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道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以玄道之眼看世间无象

事事不过一个“道”字

我们常常困惑于事业的起落、运道的兴衰、情绪的悲喜、财富的聚散……殊不知世界万物本是无物,大千万象却是无象。睁开被尘世弥封的玄道之眼,一切的悲喜荣辱不过是如天地之始般混沌一片。

在中华五千年思想史上,“道”家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道家思想,源远流长,通亘古今,经久不衰,有着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世间万物都逃不过一个“道”字:张良,运筹帷幄,不愿封王,自请封于“留”,是效法“居善地”,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郭子仪,海纳百川,齐“福禄寿考”;陶弘景,挂冠神武门,“山中宰相”百世流芳,优哉游哉;唐太宗,“贞观之治”,开盛世王朝,千古一帝……“道”矣,玄矣,妙矣!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大家经常说的‘道’,到底在何处呀?”庄子曰:“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说道:“必须说出一个具体的地点来。”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存在于这种低下猥琐的地方呢?”庄子又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了?”庄子又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更加低下了呢?”庄子接着说道:“在屎尿里。”东郭子听了后便不再吭声,他担心庄子会说出更加卑琐之物,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庄子见东郭子沉默不语,便解释道:“你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对于道的本质,不可以只在某种事物中寻求,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可以脱离‘道’而独立存在的。”

正如庄子所说,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它无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却涵盖着宇宙和大自然。无法用语言描述,是因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有限的、片面的。因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是怎样的,都是片面的。所以,我们要在大“道”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感悟人生世事。

“道”有两种存在状态:“有”和“无”。其中“无”并不表示什么也没有,而是代表着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如人的意识、大自然中的空气等;“有”是道的另一种存在状态,指天地间有形、有色、有声的实物。

茫茫宇宙,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由“有”或“无”两种状态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都是“道”的载体,和“道”一样深奥、奇妙,故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人称“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此时,他对天下的思考就是建立在“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基础之上的。后来,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制定各种战术,又是以“常有,欲以观其徼”为基础的。

事事不过一个“道”字,“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源。正是因为“道”的奇妙,“有”和“无”的有机结合,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只有把握“有”和“无”的妙处,参悟大“道”,以“道”为万能的钥匙,才能开启人生处世智慧的大门。

乱世中平安了此一生的韦睿,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才华横溢,素有“干国家,成功业”之才,在乱世中,择良木而居——辅佐梁武帝萧衍。

公元505年,韦睿奉命北伐,虽然体弱多病,不能骑马,但每逢战事必乘坐车舆,亲临战场,鼓舞将士。因此,全军上下士气高昂,战无不胜。

尽管韦睿一心为国,仍不能完全取信于梁武帝。当战事进入关键时刻,梁武帝派了亲信曹景宗与之并肩作战。每当战胜,曹景宗和其他将领都相互争功,唯有韦睿淡定自若,不愿争功。

其实,梁武帝深知韦睿富有军事才华,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是最合适的北伐统帅人选。但是,处于猜测,他始终不愿委任韦睿做统帅,而是委任自己的弟弟萧宏来当元帅。萧宏是一个只知聚敛财富的腐朽无能之辈,怎堪元帅之职。后来,梁武帝又派了曹景宗与韦睿一起作战。可以说,梁武帝每时每刻都在提防、猜忌韦睿。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韦睿稍不留心,必会死于非命。好在韦睿深知自处之道,身处乱世,争强好胜必不得善终,只有安分守己,不争功名,不计利害得失,才能苟活下来。事实上,韦睿也确实顺道而行,虽然身处庙堂,却心怀“功成身退”之心,处处退让,不争强好胜。因而,韦睿才能一生平安,寿终正寝。

韦睿正是深知身处乱世之中的处世之道,巧妙地把握住了“有”和“无”的妙处——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却以“无功”的姿态面对世人。因而,面对天性多疑的梁武帝,韦睿才能应对自如,得以平安终老,成就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千古名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不得不加足马力,拼命奔跑,毕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努力奋斗,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压力太大就一定会适得其反的。于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顺势而生,很多人都生活在一片迷茫和紧张之中,甚至有一些人已经受不住压力,崩溃了。如此一来,岂非得不偿失?

古往今来,“道”一直闪烁着智慧之光,为人们构建完美人生提供充足、厚实的精神养分。它用它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社会,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建立完美的人生。“道”的玄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面对耐人寻味的世间百态,我们不如效法老子的处世之道——事事不过一个“道”字,用万能之匙——“道”,开启事事之门,营造自我的宝贵人生。那么,如何才能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保持一颗“道”心呢?

