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气,你就赢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一生气你就输了

别让坏脾气毁了你

无力感、不确定性、焦虑、猜忌、绝望、遗憾、悔恨、失望……这些负面能量是否在困扰着你?生气伤己、伤人、伤心、伤身,不仅不能使你强大,还会让你受伤。

杜月笙说:“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一生气你就输了,别让坏脾气毁了你。

◎生气损害健康,使你的身体鼓气

你是爱生气、容易暴怒的人吗?是不是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甚至气得脸红脖子粗、全身发抖呢?

当你觉得那些糟糕的事情让你心情不佳时,会不会觉得生气才是最佳的发泄方式,而且已经习惯这种方式了呢?可是,动不动就生气会导致一个直接的后果,那就是——它会损害你的健康!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只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毫无杂色;悲痛时的“气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玛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他进而分析认为,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很难保持心理平衡,体内还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不利。

美国心脏协会发行的《循环》杂志指出,暴躁、易怒的人心脏病发作或是突然暴毙的几率比冷静、不易生气的人高两倍以上。

由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阿恩沃尔夫·西格曼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101名男性和95名女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44名已经确诊有心脏病的人和99名没有得心脏病的人。研究包括测量每个人在运动之后心脏的血流量。

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统治欲和性情平和的人相比,有统治欲的人得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47%,易怒的人得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27%。

研究还发现,不善于表达自己愤怒的女性,更容易得心脏病。而倾向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愤怒的男性,也更容易得心脏病。这就说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他们经常发怒,便容易得心脏病。

研究人员同时表示:这项研究相当重要,因为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不佳、易动怒的情形之下,对于身体健康具有绝对的负面影响。

怒气是不可以长期积压的。心理学家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发现,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凡是病人能够得到较好的精神疏泄时,病情都会有明显的好转。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把这些积郁的东西“净化”后,才会收到较好的疗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心胸开阔、性情爽朗的人,他们心直口快地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绪或心中的烦闷诉说出来,这种人的心理矛盾能获得及时解决。可是,我们也常看到心胸狭窄的人,爱生气,心中闷闷不乐,由于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发生心理疾病。

把怒气发泄出来比让它积郁在心里要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当人发怒时,血压会迅速升高,而当他通过各种方式,如大喊大叫、号啕痛哭或采取报复行动将怒气发泄出来后,血压又会很快恢复正常。相反,倘若他们将怒气强压下去,那么他们的血压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让怒气积郁在心中对心脏的健康尤其不利,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只是指出一个事实而已,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同别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凭感情行事,毫无顾忌地对别人采取攻击行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状态所影响的,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因此,掌握心理平衡对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长期积压怒气会影响身心健康,怒气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可能变成忧郁情绪。发脾气可造成神经系统紧张,使内分泌处于亢奋状态,甚至可能引发疾病。从人际关系角度看,一场脾气发下来,别人不仅会敬而远之,多年的交情甚至可能因此了结。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举进攻齐国,名将乐毅率大军连占齐国70余城。最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已经面临灭国之灾。乐毅将两座城池包围后,采取攻心战术,以和平解决齐国这最后两城为上策。乐毅令部队撤至两城外9里处筑垒,对城中出来的齐国百姓不去骚扰,甚至对其中的贫困者给予救济,慢慢争取民心。

恰巧此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齐国守将田单获此消息后,立即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燕王立即派大将骑劫换回乐毅。田单再生一计,派人散布谣言说,即墨人最怕燕军割掉战俘的鼻子并将他们置于阵前。骑劫听到后,认为此办法不错,当即下令将降卒的鼻子全部割掉,并将他们排列在阵前。这一下,骑劫中计了。即墨城中的军民见燕军如此残酷地对待战俘,人人愤怒不已。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即墨人的先人坟墓都在城外,他们害怕燕军挖掘坟墓,侮辱先人。骑劫不假思索,又命令将城外的坟墓全部挖开,将死人弄出来焚烧。城中军民见燕军如此丧尽天良,无不痛心疾首,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与燕军拼命。田单见时机已到,做好作战部署,一场火牛阵烧得燕军一败涂地。田单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齐国所有失地。

割战俘的鼻子、挖掘齐国人的祖坟等不义之举,不但没有恐吓住齐人,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极大愤慨,决心与燕军拼个鱼死网破。齐军的愤怒极需要宣泄,战场上的英勇作战成为齐军士兵宣泄的途径。

