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的策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灵活应变,先掌握规律再做事

【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始终,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译文】

纵观上古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出,圣人之所以生存在世界上,就是要以先知先觉的导师的姿态指导芸芸众生。通过观察阴阳、分合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进行辨别,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推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及时通晓人们内心变化的规律;以便及时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和利用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以求因势利导。所以圣人生存在天地之间,从古至今,其立身处世之道是统一在阴阳变化之中的,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本章提要】

从古至今,圣人总是众人的先导。他们通过阴阳的变化来判断事物,了解其生死的途径、发生和结束的过程,并且洞察人心,揭示世间万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其中的变化规律。

所以,鬼谷子开篇就对我们讲,你想成为圣人吗?那就先掌握规律,再去做事;先看到全局,再考虑局部;先搞清为什么,再去想怎么做。

鬼谷子认为,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才有发展,正所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因此,做人办事要灵活应变,以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拘泥于固有的观念。

1.抓住机遇,远离优柔寡断

每个人都追求成功,但真正能成功的只是少数。有人觉得疑惑,自己的勤奋程度不亚于那些成功人士,为什么至今未能成功?那答案很可能是这样一个词——机会。善于把握机会,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因事物之会”。

战国末期,秦将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老将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王翦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相持年余。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他们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当。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王翦之胜,就在于抓住了最佳的进攻时机,一战而胜。而李信之败,主要归因于他不识战机,一味进攻,结果导致功亏一篑,使诸多努力付诸东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要看准时机,伺机而动,在适当的时候才可大有作为。时机不成熟,就需要修身养性,但此时可从一些小事做起,以积聚力量,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一旦时机到来,就一定要牢牢把握,付诸行动,争取用较小的代价赢得胜利。

现在,社会上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有巨大创造力并有非凡经营能力的人。有些人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听从别人的吩咐,去做一些已经安排妥当的事情,而且凡事都要有人详细地指示。唯有那些有主张、有独创性、肯研究问题、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是人类的希望,也正是这种人,充当了人类的开路先锋,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很多人,在做事之前明明已经详细计划好,各方面也都考虑周全,但仍然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行动,左右思量,不能决断。最后,脑子里的念头越来越多,对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心。最终精力耗散,陷入完全失败的境地。

一个渴望成功的青年人,一定要有一种坚决的意志,一定不可染上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的恶习。在工作之前,必须要确定自己已经打定主意,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与阻力,即使出现一些错误,也不要有怀疑的念头,更不能撒腿就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应该事先仔细地分析思考,对事情本身和环境作一个正确的判断,然后再做出决定。一旦决定了,就不能再对事情和决定有任何怀疑和顾虑,也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可以了。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纰漏,但不能因此心灰意懒,应该把困难当教训、把挫折当经验,要自信以后会顺利些,这样成功的希望就会更大。在做出决定后,如果还心存疑虑、反复思量,无异于把自己推入一片无可救药的沼泽中,最终只好在痛苦和懊恼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这里有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

某地发生水灾,整个乡村都难逃厄运,村民们纷纷逃生。一位上帝的虔诚信徒爬到了屋顶,等待上帝的拯救。

不久,大水漫过屋顶,刚好有一只木舟经过,舟上的人要带他逃生。这位信徒胸有成竹地说:“不用啦,上帝会救我的!”于是木舟离他而去。片刻之间,河水已没过他的膝盖。

刚巧,有一艘汽艇经过,来拯救尚未逃生者。这位信徒却说:“不必啦,上帝一定会救我的。”汽艇只好到别的地方救其他的人。

几分钟后,洪水高涨,已到了信徒的肩膀。这个时候,一架直升机放下软梯来救他。信徒死也不肯上飞机,说:“别担心我啦,上帝会救我的!”直升机也只好离去。

最后,水继续高涨,这位信徒被淹死了。

死后,信徒升上天堂,遇见了上帝。他大骂:“平日我诚心祈祷您,您却见死不救,算我瞎了眼啦。”

上帝听后叫了起来:“你还要我怎样?我已经给你派去了两条船和一架飞机!”