(1)以“道”眼看世界。

道家思想提倡“与世无争、顺其自然、勤俭节约、谦和柔顺”。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被名利、仕途、金钱等各种各样的人间浮尘笼罩着,看不清也搞不懂世间的事事,使我们迫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自己,逼迫自己。风风雨雨,百年光景,走尽了曲曲折折的弯路,错过了千千万万的机遇,为了尘世中的事费尽心机,到头来不过是过眼云烟。

以“道”眼看世界,就是让我们以一种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世间百态、尘世事事,从心底看清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然后,用一种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活法,活出最完美的自己,轻轻松松把握自己的人生。

(2)保持平常心。

事事不过一个“道”字,事态的发展自有其道,不必太过忧心。凡事都有两面性,面对人生百事,当心怀平静,不宜过喜,也不宜过悲;不宜太过在乎,也不宜太过不在乎,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

当你开心时,记得乐极生悲;当你苦楚万分时,记得苦尽甘来;当你春风得意时,记得盛极必衰;当你深感绝望时,记得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你成功时,记得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当你失败时,记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当你富甲一方时,记得金钱不是万能的;当你贫寒时,记得安贫乐道也是一种境界;当你得到时,记得有得必有失;当你失去时,记得失而复得更欢喜……

(3)用宽广的心境包容他人。

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多给自己两分钟的时间考虑,你就会拥有更加宽广的心境,可以做出更加睿智的决策。人生百态,各有所好,彼此之间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对人对事都是如此,尊重他人和事物的发展之道,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进步,彼此相容,保持一团和气,用你博大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万物,退一步,海阔天空,到那时,你会深深感到:“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一种说不出的美好。

道不可道,起落自生

庄子说过:“物物而不物于物。”老子也说过:“道生万物,万物皆有道。”尽管“道不可道”,但是“道”贯穿整个宇宙和人类的全部智慧,它既立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道是无形的,但是我们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会永远无波无澜。生命的旅途就像一次爬山,时而巅峰,时而低谷,起起伏伏本是常态,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一点,登上巅峰时不要过喜,陷入低谷时也不要过悲,人生难免有起伏,不过是此期与彼期的长短不同而已。所以,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们要做到“心平气和”。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涵盖着宇宙、自然和社会的全部道理和规则,具有极为深邃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而语言,只不过是一套符号,一种标志,和马路上的交通标志的用途是一样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将无限的事物全部表达出来,故而,“道不可道”。

在《庄子·天道》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道不可道”。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轮扁的工匠,十分擅长制作轮子,因而被征召到王宫里为齐桓公制造轮子。

有一天,轮扁正在砍伐树木,无意间看到齐桓公正在读书。他感到有些好奇,于是放下手中的活,走了过去:“大王,您在做什么?”

齐桓公答道:“我在读书呀,这可是圣人的书,记载的都是圣人的智慧。”

轮扁听完摇了摇头,感慨道:“这哪里是什么圣人的智慧呀,全都是一些糟粕。”

齐桓公闻听大怒,指着轮扁骂道:“竖子,你不过是一个卑下的工匠,竟敢妄论圣贤之书。你且说说原由,如若有道理也就罢了,倘若没有道理,本王定要严惩。”

见齐桓公如此愤怒,轮扁不禁有些害怕,他战战兢兢地说道:“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亲身体会的。大王你看我已经年过七旬了,还得一个人出来做工,并非是膝下无子,而是我无法将制作轮子的技巧传授给我的儿子呀。”

齐桓公有些奇怪,问道:“这是为何?”

轮扁接着说道:“大王,你单看这削木头的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动作慢了,制出的轮子便不稳固;如果动作快了,轮子也会不合格的。这快与慢之间的分寸拿捏是无法用语言传授的,只能意会。也就是说,我再怎么用心教导,我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等到我死的那天,这些宝贵的经验也就和我一起埋入地下了。圣人所领悟出来的智慧也是如此,真正的经验和智慧是无法如实地写在书上的,早随着圣人的消失而消失了。”

齐桓公听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不仅没有惩罚轮扁,还奖励他了。

连看似简单的制轮之道尚且不能言其中之道,更何况是涵盖天地万物的终极之道呢?尽管“道不可道”,但是天下万物都在顺道而行,都有自己的发展之规律,例如人生的起起落落,看似是十分偶然,没有规律可循,实则不然,人生的每一次起落,都是得道的过程,作为宇宙间渺小的生物,我们只有遵循大道,顺道而行,不必过于在意这看似无意的起起落落。

老子有言:“和其光,同其尘。”其意思为: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这就要求人们主动融入社会,不要太过计较得失,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顺逆浮沉。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定因素,起起落落也就变得不可捉摸了。但是,如若世人都拥有一颗平常心,便可在盛世之中安享太平;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如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就是其中的一位。