首先应该承认,人受了委屈或者憋了一肚子气时,常常需要释放怒气,正如火山需要喷发。因此,宣泄并不奇怪。其次,我们得承认,选择什么宣泄方式,常常会因人而异。比如,理智者会冷静而从容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鲁莽者会因冲动而“莫名其妙”地误伤他人;愚蠢者会走向极端,甚至采用不可取的自罚形式。这就如一句老话所说的:“生气时踢石头,疼的是脚趾头。”

让清凉的春风把苦恼吹跑,让夏日的流水把苦闷冲走,让优美的歌声给你一片宁静,让书中的乐趣送你一份安定,如此赶走“苦闷”,不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与智慧吗?

【不生气的技术】

生气对人体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医说,气伤肝、气伤脑、气伤神、气伤肤、气伤内分泌、气伤肺、气伤胃、气伤肾。为了健康,要学会收敛自己的脾气。

◎愤怒是毒药,忍耐不住终会耽误大事

《孙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武认为,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这才是理智的行为。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闻讯,悲痛欲绝,严令三军赶制孝衣,为关羽戴孝,逼得手下将官无奈,最后铤而走险,将其刺杀。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举兵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苦相谏,都无济于事。这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结果被吴将陆逊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数万军士丧生,刘备本人带着残兵败将退归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呜呼。蜀军从此一蹶不振了。

而与刘备、张飞相反的是,一个人因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最后获得了成功,他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多谋善变,遇事极为冷静,从不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缺粮,求战心切,加之诸葛亮足智多谋,难以对付,于是据险扼守。诸葛亮求战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将张郃请求截击蜀军后路,司马懿不允,只是尾随观察。到达祁山后,诸将纷纷请战,司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众将当面指责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会。5月,众将向司马懿施压,伺机进攻蜀军,结果战败,只得退守营寨。6月,诸葛亮退军,张郃追击,结果中伏身亡。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进攻,司马懿从来不与其争锋。甚至在诸葛亮赠送他妇人首饰羞辱他时,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负重,仍旧按兵不动。诸葛亮无奈最后在壮志未酬的忧愤中死去。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再也无法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

由此可见,是否能理智地处理事情,有时就是事情成败的关键。大事是这样,小事也是这样。

司马懿在权力上的争斗也善于使用“忍”字。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轮流在皇宫值班。

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在重要的职位。

对此,司马师和司马昭气得哇哇叫,准备带领人马去攻打曹爽。而司马懿看在眼里,却装聋作哑,并且向魏少帝上表说自己年纪老了,又浑身是病,从此不再上朝了。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还是有点不放心,想打听一下司马懿是真生病还是假生病。他派心腹李胜到司马懿家去探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也说得颠三倒四,时不时还拼命地咳嗽。

曹爽听了李胜的报告后,甭提有多高兴了。此后,他就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后来,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没有人请他去。

谁知等曹爽一帮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披戴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以后,司马懿成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一时的矛盾,头脑发热,失去理智,酿成惨祸的实事,屡见不鲜。总而言之,适宜的克制、理智的行动,是人们做事时智慧的表现。

在一些人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或床头上常常可以看到“制怒”两字,意在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在这个问题上,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修养是非常必要的。清朝的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有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但他猛抬头,看到墙上挂着的牌匾上写着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两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林则徐虽然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随时注意克制,知错就改,这一点也非常难得。

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从不疾言厉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有人更认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认过错及接受责罚便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这才是真正的懦夫。

【不生气的技术】

压制住自己的怒火,忍辱负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不如此。

◎生气是犯傻,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有这样一个极富哲理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一个婆罗门突然闯进来,因为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令他很不满。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等他稍微安静后对他说:“婆罗门啊,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当然有,你何必问此!”“婆罗门啊,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那是当然的了!”“婆罗门啊,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这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佛陀看着他,又说道:“婆罗门啊,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了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婆罗门经过这番教诲,出家佛陀门下,成为阿罗汉。

