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才无德难办事
上篇 韩非子的法
1.信誉是个人的品牌
【原文】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大意】
齐伐鲁,索要鲁国的谗鼎,鲁国给齐国送去了一只假谗鼎。齐国人说是假的,鲁国人说是真的。怎么验证真假呢?齐国人说:“让鲁国乐正子春来验证,我们相信他。”鲁国国君要乐正子春去齐国,乐正子春说:“为什么不拿真的送给人家呢?”鲁国国君说:“我爱它。”乐正子春回答说:“我更爱惜我的信誉。”
韩非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信誉是个人的品牌,是个人的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失去了还可以重新获得,无形资本一旦失去,就很难重新找回了。所以,再困难,也不能透支无形资本。
为人,首先要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事。然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离不开一个“诚”字。古代做生意讲究“童叟无欺”,现代做生意讲究“诚信为本”;古代交朋友讲究“肝胆相照”,现代交朋友讲究“一诺千金”。所以,老子一直告诫我们“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让我们在做人方面一定要谨守诚信美德。因为诚信可以让我们交到更多的朋友,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赖,使人生之路更加顺畅。
抗战时期,某县内有一个姓胡的石匠,为人忠厚。一次,他应人要求去修石磨,那人叮嘱了他几句就离开了。胡石匠在打开磨底时,发现石磨内藏了数十个金元宝。一般人见此,就算不拿着财物逃之夭夭,至少也会犹豫一下。而胡石匠却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将石磨密封,而后将此事告知主人,一时传为佳话。
当时,这个县内有一伙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土匪,抗日力量念这帮土匪几次伏击日伪军有功,根据政策对其开展了争取团结的工作。匪首对此感激涕零,但又考虑到自己曾有劣迹,一时踌躇无语。几经争取,匪首才以实言相告,惧怕投诚之后遭到清算,想找一可信之人作证,以担保其日后的安全。
抗日力量列举了这个县内数个绅士名流,匪首都摇头否定,最后,匪首自报人名一个:胡石匠!
匪首并未见过胡石匠,他之所以相信胡石匠的担保,完全是因为对方的信誉。可见,坦诚之人更容易让人信服。
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由此可见,“诚”和“信”,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相连使用,在古代都是同一个意思,诚实守信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就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诚实不欺”一直被公认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而且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无论多么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地办到,所以名声很好。
季布曾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大败刘邦,弄得刘邦很是狼狈。后来项羽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每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刘邦都十分生气。愤怒之下,刘邦下令缉拿季布。
幸好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了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仁侠”闻名,朱家的家主很欣赏季布的侠义行为,所以很乐意庇护他。不仅如此,朱家家主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自小就与刘邦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封他为郎中,不久又任命他为河东太守。
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季布与其虽是同乡,却很瞧不起他,并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过厌恶之意。曹丘生听说季布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特地请求国戚窦长君向季布推荐自己。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曹丘生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
季布读了信后,很不高兴,准备等曹丘生来了,当面教训教训他。过了几天,曹丘生果然登门拜访。季布一见曹丘生,就面露厌恶之色。曹丘生对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很有道理,顿时对其大为改观,并热情款待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曹丘生临走时,季布还送了他许多礼物。之后,曹丘生果然照自己说的那样,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经过曹丘生的宣传,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后人也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诚实守信在社会交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说话实实在在、说到做到,才能使人产生信任感,进而建立合作关系。相反,轻诺寡信,一而再地自食其言,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猜疑和不满。只有彼此守信,友谊才能持久。
想要做到诚信,必须具备诚信的世界观,养成诚信的品格,这需要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以诚为本,凡与诚信相符者就做,与其相悖者坚决不做。如若不然,必将一事无成。
2.先看其德,再看其才
【原文】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大意】
道德,是人内部存在的东西;而得到,是人从外部得到的。