郭子仪为武将出身,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为大唐赢得二十余年的安宁,史称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正是其平常心所致。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这时,郭子仪奉命讨贼。叛军攻陷潼关后,唐玄宗仓皇入蜀,李亨即位为唐肃宗。后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督诸路军马,继续平息叛乱。两年后,郭子仪与广平王李豫收复长安。肃宗亲自前往灞上犒劳将士,感慨万千,对郭子仪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当时的郭子仪因为功劳太大,使得唐肃宗起了疑心。唐肃宗怕其功高盖主,成了第二个安禄山,起兵造反。后因鱼朝恩干预军事,致使郭子仪无法统一指挥各路王师,终致相州惨败。

后来,趁着鱼朝恩的告密,唐肃宗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命其回京述职。但是郭子仪对此没有一句怨言。

在郭子仪回京之后,战局急转直下,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吐蕃趁机进犯长安。肃宗不得已,只能诏令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保卫国家。临行时,唐肃宗对郭子仪说:“河东的战事,完全仰仗将军你了!”

肃宗死后,李豫继位为唐代宗。代宗把郭子仪的功劳和威望看在眼里,怕郭子仪不是真心为他效力。于是代宗听信宦官谗言,借机收回了郭子仪的兵权,命他专心督造肃宗陵墓。尽管如此,郭子仪同样没有一句怨言,安然领命,并把肃宗在世时所赐给他的诏书敕名,全部上交朝廷,以示不再掌握兵权。

代宗见郭子仪心怀坦荡,并把兵权全部上交,猛然醒悟,并心生惭愧,以后也没有再怀疑过他,并委以重任。

宰相卢杞在没有发迹之前,曾去拜访郭子仪,当时的郭子仪,退休在家,忘情声色。听说卢杞来了,郭子仪立即让所有的女眷和歌伎回避,和他相谈甚久,并对卢杞恭敬有礼,卢杞离去时非常高兴。郭子仪当时为什么要让女眷和歌妓回避呢?卢杞这个人虽然现在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很有才干,不过他心胸狭窄,而且他的半边脸都是青的。郭子仪怕女眷们见到卢杞后,有所怠慢。

后来,卢杞做了宰相,就将以前得罪过他的人处理个干净。但是,郭子义一家却安然无恙,而且郭家子孙有困难时,卢杞还会尽力帮忙。这实际上就得益于郭令公对他的以礼相待。

从郭子仪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面对朝廷的重用和罢免,他宠辱不惊,总是安然接受。他不因位高而怠慢谁,也不曾因不受重用而苦恼,虽然身处乱世,但他顺道而行,深谙道之真谛,终能全身而退,躲避灾害,成就盖世勋业。

故而,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看开人生起落,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上的起起落落,不要因身居高位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平淡无为而悲伤哭泣。事物的发展都是依道而行的,尽管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但是“道”确确实实贯穿于每一件事物之中。所以,以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地面对人生起落吧。

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悟“道”,以便顺其自然地看待人生的起落?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有道理的,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人们只读了万卷书,没有行万里路,那么所得到的只是“可道”,却没有收获到“不可道”;相反,如果人们只是行万里路,而没有读万卷书,那么收获的只是“不可道”,却不曾收获“可道”。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拥有一颗“道”心。所以,“读书”在前,“行路”在后,先认识到了“可道”,才能更好地体会“不可道”。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尝试一下:

首先,读书。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智慧、道理,还有其他多条途径,如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读出智慧,还可以从周围的事物中体会道的智慧等。人生短短数十载,实际经历的事物十分有限。读书既省时又简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增长智慧的方法。但是,为了不“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下面两种方法:

(1)想象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读书的时候,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尽量将读到的智慧与现实中的事物或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读到“面对人生起落要做到宁静致远”,便可以想象一下,假如面对生活中的升职或是降职,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会怎么做,这样做顺应宁静致远了吗?这样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

(2)领会法。

读书的时候,运用想象法,设想自己便是作者或是主人公,然后,设身处地地去领会作者心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对同样一句话的理解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只有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地去领会,才能掌握作者真正的思想。

其次,行路。行路也就是实践,与读书不同,行路是真真正正地身在其中,靠自己的亲身体会来领悟大道的绝妙。因为,行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面对现实中的起起落落,我们需要结合以下几种方法:

(1)两分钟法。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做决定之前,多给自己两分钟的思考时间。

两分钟,足以让一个人冷静下来,理智地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仔细地分析一遍。人是一种极容易冲动的动物,很多时候做出的决定和行动,都是在不够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结果事后又懊悔不已。不要莽撞地采取某种行动,避免自己将来后悔。