愤怒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当你对某人所做的某事不满、生气,说明此人在你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你重视、在乎此人,你不希望他所做之事会令你不快,更不希望会伤害到你。如果确实这个人在你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你生气还情有可原。如果你们之间什么关系都没有,那生什么气呢?为了一个跟你毫无瓜葛的人生气值得吗?再进一步来说,别人犯了错而你去生气,岂不正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真正做到不惩罚自己的人又有多少?走在路上被人泼了水,也不知道是什么水。虽然对方一个劲儿地道歉,你也明白人家不是故意的,可是看着自己湿漉漉的衣服,还是忍不住抱怨:“真可恶,怎么这么倒霉?”于是你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又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早点出门,或晚点出门。总之,到头来还是在生自己的气。现在想一想,真是不值得,反正被泼了就泼了,再怎么抱怨、后悔都没用,衣服还是湿的。那么倒不如这样想,也许我穿这件衣服不好看呢,不是常说遇水则发吗?这样一来,快乐指数就上来了,回家换件衣服,重新开始新的一天。

【不生气的技术】

不必为了一件已经无法挽回的事而破坏自己的情绪,不必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将自己的错误迁就于别人的身上,冷静地分析问题,就能做到不生气。

◎冲动是魔鬼,一旦碰到它就会后悔

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发生某些摩擦或冲突是难免的,冲动愤怒可以理解。然而,若是一碰就跳,或是一触即怒,往往会使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当一个人冲动时,其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致他冲动的这一件事情上,对于其他的诸如后果之类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考虑。因此有人说,“冲动是魔鬼”。无数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再向众人诠释了这句话。包括我们,在自己的经历中也多少有些体会。

人在受到伤害时,愤怒是正常的反应,而第一个念头便是想攻击伤害自己的人,但在行动前最好先问问自己:这样做能否达到目的?对解决事情有无帮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临近高考还有23天的那天早上,在一个时常洋溢着欢乐笑声的班集体里,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填着志愿表。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谁也不敢相信一场流血事件即将发生……

小全,全年级师生公认的一名高材生,拥有无限的前程。但他做事很冲动,只要情绪一来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冷静,什么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其实他并不想伤害别人,更不想毁了自己的前途。那是理智与他无缘呢,还是他自己放弃了对理智的索求?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一位同学从小全身边走过时,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小全不高兴地说:“走路看着点!”那位同学不以为意地说:“怕碰就别在这里坐着。”小全的火气“腾”地一下窜了上来,对着那个同学的面门就是一拳……

待他冷静下来后,他才发现不应该发生的一切已成了事实。他把那位同学的双眼给打瞎了,年满18岁的他将要面临严峻的刑事处罚。

冲动让一个前程似锦的少年走向了囹圄,知道此事的人无不欷歔。

因为冲动而使自己受伤害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自己向来尊敬的人,如果做出令我们伤心的事情,我们很可能立即讽刺回去;受了陌生人的气,恨不得用原子弹炸他,等等。其中,办公室是最容易滋生怒火的场所,当我们看到能力平平的同事晋升而自己却备受冷落时便会怒火中烧;天天为公司卖命,偶尔早点下班,主管就语带讥讽地说:“今天才上半天班就自动下班了呀!”便一怒之下跑到老板面前拍桌子,把辞呈往老板面前重重一摔,然后自以为很帅地说:“我不干了!”这些做法在当时可能是出了一口气,但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很容易产生冲动。在一种氛围中,在一种情景下,冲动的情绪会急速冲破理性的防线,使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出现非常规的反应。

人在冲动的时候,大脑就容易短路。人在短路大脑的控制下,要对棘手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信息,某人跳楼自杀后,其朋友都说他平时是很平静、很容易沟通的,没听说过他和谁有积怨,甚至都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想不开的地方;或者某人动刀砍人犯罪之后,说自己之前从未想过要砍人,和被砍的人也只是因为小事而起冲突的。那为什么这样的信息我们会经常听到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人在冲动的时候容易做出一些平时连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从而造成对自己或是对他人的伤害。

刘邦与项羽决战在即,要韩信出兵相助之时,韩信提出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大骂韩信不该在这个时候要求封为假齐王。然而经张良提醒,刘邦马上恢复冷静,转而向韩信道:“大丈夫要当王须当个真王,怎么可以要求封为假齐王?”随后,立即封韩信为齐王,从而使韩信能出奇兵,最终打败了强敌项羽,夺得了天下。如果当时刘邦不能理性地分析局势,那天下最终归谁所有,便不是个定数了。

【不生气的技术】

理性地面对社会百态,理性地处事,是为人高素质的体现,也是心平气和、情感睿智的反应。

◎再窝火也别乱撒气,那样会更痛苦

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放学回来重重地把书包一摔,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却不礼貌地说:“你好烦喔!”

