比如,面对一个情境,你有五种相同概率(都是20%)的反应出现,但是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对你其中的一种反应S1表示赞同,做出“正确”的反馈;对另一种反应S2表示反对,做出“错误”的反馈。那么,不久之后,这五个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S1出现的概率将变为1,而S2及其他的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变成零。如果大家不相信,我还可以再给大家描述另外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材料是200个西班牙单词,测试者是随机挑选的没有学过西班牙语的人,他们的任务是在每个单词下面列出的各个词义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在选择过程中,实验者会对测试者的选择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反馈。实验多次重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确定,测试者对各个选项的选择概率是一样的。现在我将部分实验材料列出来,以便大家理解这个实验:
实验结束之后,我们对测试者填写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和我们上述一样的结果。在开始的时候,由于测试者都没学过西班牙语,所以选项都是随机的,但是因为实验者会在测试者每次做出选择之后给予“正确”和“错误”的反馈,所以经过几次测试之后,这些测试者就都能轻易地选出正确的选项了。这就是说,在这些题目与选项的联结中,有一种联结得到了强化,而另一种却被弱化了。
现在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种结论了,对一种行为后果的不同处理,即对一种联结的不同处理,能够影响学习行为的产生与否。然而,这一结论却被很多人否认了。对于上面所叙述的现象,很多人解释为“正确的”选项出现的频率更多(因为每道选择题上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答案),于是将“错误的”选择的频率减弱了。长此以往,这种选择就占有了频率上的优势。但是,这个解释是错误的,与事实不相符。现实生活中,很多一开始具有非常高的频率的行为反应到最后都被一些不常见但是对联结的效果有利的行为反应所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