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一点料Ⅱ:阿里巴巴“U一点”团队新体验设计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向UXD转型

文/汪方进

UXD(User Experience Designer)概念为何在当下越来越热?这个新Title对设计师意味着什么?UXD对设计师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设计师们又如何去向UXD转型呢?在设计师转型UXD的背景下,还需要专业精深吗?纯视觉设计师VD(Visual Designer)又有怎样的发展路径?

我尝试从设计价值演变和设计师自身属性的双视角对UXD转型进行解析。

从某种意义来讲,当今用户体验设计师是一股“隐藏势力”,当潜能被开发出来的那一天,这股“隐藏势力”所迸发出来的新能量,一定能再次为企业增值。

设计师的“前世今生”

下面这张图,基本上就是我们当下UED同学的现状。左边是梦想,我们希望用设计驱动业务,做出有情怀、有格调,还能驱动产品改变世界的设计。

但现实很骨感,我们当下情况很可能就是辛苦加班的设计师,需求方让改不能不改,不改人家会投诉你,但改来改去可能还是第一稿好,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状态。

我们当下的问题是理想和现实有落差,在用研、交互、视觉等不同岗位的设计师,成就感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强。在阿里这样体量的公司,UED作为业务刚需岗位,情况可能相对好一些,但在一些小型公司和初创型公司,设计师的成就感可能会更弱一些。再者是设计师角色分工问题。我们现在工作分工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互联网从萌发到现在,也就几十年的时间,那时候最早一批设计师的Title是“美工”,他们把策划、交互以及视觉的工作都做了。从需求层次分析来看,设计师那时候处于满足“生理层”需要的阶段。当时设计师缺乏专业细分,随着国外用户体验行业纵深化的发展,专业细分开始形成,国内最开始做这块的是CDC、百度用户体验部,还有网易用户体验部。我在网易用户体验部待了八年,网易用户体验部算是我陪伴着做起来的。这个时期,对设计专业细分其实是一次重大意义的探索,推动着“美工时代”向“专业细分时代”转型,这种探索折射出我们这群人,正在思索行业何去何从的问题。而当下的我们,还在经历这个过程。

图1 设计师的理想与当下部分现实

目前,我们有用研、交互、视觉三大块的专业分工,这种分工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交互岗位,如果对接的是一位能力较强的PD,他可能把交互定了七八成,交互设计师完善后交付给视觉设计师,而对接的视觉设计师又有一些交互Sense,他也许把交互稿又改了改,那么这个过程下来,交互设计师的内容,还能保留多少呢?这种情况可能是当下我们交互设计师同学所面临的问题;而视觉设计师又是怎样的现状呢?视觉设计师拿到交互稿后,在交互稿的基础上美化润色一下,自主发挥空间不太大。从我们集团总体情况来看,视觉设计师的成长是比较慢的,因为当论证设计价值的时候,很难把视觉从整体设计方案中剥离出来,视觉设计师设计的某一个页面,具体能带来多少商业价值?视觉设计师很难去论述这点。

这是我们当下状态的一个缩影。那我们该何去何从呢?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图2 设计师群体的不同阶段

RESEE设计师

将来是什么样子,还是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挖掘UED同学具有特色,我觉得可从两角度进行:

第一个角度,认知设计师价值实现的方式。设计师有三层价值:

1)设计师作为修饰者。比如美化页面,这是最底层的基础价值。

2)设计师作为区分者。比如根据不同产品,来打造不同调性,把它和同类产品区分开来,这里有创新的价值。

3)设计师作为驱动者。这一点是非常核心的,当设计师作为计划者、驱动者时,类似于我们工作场景中所说的“设计驱动产品”,能够在战略层去提需求,这应该是我们从业者的一种终极梦想,也是价值感非常强的一个阶段。

下图是我们UED工作沉淀下来的价值模型,不妨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层就是设计协同业务的价值。

业务协同是我们刚性需求,我们必须按质按量去完成业务方的需求,这一点做不到,就失去了UED在业务体系中的位置。第一阶段我们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输出好看好用的作品,体现设计规范统一性。这时候,UED规模一般不太大,或散落在各个业务团队和产品团队,成为资源来协同业务,因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业务协同。

图3 UED设计师价值层次图

第二层设计专业是对业务增值。

第一层所讲的是完成业务需求,那么完成之后呢?基于我们对用户的判断和洞见,形成一些创新体验价值点来提升产品体验和气质,比如我们B2B前期输出一些B类特色的设计,我相信其他伙伴也做了类似的事情。这个阶段,UED需要站在用户角度去发现一些问题,才有可能去提出一些创新点。这时用户体验团队规模相对会更大,也更专业,会产生一些工具、方法论,比如我们团队梳理的“五导家”设计方法论,设计过程从黑盒走向白盒。还有数据衡量工具,来帮助我们在一个设计创新、改进一个功能上查看数据转化问题。