太太问先生晚饭吃什么,先生竟不客气地说:“跟你结婚这么久了,我爱吃什么你还不知道吗?”

先生下班回来看到太太抱着孩子沮丧地坐在客厅里,便过去关心地问:“心情不好吗?”没想到太太却生气地说:“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

这些人都是自己不顺心,却把气撒到了无辜人的身上,这就是迁怒。

当一个人心情不佳时,通常情况下会影响到他对待外界的态度,比如恐惧、暴躁、动怒、怀疑、冷漠,这些情绪都可能伤害到周围的人。

把自身承受的压力与疼痛的刺激转移给身边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周围的人。宣泄一定的情绪以达到自身的心理平衡,这样做有利于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却可能促成自己自私的思维习惯,所以是不可理解的。要知道,身边的人都是要用爱与关怀去对待的家人、朋友和伙伴,通过迁怒的方式让他们来分担自己的坏情绪,对于所有人来讲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理解的。说到底,迁怒别人,受害最大的是自己。

张女士的老板因工作上的事心情不好,刚好张女士走进老板办公室递交文件,老板正在火头上,三下两下地看了资料之后就对张女士发了一通火,说她根本就没有用心搜集资料。

张女士就觉得委屈了,这些文件可是她昨天通宵赶出来的啊,老板不认真看也就算了,还莫名其妙地对她发火。刚好,张女士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她男朋友打电话过来,心情不好的她拿起电话就开骂:“你是不是没事干啊,不知道我在上班吗?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啊?”

张女士的男朋友莫名其妙地被骂了一顿,他本来是一名业务人员,前两天出差时帮着抓小偷扭伤了脚,请假在家休息。早上女朋友出门的时候叫他买菜,说中午回家做饭吃,但是要买什么菜得先打电话跟她商量。于是,就有了刚刚那通电话。

张女士的男朋友很生气地走在大街上,他打算去餐厅好好地吃一顿,不管女朋友了。走着走着碰巧走到张女士单位的门口,看到路上有一只流浪狗,就狠狠地踢了它一脚。正在寻找食物的流浪狗被踢出了老远,痛得“嗷嗷”直叫。

这时张女士的老板正从公司里走出来,流浪狗突然跳起来,狠狠地咬了他一口……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迁怒的结果最终还是伤害了自己。老板迁怒张女士,张女士迁怒男友,男友迁怒流浪狗,流浪狗迁怒于毫不相干的路人,正巧路人就是可恨的老板。一环紧扣一环,就像绕圈跑,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

人有时是无法不生气的,生气了能做到不迁怒于别人就很了不起了。被骂者一般都是不服气的,内心充满逆反。当这种逆反积聚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寻求出口,于是就迁怒他人。有些事情,事后常常会觉得完全没有理由发火。

有位父亲下班回家,一进门就看到十多岁的女儿正在用他的工具修理东西,工具散落一地,客厅凌乱不堪,他禁不住便破口大骂。聪明的女儿在收拾干净后跑来拥抱他,然后问:“爸爸,你今天在办公室里一定遇到不愉快的事了,是吗?”

这位懂事的女孩了解老爸的怒气不完全是针对自己,很可能是老爸因为别的事受伤了,因此并没有情绪反应,反而安慰爸爸,这是极大的智慧。

无论一个社会多么公平,个体之间总有尊卑、智愚、贫富、强弱等诸多的差别,而且几乎没有一个幸运儿会在所有的方面都比他人优越。由于普遍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有意无意的愚弄、非礼、侮辱甚至强暴。冒犯者又往往比被冒犯者强大,因此被冒犯者出于自我保护的现实不得不把怨愤之气暂时隐忍下来,转而把本该还施其人的怒气发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个体身上。但更弱小的个体同样会把怒气转嫁他人,最后的受害者常常是最弱小者自己的妻子或儿女,他们会无缘无故地遭到丈夫或父亲的打骂。

但整个“迁怒之链”并未至此终止。在孩子的世界里,迁怒也遵循与成人相似的轨迹在蔓延和传递,进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又会把其他老人甚至父母当作迁怒的目标。于是这股迁怒之气进入了恶性循环。迁怒加剧了人的不幸,迁怒使人间失去了很多的欢乐,使很多的家庭失去了原本的温馨,几乎所有的烦恼和不幸都由迁怒而起,或由迁怒加剧以致不堪收拾。

