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时,允许孩子和父母争辩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还小,见识短浅,很多道理都不明白,所以大人说话,孩子就必须“言听计从”。如果孩子与父母顶嘴、争辩,那便是“不孝”的表现。其实,孩子与父母争辩,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可是,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这对许多父母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就是“大人说的准没错,你听我的就对了”。给子女争辩的权利,需要父母克服唯我是从,只准说是、不准说不的单向说教模式,改为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争辩,形成善于双向交流的思维方式;改变轻则呵斥、重则棍棒的粗暴行为,养成重科学、讲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规范。
“妈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9岁的俊哲大声说,“我有玩游戏的自由!”听到这话,妈妈非常恼火:自古都是母慈子孝,哪有孩子这么和自己的妈妈说话的?“我说不许玩就是不许玩,明天你还要上学,现在一玩玩到半夜,明天早上能按时起床吗?”说着,妈妈一下就把电源关掉了,怒斥道:“没错,你是有自由。但是,我有管教你的义务。”
“你要打我吗?”俊哲可能在妈妈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威胁,“打我是犯法的,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
“我倒要看看谁来保护你!”妈妈实在忍不住,照着他的后背打了几巴掌。俊哲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妈妈不讲道理。妈妈的心里也不是滋味,不禁沉思起来:为什么要打儿子呢?难道就是因为自己生养了他、教育了他,因为爱他,就无法容忍他的争辩了吗?打他,其实只是因为他不服从我的管教,和我争辩!
第二天一早,在送俊哲上学的路上,妈妈为昨天的以“权”压人,向儿子道歉。俊哲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小脸涨得通红,沉默着把脸转到了一旁。在妈妈的启发之下,俊哲终于开口了,没想到又是“争辩”的态度:“你是妈妈,你不用向我道歉。”
“不对,”妈妈严肃地说,“无论是谁,只要做错事,就应该道歉。”
“妈妈,”过了好久,俊哲像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拉拉妈妈的手,“那我也应该向你道歉,我也不应该用那种语气和你说话。”
一路上,他们都在为谁该向谁道歉而争辩着。看得出,俊哲正在努力说服妈妈接受他的意见。当妈妈对他的论点表示肯定时,他开心地笑了起来。
其实,争辩就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争辩有利于彼此思想的沟通,从而化解矛盾,达成共识。许多家长通过实践发现,对孩子来说,与家长争辩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宣泄。心理学家认为,争辩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表达,知道怎样才能传达自己的意志,争辩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作是对长辈的不敬。
事实表明,争辩是在孩子与家长谈话中,孩子最来劲、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事。只有在家庭民主的氛围浓、关系和谐时才能出现。因此,孩子与家长争辩,不要怕丢了家长的面子,也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不尊重家长、让家长为难,孩子也是讲道理的。家长与孩子争辩,孩子觉得家长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信赖家长、尊重家长。家长要孩子做的事,孩子通过争辩弄明白了,就会心悦诚服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