一个头脑清晰、判断力很强的人,一定会有自己坚定的主张,他们绝不会糊里糊涂,更不会投机取巧,他们不会永远处于徘徊当中,更不会一遇挫折便赌气退回,使自己的事业前功尽弃。只要做出决定,他们一定一往无前地去执行。

英国的基钦纳将军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这位沉默寡言、态度严肃的军人威猛如狮、出师必捷,他一旦制订好计划,确定了作战方案,就绝不会再三心二意地去与人讨论、向人咨询。在著名的南非之战中,基钦纳将军率领他的驻军出发时,除了他和他的参谋长外谁也不知道要开赴哪里。他只下令,要预备一辆火车、一队卫士及一批士兵。此外,基钦纳不动声色,甚至没有电报通知沿线各地。战争开始后,有一天早晨六点钟,他突然出现在卡波城的一家旅馆里,他打开这家旅馆的旅客名单,发现了几个本该在值夜班的军官的名字。他走进那些违反军纪的军官的房间,一言不发地递给他们一张纸条,上面是他的命令:“今天上午十点,专车赴前线;下午四点,乘船返回伦敦。”基钦纳不管军官们的解释和辩白,更不听他们的求饶,只用这样一张小纸条,就给所有的军官下了一个警告,杀一儆百。

基钦纳将军有无比坚定的意志,同时又异常镇静,做任何事从来胸有成竹,凡事都能冷静而有计划地去做,这样就事事马到成功。

机会只敲一次门,成功者应该善于当机立断,抓住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切记要正视自我的不足,纠正优柔寡断的短板,抛弃那种迟疑不决、左右思想的不良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命运的垂青。

2.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

有一则众所周知的寓言,说一只狐狸饿得肚子直叫,忽然,它发现一个葡萄架,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狐狸馋得直流口水,想去摘葡萄。它上蹿下跳,忙活了半天,就是够不着。狐狸急得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却毫无办法,最后只能无奈地走了。狐狸边走还边安慰自己:“这些葡萄还没有熟呢,一定是酸的。幸好我没吃,要不会把牙酸掉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因为自己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没有成熟,这与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没什么两样。机会来了,却没有能力去把握。等自己有能力时,机会却又白白地溜走了。在许多人的一生中,都曾有过这样的遗憾。而避免这种遗憾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提前做好准备,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

春秋时期,鲁昭公亲小人、远贤臣,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遭到国人的驱逐,只好出走到齐国。鲁昭公与齐景公交谈时,对没有采纳忠言后悔不已。齐景公看他诚心悔过,就劝说晏子,让他帮助昭公回国,使他成为一位贤明的国君。晏子说:“昭公因为面临灾难,所以能够说出悔改的话。这就好比‘临渴掘井’,已经来不及了。”齐景公连连点头,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

对任何事,都应该预先做好准备,假如事到临头,才开始考虑解决的办法,就会像鲁昭公那样,怎么悔过都没有用了。

一个缺乏准备的人一定是一个差错不断的人,纵然具有超强的能力,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不能保证获得成功。

一个年轻的猎人带着充足的弹药和擦得锃亮的猎枪去寻找猎物。老猎手们都劝他提前把弹药装在枪筒里,但他不接受,依旧带着空枪出发了。

“废话!”他嚷道,“我到达那里需要一个钟头,哪怕我要装100回子弹,也有的是时间。”

仿佛命运女神在嘲笑他的想法似的,他还没有走过开垦地,就发现一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以往遇到这种情况,猎人们一枪就能打中六七只,够他们吃上一个礼拜的。可如今,等年轻的猎人匆匆忙忙装上子弹时,野鸭发出一声鸣叫,一齐飞了起来,很快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年轻的猎人徒然穿过曲折狭窄的小径,在树林里奔跑搜索,树林里荒凉得很,他连一只麻雀也没有见到。

真糟糕,一桩不幸连着另一桩不幸。只听霹雳一声,大雨倾盆。年轻的猎人浑身上下都是雨水,袋子里空空如也,他只好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家去了。

在看到猎物的时候才去装弹药,连作为一名猎手最起码的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收获了。

没错,准备才是成功的保证!

