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2)
有个得佝偻病的小孩,从小被身边的人嘲笑。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从小就很自卑。这时他的人生有两个选择:一是被内心的自卑折磨,同时也要被身体的病症折磨,最后他可能会在抑郁和痛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另一种选择是内心的自卑感使他对神秘的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长大后他有可能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并且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这个人就是阿徳勒。
自卑并不全是坏处,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其自甘堕落,也能让人发愤图强,从而弥补自己的弱点。应对自卑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处理它,要么因它前进,要么因它止步。
016
以自卑为借口逃避人生的胆小鬼不计其数,
但也有不少以自卑为动因而功成名就的人。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一种主观的认定,没有任何客观因素作为支撑。一个人只要自己在心理上认为自己低劣,他就会产生自卑感。但并不是所有的自卑感都是有危害的。自卑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让胆小的懦夫逃避人生从而一败涂地,也能够让有意志的人功成名就,爬上人生的顶峰。
音乐家贝多芬26岁时双耳就失聪了,他的内心也是自卑与痛苦的,但他并没有就此蜷缩在自卑里止步不前,反而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莫奈的视力在儿童时代就很糟糕,他也因视力问题有过自卑感,但他仍然凭借自身的努力最终成为印象主义画派创始人。
在意志消沉的人身上,自卑会成为前行的阻碍,严重时发展成自卑情结,使自己的人生陷入灰暗,无法自拔。在目标坚定的人那里,自卑是奋斗的动力,会促使我们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因此,正确看待、运用自卑,我们的人生也会因它而不同。
017
人如果不受瞩目,
使尽手段也要让他人注意到自己,
哪怕刻意暴露自己的无能。
小时候,我们会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与关注,采取一些手段,例如装病、逃课,更甚者可能是抽烟酗酒,装成不良少年。
阿德勒的学生鲁道夫·德瑞克斯总结了“不良行为的四个目标”,即引起注意、夸示权力、报复、逃避。从引起注意到逃避问题,说明孩子在想尽一切办法赢得他人注意却仍旧失败时,就会刻意暴露自己的缺点与无能,通过逃避人生的难题来凸显自己的存在,这是一个恶性发展的方向。
不只是孩子,成人之间也会一再重复。只要一个人意识到暴露自己的无助能够得到与往常不一样的关注,他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的脆弱无能,逐渐发展成一个内心自卑的人。
018
只要从不同的角度
看待否定自己和他人的话语,
世界就会骤然改变。
面对别人的否定与指责,有的人会伤心流泪,有的人会油盐不进,也有的人会感恩并暗自下工夫超越。这是针对刺激的不同反应。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改变自己的反应,从而改变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情感。因而,想让事情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只需改变自己消极的认知。
认知就像我们看世界的镜片,而主观意识是镜片的颜色,你看到的世界都是你主观意识参与的结果。主动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怀着感恩之心,以客观公正的心态看待他人的否定、斥责,会让我们进步多一些,走得更远一些,世界也会骤然改变。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019
不要逞强让自己“看起来很强”,
而是努力让自己真正变得很强。
“看起来很强”,是一种“必须比别人更优秀”的虚伪优越感,阿德勒称之为“优越情结”,与之相对的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是为了掩饰自卑情结而产生的。
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促使人进步的一大动力,人就是在自卑和消除自卑的摇摆中进步的。但是如果对自卑情结处理不当,那么就可能陷入虚荣、做作、矫情和造假的负面世界。而那些为了消除自卑,拼命制造自己很强的假象的人,往往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去做违背真心和尊严的事情。
“真正变得很强”,是即便遇到挫折、坎坷和困难,也不对现实屈服,而是从这些苦难中汲取智慧,变得勇敢、坚强。很多时候,只要善用自卑,去除伪装,有勇气面对现实,我们就能到达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
人在努力之后,
一旦无法得到“正面关注”(比如赞赏),
就会试图去做不对的事,
以求受到“负面关注”。
020
很多人的存在感是通过他人的肯定和赞美来实现的。孩子用功读书获得好成绩,与孩子为非作歹误入歧途,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在于渴望得到关注。
孩子倾尽全力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努力”。然而,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或受到他人的赞赏,孩子就会主动转变策略,在其他方式仍然行不通后,孩子会趋向于以一种不好的行为求得关注。
这样的人生态度不仅仅存在于孩子身上,成年人也可能如此。然而,这种人生态度会让人生变得坎坷,陷入悲惨的境地。我们不需要为一些使人生陷入悲惨境遇的事情而努力,即使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只要我们付出了,追求了,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021
人只能经由失败来学习,
并且凭借失败的经验来使自己变得更好。
人只能通过失败来学习,并且借由失败的经验,守护自己“想要改变”的决心,并且变得越来越好。
当失败来临时,大多数人表现出害怕、退缩、意志消沉甚至萎靡不振的心理。但事实上,失败并不可怕,人只要能够在失败中寻找原因,从中得到启发,获得一种改变的力量,那这次失败,就是有价值的。
美国著名的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一次重大的化学实验中,脸被烧伤,左眼也失明了。但他仍然坚持继续试验,最后终于成功了。事后他谈起实验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从失败的实验中吸取了教训,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对失败的总结就像是一次理性的回想,是不断实践的必经之路;思考失败就是对智慧的一次升华。在每一次的失败过后勇敢面对自己,重新迎接挑战,才是失败的意义所在。
022
我们不是因为一时气昏了头而口出恶言,
而是为了操纵、支配对方,
想让对方遵从自己的意愿和期望,
创造与利用了名为“愤怒”的情感。
“我只是一时气昏了头……”每当发脾气之后,人们常用这句话来为自己生气的行为开脱,阿德勒却认为我们所有的情绪都有一个隐藏着的目的。生气的情绪,只是为了把自身焦虑的情绪传递给他人,使用愤怒的手段达到支配对方的目的。
人使用情感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操控和支配对方,也就是用突然的暴发震慑他人,支配并且操控他人听命于自己;二是为了达到刺激自己的目的,驱使自己行动。
当发生的某件事违背了人内心的标准时,人都会有情绪,但一定不能任由情绪操控我们的行为,要尽可能依靠自己的理性行动。
023
冷静的判断往往无法付诸行动,
