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星期一:一切皆有可能,而信念是创造无限可能的源泉((3)
信念三: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勇于负责。
成功者都相信,无论发生什么,是好是坏,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即使不是亲手做的,也或多或少地影响过别人。
勇于负责是衡量个人能力及成熟度的最佳方法之一,由此也可看出他的信念,考验他是否是心口如一的人。如果你不相信会有失败的情形,而只相信会有最后的结果,那么勇于负责的态度并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反而会有许多收获。
许多人都有过向别人表达善意,而对方却不领情,造成双方反唇相讥、怒目相视的经历。有时候在追究挑起争端的责任时,你会责备对方,要其负责。虽然这样做很简单,但不见得聪明。你只要换个态度、口气、脸色即可。沟通的意义在于达成目的,如果你换个态度,就可改变你的沟通方式,你敢负责,就能得到掌握情势的力量。
信念四:不一定要完全知道细节才采取行动。
有许多成功者不相信做任何事都得完全清楚细节,他们知道什么是必须知道的,而不让细节拖慢前进的脚步。那些能干的人,在做许多事时都有一套工作哲学,就是不完全理会每一个细节。
观察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特殊做法,你就能学到他们的技巧。时间太宝贵了,而成功的人对时间的看法真可算是十足的吝啬鬼。如果他们对某件东西有兴趣,就会花额外的时间去学。不过,他们永远会留意需要的程度,哪些必需,哪些不需。
成功者擅长于区分什么是他们该知道的,什么是不必知道的,在行与知之间找到平衡点,剩下全部时间探讨根本的事项。要成功,并不需要知道一切。
信念五:全力以赴。
若不全心投入,就不会有持久的成功。成功者都相信热诚的力量,如果要挑出一个与成功绝不可分的信念,那就是完全的投入。你可以观察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不尽都是最优秀、最聪明、最敏捷、最健壮的,但绝对都是最苦干的。前苏联著名的芭蕾舞家帕芙洛娃说过:“无休止地朝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成功的秘诀。”这也就是要再次强调的——知道目标,找出好的方法,动手去做,观察每个步骤的结果,不断修正调整,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是什么因素让拉里·伯德成为了NBA中最佳球员之一?有许多人一直都感到奇怪,他行动慢,又跳不高,在以重视手脚迅捷的篮球世界里,伯德的行动看起来仿佛是在播放慢镜头。但是当你详细分析后会发现,伯德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的全心投入。他平日刻苦训练,打起球来比别人认真,对自己要求也高,所以成就也冠于他人。另外看伟大的高尔夫球手汤姆·沃森,当他在斯坦福大学时还是默默无闻。虽然他只是队中的一名普通球员,但他的教练对其苦练的精神万分称道,认为汤姆是他一生中难得一见的用功球员。在以技巧取胜的领域中,唯有埋头苦练,方能脱颖而出。
很多专家都相信:全心投入的确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信念六:工作即游戏。
你可听过有哪个人讨厌自己的工作,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个成功的秘诀,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和兴趣密切结合在一起。毕加索曾说过:“我工作时,觉得舒服自在;无所事事或谈天说地,令我困倦。”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毕加索那样,但是我们仍可以尽力找出能令我们兴奋的事来,把许多游戏中的方式带到工作中。马克·吐温说过:“成功的秘诀,是把工作视为休闲。”这也是很多成功者的工作态度。
我们常听说有关工作狂的故事,他们除了工作外,没有一丝休闲时间。有些人热爱工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因为工作能给他带来成就感,让他兴奋,使他活得充实。他们认为工作是扩展自我、获取新知、探求新境界的方式,他们对工作的看法犹如我们对游戏的看法。
始终不悖的信念系统具有无限放大的效果,成功人士从不认为有前途黯淡的职业,除非你不敢承担责任,担心会失败。当然,这里也不主张你成为工作狂,让自己的世界绕着工作打转。但是,若想人生充实、乐在工作,就必须把游戏时的好奇心及活力带到工作中去。
7.不同的信念造就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理想产生不同的结果
人生的结果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你的天生资质,你的能力,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但是这所有的因素中,信念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天赋可以由勤劳来弥补,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来锻炼,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信念的支持。没有坚定的信念,人生就会像弹簧,遇强则弱,遇难便缩,而你所具有的资质、能力等一切优势也都终将发挥不出来,只能随着你的信念一起萎靡退缩。信念决定结果,信念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一个魔鬼来到一个村庄。它看见这个村庄富饶丰裕,就住了下来。它每天偷鸡摸狗,害得大家不得安宁。村长奇里决心找魔鬼决斗,为村民除害。
有一天,奇里在草原上走,寻找魔鬼。迎面碰到一个人,他们互相问好后,对方问:“你往哪里去?”