在韩非子看来,道德是一个人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走向失败。因此,做人必须“以德立身”。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的整个人生中。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道德对人的要求会有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它对每个人的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德”是指一个人的品性、德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品行不端的人能结识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样的人很难令人与之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他们甚至还可能受某种利益的驱使,铤而走险,走上歧途……
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天生神力、异于常人,能够托梁换柱、倒拽九牛、徒手与兽搏斗。此外,他还天赋聪颖、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可见,我们印象中的“暴君”纣王,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低智商的“昏君”。
以纣王独有的天赋,本可治理好国家,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与祖先商汤、盘庚、武丁等明主一并载入史册,扬名后世。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聪明才智未能用到好地方:他荒淫无度,宠信奸妃妲己,建造“酒池肉林”;他凶残成性,创立了炮烙、虿盆等多种残酷刑法;他残害忠良,就连自己的叔父比干也要“挖心”而后快……
总之,纣王的所作所为真是泯灭人性、罄竹难书,因而在周武王起兵伐商后,早已恨透纣王的平民和奴隶们纷纷阵前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身亡,商王朝也随之覆灭。至此,纣王终于在史册上稳坐“首席暴君”的宝座。
天时、地利、人和,这治天下的三大要素商纣王都具备,但由于他“德行不够”,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国破家亡,真是可悲兮、应然哉。德商是我们的立人之本,是我们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基石。拥有较高的德商,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人脉,为成功的人生道路铺上坚实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学万学,要学会做人。”我国古代圣贤也告诉我们:德高才能望重。韩非子提醒我们,德乃人生事业的基础,是个人才能的统帅和主心骨。反之,离开了道德的建树,事业就会失去稳固的基础,如艳丽一时而不可长存的花朵;缺乏道德的约束,个人的卓越才能就有走向反面的可能。
那么,如何“以德立身”呢?
韩非子的回答是解决好“德”与“得”的关系,做到不因“得”而丧“德”。换言之,就是舍利而取道。利,即利益;道,即道义。就是要使自己在主观上无愧于自己的良知,在客观上昂扬社会的正气。
在此,韩非子也提醒领导者,选贤用能必须坚持一个标准:德才兼备,并且德更为重要。德与才是统帅和被统帅的关系。
赵明是一家大公司的技术部经理,在专业领域有很大的建树,而且做事果断、有魄力,老板很器重他。
一天,有一位相识的港商请他到酒吧喝酒,几杯酒下肚,港商一本正经地对他说:“老弟,我想请你帮个忙。”
“帮什么忙?”赵明觉得有点奇怪。
港商说:“最近我准备同你们公司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如果你能把相关的技术资料提供给我一份,将会使我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什么?你让我做泄露公司机密的事?”赵明皱起了眉头。
港商压低声音说:“你帮我忙,我是不会亏待你的。如果成功了,我给你15万元的报酬。这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对你没一点儿影响。”说着,港商就把15万元的支票塞到了赵明手里,赵明把支票收下了。第二天,他便给港商提供了一份公司高度机密的技术资料。
在谈判中,赵明的公司一直处于被动,结果整个项目谈成后少挣了好几百万元。事后,公司查明了真相,毫不犹豫地将赵明辞退了,那15万元的支票自然也被追回。
面对任何诱惑都不能丢了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底线是做人的标尺,守住底线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所以,领导者在用人时,一定要先看其德,再看其才。只有这样,才能选出真正适合的人。
3.不以善小而不为
【原文】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大意】
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会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韩非子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变大。
刘备临死前曾告诫他的儿子刘禅,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同时,他也提出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要求。这后一句话,对帮助人们立身处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愿意在平时一点一滴地做好事,不愿一步一个脚印地锻炼自己,而奢望有朝一日能“一鸣惊人”,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转眼间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客气地说,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认为,只要“不以善小而不为”,由小善而成大善,便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生在世,总要有个基本的生活态度,起码要自觉做到为善不为恶。好事可以有大小,而做好事的精神却不可以有丝毫懈怠,尤其是对于不为人们瞩目甚至不为人们理解的好事,更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山不拒细壤,固能成其高;海不拒涓流,才能成其大;坚持做小的好事,才可以做大的好事。
然而,有的人却只想做大好事,对小好事不重视,懒怠去做。
《后汉书》中写了一个叫陈蕃的人,他是个踌躇满志的少年,一心想做“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当时,陈蕃独居一处,因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扫一屋”这样的小事上,所以他的住所非常脏乱不堪。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的屋里、院里脏得实在不像话,便问他为何不打扫。陈蕃却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大处世应当扫天下,岂能只扫一屋?”薛勤反问他:“连一屋都不肯扫,你又怎能扫天下?”问得陈蕃张口结舌,无话可答。
“扫一屋”虽然不足挂齿,然而,薛勤将它与“扫天下”联系起来,认为不愿扫一屋的人,便不可能扫天下。的确,连小事都不愿去干,怎么能干出大事?“小善”尚且不去为,怎么能为“大善”呢?