所以,只有充分地准备才能保证工作得以完成,而且做起来更容易;相反,没有准备的工作是毫无头绪的,也无法判断结果,当然会留下许多漏洞和隐患,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3.积极变革才能生存

鬼谷子是主张积极变革的,他认为,当出现了“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的现象时,就表明社会出现了问题,需要一场变革来加以整顿。革旧迎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人意愿改变不了的。

当然,变革旧的事物,绝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逐渐被人们理解、接受。

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靠一股热情就能奏效的,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需要经过反复研究。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需要顺势而行,避免盲目行事。变革是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需要勇敢,更需要智谋。盲目采取行动会有凶险,说明此时宜审慎稳进,不宜贸然行动。对变革的舆论,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研究探讨,进行审慎周密的考虑安排,证明变革确实合理可行,没有什么问题。同时,还要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

一方面,如果在不该变革的时候贸然变革,就有点激进和冒险了,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变革失败不只是失败本身的问题,有时还会造成其他影响,比如变革失败就有可能再也不允许变革了。另一方面,若到了该变革的时候还不变革,就会错失良机,贻误大事。

变革成功之后,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变革的成果。历朝历代,在经济与政治改革获得一定的成功之后,就一再强调要稳定,稳定压倒一切,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变革后的成果。天下之事,变革之前,主要的问题是变革;而变革一旦成功,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守成了。此时要好好地巩固变革的胜利成果,持守正道,以使老百姓逐渐享受到变革的利益,使他们由革面而发展到革心。如果此时不安守既有成果,又思变革,势必会过犹不及,导致凶险。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作为一种“战时体制”,可以说是在法国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它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满足了群众的某些要求,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危机过后,雅各宾派仍然采用这种政策,而不去巩固已有成果,使得大资产阶级开始反对他们,人民也开始反对恐怖政策,雅各宾派逐渐趋于孤立。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下,罗伯斯庇尔及雅各宾派的许多成员最终都被送上了断头台。

西汉武帝时,著名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在朝廷担任博士,深受汉武帝的重用。当时,汉武帝请学者们对治国之道提出建议,董仲舒借机发表了一番很有名的言论,他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都不适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只有更换新的弦,才能继续弹奏。同样,社会也需要改革。琴弦该换而不换,就是最好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曲子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汉武帝对他的这番见解表示赞同,这才有了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世界旅馆业巨头威尔逊为了把自己的旅馆建成第一流的旅馆,第一次在房间里使用了空调、电视,还为孩子们设计了游泳池,增加了照顾孩子的服务项目,为了方便携带小狗的旅客居住,他们甚至设计了免费狗屋。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闻所未闻的。因此,别人的旅馆冷冷清清,而他的旅馆却总是挤得满满当当。

威尔逊旅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突破了当时一般的经营策略,勇敢地采用最新、最先进的设备,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拥有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特点和优势。反之,若一味固守老传统、老经验,就会掐断财富的幼芽。“当此之时,能抵为右”,可以看作是鬼谷子对现代人的忠告。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唯有积极变革的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走出新的道路,迈上财富的康庄大道。

4.掌握随机应变的“艺术”

鬼谷子讲:“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环境、时势、事态、生活以及人本身,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制订的计划、方针也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见机行事”的实质就是在客观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做出不同的选择。

没有人爬山只为爬到山腰,也没有人一辈子甘于平庸。只有不畏艰险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珍珠。“鸟靠翅膀兽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机智是随着智慧而来的。荀子云:“举措应变而不穷。”能够随着时势、事态的变化发展而从容应对,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建功立业不可缺少的本领。对个人而言,随机应变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取得出奇制胜、化险为夷的效果。

解缙是明朝一位非常有名的才子。他任翰林学士时,明成祖朱棣钦点他主编《永乐大典》,解缙得以侍奉于皇帝左右。但朱棣经常出一些难题考他。一次,朱棣说:“爱卿,寡人有位后妃夜里生了个孩子,你替朕作一首诗吧。”解缙立即吟道:“吾皇昨夜降金龙。”朱棣道:“是个公主,不是皇子。”解缙马上改吟:“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道:“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口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朱棣道:“已命太监抛入金水河里去了。”解缙续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听了哈哈大笑道:“爱卿真是随机应变的奇才啊!”