“我去寻找魔鬼。”村长回答。
“为了什么?”对方问。
“我想除掉它,解救村民。”村长答道。
这时对方说:“我就是魔鬼。”
村长一听,就向它冲去,双方打了起来。奇里终于战胜了魔鬼,把它打倒在地,接着拔出短刀,准备下手。
这时,魔鬼止住了他,说:“村长,且慢下手,你可以杀死我,但请先听我说几句话。”
“说吧。”村长说。
“你杀死我没有任何好处。”魔鬼说,“如果你饶了我,我保证每天早晨在你的枕头下放20个金币,直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天。”
村长一听这话,马上动摇了,心想:“我打死它,有什么好处?它又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魔鬼。我若饶了它,每天就可以得到20个金币!”于是,村长奇里同魔鬼订了协议,放走了魔鬼。
第二天早晨,村长奇里发现枕头底下真的有20个金币,心里不禁大喜。
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村长奇里对谁也没有说过这件事。
有一天早晨,村长奇里醒了,手伸到枕头下摸钱,但一个钱也没有摸到。他感到纳闷,心想,大概是魔鬼忘记了,明天它一定会放好两天的钱。
但到了第二天,枕头底下还是没有钱。之后村长奇里又等了一天,可仍旧没有钱。这时村长奇里冒火了,就出去寻找魔鬼。
在同一草原上的同一个地方,他们又相遇了。
“喂,骗子!”村长奇里对魔鬼说,“你不遵守承诺!”
“我承诺了你什么?”魔鬼问。
“你保证每天给我20个金币。起先我倒是每天收到,可是现在,我己经连续几天没有收到钱了。”
“村长啊,”魔鬼回答说,“我一连几天给你钱,后来就不愿给了。如果你不满意的话,我们就决斗吧。”
村长奇里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他战胜过魔鬼一次。
但这一次,魔鬼举起了村长,将他摔在地上,并骑在他的身上,拿出短刀,准备下手。
这时,村长说:“魔鬼,你可以杀死我,但请允许我提一个问题。”
“提吧。”魔鬼答应了。
“一个星期之前,我们碰面后进行了较量,我胜了你。为什么现在我们两个都毫无变化,你却战胜了我?”