第三层是设计价值放大。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阶段,也是设计师作为驱动者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家心中所梦想的设计驱动产品的阶段。互联网公司中,UED要驱动产品是比较难的,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机会。为什么说难?因为我们不像苹果等公司,他们的CEO本身就是设计师,公司整个链路都以设计作为驱动,并由此来确定公司产品研发方向。在这样的公司,设计师自然而然处在“第三阶段”,设计就是其产品核心竞争力,设计价值非常高,产品卖的就是设计。

但当下,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商业公司里的UED设计师更多时候是帮助业务来成功,我们极少打造自己的业务,所以只能在协同业务的全流程中去用体验视角洞见机会,这是本质的区别,这让我们“非常艰难”。不过,认识到这个本质区别后,大家心里其实也就放松了,因为我们选择了这里,那就必须在这种环境中去找寻自身的价值。价值放大的具体案例,请看本书其他章节。我个人认为,我们转型到UXD而带来能力的提升,可能会将这种价值放大变为可能。

以上是研究我们未来向何处去的第一个角度,即设计师价值实现分哪几种阶段来看我们的变化。第二个研究角度,则是回归我们自身,我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去经营,了解自己则是很重要的事情,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地经营自己。

我取了感性和理性的维度来认知我们UED同学思维方式,主要可分为这三种风格:

1)感性和理性均开;

2)理性大于感性;

3)感性大于理性。

图4 UEDer特性

第一类感性和理性均开的同学,这类同学情商、沟通能力、职业能力都比较综合。适合做交互及综合性设计人才;

第二类是理性居多,感性则相对少一些。这类同学具有结构化思维,擅长推导,思维逻辑化。这类人才相对更适合做交互;

第三类则是感性多一些,理性相对少一些。这种对应的就是艺术家风范。

三类人才自身发展路径可以归位三种,第一种综合类,可能是理性、感性双重递进,全面深入;第二类理性人才趋向于向理性占比更重的思维模型;第一二类人才具备一定的共性,可以往UXD方向发展。

第三类感性人才趋向于让感性向更极致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将他们从UXD范畴中剥离出来。这类人才往往没有兴趣去把控全链路的工作内容,他们更希望把时间用在设计创意上,比如插画设计师、营销设计师、品牌创意设计师等。这类人的能力和思维模型,我们定义为“Visual Designer”——创意型设计师(VD)。

目前,阿里集团很多设计师都在从第三类向第一二类转变,这种现状让我有了一个反思,这其实是我们的选择,身处互联网公司,UED天然不是产品,是提供产品附加值的职能岗。我们要用设计去解决业务问题,业务变现才能体现UED的价值。我们是基于这个土壤,才发现全链路体验的价值才是最大的,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辨业务问题,去寻求一些体验解决方案,这种情况下,业务对我们的要求恰恰就是UXD应具备的素质。而我们目前已有的专业细分方式,并非一条好的出路,那是我们十余年探索的阶段性过程。但在未来,当我们专业很强的同时,我们也要把专业揉在一起,解决业务问题,赋能业务,这种状态,才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UXD。

如何理解UXD

UXD是“User Experience Design”的缩写,全称为“用户体验设计”或“体验设计”,是一种设计岗位,是全链路的设计师。其主要特点是具备多样化的专业能力,工作流程覆盖度广,综合素质高,岗位价值大,发展瓶颈小。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全能型设计师提供明确的发展路径,能产生项目效率提升和体验设计的完整性。

我们理想中的UXD的能力模型,应该从专业和职业双向角度去描述,专业方面能从体验价值洞见到落地,职业方面是从自驱到驱人。专业技能方面对用研、交互、视觉都应该要掌握,但并不是做到样样精通。因为UXD是以理性为主导,兼备感性的能力以及视觉表现的能力。如P9的UXD设计师,可能具备P6+或P7的视觉能力、P7的用研能力,更核心的是交互能力。传统的交互缺乏用研和视觉能力,我们认为未来合格的UXD需要补这两方面能力。一旦UXD具备了我们理想中的能力模型,可能大部分视觉设计师没什么事可做了,因为UXD兼备部分视觉输出能力,加之未来可能部分设计是机器智能化输出,视觉设计师发挥的空间就更小。这会促使视觉设计师转型,催生真正的视觉设计师归来,我们称之为“创意设计师”(VD)。这类视觉设计师,越往上走,其创意理念和意识就会越强,后面我会和大家一同畅想VD的能力。

图5 UXD专业能力模型

ID(交互设计师)和UXD对比来看,UXD能力范围更广,也会激发视觉设计师成为真正的创意设计师。这些便是UXD真正为公司带来的价值。

那推行这两种设计师发展路径分类,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第一是对于交互设计师的意义:之前协同上下游时,工作成就感不强,比如思维深入度不够,常受限于PD的思维,部分PD甚至自己画交互稿;之后视觉设计师再出视觉稿的同时,会对交互稿优化甚至修改,甚至有些直接和PD单线协同了;而高水平的交互设计师一般不能出视觉稿,常需要一些视觉设计师与之搭配,项目执行效率不高。