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受了委屈,或者情况已经很糟糕了,最好的办法是去化解自己内心的不平衡。别把坏情绪传染给别人,那只会造成更坏的结果。总之,我们做人做事,要尽量注意不迁怒。

【不生气的技术】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据理力争、恩怨分明、保持尊严、维护人格,他就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跳出“迁怒之链”,这样会有效地增进人间的祥和、家庭的温馨,也利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的心境。

◎气极伤心,生气的极端是内心绝望

当一个人遭遇尴尬、侮辱、被拒绝、不公正的时候,便会产生极大的愤怒,如果反抗未果,则会变成失望,最后变成绝望。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要数屈原了。

心怀政治理想的屈原,在内政上提倡变法,主张限制贵族特权、选贤举能、发展经济;在外交上,坚持联齐抗秦的合纵政策。屈原的政治主张符合楚国的长远利益,却触犯了某些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在楚国内部,以上官大夫公子兰为代表的贵族阶层,或出于妒贤嫉能,或出于维护自身政治或经济利益的目的,相继成为屈原的政敌。

公元前313年,秦国重臣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并欺骗楚怀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不顾屈原的强烈反对,与齐国断绝了关系,从而瓦解了合纵抗秦的联盟,并罢了屈原的官。屈原很愤怒,愤怒楚怀王的昏庸。

当楚怀王知道张仪只是戏弄自己时,很生气,先后两次兴师伐秦,却因失去合作伙伴齐国的接应,被秦国打败了。此时的楚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屈原复出。

而此时,还是那个张仪,贿赂了楚国王后郑袖等贵族,他们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楚怀王竟与秦王结下婚姻关系。待出使齐国的屈原回来后,木已成舟。这次,屈原遭到了流放。屈原愈加愤怒。

公元前299年,秦国又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8座城市。乘此形势,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在武关相会。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他力劝楚怀王不要赴会,楚怀王不听。结果,楚怀王一进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并劫往咸阳。不久,楚襄王即位。

屈原斥责公子兰不该劝楚怀王进入秦国,以致楚怀王死在秦国,又斥责公子兰不该怂恿楚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不甘处于政治下风的公子兰向楚襄王进谗言,楚襄王听信了公子兰的话,屈原便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至此,屈原愤怒到了极点。

合纵抗秦,进而统一六国,是屈原胸中的政治理想。然而,残酷的现实将这一理想撞得粉碎。如果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心中虽有愤怒,但对楚怀王还心存一丝幻想,那么到了第二次被流放时,这种愤怒已经演化为绝望。屈原觉得别无选择,于是投汨罗江而死。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当一个“成功人士”突然间发现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不再真实,所有在乎的人和事,随时都会化为灰烬,这时哪怕一个毫不相关的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都会刺伤他。他万念俱灰,自己生命中永远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那一部分,就会从此消失。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悲伤、悔恨——为什么当时自己没有做出另一种选择:不要让儿子去参加这次比赛,不要去那个加油站,不要打开自己的远光灯……随后,在彻底的绝望中,诅咒这个世界,诅咒信仰的神明,诅咒自己。

翻翻报纸的社会新闻版,我们会看到类似的故事:被解雇的职员闯进办公室,持刀刺伤自己的上司;看上去唯唯诺诺的丈夫,杀害自己的妻子之后自杀身亡;品学兼优的留学生,持枪袭击同胞,震惊校园……他们的亲朋好友总会在事后感叹:“他看起来是个很不错的人,真不敢相信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们没有看到,那些积压在人心里的愤怒,是如何在长期压抑中逐渐膨胀,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的。

内心压抑的愤怒始于否认、沉默和回避,积压久了会让人从心里面垮掉。在冲突之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没有生气,只是挺失望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这话的人,确确实实是生气了,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但是否认并不能让怒气消失,他们更愿意躲开惹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和那种场景,刻意保持距离。

这是被压抑的愤怒。郁积的愤怒通常会以一种被称为“消极攻击”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对别人的要求不理不睬——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你指东,他偏要打西。