明朝礼部尚书杨翥骑驴上朝,邻居家有幼子,见驴便大哭,邻居不敢怨言。此事被杨翥知道后,他立即把驴卖了,步行上朝,只为博孩童一笑。
南宋人刘宰一生乐善好施,他曾任过江宁尉。有一次,刘宰路过观城,恰逢当地遭遇蝗灾。眼见田里的庄稼即将不保,刘宰急忙命令兵士帮助农民灭蝗,这才使得此地庄稼免遭绝收。
宁宗开禧年间,韩侂胄率兵伐金,刘宰认为打仗只会徒耗民力,所以极力反对北伐。北伐失败后,刘宰因厌倦官场而辞官隐居故里。就在刘宰回到家乡后不久,也就是嘉定二年,金坛又发生了饥荒,刘宰便在当地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粥局,救济灾民。
此后几年内,刘宰两次设立粥局。据史料记载,每天受到粥惠的老百姓超过万人。此外,在隐居的30年里,刘宰还在家乡设置了义仓,创立了义役。只要乡里有人无地可种或者无家可归,刘宰就会倾力相助,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
嘉熙三年,刘宰去世。他出殡的那天,当地百姓“罢市走送”,人群绵延数十里,“人人如哭其私亲”,可见当地老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朝廷为奖刘宰善义,赐谥号“文清”。
这些事情有小有大,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善心,表现出了一种“你快乐,我更快乐”的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与人为善,彼此善意以待,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
法国作家亨利·肖曾说过:“一个乐善好施的人,随着他不断施舍,会在他身上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幸福感。”确实,每做一次好事就能给人带去一种幸福感,随着做好事的次数不断增多,其心情也会更加愉悦。至于坏事,只要一直秉承着无论影响多小都不做的原则,就一定能够让我们时刻保持在正轨上。
4.内修比外在更重要
【原文】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大意】
和氏璧不用五种颜色来修饰,隋侯珠也不会用白银黄金装饰。因为它们的质地本身已经好到了极点,根本不需要其他的东西来做辅助性的修饰。那些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发挥魅力的东西,它们的质地肯定也是不好的。
生活中,有些人太过于依赖外部的修饰,好让自己变得像个“成功者”,却忘了修炼内在魅力的重要性。
如何修炼内在的魅力呢?
