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简史
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到明清,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宋元以前、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绘画在隋唐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宋元时期达到巅峰,明清时期走向世俗。
一、宋元以前的绘画
从原始社会开始,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等众多时期,一直到隋唐时期,中国绘画完成了从蒙昧状态到形成自身特征的历程。它走过岩洞壁画、陶罐花纹——这样的人类艺术都共同经过的孩提时代,经过夏、商、周朝——展现在狰狞的青铜器的表面,在魏晋南北朝被佛陀的精神所影响,终于在清淡的水墨、泛黄的薄绢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并且在社会安定繁荣的唐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1.原始时期的艺术
原始时期的图案大都是对自然生物的临摹描绘。那时的人们竭尽全力,依然不能准确地把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虽然技术拙朴,但并不妨碍他们将自己对自然的幻想渗入到这种稚气的描绘当中。这些图案不断地演化,形成了日常用的器皿上的花纹。代表着一个部落共同的信仰和图腾。
早期的人类,总是把自己和所崇拜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文明中就出现过人面蛇身、人面鸟身等好几种图案。这是对生命最初的崇敬、最初的猜想,也是最初的反思。
可以看到,在庙底沟时期陶罐上的图案依然是具象的描绘,到了马家窑时期已经变化为较为抽象的纹样,人类的精神力量在慢慢地注入到其中。
彩陶鲵鱼纺瓶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 庙底沟文化遗址出土
长颈彩陶瓶
新石器时代 甘肃、青海省 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
三角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山东省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陕西省 半坡文化遗址出土
2.夏、商、周时期的艺术
夏、商、周奴隶社会,人们刚从人与兽的区别中觉醒,血腥、暴力依然是那时的主题。在这种人对人的绝对控制中,人们寻找着来源于另一个世界的强大力量。青铜器上恐怖的怪兽花纹象征着权力,显示出那时的社会规范。
“饕餮”,这种怪兽的形象可能来源于牛、虎、山魈等动物。辅佐帝王统治的巫师,设计了这些纹饰,狰狞的面孔威吓着愚昧的世人,也包含着统治阶层对自身地位的肯定与幻想。
饕餮纹方令鼎
西周 河南省 洛阳出土
人面纹青铜方鼎
商 湖南省 宁乡出土
3.秦汉时期的艺术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在这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许多重大的社会活动和工程建设,都由中央出面组织,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宫殿和陵墓等。这种集权政治制度,也使艺术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墓室壁画
汉代 纵105厘米 横50厘米 辽宁省 金县出土
彩绘漆内棺
秦汉时期 长132厘米 宽250厘米 高125厘米 湖北省出土
这件内棺以漆绘装饰,红黑两色为主。牛面人身和鸟翼人的图案纷繁复杂,描绘极其精细。漆绘工艺精美,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气派。这件内棺以漆绘装饰,红黑两色为主。牛面人身和鸟翼人的图案纷繁复杂,描绘极其精细。漆绘工艺精美,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气派。
金缕玉衣
汉代 河北省 满城汉墓出土
金缕玉衣为公元前113年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随葬品。玉衣由2498片小玉片组成,每片玉片都磨光钻孔,钻孔直径约1毫米,用镀金丝连接而成,令人叹为观止。反映了当时设计水平和精湛的加工技术。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大家接受,成为统治阶级极力宣扬的麻醉药似的理论。大量寺庙、佛教石窟的修建,也为画家们提供了舞台。虽然只能绘制佛教题材的画作,却并不影响他们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三国时的曹不兴,两晋的顾恺之、戴逵、王广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尤其是佛教画的创作在当时就令人瞩目。晋明帝司马昭以帝王之尊绘制佛像,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画家与工匠的结合,完成了像河南龙门石窟这样的浩大的艺术工程。
山西大同是北魏的都城。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时一位著名僧人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数以万计的人民和雕刻家耗时30年完成了这个绵延1公里、有大小造像51000多个的浩大艺术工程。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后世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
