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忧愁烦恼,找知己诉说
成大事者认为,人难免有忧愁烦恼,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选择说出来。你并不能向所有人都倾诉你的忧愁烦恼,真正能够听你忧愁烦恼的是你的知己,其他人听去了对你往往有害。
历史上有许多国君,在即位的时候很年轻,又很长寿,太子往往到了很大的年龄,这些太子们都难免有些着急。很多太子为了及早登基,往往通过不断蓄积自己的力量,来谋夺皇帝的宝座,而他们的父亲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会立即废掉太子。至于这些情况,父亲们是怎么发现的呢?大多是太子向别人抱怨诉说泄露出来的。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子们口风不紧往往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宋孝宗赵慎有三个儿子。在他即位后,立长子邓王为太子,封次子为庆王,封三儿子为荣王。太子因病去世,孝帝便再未立太子。有一天,皇子赵惇外出,遇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拦住去路,嚷道:“三王得!三王得!”他听了以后,反复思考,认为:“我是三王子,‘三王得’究竟是什么意思?现在未立太子,这不正是说我将来要得帝位么?哈哈,这真是天意呀!”从此,他高兴万分,雄心勃勃,加紧习文练武,为将来即位后治理天下做充分的准备。
一些大臣建议孝宗早立太子。按顺序,孝宗应立次子赵恺为太子,但孝宗却认为庆王赵恺性格懦弱、难以担当社稷大任。三子赵惇倒勤学苦练,英武过人,很像自己,但又担心越序立太子易生是非,故又暂时放了下来。
过了几年,主管天文的太史上奏道:“根据天象,今年陛下应立太子。”宰相虞允文也劝册立。孝宗此时也觉条件成熟,便于立荣王为太子、进封为魏王。赵惇荣立太子,心中高兴,跃跃欲试,恨不能第二天便继位称帝。谁知一等,竟然16年过去了。他从24岁的年轻太子,变成了年已41岁的老太子,仍没有当上皇帝。孝宗仍然身体健康,毫无让位之意。太子心中如火烧火燎坐卧不宁,有心劝孝宗让位却又难于开口。久而久之,他精神有些失常,时而暴怒,时而大笑。
吴太后知道后,很担心,又不知什么原因,便将太子近侍召来问话。“太子病了吗?为何性情无常?”近侍道:“太子当的时间太长了,心中着急所致。他盼望太后劝皇帝早日让位呢!”太后听了笑道:“这有何难,何不早说。”过了几天,孝宗到太后宫中,太后说:“官家年事已高,应该早图消闲,国事就让儿子去干嘛!”孝宗说:“我早有此意,只是惇儿还小,未有经历,故暂时还不能放手。若不是为此,我早就快乐几年了。”太后听了,也觉有理,便如实转告太子,并让他再等几年。
谁知太子一听就火了,当即将头巾摘下,怒气冲冲地说:“小小小!请您看看,我已40多岁了,胡子头发都白了,还以为我小,这都是翁翁的罪过造成的!”这里的翁翁,是指高宗。其意思是说,宋高宗真不该在孝宗到了盛年才禅位,使得40岁出头的赵惇还被孝宗认为小呢!接着,他以问安为名,来到孝宗宫中,对父皇说:“最近有人送我一些染胡子的药,我未动用,不知父皇以为如何?”孝宗知道他的意思,脸上却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表情说道:“胡子白了怕什么?天下人见了,以为你老成,何必要染呢?”赵惇讨了个没趣,只好怏怏退出。
老子是皇帝,儿子不是太子就是王,没有当上太子时想得都发疯,当上了太子急得要发疯。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皇帝老子不让位,太子等得胡子白。赵惇虽然很急迫,但毕竟还心存仁厚,没有动起弑父之念,比起那些手足相残,父子相刃的谋权夺位者来说还是要好得多。
赵惇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皇帝父亲只是责备了他一下。很多其他皇帝父亲都是直接废掉了太子,甚至杀了他们。因为在他们看来,那就是谋反。赵惇到处公开抱怨是做得极其不对的地方。像这种涉及谋反的事情,居然能够随便说出来,胆子也未免太大。幸亏他的父亲仁慈,而他自己也从来只是抱怨而已。
成大事者认为,人难免有忧愁烦恼,当有忧愁烦恼的时候,要学会找真正的知己诉说。只有他们才能体会到你的忧愁烦恼,才会为你排忧解难,因为他们关心你。至于其他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你,对于你的忧愁烦恼,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你跟他们倾诉,毫无疑问是对牛弹琴,而且显得个人特别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