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微表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FBI与情绪微表情(2)

有些人可能认为愤怒是一种正常情感,认为对那些引起自己“不爽”的事物以及他人发火,是正常甚至正确的,他们认为,适当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则是错误的,并且会偏向于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向别人表达愤怒来为自己赢得尊重,有时还会用大发脾气的方式使别人畏惧自己,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威严”。实际上,愤怒不仅会直接恶化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还会扭曲人的判断能力。不仅不能帮助人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还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应该在愤怒情绪爆发之前及时觉察它,通过有效手段疏导它,避免愤怒情绪发酵升级,从而引发一些严重后果。

FBI研究发现,在愤怒情绪爆发之前,人体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愤怒爆发前的信号。愤怒情绪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它的出现通常会引发人体做出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应激系统,这套系统就是通过战斗反应或者逃跑反应来应对外在危险,一旦产生了这两种身体反应,那么人体当下就会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中,以此为逃跑或者战斗做好准备。而愤怒情绪,就是激活这套系统的钥匙之一。

FBI的相关研究还发现,人在愤怒的时候面部表情是非常丰富的,饱满的愤怒表情一般表现为:当事人做出眉毛下压、上眼睑剧烈抬升、下眼睑绷紧、嘴巴大张、上唇绷紧露出牙齿、下巴降低、鼻翼扩张等动作。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认知水平不同,人们看待事物的方法也不同,再加上,外在能够引起人们极度愤怒的恶性事件大幅度减少,所以正常情况下人一般不会流露出如此饱满的愤怒情绪,甚至还有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将愤怒的表情隐藏起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对方是否真的产生了愤怒情绪呢?

FBI经过多次的实验调查后发现,虽然人们在不同程度的愤怒情绪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但是只要产生了愤怒情绪,人们的面部一定会做出眉毛下压这个动作,与此同时,往往还伴有上眼睑上抬、下眼睑绷紧的动作,而且这个动作会随着愤怒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上眼睑上抬得幅度越大,露出的眼睛上虹膜越多,就表示当事人越愤怒。

在FBI的一组资料数据中,我们发现,愤怒情绪首先会严重损害人们的肝脏;其次,会导致人们的皮肤出现疾病,比如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等,暴怒的情绪还会使人们的面部色素沉着,并且加重痤疮;同时,愤怒情绪还会损害人们的正常人际关系,甚至使人做出伤害他人、违法犯罪的举动。在众多的犯罪事件中,由愤怒而引发的恶性事件俯拾皆是。

1999年6月12日,某村发生了一起特大凶杀案。该案件除了造成两名妇女死亡之外,另有11名睡梦中的孩子也被残忍杀害,这些孩子中,最大的不过14岁,最小的仅有2岁。杀人者是已经年过六旬的村民王某。在警方对王某的审讯中,他声称:“我这一辈子活到今天,该杀的都杀了,这下我‘过意’(方言:心满意足了)了。”随后,他讲述了自己与被害的五户乡邻在这十几年间结下的“旧仇新怨”,包括谁经常欺负他的儿子、谁因为地基和他发生过矛盾、谁欠了他的赌债至今未还等。他还说,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想要“报仇”,眼看年龄大了,身体越来越差,就决定尽快动手,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愤怒、怨恨之情。

FBI也经历过相同的案件。在美国的一个乡下小镇里,霍夫的4岁儿子有尿床的习惯。一天早上,孩子又一次尿床了,妻子顺手打了孩子两巴掌,以示惩戒。霍夫埋怨妻子不该打孩子,妻子不服气,与霍夫发生了争执,霍夫感到十分愤怒,认为妻子是在违逆自己。情绪激动的两人随后厮打在一起。人高马大的霍夫将妻子打翻在地,抄起板凳击打妻子的头部,致其当场重伤昏迷,随后,被愤怒冲昏头脑的霍夫还用绳子死死勒住妻子的脖子,直到她不再挣扎为止。愤怒情绪平复下来之后,看着妻子的尸体,霍夫知道自己难逃法律制裁,于是服农药后投水自杀了。

上述两起案件都是因为愤怒的情绪掩盖了当事人的理智和人性,使得他们做出如此后果严重的恶行,自己也将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所以说,愤怒情绪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他人。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发觉自己有愤怒情绪产生,应该及时地进行疏导和控制,调整或排解掉这种不良心理。