《三国演义》中表现随机应变的例子很多,这些故事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随机应变中的“机”和“变”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律可循的。“机”可以是天时、地利、人和。“变”是随“机”而变,可以是顺水推舟、草船借箭、迎难而上、寻找最佳时机,“变”的运用之妙全在于心。随机应变是才智、胆略的快速反应和临场发挥。

常常有人抱怨,我想创一番自己的事业,却没有合适的主攻方向,缺乏必要的资金力量,更幻想能得贵人相助。其实,庞大的资源就在身边,那就是无数的“人”。只要善于把握、培植你的人脉,就能聚集人气,进而培养人望,有了这样的臂助,资金、技术、渠道还不是唾手可得,何愁大事不成?

明代刘基曾在《郁离子》中讲过“蜀市三贾”的故事。四川有三个商人:张甲、王乙、李丙,分别开了三间药铺。张甲的药铺专门经销名贵药材,价格昂贵,他的顾客只能是达官显贵、豪门富商之家,所以张甲的药铺常常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他也只能艰难度日,最后血本无归,赔得一塌糊涂。王乙的铺子既经营贵重药材,也经销一般药材,价格适中,生意还算可以。李丙的药铺则随行就市,各种价格的药材都有,凡是平民百姓所需要的药材全有,所以李丙的药铺生意十分兴隆,很快李丙就成为了一个富翁。三个商人,三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其结果相差甚远。

行为科学研究提示,工作中人与人之间较好相处,这或许是因为工作上的人际关系较有规律。而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断断续续的,比较紧张,而且也较少有规律可循。若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

市场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商情”更是瞬息万变。面对诸如经营环境的突然恶化、经营环节的突然中断、谈判桌前刁钻问题的提问等突发状况,必须学会随机应变,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出应对之策。如果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还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就有可能化险为夷,甚至变坏事为好事,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走向成功的契机,达到最佳效果,反之则有可能走向平庸,甚至失败。要想成功,就要有面对不同的人和环境、克服困难、适应新环境等能力。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最好的方法就是随机应变,机智应对。在商战中,随着市场的行情,采取灵活多变的运作方式是经营者取得成功的一个保证。

举世闻名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经营烟草生意,正当他的事业平稳发展之际,1929年的经济危机像无情的风暴,把他和许多人的一切吞噬殆尽。在许多人相信世界末日为期不远的大混乱中,奥纳西斯却看到了危机后的复苏。他断定:谁要是趁今天的机会买进便宜货,到明天就可以以几倍的高价把它们抛出。但是,他购买的不是其他公司的股票,也不是破产企业的不动产,更不是许多人抢购的黄金,而是被人们看作最不景气的航海业的工具——轮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赐给了他神奇的机会,他的六艘船一夜之间成了“浮动金矿”,载着他驶向成功的彼岸。

随机应变是一门艺术,虽然奥妙无穷,但也并不像九霄云烟,可望而不可即。它来自于一个人的知识积累、人情世故的练达。超凡脱俗的洞察判断能力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工作锤炼而成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对身处领导阶层的企业管理者或商人来说,尤其重要。

鬼谷子讲:“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当面对突发事件,意想不到的提问,别人布置的陷阱,令人难堪的境地,出乎意料的情况等,谁能具有敏锐的反应能力,也就意味着谁有可能获得重大成功。

5.目标明确,万变不离其宗

鬼谷子说,圣人能够取得成功,有五种途径:有的依靠公开的仁德;有的依靠暗中的计谋;有的依靠诚实信义;有的依靠谦卑隐匿;有的依靠平素积累。为人决疑,要分清是阳谋还是阴谋。为阳谋决疑贵在说一不二,为阴谋决疑贵在留有余地。为人决疑,还要善于抓住平素和关键两种时刻。将阳谋、阴谋、平素、关键四者有机结合,而后可以细致地进行决疑。

在这里,鬼谷子列举的“阳谋、阴谋、信诚、敝匿、平素”,其实代表了五种战略。意思是说,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必须要服从于整体战略。用战略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出三块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年轻人面前,说:“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一笑:“那好,请吧!”他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年轻人,自己却拿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吃完了,随后从容地拿起桌上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年轻人眼前晃了晃,然后大口大口吃起来。年轻人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他吃的西瓜虽不比自己的大,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那么富翁得到了更大的利益。