情感就是行动的触发器。
可以促使人付诸行动,
也可以让人停止行动,
全看自己的决定。
鲁道夫·德瑞克斯把情感比喻成汽车的燃料,如果人只依靠理性的判断,往往无法付诸行动,此时需要“情感”的触发器,用来使人付诸行动或停止行动。
常有女性在面临婚姻时产生退缩心理,内心既渴望与交往对象结婚,但又害怕婚姻中的各种危险。最终促使女性步入婚姻殿堂的是单纯的“喜欢”或“想和他在一起”等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驱散了女性心中的烦恼与不安。同样,情感也能促使行动停止,人在决定停止做一件事情之前,常常是由“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的情感推动的。
阿德勒指出,是付诸行动,还是停止行动,全看自己的决定。用心倾听内心的情感,找到启动行动或者中止的契机,但也不要被情感支配,成为情感的奴隶。
024
我们不应该受情感支配,
而要善用情感。
正如前面所说,情感好比是汽车的燃料,促使车子启动或者停止运行。但阿德勒告诫我们,人不能受情感支配,而要学会善用情感。
很多人每天几乎都会产生愤怒、悲伤、喜悦等情感,市场上也有“如何管理情绪”之类的书籍。阿德勒反对操控情感的说法,他认为情感只是性格的“排泄物”,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兴奋或者焦虑的状态,同时会趋向一种明确的行为目的。人们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情感,并不是被情感推动,受情感支配。绝大多数情况下,情感的出现其实是为了操控对方,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愿望行动。
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理智相联系,每个人都有利用并且引导情感的能力。正视每一次的情感表达,不要逃避,让自己成为情感的主人。
025
我们不是因某种情感而有了某种行动,
而是由于该行动捏造了这种情感作为借口。
现代社会人们会不自觉地夸大情感的作用,趋于表现一种“情感决定论”——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情感,所以导致我们有了某种相对应的行动。比如我们并不是因为讨厌挤公交车而不想去上班,而是因为不想上班,所以捏造了一种“讨厌挤公交车”的情绪;比如我们也并不是因为讨厌上枯燥的课程而不想考试,而是因为不想考试,所以捏造了一种“厌学”的情绪。
阿德勒一语中的:我们不是因为某种情感而有了某种行动,而是因为这种行动捏造了情感作为借口。不是情感限制了行动,而是先有了目的,然后自己捏造了情感作为借口。至于不想上班或者不想考试的原因则因人而异。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基于某一个目的,这也是阿德勒主张的“目的论”。
026
孩子喜欢用喜怒哀乐支配大人,
这是他们惯用且奏效的把戏。
长大以后,
如果还想用这种情绪支配别人,
那就幼稚了。
刚出生的婴儿不会说话,一般都是通过“哭泣”来表达“肚子饿了”“尿床了”和“身体不舒服”等感受。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重复使用这种方式,“通过哭泣,得到他想要的一切”,逐渐学会了利用情感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
由于年纪小,这种方式对大人而言往往奏效。但成人后,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思想:通过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去支配别人,肯定也能够奏效。
情感并不是达成目的的唯一方式,长大成人后,依旧想用情感驱使别人,就是一种幼稚的行为。许多感情用事的人,也就是频繁利用情感的人,一般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喜爱。
027
以嫉妒心支配别人,
对方早晚会离你而去。
理性的沟通才是正确双赢的做法。
巴尔扎克说过:“嫉妒者受的苦楚比任何人遭受的苦楚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苦楚万分。”嫉妒源于一种病态的竞争,通常是一个处于劣势或者自以为处于劣势的人所找到的一种“心理台阶”,是一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情感。
利用情感达到某种目的,不单单限于婴幼儿时期,成年人也频繁使用这种模式。一位丈夫利用嫉妒的情感,挽回过妻子的心,然而,嫉妒的频繁利用会迫使妻子离去。正如阿德勒所说:抱持着嫉妒的心思支配他人,他人迟早会离开。
成人和小孩不同,已拥有独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理性的沟通才是成熟的做法。理性的沟通,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与一味滥用情绪相比,这样更能让人信赖。
028
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
其实只是“不想做”罢了。
我们只是利用情绪,
并不是被情绪推动、受它支配。
“情绪决定论”是说人的行为被情绪推动,受情绪支配。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拥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心理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通常我们的某种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情绪。
某天你去上班,领导让你写一份计划报告,但领导并未告知你关于这个主题的细节问题,于是你认为你做不到,因为手头没有任何资料。可假如换一个人,他只要想做,就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获取这个项目的资料信息。由此可见,你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压根儿就不想做。
所谓的“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说辞其实都是“我不想做”罢了。我们并没有被情绪推动,受情绪支配,通常都是主动并频繁地利用情绪来逃避自己的问题。
029
性格不是天生的、永恒不变的,
而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
只要你愿意,
性格随时随地可以改变。
性格,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不仅决定了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决定了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性格的养成,与在家中的排行、身体的健康状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外在的因素,比如生活环境、受教育水平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内心的意愿。只要内心想改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习惯的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性格,并不存在“我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道理。
030
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
就会靠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定型,
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
有一个故事,世界上众多诺贝尔奖得主齐聚一堂,有一位记者问其中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在幼儿园。”“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