愤怒是为了让人们能积极地去面对那个伤害了自己的人或事,如果人们没有这么做,愤怒就会累积。

心理学家称:“如果多年来我们一再遭遇委屈,我们情感的承受力就会耗尽。”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我们会把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愤怒发泄在身边的人身上;其二就是变得抑郁,感情会渐渐枯萎,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变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第一种情况会产生破坏性的行为,第二种情况就是绝望。

生活中,愤怒无处不在:夫妻间吵架拌嘴,员工对老板的抱怨指责,孩子顶撞父母或者父母责骂孩子。甚至下班路上的拥堵,也能让我们坐在车里,一边狂按喇叭一边破口大骂……

从小到大,我们被一再告知发怒是不好的,那些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发怒的“破坏力”有多大——失去朋友,得罪亲人或者丢掉饭碗。可问题是,当我们“怒从心头起”的时候,如果没有适当的渠道发泄的话,我们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绝望。

因此,有了怒气的时候,不要憋在心里,而应当想办法进行疏导。

【不生气的技术】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能做出的最好反应,就是承认自己受了委屈,并承认再与那个伤害自己的人争论也无济于事,于是决定接受这个事实,拒绝让已经发生的事情侵蚀自己的幸福感。这是处理愤怒的最佳方法。

◎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住才不受伤害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招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为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燕王,劝谏说:“从前以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问:“这是为什么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却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而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您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燕王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独独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的时候不慎重啊,希望您能让我改换使臣以表请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

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王,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

这样,由于燕王忍怒而委曲求全,从而保全了国家,为他后来攻打齐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试想假如燕王逞一时之怒,匆忙去攻打齐国,恐怕早已成为齐国刀俎下的鱼肉了。迫不及待地感情用事,只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按下自己的性子,不为一时之气大动干戈,忍小事而获长久安定,大臣凡繇为燕王和燕国算了很划算的一笔账。

忍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生存智慧。生活中和事业上的智者都懂得忍之道。忍耐,不是一味妥协,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做人哲学!忍总是暂时的,而胜利却是长久的。以片刻之忍,避免被愤怒所伤,这个道理你懂吗?

在小林的公司里,有位副总一心想当“一把手”,经常在背后搞点小动作,大家有目共睹。可是“一把手”还牢牢地在位置上,根本没他什么事,除非想办法把“一把手”整下去,他才可能有机会顺着梯子往上爬。可是光他一个人闹腾,翻不起什么风浪,他要暗地里物色合适的人选与他联手才行。年终时,他听到小林在总结会上给“一把手”提了点意见,于是就认为小林可以被他利用。

有一天,他非常关切地把小林叫去聊天,聊着聊着就把话题往“一把手”那里扯,然后就试探小林对“一把手”的看法。小林虽然年轻气盛,但并不傻,他什么都没说。这位副总看到什么话也套不出来,干脆就别有用心地说这个“一把手”对小林是如何不公平,甚至还举了一些例子,他认为这样一来会激怒小林的情绪与他同仇敌忾。

看小林依然一声不吭,这位副总以为他挑拨成功了,便慷慨激昂地说作为“一把手”在单位搞歪风邪气必须得有人制止,必须得有人出面告他。那神情、那口气就好像他有一身正气似的,说完便鬼头鬼脑地小声唆使小林,让他给上级部门写匿名信告这个“一把手”,他负责提供材料,并且说写完了他在上面签名。那一刻,小林真是毛骨悚然。

如果你是小林,该怎么做?很多时候,别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只是还没有到一个临界点,你千万不要去做那个点燃炸药导火线的人,否则就很难做了,到那时,任凭你生气发火郁闷踢凳子,都没用了,你成了众矢之的,成了炮灰。所以,千万要抑制怒气,保持冷静,把握好自己,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

【不生气的技术】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个人的人生征途上,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暂时忍让是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的重要方法。忍,就是这样一种貌似软弱、实则刚强的做人智慧。因为愤怒而被人利用的人是最愚蠢的,想要操纵别人,可以利用别人的怒气。同理,要想不被人操纵,你必须学会忍耐的智慧。

★不失控的心理课:压制怒气的12个妙招

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难免要发点脾气。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如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盛怒之下,就容易做出傻事、蠢事。甚至就连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也会气死活人。