所以,遇事多给自己两分钟的思考时间,让自己做出一个真正代表内心的决定。往往智慧的人生,恰恰在于这短暂而又理智的思考之中。

(2)自若法。

从容表现:理解他人,谅解别人的无心之失,尊重他人的选择;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忧心不已;宽容地接受周围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所以不要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善待他人,同时也要善待自己,用自己的豁达赢得别人的认可。

淡定,就是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与人相处,不要因为一点得失就与人斤斤计较。而且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个世界,提前想到可能会发生的事,给自己打一剂预防针,做一个心理准备。不要当事情来临,因为太过突然而承受不了打击。

(3)常乐法。

面对逆境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沉着应对,最终会苦尽甘来,成就一番事业和美丽人生。生活中,我们不要太过看重物质利益,好的时候不需要得意,坏的时候也不需要悲伤。人生在世,风云转换,许多事情的改变并不在我们的预料之内,所以不要因为短暂的成就而过分高兴止步不前,更不要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彷徨不知所措。

平常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处世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生活智慧。

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将是工作上的强者,它能帮助你事业有成,实现人生的价值;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就会是生活的主宰者,面对世事沉沉浮浮,而宠辱不惊,不骄不馁;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将会成为精神上的王者,为自己创造快乐、创造幸福。

或兴或困,一切都是表象

人生总会遇到许多的兴与困,它们是相辅相成、应运而生的。没有哪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毫无起伏的。在奋斗的路上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磕磕绊绊、起起伏伏,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透过表象看到事情背后的实质。

人生百态,兴与困本就是无常,当然,大多数人本就希望自己多逢兴旺,避免困境。然而,事实在于我们根本无法左右世界的发展态势,正如我们无法规定太阳从何方升起,又从何方落下。那么我们就来听听道家到底是如何看待兴困的吧。

兴困是相互转化的。困因兴而生,兴因困而起。生活中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发生在得意之时,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困境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乐,而不知道还有痛苦。同样,面对不愉快、灾难也不必绝望,因为困境背后常倚伏着兴盛。这就是说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还要认清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透过表象去看它们的实质。

老子的思想教育我们,对待事物要善于拓宽视野,不要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同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兴困相倚,困固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困中存在兴的因子;兴的确是我们想要的,但兴中未必就没有困的隐患。

“塞翁失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

战国时期,在北部与匈奴交接的边城,住着一位长者,大家尊其为塞翁。塞翁的家里养了许多匹马。

一天,塞翁的马厩走失了一匹马。家里人为此非常苦恼,塞翁却不以为然。邻居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赶忙跑来安慰他,希望塞翁不要太生气,马走失了事小,气坏了身体就有些不值了。塞翁听了,微微一笑,淡淡地说道:“只不过是丢了一匹马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说不定还是一个好兆头呢。”邻居听了塞翁的话,默默地摇了摇头,心想:“这老头,大概是心疼疯了吧,故意在我们面前装成无所谓的样子。”

没想到过了几天,塞翁家丢失的那匹马自己跑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匹强壮、威武的良驹。家里人非常高兴,可是塞翁却显得有些忧虑。邻居们听说之后,想起丢马时塞翁所说的话,渐渐有些佩服他了。第二天,邻居们纷纷向塞翁道喜:“这下您该高兴了吧,这马不但没有丢,反而还带回了一匹好马!我们真是羡慕你呀。”

塞翁听完之后,一点儿高兴的反应也没有,反倒是更加愁容满脸地说道:“无缘无故地白捡了一匹良驹,唯恐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呀。说不定,这匹马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困难呀。”邻居们听了之后,心想:“这塞翁也真是的,明明心里高兴,表面还装出忧虑的样子,太虚伪了。”

没想到又过了几天,塞翁的话再次应验了,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塞翁有个独生子,从小就非常喜欢马。尤其是看到自家的马带回来的那匹良驹身材高大,剽悍雄武,鸣声嘹亮,一眼就看出是匹好马,于是就想骑一下,希望驯服这匹好马。

一天,塞翁的儿子骑着这匹马在原野上奔驰,可是由于没有抓紧缰绳,又或许是马跑得太快,他从马背上掉了下来,摔断了一条腿,变成了瘸子。家人为此哭泣了好几天,妻子也忍不住指着塞翁骂道:“都怨你,老是在那诅咒,这下应验了吧……”邻居们听说了,又纷纷赶来慰问,安慰塞翁别太伤心。可是塞翁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不就是伤了一条腿吗,性命无碍就好,说不定还能带来好运呢!”大家觉得他又在故作镇定,腿都摔断了,还谈什么带来好运?想想都觉得塞翁可笑。

过了半年,匈奴兵马大举入侵,朝廷下诏全国征兵,年轻力壮的一律应征入伍。就这样,家家户户的男丁都被迫参军了。在那个年代,凡是参军的将士几乎没有能活着回来的,所以大家都不愿参军。塞翁家的儿子因为上次骑马摔断了腿,因而不能参军。就这样,他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生活中存在太多的变数,谁都无法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这一刻的兴或许在下一秒就会成为困。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而放弃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最终仍旧一败涂地;多少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丧失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如今社会上的人们过于追求兴盛,极力避免困境,却落得适得其反的境地。所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表象和实质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个世界上,兴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兴困相倚,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因此正确看待这种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对待一切困境和顺达,不要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才能正确地抛开表象看本质呢?