(1)自律
自律就是依据个人已经形成的道德理想和标准而进行的自主选择和自我约束。不能自律的人,注定会失败;即使能够成功,也只是昙花一现。北京大学最基本的领袖教育方式,就是不断地通过北大精神与领袖训练课程,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从开始的被迫遵守规则,到最后使自我约束的意识成为一种习惯。
在人类的历史上,道德从来就是规范人的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巨大力量。这种规范、调整作用是通过人的自律实现的。自律是相对于纪律、法律等的外在约束而言的。同样面对抢劫的歹徒,有的人会挺身而出,伸张正义,有的人却站在旁边,麻木不仁;同样面对行贿者的金钱,有的人可以婉言谢绝,有的人则会伸手笑纳……自律是通过社会的道德教化和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双重过程形成的,是有道德的人和没有道德的人的分水岭。一个自律能力差的领袖是一个失败的领袖。由于领袖所处的特殊位置,意味着他要比普通人面临更多的诱惑,而怎样把持自我就成为了衡量领袖个人魅力的最终标尺。试想,一个自律能力差的人,怎么能管理好一个群体组织,成为人们的精神领袖呢?
(2)修炼广阔的胸襟
胸襟是一股用尽天下之才、天下之利的气度,是对异己的包容、对陌生的包容、对不如己者的包容。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我们才能形成一种从大处看人生的态度,让生命的境界变得广阔无疆。
美国的杰拉德·福特总统就职时,正值总统名声被尼克松弄得污秽不堪时。为了挡住记者们的唇枪舌剑,福特总统不惜自我嘲讽,借以保持良好的形象。
有一次,记者们声称:“他(指福特总统)的大脑曾经在打球时受伤而变得愚钝。”对此,福特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召开记者招待会,以戴上旧时球帽的做法含蓄地进行了回击。
福特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在报界攻击他的臀部大时,已极尽可能地自嘲;在别人攻击他无能平庸时,已早早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平庸和无能。这样一来,别人再杜撰他的笑话,当然只能是自讨没趣。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得福特的总统形象毫发无损,还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有修养、胸襟宽广的印象。
(3)热情
有的时候,我们仿佛已经习惯了漠然和回避,不愿做出热情的举动,引起他人的注意,却完全没有想到,身边的人们是多么希望能够得到热情之光的照耀。
在部门的每周例会上,领导说完话后,下属们都习惯性地低下了头,很少有人说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某些会议场合,我们习惯了坐在后排,任凭前面几排的座位空着,也要到角落里自己搬凳子坐;我们懒得在打开办公室的门之后,对已经就座的同事们充满热情地问好……是的,我们对谁都没有恶意,却常常成为“冷场”的罪魁祸首,而这种冷场是任何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都不愿意看到的。
在大多数人都停留在“没有恶意”的状态中时,那些充满热情的人早就占据了先机。因为热情意味着与人为善、友爱、关心、尊重、友谊……更重要的是,热情的行动将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因子表达了出来,成为人们可看可感的亲切,这些都是赢得他人好感的重要因素。而且,总能保持热情的人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这种气质像一块磁铁,把伯乐、朋友、贵人、福气带到你的身边。
由于性格等原因,你对人普遍的、持之以恒的热情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他人及时的回应,但你的问候、微笑会潜入他的心里,对他的思想、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位犹太人就是凭借自己对他人的热情,在关键时刻为自己赢得了生的希望。所以,一些人心里所担忧的“我对别人热情,对方却还是无所回应,那太没面子”的想法实在太幼稚了。就像礼多人不怪一样,真诚的热情带来的效应永远不可能是负面的。
当你平时的关心、鼓励日渐汇聚在他人身上时,对方的内心会对你产生感谢之情,以后会试图采取各种办法回报你,如果碰上一个能够回报你的机会,他会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由此可见,如果你能够经常对别人表示出关心和爱护,别人对你也会有同样的举动。所以,在生活中,无论你是否有求于对方,都应该对别人多一点关心,这样别人也会回报你更多的关心,如此一来,你做事情就会多一些助力、少一点麻烦。当世上再没有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时,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还会远吗?