如果成长为全能型设计师,个人价值实现会放大,且更从容自信。

第二是对于视觉设计师的意义:之前基本上完成对交互设计稿的视觉表现,对项目深入度、后期迭代、数据化掌握不够深入,说不清楚自身起到的价值。在晋升答辩时,评委一般都希望视觉设计师能有体系化的思维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但平时这方面练习较少,所以视觉的高P一般成长较慢;大部分视觉设计师都承担了交互之后的视觉设计还原工作,如果单从视觉设计这个岗位来讲,视觉设计师从早期互联网时代的“美工”进化的并不显著,平时绝大部分精力做了“美化”工作,对视觉设计本来可以延伸“创意、品牌”等范畴涉猎不深。

所以需要将VD作为一个设计师发展方向提出来,让“创意”型的视觉设计师,用艺术和品味塑造个人风格,成就业务品牌!

接下来和大家具体来讲UXD的Job Model(岗位能力模型)。

图6 UXD的Job Model岗位能力项思考

Job Model内容的岗位能力包含两个内核,第一个内核就是我们设计师的专业能力(体验价值洞见到解决),第二个内核是我们的职业能力(自驱到驱人)。大家都明白,具备专业能力,缺乏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会难以发挥出来。专业能力再强,但低情商、较弱的沟通和项目推动能力,会让设计师再好的设计沦为自己电脑中的一张图形稿。在UXD岗位中,职业能力可能是更为重要,而专业能力是不能少的。

这里所说的专业能力,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设计师手头功夫,比如色彩感觉、图形能力、软件熟练度等,我们衡量专业能力,是设计师为业务带来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师个人专业能力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设计过程,二是设计结果。我们希望UXD是一个扎实的全能设计师,应对他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进行评估。

UXD的设计过程,可能会有很多方法论。比如数据化驱动、Persona建立、五导家等设计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去帮助大家熟练掌握更多思考过程的路径。而结果则主要体现在业务上,比如我们设计师做某一个设计,这个设计能够为业务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这些结果都需要很清晰并是可衡量的。

职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视觉设计师尚不够重视的一块。往往没看重这块的设计师,他们设计的过程会变得更艰难,设计过程中,很难和周围人保持节奏上一致,会觉得自己设计方案很完美,而推动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缺乏“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最外围的东西就是“自驱力”。UXD作为全链路的设计岗位,自驱力是重要的心力源头,比起沉浸在做方案、PPT等工作过程中,更需要推动项目落地。UXD最重要的是要做出能落地的东西。自驱力作为心力,在此基础上发挥计划执行力,以及学习分享能力,是UXD设计师职业表现的基本状态。

图7 UXD的能力模型层级图

这是我们抽象出来的能力模型图,首先是心力、脑力、体力作为支撑。从P5到P9的UED同学,是从对技能的要求,到计划的要求,最后到影响行业的要求。

如何理解VD

以上一直在谈UXD,那么问题来了,有了UXD,还要视觉设计师吗?

毫无疑问,我们是需要这群人存在的。那么我们所认为的真正创意型视觉设计师,其能力模型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第一点是他的手活儿特别好,就是其设计输出让人惊叹、称赞,这是作为VD的基本要求;第二点就是在拥有优秀视觉表现能力基础上,还有巧妙的创意,巧妙创意结合优秀的视觉表现力,这时候功力才会大增。就像一位侠客,拥有一把宝刀,如果不知道自己目标在哪里,不明白对手是谁,乱砍,那是很尴尬的。创意就是让我们找到对的痛点和目标,一刀下去,能落到实处。

当视觉设计师做到这两点之后,就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去到任何环境都是有价值的。但只具备这两点,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师,那大师是什么呢?大师要有自己的品牌,比如原研哉,一提到他,我们就自然想到《设计中的设计》,他以这套设计心法行走江湖,带来很多价值,也可直接变现。

图8 VD能力模型探索

而这种大师的出现,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当下设计创意整体的感觉,只有真正创意型的设计师,才有可能改变这种格局,我们一直期待这样的人出现。

未来机器会比人聪明,很多东西都会智能化。设计也不例外,当下我们设计师要认识到自己并没那么伟大,设计师当下所做的很多工作,未来都可能被机器替代,比如网页设计,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部分实现机器化。想一想那个时代,我们在座的设计师,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我希望在整个UED被智能化推到“行至水穷处”的那一天,UXD作为探索者,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出路,一同坐看云起时!

汪方进 阿里巴巴 内贸B2B UED(U一点)总监

U一点设计团队负责人,设计界老炮儿,2012年加盟阿里巴巴B2B事业群,负责集团新零售业务系的内贸B2B、村淘、零售通等业务的体验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