(1)顺应自然,平静面对。

自然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和改变的,兴困的发生也不是我们能够预见的。遇到不幸的事情首先要想到必须接受,然后认真地分析,从而解决问题,等到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兴亦好,困亦好,对于人生都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我们为何不泰然处之呢?在安稳时想想自己即将遇到的挑战,在失落时,摆正自己的心态,不消极,不堕落,像塞翁一样,不为兴困的表象所迷惑。

平静地面对一切,才能不为表象所迷惑。聪明的人应该知道:闻喜不喜,见怪不怪;困至不惧,兴至不喜。兴也好,困也罢,只要平静地看待,一切表象终将归于平淡。趋福避祸,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勇敢地迎难而上。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境,都不能丧失斗志。

(2)坚守信念,不被表象迷惑。

信念对于个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面对绝境,纵使面前是悬崖峭壁,也不能丧失信念。谁也不清楚会不会凭空出现一条救命的绳索,懂得绝处逢生,这才是当代社会处世的必要条件。兴困相互转化,有时纯属偶然,并无规则可循。但有时,兴困的转化是有规则可循并可以避免或争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冲破表象的浮云。

当然,应该注意到:兴困转化,并不完全是两者之间自然而然的运动,这里面有人为的因素在起作用。倘若说“困”是一个挑战,你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才能转困为兴。如果只是束手无策、自怜自悯,则除了令祸害不断加深加重,别无他果。

人的命运各不相同,但是有一条肯定是一样的:都有跌宕起伏,都有兴兴困困。所谓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其实也就是把握住人生这条曲线,在高点,不倚老卖老、自命不凡;在低点,不自甘堕落、一蹶不振。高低的表象,并不一定是我们所面对的真实情况。在高点与低点之间,就是我们自己实实在在的人生轨道。如此才能够从谷底冲向巅峰,划破苍穹。

冷眼看表象,无象自生

人世间太多的纷扰和表象的迷惑,需要我们冷静地去面对周围的一切。冷静下来,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理智,更加容易发现事情的问题所在。冷静地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情,明白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寻找的到底是什么?

身处闹市中,用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被冷落时处变不惊,随遇而安,就会享受到真正的快乐。世间最好的功德莫过于帮助他人;最甜蜜的快乐莫过于心灵的宁静;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世事无常的真谛。冷眼看表象,无象自生。

《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道理:镜子保持明亮,尘垢就不会沾染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只有时刻保持冷静的心态,才能透过表象的云雾看世界,才能得到无象,才能避免内心受到外界尘埃的污染。

冷静自古至今都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无欲无为方可做到冷静,堵住自己的耳朵,做到不该听的不去听;闭上自己的眼睛,做到不该看的不去看。关闭自己心中那扇欲望之门,不胡思乱想,便会知足常乐。

“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清代的陈伯崖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劝诫人们,要想品德高尚,就要做到淡泊功名利禄,在对物质享受的无欲无求中修养自己的德行。

遇到事情,我们最先要做到的就是沉着冷静。冷静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必须具备的,冷静是一种智慧。拥有了冷静的心态,我们可以保持头脑清醒;拥有了冷静的心态,我们才会成熟理智;拥有了冷静的心态,我们才会宽厚豁达,处事有条不紊。

这天,有一群人在草坪上聚会,其中一个人忽然发现自己的手表不见了。

他在草坪上找了半天,可怎么也找不到。那块表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那是在他生日当天妻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无奈之下,他只能把朋友们叫过来帮忙找。

可是朋友们找了半天,还是没能找到。这个人彻底失望了,他转身要走,但是一个在旁边玩耍的小孩却叫住了他:“我来找找看吧。”

“他们那么多人都找不到,你一个人能找到吗?”这个人不无怀疑地问道。

小孩说:“这不一定,或许真让我找到了呢。”这个人想反正也是这样了,死马当活马医,姑且让她试试吧。

小孩站在草坪上并没有像大人那样翻来翻去,而是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静静地倾听。不一会儿,她隐约听到手表滴答滴答的声音,渐渐地声音变得清晰了。于是小孩顺着声音去找,竟然真的找到了那块手表。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像这个人一样,一遇到困难就容易着急焦躁,甚至悲观失望,从而忽略了困难的来源,或者本身的错误。着急了就容易变得盲目,没计划,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在短暂的抗衡中败下阵来,于是便失掉了信心,心态也变得消极了。