总之,要成为真正的成功者,除了要在外表上包装自己,还要注重内在的修炼,培养出自律、宽容、热情等良好的品行。
5.勇于负责,不可偏听偏信
【原文】
明君之道,贱德义贵,下必坐上,决诚以参,听无门户,故智者不得诈欺。
【大意】
英明君主的原则是:卑贱的人可以议论尊贵的人,下面的人犯了错误一定要连带上面的人负责,用检验的方法来判断事情的真实程度,不偏听偏信,这样的君主就没有人能欺骗他。
韩非子认为,英明的领导应该让下属评论自己,这样可以听取下面的心声,体察民意,赢得人心。下属有过错,上级也应该难逃其咎。
下级依靠上级,上级就是榜样,上级对下级起督导作用。上级不应该在下级做了好事后而揽功,更不应该在下级犯了过错后推诿责任。领导者要想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就应该让下属觉得上司就是他们真正的靠山,要勇于负责,不委过于下属。勇于承担责任是一个成熟领导的个人魅力。
上下级之间存在着“无形”的层层负责的关系,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对更高一级负责。所以,韩非子认为,各级官员,无论级别高低,都应对任命者负责。为了督促官员更好地为任命机关负责,在履行职责与追究责任上实行“连坐”是可以且是必要的。
有时候,下属犯错误并不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而是主管领导的责任。有的是因为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有的是下属在领导的授意下造成的,有的是下属替领导工作时造成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领导都要敢于承担责任,而不是让下属替你背黑锅。
深圳一家香港公司的办事处只有一位主管和一位职员。在一次税务检查中,税务局发现这家办事处成立两年没有纳过税,便做出了罚款决定,数额有几万。香港老板知道这件事后,单独问那位主管:“你当时怎么想的,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主管说:“当时我想到了税务申报,但职员说很多公司都不申报,我们也没有营业收入,就不用申报了。考虑到可以给公司省些钱,我也就没再提这事,这些事情都是由职员一手操办的。”
老板又找到那位职员,问了同样的问题。职员说:“从为公司省钱的角度,再加上我们没有营业收入以及很多公司也没申报,我把这种情况同主管说了,最终申不申报还应由主管做决定,他没跟我说,我也就没报。”结果,香港老板把那位主管解聘了。本应是他承担的责任却推卸给了一名普通员工,这样的下属,每个老板都不会欣赏。
韩非子认为,领导者除了应该具备勇于负责的精神,还应做到不偏听偏信,用参验的方法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使聪明的人无法欺骗领导,愚蠢的人不得占据官位。想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并不容易,领导者有时会受到身边人的蒙蔽,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只见其一,不及其余。所以,在做决策之前,领导者一定要好好调查,全面分析,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
日本企业家和田一夫因为创办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而闻名于世。当年,八佰伴的生意如日中天,和田一夫把家搬到了中国香港,并将大多数业务交给弟弟打理,他本人主要通过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但不幸的是,财务报表到处都是“水分”。
八佰伴多年来一直迅猛扩张,鼎盛时期在全球一共有400多家分店,但财务数据却漏洞百出。由于和田一夫本人身在香港,对财务数据没有一一证实,后来的结果大家已经知道,八佰伴破产了。
八佰伴倒闭后,和田一夫用了一年的时间反省。他说:“他们做假账整整有3年,而我放松了警惕,只喜欢听好消息,所以始终没有看出问题,一直相信公司盈利状况很好。等危机完全爆发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办法挽救了。”八佰伴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掌握一个顺畅的信息来源是和田一夫本人管理上的重大失误。
所以,领导者应该建立一个能够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有效渠道,不能只听身边一些人的一面之词,更不能只听好话。
6.要做到诚信,就要谨慎许诺
【原文】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大意】
魏文侯与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好遇上刮风,左右劝魏文侯不要去了,文侯不听,说:“不行,以刮大风为借口而失信于人,这样的事情我不干。”于是亲自驾车前往,冒着大风去通知虞人罢猎。
要做到诚信,就要谨慎许诺。有很多人因为为人爽快,经常答应别人的要求,却最终因为许诺太多实现不了,而让自己落入失信的境地,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不应轻易许诺,但一旦许诺,就应该做到。
美国IBM公司的一位女职员,在为客户送急需的计算机配件的路上遇到了倾盆大雨,由于河水猛涨,沿途的14座桥都被淹没了,交通阻塞,汽车根本无法行驶。但她并没有等雨停之后再去送货,而是从汽车后备箱拿出了一双旱冰鞋,一路滑向目的地。花了近5个小时,这名女职员终于抵达了客户所在地,解决了对方的难题。女职员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公司的信誉,也为自己建立了“信用”品牌。