达尔文曾说过:“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是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FBI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通过有效方法来“制服”愤怒。他们认为,克制愤怒的第一个方法是躲避刺激源。人类之所以会产生种种情绪,就是因为人会被刺激信息影响到。好的刺激信息,我们可以接受,但是容易引发我们愤怒的刺激信息要尽量躲避,以免伤害到我们自身。

克制愤怒的第二个方法是转移注意力。当我们无法躲避刺激源,并被刺激信息影响到的时候,应该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此来缓解愤怒情绪。比如去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练字或者看一些搞笑电影、视频等。

克制愤怒的第三个方法是合理宣泄。俗话说得好,“堵不如疏”,如果我们既无法避开愤怒源,也做不到转移注意力,那我们可以通过适当地发泄(要注意发泄的场合和发泄的方法)缓解自己心中的愤怒情绪,避免愤怒情绪在心中淤积,引发其他严重后果。

克制愤怒的第四个方法是换位思考。在产生愤怒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正视导致自己产生愤怒情绪的刺激源,对整个事件尽量进行一次理智分析,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整件事情,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全面地看待问题,还可以理解对方行为的出发点,起到很好的缓解愤怒情绪的作用。

在克制愤怒情绪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休息,调节饮食,不要吃辣或热性的刺激食物,通过充分的休息和规律的饮食缓解我们的愤怒情绪。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让自己感到愤怒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向他人倾诉等方法来缓解,也可以通过刻意的夸张大笑,使自己的肌肉和骨骼充分放松,还可以通过痛快哭一场来发泄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或者去户外健身运动,跑步也好,打球也罢,一方面是转移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很好的运动效果,在大汗淋漓过后回到家里洗个热水澡,可以很有效地减轻精神上的压力。这样一来,愤怒情绪自然不会影响到我们生活和交际,而是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

第三节 悲伤

悲伤是一种负面基础情绪,通常是由分离、丧失、失败引起的情绪反应。FBI研究发现,悲伤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负面情绪,是人类所有情绪中持续时间最久的,同时也是人类所有情绪中唯一一个放任身体能量流失的情绪,而其他情绪都会调用身体能量用于肢体消耗。FBI同时发现,程度严重的悲伤情绪非常容易导致人心理的崩溃。

FBI经过多次的调查实验,发现了决定情绪持续时间长短的关键因素,是事件对个体的重要程度。而悲伤作为人类持续时间最长的情绪,其引发事件通常都和当事人有着重大关系,比如亲友逝去、爱人离开、失业,或者人生中的一些其他重大事故等。正是由于这些事情引起的后果很严重,需要更长时间来疗愈,因此,悲伤情绪才会长时间萦绕在当事人心中。

FBI研究发现,悲伤情绪包含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孤立等体验,一旦这些情绪体验达到临界点——即超出当事人的承受极限——人体就会自动启动减压机制。因此人在产生悲伤情绪的时候,通常会伴有哭泣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因为哭泣可以使紧张情绪得以释放,从而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FBI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查发现,在人们痛快地哭过之后,自我感觉都会比哭之前好许多,就连健康状态都有所好转。而进一步的研究也发现,人如果压抑情绪,身体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哭泣过后,这种成分和情绪强度都会降低至少40%。由此可见,人在悲伤的时候如果能够尽情地痛哭一场,不仅会让心情好很多,还可以起到排毒养颜的美容功效。

虽然悲伤情绪本身带有保护机制,但是较强程度的悲伤依然会对人的心理以及生理造成严重危害。强烈程度的悲伤不仅会让人体会到更多的负面体验,还会因为持续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当事人产生临床性的抑郁症,同时也会损害当事人的身体健康,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者还会患上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癌症等心因性疾病,最严重的悲伤情绪甚至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导致个体的猝死。

按理来说,悲伤情绪应该是一种人人避之不及的负面心理情绪,因为能引起它产生的事情中没有一件是有利的、积极的,但FBI同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很多人会故意激发自己的悲伤情绪,而这些人多以青少年和女性为主。他们非常喜爱那些带有悲伤韵味的句子,认为那种悲伤的情绪体验对自己有特别的吸引力,有些人甚至还会沉迷在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我们应该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长时间沉浸在悲伤的环境中,只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所以,我们在产生悲伤情绪后,应该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以保证自己健康的生活质量。