实际上,我们可以像上面提到的小孩那样,多一些冷静,凡事多想想,认识错误产生和发展的每个环节,并时刻提醒自己该如何理智地应对。静下心来,困难其实很容易被战胜。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也好,解决问题时也罢,都要冷静下来,找到事情的源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可以预知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做起事情来也可以事半功倍。

智慧人生自得无象

一个人要想干成一件事最需要的是什么?冷静。冷静下来,才会有一个全面的完善的作战计划,才会时刻清楚地认清事情发展的动态,掌握自己和敌人的一切信息,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一个人能够冷眼看表象的话,不仅自己可以活得逍遥自在,也会感染身边的人和事,为他人和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冷眼看表象,你收获的也许是无形的东西,但是你我都可以感受到。那我们如何做到冷眼看表象?

(1)遇事多考虑。

我们在遇到事情时,不要太过着急,要花几分钟仔细想一想,为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再采取实际行动。或者在完成事情之前,为自己列一个提纲,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行。切记,不可盲目地采取行动。遇到问题多考虑,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2)提高认知程度。

有时候我们处事不够理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这个世界,对周围,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程度不够。所以,要想做到冷眼看世界,我们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认知程度,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更深的认识。细心观察周围,你就会洞察先机。

(3)控制情绪。

愤怒其实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对它不加以控制,它就会泛滥成灾;如果我们对它稍加控制,那么它的破坏性就会大减;如果我们能够合理控制,甚至可能会有所收获。

生活中因为有挫折、有烦恼,所以我们不可能永远都有好心情,有的时候也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可以做到冷眼看表象的人,他不是没有消极情绪,而是他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的怒气即将爆发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意志的力量,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冷静。与此同时,还可进行自我暗示:“没什么大不了的,别发火!”调整心态,切忌不要让不好的情绪伤到自己和他人。

(4)放开心怀。

人生中遇到的某些困难确实会令人感到非常痛苦,但人生总要跨过这些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放开心怀,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太在意周围的烦心事。放开自己的心,做到心宁神静。内心安静的人,才会理智。冷静是一种气质,一种高雅灵秀的气质。

心静,才能坚守自己的节操;心静,才能坚守真实的自我。我们要通过自我调节,创造一种平静的内心状态。放开心,你拥有快乐的权利,只要你愿意,你就会得到幸福,享受自由自在的人生。

冷眼看世界,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冷静下来,你的心态就平和了。当你的心态平和了,便可以掌握自我;你的心态平和了,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以无象化人生起伏

生活中,有时候你也许会执迷于鲜花和掌声包围着的荣耀之座,有时你也许会抱怨生活的艰难、人生的苦痛。在我们人生之路上不仅有一马平川的坦途,也会有激流和险滩的阻挡。大千世界,谁没有经历过曲折和苦难呢?

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起起伏伏中行进,不知在哪一刻到达人生的最高点,也不确定哪一刻是我们人生的低谷。世界上的事情变幻无常,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无象化人生起伏。

安时处顺看人间百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就是一种看待人生起伏、人世百态的态度。它告诉人们: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将此称作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诱惑,美食、华服、豪宅、跑车……面对这所有的一切,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想要追逐名利,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往往又忽视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安时而处顺”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就是无所依凭而自由自在,活出真正的自我。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正确地认识到这个世界,我们才能做到安时而处顺,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欣然接受世界的一切安排。

怎么才是安时处顺?我们可以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相信大家都对“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十分熟悉和敬仰。虽然他出生时家境贫困,但是因为父亲是读书人,所以他从幼时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考中举人之后,二十多岁的林则徐受房永清聘用,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

一天,房永清突然接到捉拿作恶多端的大盗林则徐的命令,这是福建巡抚发来的加急公文。房永清看着公文,简直无法接受,因为他非常了解林则徐的人品,他怎么会是作恶多端的大盗呢?尽管对此事非常怀疑,但是巡抚的命令又不能违抗。

由于房永清不忍心把林则徐关进监牢,就急忙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让林则徐赶紧逃跑。但是令房永清没想到的是,林则徐对此处之泰然,他对房永清说:“我即使跑了,也会被抓回来不是吗?而且我原本就没有罪,又何须逃跑呢?”见林则徐如此,房永清决定和他一起去见巡抚。出乎意料的是,福建巡抚张师诚见到林则徐,不仅脸上没有一丝怒气,还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拿出一份新年贺禀,问林则徐是不是他写的。