佛立像
石雕 北齐 山东青州
龙门石窟
古阳洞 北魏 河南省洛阳
云岗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
道释画
以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道教为内容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兴盛。
三国时期,一些西域(今中亚一带)僧人将佛教故事画传到内地。吴国画家曹不兴尽心临摹,终于熟能生巧,自成一格。他所画的人物,衣纹褶皱紧贴着身体,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他多画卷轴和寺庙壁画,所画大佛像有的高达5丈,气魄恢宏,令人肃然起敬,被誉为“佛像之祖”。他的画风传给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一直影响着佛像画、人物画的发展。
列女古贤图
佚名 屏风漆画 纵20厘米 横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藏 这是出土于山西大同的北魏司马金龙墓的屏风漆画。这种画兴盛于汉、魏、六朝时期,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内容主要表现帝王、将相、列女的故事。虽然那时佛像画盛行,但已经有了一些描绘人世生活的绘画。
六朝四家
六朝是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四家指东吴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四人都是人物画家,唐代评画者认为画人物“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六朝时期的画作流传下来的很少,陆探微、曹不兴的画就已经失传,只能通过画史记载了解他们的画风。
伎乐天
壁画 甘肃省 敦煌莫高窟249窟
女史箴图
东晋 顾 长卷 绢本设色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英)大英博物馆藏
据传东晋时的都城建康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瓦官寺的主持和尚靠缘因为募集不到资金而一筹莫展。这时候来了个贫苦的年轻人,说要捐一百万钱。主持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瓦官寺的一面墙上画一幅维摩诘(传说中一个信佛教但不出家的居士)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当这个年轻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样。这时募集的钱早超过了一百万。这个年轻画家就是顾恺之。他的人物画与当时佛教壁画的风格相近,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物画的发端。
5.隋唐时期的艺术
隋唐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朝更成为中国古代繁荣昌盛的代表。人们暂时远离了那种兵荒马乱的生活,安心地享受着富足稳定的日子,连穿衣打扮都与前代不同。当时的绘画艺术主要以人物画为主,但逐渐从描绘天上的佛像中摆脱出来,开始关注地上的人。画作呈现出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如人物、道释画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周等。
萌芽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在经过隋代展子虔之后,在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笔下得到提高。
父子两人的富丽精工的青绿山水暗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得到大家的欣赏。水墨山水也在王维等文人的推动下开始发展,我们隐约看到代表中国艺术最高峰的文人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阶段。
游骑图
佚名 长卷 绢本设色 纵22.7厘米 横9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球,这种由波斯传入的运动当时称为击鞠,是骑在马上以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形式。唐代马球活动非常流行,上至帝王下到文武百官,无论男女,都好打此球。长安大明宫含光殿遗址曾出土的一块石碑,表明马球场已成了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也收藏着绘有唐代妇女打球图的铜镜。
捣练图
唐代 张萱 长卷 绢本设色(美)波士顿博物馆藏
唐代社会的风尚习俗和审美情趣都反映在张萱和周的仕女图中。作品中描绘的妇女形象同南朝人物的“秀骨清像”形成鲜明的对照,那丰满肥美的身躯,象征着社会的富足与安乐。
展子虔
隋代画家,渤海(今属山东省)人。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由于当时的画科划分还没有明确,所以他涉猎的范围较广,对佛道、鞍马、宫苑、历史故事等,都有所描绘,曾在洛阳、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庙中创作了许多壁画。展子虔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画,他善于表现自然山水的深远的空间感,在山水画上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山水的先河,因而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