在《三国演义》中,魏主封76岁的王朗为军师来战蜀兵。本想“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的王朗,结果却被诸葛亮轻摇三寸之舌活活气死。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制怒”真言,谁都应该置为座右铭。然而,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要压制怒气,要陶冶性情,不断提高修养,理智地将“愤怒”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以下是压制怒气12招:

1.认清你想通过愤怒来达到什么目的

不要被愤怒蒙住了眼睛,看看愤怒背后的欲望是什么。如果你希望和别人交朋友,而他(她)让你失望,你就扇人家耳光的话,那么你就永远失去了和他(她)亲近的机会。

相反,你可以说出你真正的感觉:“我很重视我们的友谊,但有些事情威胁到了我们的友谊,这让我很失望。让我们谈谈,一起来解决这个矛盾怎么样?”

2.不要把不满情绪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

有这样的可能,我之所以对他愤怒,是因为对他发火比较安全?不要把谁当替罪羊,这样没有任何作用,相反会让你的情绪失控,发完火以后你会后悔莫及。

如果你成了别人愤怒的目标和牺牲品,那么要问问自己:“我一定要接受这个人给我安排的位置吗?我一定要为这种事感到受伤吗?”其他人和你一样也会去寻找替罪羊。你可以去做志愿者,但不要做“志愿羊”。即便别人选择了你,你也可以避开。但不要上钩,不要去打和你没关系、你也赢不到什么的战斗。

3.找出获得爱和快乐的方法

你的愤怒有些是来自于你的基本需要和欲望不能满足,你感到深深地受伤或无助,你想要生活中有更多的快乐和关爱。愤怒并不排除爱、感激等积极情感。你可以深爱某人,为他(她)感到怒不可遏,但仍然继续爱着他(她)。实际上,愤怒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爱得太深,我们常说:“爱之深,责之切。”在上述情况下,你需要找出获得爱和快乐的方法,愤怒才会消失。发泄愤怒只会让你更受伤。

4.不要用愤怒来弥补你的自尊心

愤怒可能是你用来掩饰自己受伤的一种高傲的方式,是你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和自负受到了伤害时的一种自我保护。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为了面子而奋斗只会让你时常感到失落,失落又会让你感到愤怒。

5.对自己的愤怒负责

不要给愤怒寻找假、大、空的理由,你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洞的胜利。

6.关注愤怒

学会区分短期的愤怒和长期的怨恨。找个笔记本记下你在不同情境下对不同人的愤怒程度,并分清自己的愤怒共有多少种类。这会帮助你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表达愤怒,表达什么样的愤怒,如何表达愤怒。

7.不要用暴力的方式表达愤怒

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愤怒、伤害和复仇,无论是口头的还是躯体的攻击都不会熄灭怒火。告诉别人是什么让你感到愤怒或受到伤害,告诉他们你真正希望他们做的是什么。以不攻击的方式,将不满表达出来,与其说“你错了,你简直是离谱”,不如说“我觉得受伤,你的所作所为没有考虑到我的需要”。

8.将愤怒暂时搁置

比如,愤怒的时候从1数到10。愤怒时写一封信,可以是写给你发火的对象也可以是写给报刊、杂志或领导。这封信写得越详细越好,把这封信放一天再读一遍,再考虑是否真的值得发火。

愤怒时先别去想这件事,过一段时间再想,替这些情绪找到出口。体育锻炼是一种很好的释放方式:慢跑、打球、在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等都可以。

9.对事不对人

说“这件事情真的让我很生气”是针对事件,说“你这混蛋,怎么做出这种事情”就是针对人了。

10.勇于认错

不要因为一时愤怒造成了不好的结果而指责自己。如果是你的错,就拿出你发泄愤怒时的勇气来,去道歉,求得别人的谅解。

11.站在“肇事者”的立场想

为他寻找合理的理由,告诉自己:“那个找我麻烦的家伙搞不好遇上了什么烦恼,日子不好过。”

12.吸取教训

愤怒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了解自己愤怒的来源,我们可以把愤怒的能量转化为建设的动力。在平时注意那些让你烦闷的情境,不要让环境影响了你的心情,使你愤怒起来。比如,排队时人潮拥挤,空气恶劣,再加上等候时间长的话,人就容易发怒。这时,乘机放松一下,做做白日梦打发时间,有助于你的心情平和。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少发怒的人是聪明人。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发自内心的佩服。那个时候,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境界。

心情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因此,我们要学会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远离愤怒,认真、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