FBI研究发现,虽然痛哭是人类最饱满的代表悲伤情绪的面部表情,但是有人通常会因为某些外界压力而抑制自己的悲伤情绪,不让它以哭泣的形式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人则会有意识地做出痛哭的表情,以此来换取某些回报。比如在一场追悼会上,所有前来追悼的人都会表现出悲伤的样子,但有些人是真的悲伤,有些人却只是走个过场,他会通过伪装表情做出悲伤的样子,是假悲伤。因此,如果需要分辨哪些人是真的流露出悲伤情绪,哪些人是在伪装悲伤,我们就得借助FBI对悲伤情绪的微表情的研究成果来做鉴别了。

FBI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尽管人们的悲伤表情形式多样,但是只要是真的因为悲伤而引发的表情,一定会具备如下特征:双眉不同程度地皱起,眉毛整体下压,眉头轻微向上,眉形在1/3处扭曲。如果一个人真实产生了悲伤情绪,那么不管他怎么掩饰,都隐藏不了下压的眉毛;反之,如果他根本没有产生悲伤情绪,那不管他如何大声痛哭、声嘶力竭,眉毛也做不出下压的动作。

FBI不仅可以通过悲伤的微表情,来判断当事人是否真的产生了悲伤情绪,还可以通过经验来判断一个人的哭泣是否真的来源于他们的内心。这方面的案例有很多,现举一个FBI通过观察假哭泣微表情捕获外国间谍的案例。

玛丽是一名来自伦敦的女士,在美国洛杉矶已经定居7年了,她虽然和美国当地的一个男人结了婚,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孩子。无奈之下,夫妻二人只好去孤儿院领养了一个6岁小女孩。在小女孩刚刚过完7岁生日这天,玛丽家发生了一次让人意想不到的重大事故:玛丽的丈夫和他们刚领养的小女孩一起失踪了。于是,玛丽向美国警方报了案,遗憾的是,警方一直没能破获该案。玛丽的邻居森都是玛丽的好友,他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FBI情报人员,他的这层身份是保密的,就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玛丽一家出事的时候,森都在外办事,并不在家。当森都回到家里的时候,玛丽找到森都,向他倾诉自己的痛苦。最初森都很同情玛丽,想方设法地安慰她,可是在倾听玛丽哭诉的过程中,森都突然意识到,玛丽在叙述如此悲惨遭遇的时候,竟依然保持着平稳的呼吸。虽然她表面上嘶声痛哭、眼泪不断,看上去很让人心疼,但是她吐字异常清晰,对整件悲惨遭遇的叙述很有条理。这些异常状况立马引起了森都的怀疑,根据森都多年的情报搜集经验,人在真正悲伤痛哭的时候会伴有很严重的喘息症状,而玛丽的表现明显疑点众多。送走玛丽之后,森都开始怀疑玛丽的丈夫和女儿是否已遇害,并开始着手调查。

森都第一个调查的对象就是玛丽,尽管他和玛丽既是邻居也是好友,但玛丽的异常表现让森都不得不怀疑她。经过一周的缜密调查后,森都在玛丽家的后花园发现了玛丽的丈夫及女儿的尸体,他们被巧妙地掩埋在花园下面,如果森都不是有着多年情报搜集经验的FBI特工,他也根本不可能找到。这让森都更加怀疑玛丽,一个平日里性情温和的家庭妇女杀人藏尸已经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了,而且她还能将尸体藏得如此巧妙,以至于外人很难发现,这就更加可疑了。于是森都没有轻举妄动,只是将自己掌握的情报都汇报给了FBI总部。总部认为,玛丽很有可能是外国的特工,于是对其展开了24小时全天候的严密监控。在经过了长达一个季度的调查取证之后,FBI终于掌握了玛丽与其组织秘密盗取美国机密的证据,最终将玛丽和她的同伙成功抓捕。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没有悲伤情绪是无法做出真正哭泣的表情的,即使伪装得如何形似,也总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从而被别人察觉。

FBI还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调节自己的悲伤情绪,以防该情绪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产生负面效果。他们认为,只有及时调节悲伤情绪,才能避免当事人“走进”心理不健康状态,才能对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