王维
游春图
隋代 展子虔 长卷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字摩诘,山西祁县人。唐开元九年考中进士,与弟弟都非常富有才学。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史部郎中等职。他晚年归隐在陕西辋川的蓝田别墅,与好友们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这位伟大诗人将水墨加入到拘谨呆板的青绿山水中,也把他的文人气质注入其中,开水墨山水的先河,也成为南宗文人山水画的鼻祖。
李思训
辋川图
唐代 王维 长卷 绢本设色 纵29.8厘米 横481.6厘米(日)圣福寺藏
中国唐代画家,出身唐宗室,因武则天执政时期杀戮唐宗室而弃官隐居,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大将,后转任右武卫大将军。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李思训擅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青绿山水著称,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明代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李思训之子李昭道,擅画山水,继承家学,后世称他为“小李将军”。李昭道的作品现很少见到,传为他的《春山行旅图》、《明皇幸蜀图》等,可能是后人摹本。
江帆楼阁图
唐代 李思训 立轴 纠木设色 纵101.9厘米 横54.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社会的需求,花鸟画、鞍马画(主要是迎合当时贵族游猎的风气)也在兴起。花鸟画家边鸾和鞍马画家韩是当时画界的知名人物。张彦远于唐大中元年(847)完成的《历代名画记》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通史巨著。
边鸾,中国唐代画家,陕西西安人,活动于8世纪末9世纪初,唐德宗时曾任右卫长史。边鸾擅画花鸟、草木、蜂蝶、雀蝉,精于写生。唐贞元年间,新罗国进献孔雀,皇帝命边鸾在玄武殿为孔雀画像。边鸾画出一正一背两只孔雀,以艳丽的色彩画出孔雀婆娑起舞的优美姿态,深得皇帝喜爱。《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33件,内容多为孔雀、鹧鸪、白鹇、牡丹等名贵禽鸟花木。他还为长安等地寺庙绘制壁画,如长安宝应寺西塔院墙上画的牡丹、长安资圣寺团塔四面墙上所作的花鸟,都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道,也影响了同时代的一些花鸟画家。可惜到现在他的作品多已失传。
二、宋元时期的绘画
宋元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时期。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在宋元时期取得巨大成就,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艺术门类。宋代画院的兴盛,使这种只以水和墨来描绘山水的绘画积累起大量丰富的写实经验,为元代文人画家通过山水来表达自我提供了可能。
1.两宋时期的绘画
两宋时期是中国画院的极盛时代,在画院的组织形式上是最为完备的。宋代画院在教育上、学科与考试等方面,都有健全的体制,它随着两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成为历代画院的典范。
早在五代时期,西蜀和南唐就已经开始设立专门从事绘画的机构——画院。画院由国家直接管理,画院画家以“翰林”、“侍诏”的身份享受与文官相近的待遇,并穿戴官服,领取国家发放的“俸值”。公元960年,宋王朝统一中国后,继续设立画院并加以扩大,成立了翰林图画院。原来五代时画院的高手都在宋画院供职。宋代的画院成为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当时为了挑选为新建的玉清昭应宫绘制壁画的画家,画院主持向全国召募画师,应召画家竟超过3000人。经过考试,入选者也有百余人之多。高宗、孝宗时期(1101-1189),画院日趋完备,画院考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以揽天下画家。考试按题材分六科,以古人诗句为题,考查考生的创造性,看谁的构思巧妙,出奇制胜,例如,对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考题,优胜者不落入“在船上停一只鹭鸶”的俗套,而画一人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表现船夫因终日等待渡者而疲倦。
树色平远图
宋代 郭熙 长卷 绢本水墨 纵32.4厘米 横104.8厘米(美)大都会博物馆藏
宋代的山水画
在崇尚绘画的社会风气下,再加上宋徽宗的推波助澜,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李成的平远之景、范宽的崇山峻岭、郭熙的风云变幻、米家(米芾、米友仁)的云山墨戏,基本上已为后世的山水画确立了规范。此时的山水画要求画家对自然景色作详尽仔细的描绘、对构图作出严谨的安排。由于并没有画家思想感情的直接外露,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更宽广、更自由的审美感受。
远岫晴云图