魔鬼笑着说:“原因是第一次你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同我决斗的,而现在你找我是为了要钱,为了个人复仇,所以我才能不费力气地战胜你。”
如果怀着正义的目的和信念做事,就会充满必胜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如果怀着邪恶的目的和信念去做事,就会底气不足,终将导致失败。
信念——行为——结果。人的行为是受信念支配的,而人们所创造的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所以,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1989年,一位年轻人从中山大学毕业,应聘到某冰箱厂,工厂付给他令人眼红的400元月薪。但3个月后,他放弃了这份来之不易的高薪工作,去中科院攻读硕士学位。
朋友们总以为他获得硕士学位后,会找到一个比某冰箱厂薪酬更高的工作,谁知3年后,他到了联想公司,得到的工资是300元,后来公司才给他涨到400元。
有朋友问他:“你多读了3年书,和在万宝冰箱厂有什么差别?”他笑而不答。
一年后,他拿着中山大学本科、中科院硕士、在联想工作一年的简历,应聘新加坡第二大多媒体公司,从30个中国面试者中脱颖而出,拿到了相当于1万元人民币的薪酬,开始了为期6年的异国打工生活。
在新加坡的日子,他先后在3家软件公司任职,后来还进了有名的飞利浦亚太地区总部。他不断地跳槽,别人根本不明白这个年轻人到底是喜欢钱,还只是为了跳槽而跳槽,因为前面的几家公司给他的薪水已经够高了。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公司任职的时候,只要是他承接的业务,即使是几千新币的软件,用户一旦在使用中出现问题,他便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火速赶到。而对于其他软件工程师来说,这种价值的软件根本不配享受这样的技术服务。在新加坡,他认识了一位同行,两人一拍即合,出资在当地开办了公司。他又一次炒了自己的鱿鱼。那次创业九死一生,许多人为他不值:有好工作,有好前程,为什么总要把自己从浪峰推向谷底。
但是,他成功了,他就是朗科公司创始人邓国顺。
美国哲学家拉尔夫·爱默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所想决定我们的所为。”他把这条原则称为“至高无上的规律”。詹姆斯·艾伦也说过:“一个人外在的生活状态总是可以在他内心深处找到根源。”
不同的信念造就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理想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数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
8.调整心态,别让“星期一综合症”毁了你
什么是“星期一综合症”?相信大多数白领人士对它都不陌生。“星期一综合症”指在星期一上班时,总出现疲倦、头晕、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由于在双休日过分耗费体力处理工作之外的事情,待到双休日过后的星期一,人们又要全身心重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这即是所谓的“星期一综合症”。
其实,我们对于星期一之所以焦虑不安,不是因为星期一要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我们对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想法左右了我们的心态。由于人们对单调工作的厌倦和对美妙的假日生活的留恋,到了星期一自然会引发这些现象;此外,很多单位有很多工作都是星期一做决定,牵涉到的个人或部门,就会感受到比平时更大的压力,精神也会相对紧张一些;而从人的生理上来看,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大脑松弛后,一下子紧张起来也要有个适应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做自我心态的真正主人,能够驾驭、调控自己的心态,那么我们就不会为“星期一”所苦恼,而且,在接下来的一周,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也会如鱼得水、随心所欲。
所以,我们首先要拥有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心态的能力。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家烟草店门前,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便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越来越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老实点,我就会给你一些颜色看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作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
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心态。
明代人吕坤在400年前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祸福关系。”忍,是忍耐;激,是激动。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克制:能克制就能得福,不能克制就可能带来灾祸。
警察马尔蒂和流浪汉埃里克之间发生的悲剧,不就验证了吕坤的话吗?如果上面那个法国警察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样认为:瞧!那个可怜的流浪汉需要一支烟!那么,他的心态就会彻底改变。如果流浪汉也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就是一支烟嘛,他不给就算了,还可以找别人要。那么,他的心态也会得到改变。
所以,我们只要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就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一位推销员一见到大人物就吓得要死,他为此去咨询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问他:“你见到一个大人物时,是不是愿意四脚着地爬进他的办公室里,拜倒在他脚下?”
“当然不愿意!”推销员气愤地说。
“那么你为什么在心理上卑躬屈膝呢?”
接着,心理学家又问他:“你走进一个大人物的办公室时,愿意像一个乞丐一样伸着你的手,乞讨一角钱去买咖啡喝吗?”
“当然不愿意!”
“既然如此,你就应该明白,你过分关心对方对你的看法,实际上就等于乞怜于人!你难道不明白,你这样做就是伸出手去乞求他的赞许,乞求他把你当人看吗?”
自此以后,他在大人物面前终于不再感到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学家的话改变了推销员对大人物的看法,所以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