年轻人所做的决定,表面看起来占了便宜,实际上恰恰相反。他的错误在于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没有用战略性的眼光来审视面前的机会。

大量的历史事实也向我们表明,在决策时能否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襄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准备兴兵伐齐。此时,谋士范雎向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军队派多了,即便打胜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推行“远交近攻”之策,为秦国以后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征战十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远交近攻”之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在建都的问题上一度犹豫不决。他的大臣多是洛阳周边人,因此倾向于建都洛阳。齐人娄敬一次路过洛阳,请求觐见汉高祖,得到召见。娄敬问刘邦:“陛下建都洛阳,莫非要跟周朝比比谁更兴盛吗?”刘邦说:“是的。”娄敬说:“周朝建都洛阳,是靠德政感召人民,而放弃了险要的地形。周朝鼎盛时期,四方归附,万民臣服,然而衰败以后就不能控制天下,不是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刘邦听了微微点头,娄敬接着说:“陛下自沛县起事以来,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横尸遍野,与西周兴盛时的恩德不能同日而语。而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作坚固的防线,即使危机出现,尚有百万雄兵可备一战。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可说是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秦国原有的地区,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听了娄敬的话,刘邦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张良也阐明了入关建都的利处,打消了刘邦的最后一点疑虑。建都关中后,刘邦感慨道:“最早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啊。”于是赐娄敬刘姓,给他加官晋爵。

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为了一己私利,将国家的安危和兴衰置之不顾。而娄敬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定都关中的想法,其人不仅有远见卓识,而且直言敢谏,是“建万世之安”的国之大计。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要想持续地获得成功,必须更上一层楼,以战略性的眼光来俯瞰社会与人生。鬼谷子教导我们说,在掌握兴亡之道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目标,充分认清自己的能力,采取灵活多变的处世之道。

我们从小就听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为赶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途中遇到了浩瀚的大海。这时,八仙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到达大海的彼岸。为此,每位仙人都施展自己的绝技,借助不同的器物渡过大海,让人眼花缭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明了做事方法的多样性,但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方法和手段都是为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正确,方法和手段才有价值,否则它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杀,争当霸主。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但国君魏安釐王仍企图出兵攻伐赵国。魏国大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他连衣帽都来不及整理,就赶紧去劝阻魏安釐王。季梁对魏安釐王说:“我这次在路上遇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魏安釐王就问他是什么事。季梁说:“我在路上遇见一个人,正急匆匆地赶路。有个路人问他去哪里,他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错了,赶紧往回走吧。’那人却满不在乎,说他带了很多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的是骏马,车夫的驾车技术也很精湛。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看他走远了。”故事讲完,季梁对魏安釐王说,“现在大王想要称霸中原,一举一动都应取信于天下,这样才能树立权威;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邻邦,就不能建立威信,而且离您的理想也会越来越远。正像要到南方去的那个人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魏安釐王听后,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在中国,这个“南辕北辙”的典故可谓是人人皆知,其道理十分浅显:无论做什么事,首先都要认清形势、看准方向。如果大方向是错的,再努力也是白费功夫,反而会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然而大多数人读到这个故事,都只是一笑了之。在人们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傻瓜。的确,“南辕北辙”反映的是一种极端的情况,那就是目标与方法完全背道而驰。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更多的情形是做事方法不对头,在达到目标之后,才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

如何才能少走弯路呢?这要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对目标和方法加以考察和分析,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经验。我们要学会创造,用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去实现目标。当然,有时针对同一目标的正确方法有很多种,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但我们要善于找到一个最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省时、更省力地实现目标。

以军事上的战略战术为例。“兵圣”孙武强调,善于指挥战争的人,降服敌人的军队不是通过战场厮杀的方式,夺取敌人的城池不用强攻的手段,毁灭敌人的国家也不需要旷日持久的征战讨伐。他们务求用完整全面的胜利而争雄于天下。这样,自己的军队不至于疲顿折损,而胜利也已圆满完整地获得。在孙武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便是赢得战争的最佳方式。