有一次,大哲学家康德计划去拜访住在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上的老朋友威廉·彼特斯。康德出发之前写信给彼特斯,说自己将于某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
为了能准时与朋友见面,康德在约定日期的前一天就赶到了珀芬小镇,老朋友住在距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康德在第二天早上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的家。从小镇前往农场的途中有一条河,细心的车夫把马车驾到河边时停了下来,他说:“真是很抱歉,先生,桥坏了,我们现在不能从桥上通过,很危险。”
康德从马车上下来,发现桥中间断裂了。当他得知附近没有过河的桥时,不由得有些焦急,这里距朋友的住处还有40分钟的路程,如果现在回头选择其他道路,一定会迟到。
康德看到河边有一座很破旧的农舍,就跑过去客气地问主人:“请问你这间房子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就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后又对农人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屋上拆下几根长木头,并在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就把房子还给您。”
听到有这样划算的事,农人和两个儿子马上动起手来,很快就把桥修好了。马车顺利地过了桥,康德最终在10点50分赶到了老朋友的家。
彼特斯高兴地在门口迎接他,并说:“亲爱的朋友,你可真守时啊!”在与老朋友相会的日子里,康德对在路上遇到的麻烦只字未提。
哪怕是朋友之间,也应当信守承诺,如此才能将美好的友谊一直维持下去。
有些人可能觉得,彼此关系很好,就算做不到守信,朋友也会理解。其实不然,总是对朋友失信,朋友可能会觉得你对他不够重视。所以,越是朋友,越要信守承诺,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们对于朋友的重视和关怀。
对于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旦许下承诺,就要尽量兑现。有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确实无法信守诺言,这时就应该给对方一个交代,做出合理的解释,争取得到对方的原谅。
说到做到体现的是诚信。诚信是无价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其换来的东西,如友谊、信誉等,也都是无价的。中国有句古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是一国之君还是平民百姓,话既然说出口,就应当践行,这便是诚信。如此行事,方能增加自己德行的厚度。
只说自己能做的,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正视,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坦承。任何想成功的人都必须具有这种端正实际的办事态度。承诺自己办不到的事,虽然能逞一时之快,但终究会害到自己,因为这样的人会让人觉得不诚信,无法博得他人的好感和长久的支持。
拥有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唯有谨慎许诺,诚恳地履行对他人许下的承诺,他人才会对我们将心比心,并且给予我们支持。
7.勤奋好学,获得真才实学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大意】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湣王继位。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韩非子借用“滥竽充数”的故事,讽刺了像南郭先生那样的不学无术之辈。
在韩非子看来,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无论伪装得多么巧妙,但假的总归是假的,总会有暴露的那一天。当事情败露之日,正是这些人最为狼狈之时。
换言之,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有真才实学。而真才实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获得真才实学的唯一方法就是勤奋。
对于想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勤奋是最好的人格资产。谁能不停止勤奋的脚步,谁就能够像种子不断从大地汲取营养那样,不断地向成功的顶端靠近。
毫无疑问,懒惰者是无法成功的,因为懒惰的人总是贪图安逸,一点风险就会让他们望而却步。而且,懒惰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妄想能遇到“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但对成功者而言,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只相信“勤能补拙”。