原来是张师诚在看过林则徐的贺禀后,觉得其文笔远在众人之上,想要招他在自己身边效力。为了考验一下林则徐的为人,便虚拟了一道逮捕令。令他高兴的是林则徐安然通过了考验。从此,林则徐就进入抚衙工作了。

到了年关,巡抚们也要给皇上写贺禀,而张师诚就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林则徐。林则徐为了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乡与母亲团聚,就抓紧时间把贺禀赶制出来,尽管如此,林则徐却没有一点马虎。但是张师诚看了以后,改动了几个字,就决定让林则徐再重新写一份。其实张师诚改动的那几个字根本无关紧要,改了也没有比之前高明多少。但是林则徐没有违抗张师诚的命令,而是连夜又将贺禀重新写了一遍。

林则徐把这份新的贺禀交给张师诚,张师诚很是欣喜,并对林则徐说:“你今后一定会比我强,前途无量,我愿意把我的子孙托付给你。”因为重写了贺禀,林则徐回家的日期只能向后拖了一天,在他回家的路上很是焦急,怕母亲没有见到自己回去而担心。可是当他到家之后,发现母亲并没有着急,而是平静地坐在那里,似乎料到了他会晚归。询问之下才知道,张师诚已经派人告诉林则徐的母亲,林则徐会晚回来一天,而且送了林母二百两银子。林则徐这才恍然大悟,这又是张师诚的一次考验。

从这两个故事不难看出,林则徐是一个“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后来林则徐也正如张师诚所言,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其中他的安时处顺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真正能够影响我们生活的并不是某件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和看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当我们乐观,安时处顺时,一切也就变得那么顺其自然而又合乎时宜。但是,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是急躁的心态时,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困难。所以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安时处顺,平和沉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本就短暂,没有谁是可以长生不老的。在这有限的生命里,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都是那样的渺小,不值一提。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我们大可不必那么在意人生历程的起起伏伏。“安时而处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我们悟透了其中的道理,我们自然会豁然开朗,看清整个世界的不断变迁。

人生在世,从出生的那一天我们就在慢慢地靠近死亡。当我们在人生低谷时,无论我们怎么走,我们都是在向上攀登;当我们成功,站在人生的巅峰时,无论我们怎么走,我们总会向下走。这样的人生,安时处顺四个字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真理。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算是安时处顺,平和对待人生起伏呢?

(1)不要心存执念。

人类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执着于某个人、某件事。如果天下事你干不成,你就觉得它难;如果你要干得成,就觉得它简单。有的人如果在某件事上失败了,他就会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时时刻刻想着它,不肯放下。

一个人执着是好的,但是你太过执着,心存执念,就会活得很累。而且,不管你想不想它,它就摆在那里,不会因为你想着它就会有所改变。

(2)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顺其自然。

在这个世界面前,我们是渺小的,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改变所有我们想改变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这些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要顺其自然,世界这样安排自有它的道理,就像成功学家陈安之说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同时,我们面对身边的一切,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要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做出一些盲目的行为。只有有了正确的心态,我们所作所为,才有了实际意义。

(3)欣然地接受世间的一切。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有高兴的一天,就必定有悲伤的一天。人的起起伏伏,就像黑夜和白天的更替一样,都是自然规律,是每一个人都逃不掉的。所以当我们顺遂的时候不必欢天喜地,逆风而行的时候也不呼天抢地。平静面对生活中的顺与不顺,悲与不悲。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生和死全扔在脑后,一切听任上天的安排。

有时候,放下才是真理,你平静地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你的心态就会变好,不会再执意追求那些功名利禄和外界的其他诱惑。

人生起起伏伏,并不是我们想怎样就可以怎样的。因为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外,还有一部分为外力所左右。面对自己不能掌控的境况,我们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安天命”。安时处顺,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生活和事业的起伏跌宕。

不一样的道家思维——天地自有安排以及其轮回之道,我们的命运起起伏伏也受到它的影响。庄子曾说:“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只有我们以平和的心态,淡然地面对一切,并欣然接受一切,我们的生活才会在自己的控制中,我们才能逍遥自在,做最真实的自己,享受生活的美好。

眼深心宽,恬淡自现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是有得必有失,有所求就有所求不得。正是因为这样,人生在世,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忧愁和苦恼。但是,这些忧愁和苦恼并不是世界给我们的,而是我们的心给的。

其实,世间的纷纷扰扰不过是过眼云烟,但是人们很难看得通透。太过执着于某件事、某个人,最终的苦果还是自己品尝。当我们以宽容的眼光去看世间万物时,我们就会心如止水,平静而愉快。