宋代 米友仁 立轴 纸本水墨 纵24.7厘米 横28.6厘米(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北方山水画派
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开始分为北方派和南方派。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气势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后世李唐、范宽的画风也属于此派。
雪景山水图
五代 荆浩 立轴 绢本设色 纵138.3厘米 横75.5厘米(美)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发端,最早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说:“董源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建业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这种清淡的画风传至米氏父子,到元代四家发展成为文人山水画。
寒林重汀图
五代 董源 立轴 绢本水墨 纵179.9厘米 横115.6厘米(日)西宫市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
南宋四家
南宋四家指南宋画院的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早来源于明代唐寅在刘松年的画作《春山仙隐图》上的题字,有“李、刘、马、夏”之称。四人中李唐稍早一些,刘、马、夏继承发展了他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要流派。他们的风格,都属于简略豪放一路,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影响。
四景山水图
宋代 长卷 绢本设色 纵41.3厘米 横67.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他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人往来。这几人也是醉心书画的画家。即位以后,赵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只知道经营他的画院,不过却因此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于崇宁三年设立了画学,将其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者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在他的关注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赵佶本人的画并不像他要求画院画家的那样工谨细丽,而是偏于粗放的水墨画。他的传世作品中,比较工整细致的,都被专家认定为是他请画院中高手代笔而作。
腊梅山禽图 宋代 赵佶 立轴 绢本设色 纵34厘米 横223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的花鸟画
宋代的花鸟画虽然以呆板而工整的院体为主,但南宋梁楷、文人苏轼的花鸟画已经在进行水墨写意的创作。这种借水墨来抒发心绪、追求情感的表达的观点已经被一部分社会精英所接受,苏轼画的“枯木怪石”就在文人中间广为流传,颇受喜爱。
院体画
指宋代画院和以后宫廷画家工整精致一路的画作。由于明清两代都没有像宋代一样的画院机构,明清两代的画院又称为宫廷画院,他们是一些供奉于宫廷中为皇家服务的画家,所以院体画有时也特指宋代画院作品。
荷花图
宋代 佚名 扇面 绢本设色 纵24厘米 横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太液风荷图
宋代 佚名 扇面 绢本设色 纵24厘米 横25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熙画派
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以画家徐熙为代表。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黄(黄筌)家富贵,徐熙野逸。”徐熙多描写江南的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此派多作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素有“落墨花”之称。
雪竹图
五代 徐熙 立轴 绢本 纵151.1厘米 横8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黄筌画派
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代表画家黄筌。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指出黄筌画派之画多写宫中珍禽瑞鸟,画风工整富丽。黄筌在画院中处于统治地位,画风延续将近100年,当时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
湖州竹派
北宋画家文同、苏轼以画竹著称,而且两人都曾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被认为是湖州竹派的始祖。元代文人画兴盛,画竹蔚然成风,李衍、赵孟、高克恭、吴镇等都是湖州竹派的继承者。
雪竹文禽图
五代 黄筌 长卷 绢本设色 纵23.6厘米 横45.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墨竹图
北宋 文同 立轴 绢本墨笔 纵131.6厘米 横105.4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双钩竹图