牛顿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当有人问他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创造出那些非同凡响的理论时,他诚实地回答道:“总是思考着它们。”还有一次,牛顿这样陈述他的研究方法:“我总是把研究的课题放在心上,并反复思考,慢慢地,起初的灵光乍现终于一点一点地变成了具体的研究方案。”
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样,牛顿也是靠勤奋、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才取得成功的。放下手头的这一课题而从事另一课题的研究,这就是他全部的娱乐和休息。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对社会民众有什么贡献的话,完全只因勤奋和喜爱思考。”
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克普勒也这样说过:“正如古人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对此我深有同感。只有善于思考所学的东西,才能逐步深入。对于我所研究的课题,我总是追根究底,想理出个头绪来。”
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道尔顿从不承认他是什么天才,他认为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奋点滴累积而来的。
约翰·亨特曾自我评论道:“我的心灵就像一个蜂巢一样,看来是一片混乱、杂乱无章,到处都是嗡嗡之声,实际上一切都整齐有序。这些食物都是通过劳动在大自然中精心选择的。”你可以理解这段话吗?这里的劳动指的就是他所具备的人格优势,并非才智过人,他只是比一般人更勤劳罢了。
只要翻一翻那些大人物的传记,你就会发现,大部分杰出的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和著名的工匠,他们的成功都归功于勤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英国作家狄斯雷利认为,要成就大事,必须精通所学科目;但要精通学科,只有通过长时间连续不断的苦心钻研,别无其他办法。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天才人物,而是那些非常勤奋努力的人;不是那些智力卓越、才华洋溢的人,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个行业都认真坚持、不畏困难的人。
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但智力平庸甚至稍显迟钝的人,最后都超过了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正如意大利的一句俗语所说:“走得慢但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一旦我们养成了不畏劳苦、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精神,那么,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罗伯特·皮尔正是由于养成了勤奋的工作态度,才成了英国参议院中的杰出人物。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让他站在桌子边练习即席背诵、即席作诗。他父亲让他尽可能多地背诵格言警句,当然,刚开始并没有多大的进展,但日子久了,皮尔也能逐字逐句地背诵出那些格言的全部内容。可以说,这一训练为他日后在议会中以无与伦比的演讲艺术驳倒论敌打下了基础。
在一些最简单的事情上,反复的磨练确实会产生惊人的效果。拉小提琴看起来十分简单,但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绝对需要多次辛苦的练习。有一名年轻人曾问小提琴大师卡笛尼学拉小提琴要多长时间,卡笛尼回答道:“每天12个小时,连续坚持12年。”
任何一点进步都是得之不易的,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与普通人相比,那些成功者的优势只是他们的勤奋刻苦而已。
8.控制嫉妒心
【原文】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大意】
子圉将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孔子走后,子圉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
太宰说:“我已见过孔子,再看你就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带他去见国君。”
子圉害怕孔子受到君王的宠爱,就对太宰说:“国君见过孔子之后,也会把你看作像跳蚤和虱子一样。”
最终,太宰没有带孔子去见宋国的国君。
在韩非子看来,子圉与太宰都是嫉妒心重的人。子圉引见孔子,却因嫉妒而说孔子的坏话;太宰本打算带孔子去见国君,却因嫉妒而改变了主意。
何谓嫉妒?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由于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情绪体验,是心胸狭窄的共同心理。黑格尔说:“嫉妒乃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之心会扭曲人的心灵,改变人的心态。嫉妒严重时,人会费尽心思地算计别人,千方百计地挤兑别人,用尽心机地迫害别人。嫉妒之心会让人变得不择手段、卑鄙无耻,令人失去本该有的善良本质,变得像魔鬼一样可怕。
