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包办,学会放手让孩子独自翱翔(4)
扫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块孩子专用的抹布及扫把,让孩子试着去做家务,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将桌子、地板弄干净。
晒、收、叠衣服:晒衣服时可请孩子帮忙拿衣架,由妈妈晾衣服;收衣服时,孩子还小,可由他负责拿自己的衣服;叠衣服时,孩子也可以学习折叠及分类放好。
在引导孩子做家务或给孩子做示范的时候家长应该少说话。如果家长只顾说,那么孩子就没有时间看你的双手在做什么,而是注意你的嘴巴。也就是说,你要多做示范少说话。举个例子来说,你先把面包、装花生酱的瓶子和小刀子都放在桌子上,然后确定当你舀花生酱的时候你的孩子一定在认真看着呢,最后,给他示范怎么样一只手拿着面包另一只手在面包上抹花生酱。你示范一遍过后就可以让你的孩子尝试一下了,这时候你可以在旁边告诉他,他的做法是否正确。
让孩子做家务,应用温和的语气、商量的口吻,不能以家长权威压孩子,让他觉得做家务是一种负担。孩子做好一件家务事,应给他一些言语上的奖励,当然也可以给他一些零用钱,但不能让他觉得这是做家务的条件,否则,他可能会认为捡起自己的袜子,都应收到报酬。
当孩子做家务时,我们总是说要多鼓励、多赞美孩子,但是请注意,赞美一定要清楚具体,让孩子知道好在哪里。例如擦桌子,不要只是笼统地说:“哇!你好棒!”不妨跟孩子说:“你擦得真仔细,看,多干净啊!”另外,在与孩子一起做完家务后,不妨和他坐下来喝杯水、吃点东西,并告诉他:“辛苦了,干干净净的看起来好舒服!来,喝杯茶,休息一下吧!”让孩子知道做家务不是为了讨妈妈欢心,而是享受做完家务的成就感。
总之,家长要让孩子喜欢上做家务,不要说孩子小,等长大了再做也不迟。如果现在孩子大了,而且不做家务,我们也不要抱怨,从现在开始教会孩子做家务。
9.注意培养孩子在家庭事务中的参与意识
提起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这么小,他懂什么?”家长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之一,因而家庭的事也是孩子的事,他们也有权参与家庭的决策。家庭的重大财务决策包括:买汽车、买家具、买大型家用电器、买奢侈品等。虽然孩子小还不太懂事,但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不仅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自己很受父母的重视,像个大人,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幸福感,而且也才能让孩子的决策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瞳瞳家的房子装修时,瞳瞳妈妈把儿子当成了小大人,经常与他商量:
“你喜欢自己房间的墙壁涂什么样的颜色呢?”
“你喜欢把书架摆放到哪里呢?”
“你认为什么款式的家具好呢?”
有时,瞳瞳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妈妈就会鼓励儿子发表意见:
“如果是你,你该怎样做?”
“我想听听儿子的意见。”
通过装修房子,瞳瞳感到妈妈对他特别重视,因此他备受鼓舞,在任何场合都爱表现自己了。现在,他不仅当了班级干部,而且做什么事都“振振有词”,喜欢主动承担家里家外的一些事情。
据调查,发现能经常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性格开朗,能关心别人,有较强的集体感和责任心,且遇事爱动脑筋,有较强的自信心;而那些从不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集体意识淡薄,遇事习惯于依赖、等待。可见是否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说,凡是参与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就可以让其参与,否则就不宜让孩子参与。例如,家里要添置什么日用品,买什么品牌、买什么型号,都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旅游前要选择哪条线路,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旅游……在让孩子参与商量做决策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想想以前爸爸妈妈在准备类似活动时,都是怎么准备的,带些什么东西。通过回忆联想,孩子根据过去的经验提出意见,这样就顺利地介入了决策。
尽管孩子有时候可能还不一定能说出所以然,但当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时,孩子就会就父母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比对,然后作出自己的决策,这正是对孩子决策能力的一种锻炼。这样既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还能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在家庭中的参与意识,培养他的参与能力。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1)要培养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意识
角色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孩子虽然小,父母也要言传身教地引导他在不同的情况下充当不同的角色。
例如,有的父母为孩子不愿意和来玩的小客人分享玩具感到恼火。这其实就是小孩缺乏角色意识的一种表现,孩子没有从儿子的角色转换到主人的角色。怎么办?父母除了平时在不同的情境中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外,还需要在客人到来之前临时培训,进行类比说明,开展移情教育。
(2)要培养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意识
角色意识带来的必然是责任意识,因为角色决定了一个人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参与家务劳动就是培养小孩责任意识的第一步。
目前有一种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家庭教育观点,认为有偿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这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如果从家庭责任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它把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变成了一种业务,容易导致小孩的功利思想,使他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缺乏奉献精神。如果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需要报酬,那么,父母在家庭中承担的一切家务劳动和无形的精神操劳谁付报酬呢?为什么父母就应该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做好一家人的饭菜,而同为家庭成员的小孩洗一次碗,扫一次地,就非要付报酬呢?同为家庭成员,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大家都有责任付出和奉献,都有义务参与家庭劳动。不给予小孩家务报酬,并不是无视他的劳动,父母可以在一定的时候通过购买他心仪已久的礼物作为补偿。这与直接给予他金钱上的报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手交钱,一手劳动的业务关系,后者是家庭成员温馨的一起购物,共同挑选的亲情表达。