元代 李绗 立轴 绢本设色 纵163.5厘米 横10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元代的绘画
1279年,蒙古汗国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今天的北京为中心的元帝国。蒙古族进入中原,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了破坏。画院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环境,衰落了,接替它成为艺术创作主角的是在野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排挤,流落民间,把感情寄托于绘画。文人画成为元代绘画的主流。
元代存在的短短90年中,涌现出赵孟、李、王渊,和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众多大师。他们都是具备很高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追求对客观景物的忠实描绘。他们更在乎自己心绪的抒发,更在乎那能够穿透时空成为永恒的笔墨情趣,将山水画带到 “有我之境”(指画家直接的表现自我)的新天地中。从此那一份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惆怅、那一份面对山水景物时的清萧情怀和那一份企图与万物合一的精神理想,成为文人们竞相表现的永恒主题。文人画也成为中国画坛的正统。
元四家
中国绘画史上,经常把一个时期或某一地区最突出的几个画家相提并论,作为代表,并加上数目。“元四家”,是指元代四个突出的山水画家:黄公望、倪瓒、吴镇和王蒙(明代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也有将他们四人加上赵孟、高克恭合称“元六家”。他们继承宋代山水画法,注重笔墨意趣,是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代表,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秋江渔隐图
元代 吴镇 立轴 绢本水墨 纵189.1厘米 横88.5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水阁清幽图
元代 黄公望 立轴 纸本水墨 纵104.5厘米 横67.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倪瓒
倪瓒原名琏,后改名瓒。自称倪迂,字元镇,号云林。1301年生于无锡一个著名的江南豪富之家。幼年时父亲逝世,他的哥哥操持着家中事务。倪瓒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读书努力,过目不忘,40岁以前悠游岁月,过着富裕风雅的名士生活,吟诗作画,邀名流同游四方。元朝的异族统治,使这样一个本应该在社会中大有作为,学识渊博、修养良好的年轻人只能过着这种看似悠闲其实空虚的生活。但就是这样的生活也不长久,他后半生中,社会动荡,战争连年。他开始疏散家财,携妻儿游荡在太湖四周一带躲避战乱,不时回家处理一些财产事务,最后还因为拖欠税款而入狱。他不隐也不仕,漂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他在一首散曲中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在对现实世界的悲观失望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原本美好的理想。山水画成为他惟一的寄托。那平远的构图,两段式的章法,带毛渴笔的皴擦,给文人水墨山水画以新的发展。700年后的今天,他依然享有盛名,被当代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虞山林壑图
元代 倪瓒 立轴 纸本水墨 纵94.6厘米 横34.9厘米(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随着文人画的兴盛,竹石、梅兰等题材的绘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花鸟画也逐渐摆脱院体风格。钱选、王渊、陈琳等人都以水墨画法绘制了很多精彩的花鸟作品。
溪凫图
元代 陈琳 立轴 纸本浅设色 纵35.7厘米 横47.5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水竹居图
元代 倪瓒 立轴 纸本设色 纵48厘米 横28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三、明清时期的绘画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交通的顺畅,社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商人、地主、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中的重要成分,他们虽然没法改变自身的政治地位,却足以影响社会的风气,使原属于贵族、士大夫的艺术向他们这边偏移。明清时的文艺,在各个门类都有明显的世俗化意味,像是一幅市井生活的风俗画。
1.明代的绘画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江画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董其昌、赵左的松江画派、华亭派,而且涌现出明四家这样的集历代画家之大成的绘画大师。
明四家
明代中期的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以苏州地区为中心,其画风曾左右一时,成为当时画坛的中心力量与典型代表。其中沈周、文徵明的画风接近,发展成为吴门画派。