嫉妒情绪往往发生在一个具有可比性的很小的范围内,遵循越相近越嫉妒的规律,如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或者是最要好的朋友之间,有时甚至是兄弟姐妹。
培根在《论嫉妒》中提到,该隐由于嫉妒杀死了他的亲兄弟亚伯。该隐是夏娃与亚当的长子,他因上帝看中了亚伯的供品而生出嫉妒之心,最终杀了自己的亲兄弟。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
春秋战国时,庞涓与孙膑一同学习兵法。庞涓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用计将他关入牢狱,并砍去了他的双腿,最后被孙膑设计射死,为天下人耻笑。三国时期,周瑜与诸葛亮同为军事奇才,但周瑜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在“赔了夫人又折兵”后,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亡。从历史人物的前车之鉴中,我们应该明白嫉妒心过分滋长的危害。
有一名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的人,在经历艰辛困苦之后,终于凭借自己的坚韧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周围的朋友圈子中也算小有名气。但突然有一天,美国警察光顾了他的公司,并将他带走协助调查,因为有人举报他参与违法活动。虽然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举报不实,他也很快被放了出来,但刚刚走入正轨的小公司却经不起折腾,很快就垮了。他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遭此横祸,便用心调查了一下,原来是和他一块到美国,还经常一块坐坐的最好的哥们举报的他。他问那人为什么,那人说得很干脆:“我们是一起出来的,如今你却比我发达,我怎么有脸去见别的朋友呢?必须把你拉下来。”面对这样的阴暗心理,他感到无比郁闷。
人们往往不能容忍周围的人超越自己半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最能刺激人的神经,所以嫉妒最容易发生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普通老百姓一般不会嫉妒美国前总统布什,不会嫉妒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却不能容忍周围的人超越自己半步。
彼此越了解,嫉妒越强烈,这就是有的人允许陌生人发迹却不能理解身边人进步的心理原因。在一个单位,如果谁立功受奖或职务提升,立马就可能遭到周围一些人的嫉妒,因为他的某种优越表现恰恰会映照出另一些人的某些不足。
在单位里,云和芳关系非常好,有时甚至梳同样的发型、化同样的妆,好得跟一个人似的。谁要是说了云一句什么她不爱听的话,芳准得跟那人没完;芳要是想拿谁开个玩笑,在一边敲边鼓帮忙圆场的肯定是云。
前些日子,单位准备竞岗,云和芳两人的岗位要合并成一个岗。尽管表面上看,两人还是很要好,可实际上两人都偷偷较起了劲。比如云在电话里给芳说办公室里的事,芳便赶紧说:“先这样吧,回头再说。”然后匆匆挂线;在别的办公室闲聊时,不知是谁说云干活特麻利,不料芳却说:“麻利是麻利,可保不准会出错,太快了肯定就不细了。”
两个月后,竞岗的结果公布了:云上岗,芳转岗。自此之后,大家再也没见过两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即便迎面碰上,两人也总是一个脑袋扭向左、一个脑袋扭向右,并不约而同地加快脚步,神情漠然地匆忙而过,仿佛在躲避瘟神一般。时不时的,会有人告诉云,芳在她背后说她的是非;芳也常会听到别人传达云对她的诋毁……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嫉妒产生于相近的业界和区域,冲突往往源自利益的纠缠。每个人的利益均有其半径,当利益相交进而发生争夺时,便会产生嫉妒,不光是个人,集体、国家、社会亦如此。嫉妒还与竞争强度、个人竞争欲成正比。在一个毫无竞争的地方,当然不会有利益冲突,也就无所谓嫉妒了。
其实,与其嫉妒别人,不如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别人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努力和汗水,问问自己,你是否也同样努力过。“眼红”的时候,试着改变一下思路,将嫉妒心转换成对他人的美好祝愿,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运气和努力,真心祝福他们,并用他们的成功激励自己。
一位哲人说过:“谁要是不承认有自己力所不逮者,有比自己更完美更强者,有比自己更漂亮者,谁就会永远在欲望的深渊里痛苦挣扎。”因此,要想消除嫉妒心理,就必须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同时相信自己,扬长避短,我们就不会去嫉妒别人,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我奋斗上。
嫉妒害人,生气不如争气,努力提高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每个人的能力可能会表现在不同方面,我们要相信自己,找到自己的特长,明确人生目标,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战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