庄子曾这样讲过:“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意指:对物常常抱有宽容的态度,对人无所侵害。

而且《庄子·庚桑楚》中也有言:“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也是说不能容人的众叛亲离,众叛亲离者自绝于人。庄子认为为人要有宽广的胸怀,有容人的雅量。

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不管身在何地,从事什么职业,处在什么地位,我们都要学会宽容,用长远的眼光看世界。尽量去容忍和接受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物,这样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不单调乏味。

相信大家对魏徵进谏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高瞻远瞩,用人唯才,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为后人所敬仰。

唐太宗李世民在用人方面非常了得,他在即位后便重用了一大批过去的死对头,其中就包括魏徵。魏徵过去是太子李建成的党羽,但是李世民不计前嫌,把他们都争取了过来,并委以重任。

对于此种情况,李世民的老部下,尤其是过去为秦王府做出过贡献的人,就表现得很不满,抱怨连连。李世民顺利登上帝位,主要是得力于以前秦王府这些工作人员。现在他们没有升官,反倒是李建成手下的人都封了官,他们当然很有意见。而且他们认为,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坐上王位,魏徵是不会忠心为李世民效力的。

这时,李世民给他们解释说:“我做君王一定要公正,我重用这些人是看重他们的能力,看重他们可以为国家效力,可以为百姓效力。如果我的部下有才能,我必会重用。”

听了他这番话,老部下们也就再没有意见了,而在以后的朝政中,魏徵也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

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徵在朝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当时特别生气,但又不好发作,只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唐太宗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最后,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唐太宗的满腔怒火终于熄灭了,而且还认识到魏徵对国家的重要。

直言敢谏的魏徵在公元643年病死后,唐太宗十分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魏徵的进谏难能可贵,凡是他认为唐太宗有错的地方,必定去当面直谏,对自己的意见必会坚持到底,决不会退让。而正是有了魏徵的谏言,才辅佐唐太宗创下了太平盛世,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魏徵的进谏固然可贵,但是唐太宗的容人雅量更是难得。唐太宗的宽容和敢于接受不同政见、不同立场的人的行为,一直为后世所颂扬。

智者能容,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心胸宽广。不仅在古代需要宽容,当今社会,宽容更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社会更加自由民主,每个人的看法往往都是不同的。在有不同意见时,我们要宽容地看待身边的任何事,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周围的一切,那么,我们的忧愁和烦恼也将会减少很多。当我们做到眼深心宽时,我们的生活自然也能够恬淡自若。

陷入忧愁和苦恼的人们往往想要走出困境,逃离那一方小小的阴暗天地,去看一看外面广阔的天地。但是摆脱忧愁和苦恼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这时我们可以学一学庄子的宽容、逍遥,处之淡然。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把烦恼忧愁远远地抛在身后呢?做到以下的几点,忧愁必定远离你的生活,留下的是恬静美好。

(1)凡事不要太过计较。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和碰撞,我们不需要为了这些而感伤。在这一方小小天地里,我们一起生活和工作,是一种缘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需要我们耿耿于怀。

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要做到遭人误解不但不恼、反而为对方而考虑,静下心来与对方谈谈,才是对宽容最好的诠释。要知道在这个社会,烦恼与争吵已经太多,没必要再去加一点。

所以,当我们不如意时,处之泰然,不为其所影响;受人讥讽时,不用多加理会;学习吃亏,便宜让给别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盯着别人的缺点。

(2)不要用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

面对别人的伤害,我们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人会选择逃避,有的人会选择怨恨,有的人则极端地选择了报复,有的人却选择了最好的一种方法——原谅。

当你选择逃避、怨恨或者报复时,你不但没有达到你想要的后果,反而用别人的过失惩罚了你自己。有人说过,当你因为别人的过错而产生怨恨时,就是又伤害了自己一遍。所以,我们要学会原谅,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做人做事。

(3)学会忍耐。

在面对朋友的批评、同事的误解的时候,过多的争辩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冷静、忍耐和谅解。相信这句话:“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同时,在看到别人拥有名利的时候,不必去羡慕他们,更不要苛求自己。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

(4)学会忘记。

多想想快乐的事,忘记不愉快的事,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你让它过去它便过去了。忘记忧愁和烦恼,就像日历翻过去就不再翻回来了。

忘记不快乐,就是快乐。时间是最好的治疗师,它会冲淡一切。

学会这几点便学会了宽容。用宽容去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潇洒地过自己的生活,不为名利而忧愁和烦恼。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可以说天天都在犯错误,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用宽容的心去看待所有的一切,放下自得圆满。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拥有宽容的人,其心胸就像天空一样宽广开阔,像大海一样浩渺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