无论是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里,还是个人的求学、创业、致富的过程中,目标与方法的统一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便能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就可能走很多弯路,甚至功败垂成。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具备远见卓识。然而,天下没有生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都需要依靠后天的刻苦磨炼。《中庸》里说:“他人知道一件事,自己要知道一百件;他人了解十件事,自己要了解一千件。”意思是说,人要勉励自己多下苦功,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对于成功人士来说,他们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大都绞尽脑汁,思考各种方法,而且不会轻易放过任何机会。

美国人哈德林25岁的时候,还只是一名穷困的失业青年,但他梦想成为一位大富翁。于是,他尽可能地了解有关投资和不动产的知识,暗暗为自己定下目标:在30岁时成为百万富翁。有一次,哈德林从一位房地产中间商的口中得知,有一个人急于以14500美元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房子。哈德林立即行动,他了解到这所房子坐落于中产阶级住宅区,房子状况极佳,属一流建筑。于是找到房主,商谈购房事宜,经过讨价还价,双方以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当时,哈德林的银行存款不足500美元,但他不肯就此放弃。他和房主签完约后,返身直奔银行,以借款的方式得到了1万美元,付给了房主。接着,哈德林又来到另一家银行,以新购的房产为抵押,贷款1万美元还清了第一笔银行的借款。没过几年,他的承租人帮他还清了第二家银行的贷款。就这样,在致富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哈德林开动大脑,巧妙周旋,很快成为了百万富翁。

人们都期盼自己能获得成功,然而自身却缺乏必要的才能谋略。如果真能向那些事业有成之士学习,苦思用之于世的方法,并亲身加以实践,当自己获得超强能力的时候,还用得着担心不为世人所知,不能实现梦想吗?

6.善于借鉴,少走弯路

鬼谷子讲:“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今天是昨天的未来,今天又是明天的昨天。谁希望获得新的未来,谁就不能定格在转瞬即逝的今天;谁希望有沉甸甸的历史,谁就不能没有金灿灿的今天。

“读史使人明智”,它可以让我们察古观今,以为镜鉴,不至于重蹈前人覆辙。失去过去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失去身份的认同感,而没有现在就失去存在,没有将来则意味着失去期望。中国是一个历史极其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改朝换代、你争我夺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统治者最需要的就是一种高瞻远瞩、洞若观火的预见能力。中国自古就有许多政治预言家,这些人好似前知一千年,后知五百年。但实际上,他们都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政治实践的成功经验,而且善于根据社会形势、人事去分析得失成败,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发展罢了。

历史的意义,不是机械地记录过去的事实,而贵在检讨既往,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不论是声名显赫的大企业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要想做到永远不败是不可能的,因为成功企业的经验基本相似,但企业失败的教训却各有不同。所以,探寻企业失败的原因,借鉴企业失败的案例,能够给创业者以警示。也唯有这样,企业才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大千世界丰富复杂,瑰丽多彩,只有在充满风霜雪雨的路途中跋涉过,才能体味其中荣辱沉浮的真谛;只有体验深刻,才能孕育博大的境界;只有经历过蜕变,才会领悟生命的蕴意。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且,“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知后。”历史是陈年旧迹,但是真实的历史从来都是活生生的过去,或者说是将在未来“复活”的过去;历史是我们认识现在,把握未来的拐杖;历史使我们可以做到向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要经验,向几千年的一切人、一切事学经验,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知成败,明得失,增智慧。

花旗银行前任董事长瑞斯顿说:“正确的判断是经验的结果,而经验是错误判断的结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微软公司就愿意聘用那些曾经犯过错误而又能吸取经验教训的人。微软的执行副总裁迈克尔·迈普斯说:“我们寻找那些能够从错误中学会某些东西、主动适应的人。在录用过程中,我们总是问应聘者:你遇到的最大失败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有过失败经历的人会积累更多的经验,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好事。

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朝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东汉看到西汉土地兼并的弊端,开始限制这个问题。唐朝吸取隋朝穷兵黩武的教训,开始推崇文教。宋朝吸取唐朝后期的大家族、外戚专政的教训,采取不杀读书人的政策。明朝吸取过去宦官干政的教训,专门在宫殿门口贴了一个牌子,规定宦官不能接触政事……