(3)要培养孩子在家庭中的权利意识
每个人的权利始终伴随着责任和义务,责任、义务和权利的主体应该统一,不可分割。也就是说,享受权利的人,同时也要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人同时也拥有权利。我们追求民主平等,我们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在短时期内还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家庭成员之间的民主平等做起。例如,当孩子要求你到阳台上吸烟的时候,你会认为他是目无长辈吗?这其实是他的权利;当你的儿子向你索要额外的零花钱时,你会耐心地告诉他你拒绝的理由吗?你不妨严肃地说:“父母是有支付它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你也有作为孩子认真读书的责任。你最近沉迷于游戏之中,荒废学业,没有尽到一个学生和孩子应尽的义务,我们很难满足你的额外要求。”学会适时的拒绝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技巧,但是拒绝的目的不是伤他的自尊心,也不是使他心灰意懒,而是要使他明晰你拒绝的理由,帮助他树立起正确的权利和责任意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随时都能够得到满足的小孩在他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或在他现时的学校生活中,如何面对同事或同学的拒绝,如何能够承受工作和学习中的挫折和打击。
孩子参与家庭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参与家庭事务的程度应不断深入,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机会,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10.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认清世界,体味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
一个孩子能否成才,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从小能否进行有效的思考能力的锻炼。纵观世界上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思考。
有着“数学王子”之称的德国数学家高斯,是个从小就善于思考的人。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那年,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得目瞪口呆。
在高斯10岁的时候,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
这时候,老师发现高斯没动笔,而是皱着眉头想事情的样子,于是走上前来问他怎么了,为何还不开始计算。小高斯笑了笑,对老师说,他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
老师被惊得目瞪口呆。
高斯对老师说,他仔细观察了这些数字,发现这一组数字中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这样的等式一共有50个,因此这道题可以化简为“50×101=5050”。
看完高斯的故事,也许你回觉得他简直是个神童!其实,神童并非先天资质多么优越,只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喜欢思考。高斯正是因为善于思考,所以才做出了令人惊异不已的事。
可是,看看我们现在很多孩子,多数情况下都是一遇到困难,就想从父母或者其他别人那里得到帮助,获取现成的答案。
实际上,孩子只有从小学会独立思考,才会更具有创造力,长大后也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懂得如何去思考,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为自己的人生绘出美好的蓝图。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让孩子学会思考的重要性,那如何让孩子学会思考呢?
(1)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很多家庭的教育中,都存在“父母专制”的现象。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经验丰富,自己的判断、决定也是强于孩子的,所以孩子只听就行了,没必要参与讨论。
岂不知,这样下去,孩子凡事都依赖父母了,在他的心里会认为,怎么都得听父母的,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发表意见。这样一来,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就被扼杀了吗?
其实,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应当被允许表达意见,不仅仅是他可接受的、安全的话题,而且要允许讨论、争论。这对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孩子的意见正确,父母要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在这种鼓励下,孩子爱思考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这样也就达到了父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所有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想到的事物都会好奇,想探个究竟。其实,这正是孩子求知欲望的反映,也是孩子智慧火花的迸发。
看看身边那些有主见、有思想的孩子,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为正是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乐于探索和思考,并逐渐形成探索和思考的习惯。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只要知道,就要准确、通俗地给出答复;如果父母一时不知道答案,就要和孩子一起查资料或者请教别人,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多为孩子创造思考的情境
在培养孩子爱思考的过程中,父母可采取向孩子提问的方式,这样会激起孩子了解问题答案的兴趣。这种提问,就是一种创造思考情境的方式。
所以,父母可以多带孩子一起外出游玩、参观,然后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就某个问题和孩子展开讨论,问问孩子他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或者他觉得怎样会更好,等等。
其实,这种思考情境的创设,除了培养孩子爱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外,也是保持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渠道。这样,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民主的气氛中成长,不会有什么拘束和压力。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父母不要急于给孩子现成的答案,而应鼓励孩子自己认真思考一下。如果孩子通过认真思考,还是想不出来,父母可以逐步提示,以此引导孩子思考。如果孩子回答错了,父母也不要指责孩子,而应耐心地为他讲解,同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