孟蜀宫妓图
明代 唐寅 立轴 绢本设色 纵124.7厘米 横6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浙江画派
浙江画派指明代浙江画家戴进及其追随者吴伟、蓝瑛、张路、夏芷等人。画风取法南宋画院风格。
关山行旅图
明代 戴进 立轴 绢本水墨 纵61.8厘米 横29.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北宗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画家董其昌提出的艺术理论。他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来解释从唐代至明代山水画的发展。“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尔。北宗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以至马、夏辈;南宗王摩诘(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折之法,其传为张、荆、关、董、巨、米氏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容台别集》),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渲淡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以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他自诩为南宗正派。这种崇南贬北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派门户的偏见,对明末清初以来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吴门画派
明代画家沈周和他的学生文徵明,画山水取法北宋和元代。画风盛行于明代中期,很多人跟随学习。著名者有:文伯仁、陈复道、王毂祥等。由于他们都是苏州人,苏州别名“吴门”,因此称为吴门画派,在当时的画坛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以文人画的特色,强调写意抒情,注意笔墨韵味,创造了具有明快、清新,以劲笔写柔情的艺术特点。“吴门画派”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题画诗:他们文才卓绝,往往自己作诗题于画上,以点明主题或抒发感情。
绿荫长话图
明代 文徵明 立轴 纸本水墨 纵131.8厘米 横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松江画派
松江画派简称“松江派”。晚明松江府(今属上海市)三个山水画派的总称。一是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画派”;二是以沈士充为首的,称“云间画派”;三是以顾正谊及其子侄辈,称“华亭画派”。其中“苏松画派”和“云间画派”都源于宋旭,赵左和宋懋晋同师宋旭,沈士充师宋懋晋,兼师赵左。这些画家,除宋阳外,都是松江府人,风格互有影响,故总称松江画派。大家董其昌与陈继儒是松江画派的代表。
高逸图
明代 董其昌 立轴 纸本水墨 纵89.4厘米 横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花鸟成绩卓著,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晚期水墨文人花鸟画占据主流。写意花鸟名家有徐渭、周之冕等人。明代花鸟画家徐渭继前期的陈淳之后进一步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被称“青藤、白阳”的他们两人,画风一直持续影响着明清时代的花鸟画家。
溽暑花卉图
明代 陈淳 立轴 纸本水墨设色 尺寸不详(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文学作品的版画插图艺术
宋代的平话已经有了“烟粉”、“灵怪”、“传奇”等类别。这种口头说唱到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正式的书面语言,形成以世俗题材为中心的市民文学。有英勇的义士、残暴的官吏、贪婪的权贵,或描写男欢女爱、或描写生存方式,生活真实的内容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也使版画插图艺术发展繁荣。南京、杭州、苏州等地,书坊林立,大量刊行市民爱好的文艺书籍。这个时期的出版物,几乎都配有插图,书坊经营者为了牟利,不惜工本,请高手创稿,形成中国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版画作者名手辈出。黄应光的《元曲选》、刘君裕的《百二十回水浒》、刘应祖等人的《金瓶梅》、黄兆圣的《闺范》、陈洪绶的《水浒叶子》、黄一楷兄弟3人同刻的《北西厢记》,都是精品之作。
秘本西厢
插图 明代 陈老莲 版画
闺房之歌
插图 明代 版画
2.清代的绘画
到了清代,元代山水画的“有我之境”被极大地发挥了。画家更加不忠实于自然景物,而只把它们作为一种依托,自我的表现更加狂放不羁。这种外露的个人风格,使得每个艺术家的面貌独特而醒目,而也容易被大众辨别和喜爱。这也是清代时期艺术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原因。山水画出现了吴门画派、董其昌、四僧、四王、唐伯虎、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等个性鲜明的画派、画家。
娄东画派