历史的发展,需要吸取之前的教训,因为这样能让人们少走很多弯路。换句话说,就是用别人的教训充实自己的经验宝库。别人的教训,是自己的免费经验;别人的智慧,更可以直接变为自己的智慧。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从别人那里学到经验是我们成功规避不必要的失败的重要手段。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需要重新再走一遍。

而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走上错路和岔路,有时我们不得不返回原点。这时,我们必须告诫自己:不能再走那一条路。经验的意义就在于,他人的失败,值得我们引以为戒,自己的失败,更要时刻牢记。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许多不应该有的错误,因为很多事,我们都有案例可以借鉴,认真地抬起头,观察、思考很多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探索时间,还会避免犯下更多探索中的错误。

7.打破常规,出奇制胜

鬼谷子很重视“奇”的作用,这也是人们常把鬼谷子的智慧称为“奇谋秘术”的原因。“奇不知其所壅”,适当的时机出奇招,是很难防范的,所以当实力接近或以弱对强时,出奇往往就能制胜;而当以强对弱时,出奇则可以节省成本。

奇,顾名思义,采取的策略要让对方意想不到,来不及防备,或者完全出乎他们的惯性思维,这样获胜的概率就大,收获也就大。

《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武也认为,两军对战,若实力相差无几,出奇才能制胜,过多的“模式”只能固化思维,自缚手脚。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与宗泽在论及野战与阵战时说的话。大致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精妙,全在于根据战场的特殊情况灵活而又富有创意地进行思考与实践。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不管是优秀的军事家还是出色的谈判大师,他们总是工于心计,巧于言辞,在战场或者谈判桌上不时出奇招,与对手展开智慧谋略的较量。

《史记·田单列传》中,记述了在战场上奇招应敌的故事:

田单是齐国王室的远房亲戚,地位不怎么高,平时也没多大名气。公元前285年,燕国大将军乐毅带兵攻破齐国,占领了齐国大片土地,田单和本族人逃到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后,田单因为懂兵法,有智谋,深得军民拥护,被公推为将军。于是,在田单的带领下,乐毅围攻即墨三年,也未能攻破这座小城。

不久,燕昭王死,与乐毅有嫌隙的燕惠王继位。田单利用两人的冲突,派人到燕国散布乐毅的谣言,使燕惠王对乐毅产生疑心,派人代替了乐毅。一时,燕兵士气大落。田单利用这个机会,组织人马,鼓舞士气,做好反攻准备。又派人以诈降的办法进一步麻痹燕将,然后趁黑夜利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不久便完全收复了失地。

司马迁评价说:“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意思是说,攻战时必须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制胜。善于用兵的人自能层出不穷地使用权诈;因奇生正,因正生奇,使敌人不可捉摸,像一个环那样让人寻找不到头尾。

田单之奇,在于面对强敌临危不惧,而且以谋辅兵,在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先是用反间计,使名将乐毅丢掉兵权,打击了燕兵军心,鼓舞本方士气,又接连使出诈降和突袭两计,将燕军打得狼狈逃窜,可谓是奇正相合的典范案例。

世界谈判大师荷伯·科恩有一次飞往墨西哥城主持一个谈判研讨会。抵达目的地时,旅馆告之“客满”。此时,荷伯施展了他的看家本领,他找到旅馆经理,张嘴就问:“如果墨西哥总统来了怎么办?你们是否要给他一个房间?”

经理回答:“是的,先生。”

荷伯接着说:“好吧,他没有来,所以,我住他那间。”结果,他顺顺畅畅地住进了总统套房,不过附加条件是,总统来了必须立即让出。但是显然,这个概率很小。

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奇招会加大我们取胜的筹码。所以鬼谷子说,当一个人学会出奇制胜的法则后,就可以用于“度材、量能、揣情”,不管做何事,都像在怀里揣上了指南针,又怎能找不到方向呢?