娄东画派也称为“太仓派”,以清初画家王原祁为首,还包括他的弟子追随者王昱、黄鼎、李为宪、唐岱等等。继承王时敏的画风,取法宋元诸家,崇尚古法,创新不足。康熙年间,王原祁的画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因而师承者很多,形成一独立的画派。因王原祁为江苏太仓人,太仓亦称娄东,故称“娄东画派”。
山中早春图
清代 王原祁 立轴 纸本设色 纵100厘米 横44.7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指明末清初时南京的八位画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吉、叶欣、吴宏、胡和谢荪。由于经历了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他们都聚集到南京(旧时称金陵),隐居不仕,以书画为生。也经常聚在一起,以诗酒自娱。所选题材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因而形成画派。虽然彼此画风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定的声誉,被称为“金陵八家”,其中以龚贤最为著名。
山水图
清代 吴宏 册页 泥金纸本水墨 纵16.2厘米 横52.3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千岩万壑图
清代 龚贤 长卷 纸本水墨 纵27.8厘米 横980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四王
清代的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画风相近,形成“四王”画派,占据了画坛的正统地位。其中王、王原祁受到皇家赏识,经常出入禁宫,显赫一时。他们以不断临摹的方式学习古人的笔墨技巧,延续文人画脉络,却忘记了自身的创造,形成一种程式化的画风。和他们主旨相同的吴历、恽寿平有时也和他们合称为“四王吴恽”。
南山积翠图
清代 王时敏 立轴 绢本设色 纵147.1厘米 横66.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四僧
四僧指清初的四位画家:石涛(朱若极)、八大(朱耷)、髡残(刘介丘)、弘仁(渐江)。他们四人都是明朝的遗民,从石涛、八大的“朱”姓中,还能看出他俩是明代皇室之后。除髡残外,其他三人都因不满清朝的统治而出家为僧,最后弄得疯疯癫癫。他们以简淡的笔墨描写野逸之趣,寄托自己的情怀,为当时摹古守旧的画坛带来一股清风。
枯木寒鸦图
清代 朱耷 立轴 纸本水墨 纵178.5厘米 横9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扬州八怪
清代中叶,扬州一带聚集了一批书画风格独异的书画家,称扬州画派。其中以罗聘、李方膺、李鲜、金农、黄慎、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八人为代表,称“扬州八怪”。当时的扬州是中国漕运、盐运的中心,从“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诗句中,我们也能感到城市的极度繁荣。流落扬州的画家们是一群不甘人下又落魄失意的知识分子,在这座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卖画为生,并与当地的一些富商交往。作品多寄情笔墨描画梅、兰、竹、石,既表现他们的孤傲、脱俗与失意的心情,又不得不照顾到普通市民的审美取向。他们对官场的腐败感受较深,所以作品较少精细,而多狂野,在笔墨上不受成法的约束,直抒胸臆,与当时画坛上流行的复古画风迥然不同,所以被称为“怪”。对后世花、鸟画风有着深远的影响。
红绿梅花图
清代 金农 立轴 绢本设色 纵138厘米 横65.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荆棘丛兰图
清代 郑板桥 长卷 纸本水墨 纵31.5厘米 横508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江西画派
江西画派简称“江西派”。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罗牧是宁都(今属江西)人,居住在南昌,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能诗善饮,又善制茶。工楷书,善画山水,水墨淋漓,笔法多样,风格深沉粗犷,当时推为妙品。其画风在江淮一带有一定影响,为人师法,被称为江西派。
春溪归帆图
清代 罗牧 立轴 绢本水墨 纵186厘米 横45厘米 (日)私人藏
上海画派
上海画派指清代后期流居上海的一批画家,主要有:赵之谦、虚谷、任颐、吴昌硕、蒲华、黄宾虹等。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商业中心,很多画家来到这里,他们的绘画风格既继承传统又破格创新、个性鲜明,既讲究学识修养又雅俗共赏。
红梅图
近代 吴昌硕 立轴 纸本水墨设色 纵137厘米 横3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山画派
主要指清初安徽宣城的梅氏画家,有梅清、梅庚、梅蔚等人,再加上流居宣城的石涛。他们长期深入黄山,以黄山的景物为师,因此称为黄山画派。
天都峰黄山
清代 梅清 立轴 纸本水墨 纵184.2厘米 横4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的人物画
人物画,这个历史上最早的画科,从元代开始就已经不是主流了。文人们把心思放到了山水之中,劳累时又以“墨戏”似的手法画一些花花草草来放松身心。人物画随着宗教的衰败,文人画的兴起而渐渐被人遗忘。到明清时期,人物画只剩下两种:一是供奉于宫廷中的画家所绘制的帝王功绩图,一是民间的画家以民众为购买对象而画的仕女图。
月下吹箫图
清代 费丹旭 立轴 纸本设色 纵136厘米 横56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