所谓“常理”,就是当某一种情形发生时,大多数人所采取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行动方式。“不按照常理出牌”所描述的就是一种冒险、反常规行为,是一种对人们所熟知经验的跨越。

企业经营者要在经营上有所成就,就不能被常规束缚住手脚,必要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奇招、妙招。

打破常规。大量重复性的活动,使人们逐渐形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比较固定的行为规范,会造成思维障碍,如果打破常规,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怕经营者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尤其是怕不去想。对社会经济活动而言,许多财富是建立在众多杰出企业家的经营谋略基石上的;对企业经营者而言,亿万富翁的庞大王国都是由一些谋略网络编织起来的。有时,一个好的谋略可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

一家著名的大型超级市场曾经做过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他们将尿布和啤酒摆放在同一个货架上,这在其他的超级市场里是不曾有过的。然而这个不合常理的举措却没有影响两种商品的销售,相反,尿布和啤酒的销量双双增加了。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发生在美国沃尔玛连锁超市的真实事件,并且至今为众多商家所津津乐道。

原来,美国的太太们经常嘱咐她们的丈夫,下班后要去超市为孩子买尿布,而丈夫们购物总是行色匆匆,不可能仔仔细细地在商场里逛上一圈。如果尿布同啤酒摆放在一起,那么男士们在买完尿布后,就可以顺手带回自己爱喝的啤酒了。有了这样的购物经历,他们就会一直光临沃尔玛。

任何一个有悖日常生活常识或常理的想法,人们都会当作异想天开的笑话。现实证明,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一般人想不到的大智慧,向人们敞开了创造思维的大门,使人走向成功。

有一家名为“沙漠之旅”的旅游公司突发奇想,搞了一个新的旅游项目:“自愿当人质。”这项旅游实施6个月来,生意兴隆,而且参加过这项旅游活动的游客个个都称“难忘”。参加这一旅游项目的条件很简单,只要签订一份自愿当一天“受害者”的书面协议书、交500~1500美元就可以了。之后,游客便开始在也门的首都参观一些历史古迹。之后,这家公司会让游客遭遇一次“劫持”,“劫持”行动通常发生在游客玩得起劲的时候。这时,游客会被不相识的游牧部落“劫持”到茫茫沙漠,而在这个游牧部落中,没有人能听得懂外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游客要跟着整个部落到处迁徙,晚上居住在帐篷里,白天得顶着烈日去寻找水源、挖井。还要在沙漠里寻找和准备食物,学习放养羊、骆驼等牲口,用部落里的人所使用的传统武器猎获兔子、沙漠硕鼠和野鸟等动物。这时,游客的生活节奏变得与沙漠“绑匪”们完全一样,时间被忘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72小时之后,旅游公司的人将会把游客“解救”出来。

英国也曾有人开发出让游客前往喀什米尔当3个月游击队员的旅游项目,据说报名者也十分踊跃。如此看来,越荒唐怪诞的事,越能吸引不愁温饱的现代都市人。

还有一个走出求同的圆圈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建筑业大发展,泥瓦工人供不应求,每天工资涨到15美元,一个叫迈克的人看到许多“征泥瓦工”的广告,但他却不去应征,而是在报纸上刊登了一条“你也能成为泥瓦工”的广告,打算培训泥瓦工。他租了一间门面,请了师傅,教材是1500块砖和少量砂石。那些想每天挣15美元的工人蜂拥而至,使迈克很快就获得了3000美元的纯利,相当于他自己去当泥瓦工200天的收入。迈克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他迈进了管理者的阶层。

所以,在思想上要敢于突破人云亦云的求同思维方式,寻找“大家都不做的事”或“未做的事”。

日本西铁城钟表公司为了在澳大利亚打开市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竟出人意料地采用直升飞机空投的形式,从高空把手表扔下来,落到指定的广场上,谁捡到就送给谁。这一举措瞬间引起轰动,成千上万名观众拥到广场,看着一只只手表从天而降,落地后居然完好无损,无不惊叹不已。于是,消息不胫而走,西铁城自此家喻户晓。总之,开发出一些超出人们想象的奇特商品,往往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思维的盲区是奇迹的生长点。“出奇”是制胜的重要法宝。出奇是一种创新,但同时也意味着冒险。一件物品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的你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一个机会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你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所以要谨记瞄准机会,出奇制胜。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只是为了寻找全新的景色,而是为了能拥有全新的眼光。人生过程的景观是一直在变化的,向前跨进,就会看到与初始不同的景观,再向前去,又会是另一番新的气候。鬼谷子讲:“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只要你想象得到,你就能做到;只要你梦得到,你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