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儿童心理学发展简史
【本章要点】
1. 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及历史背景
2. 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几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家
3.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4.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新进展
5. 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6. 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2.1 复习笔记
一、近代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
(二)近代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
约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起,新兴资产阶级从经济上、政治上以至意识形态上进行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
2.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的三大发明:细胞、能量转化和进化论,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科学观,促进了辩证的自然观,要求科学要从发展变化上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理科学受到这一影响,从而也先后开展了动物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3.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近代教育的要求。
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在教育理论中有一种的“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的规律作为依据。由于教育家的推动,在19世纪后期,研究儿童的著作和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三)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 普莱尔的研究
普莱尔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对他的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l882年出版第一版,这部书的出版,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此书共分三编:第一编讲感觉的发展;第二编讲意志的发展;第三编讲智力的发展。直到现在,这部古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
2. 其他一些先驱性的研究
由于方法上的问题,这些先驱性研究的科学性一般不是很高,但是,它们却为普莱尔的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材料。
(1)提德曼,德国人,医生。用日记法对自己孩子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1787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一书。五六十年后才受到国际上的注意,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2)罗别许,法国人,儿科医生。1851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史》,偏重儿童生理发展的研究。受到当时人们的热烈欢迎。
(3)席格门,法国人。1856年发表他的《儿童与世界》,记录他的男孩出生以后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研究。
(4)库斯谟,德国人。1859年发表他的《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
(5)太因,法国人。研究儿童和种族的语言发展,1876年出版《儿童与民族语言的研究》一书。
(四)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几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家
1. 霍尔和复演说
(1)霍尔
①他是受冯特影响而在美国创办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在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②他把普莱尔的著作译成英文,1891年他创办了《教育学报》,大量刊载有关儿童心理研究的论文报告。
③他主要是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由于方法的不完善,科学价值不很高。
(2)复演说
他的《青年期》(1904)一书是他的代表著作,这书的特点,除了在方法上广泛运用问卷法以外,在理论上他把当时生物学上复演学说运用来解释儿童心理发展。他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的进化过程;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这一复演学说,一直引起心理学界很大的争论。
2. 鲍德温、杜威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1)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①他的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为融合理论,其目的在于勾画出“发生心理学体系的轮廓,以期创立一种将最新的有机体适应的生物学理论与婴儿发展的学说融合生成的理论”。
②他要阐述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进化过程中的某种现象的心理顺序的发展。
③他将发展分析为三个部分:儿童认知的发展;人格的社会和认识基础;行为的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关系。且三者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并在其著作里能见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发展思想的雏形。
(2)杜威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①他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使三者结合起来。
②他强调教育促进儿童本能生长,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
③他认为,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本能的生长过程。
④他还大声疾呼:必须以儿童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儿童当做目的,而不是当做手段来看待,教育措施一定要围绕着儿童来实施。这种儿童中心主义对皮亚杰有很大影响。
3. 施太伦和人格主义学派
(1)施太伦
在普莱尔以后,20世纪初期,德国的施太伦是一位出色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权威性著作。他受普莱尔的影响,和他的夫人一起对他们的孩子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观察,直到六岁。过去的儿童心理观察研究,包括普莱尔的工作,大多限于三岁以前,而施太伦则把它扩充到六岁年龄。他的一些研究也是有开创性的,虽然在某些观点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讲,是有很高的科学性的,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2)施太伦的人格主义观点
①施太伦是属于人格主义哲学观点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在宇宙中,人格是唯一的实在,个人是这一人格的具体体现,这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他认为人格是有目的性的,目的的实现又和客观环境分不开,一方面,目的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可以影响目的的实现。因此,他在遗传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辐合说”,认为遗传环境是不可分的,表面是折中调和论,实质还是唯心主义的遗传决定论。
③他和霍尔一样,特别强调复演说,这是和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分不开的。
4. 比纳和测验学派
(1)测验法并不始于比纳,但只有到了比纳的智力测验出现以后,测验法才真正完善起来。
(2)1905年,比纳和西蒙合作制成了由许多题目构成的第一个测验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准量表,1908年加以修订,同年他发表了他的著作《儿童智力的发展》。1911年又对1908量表进行过一次修订。
(3)比纳、西蒙量表只提智力年龄。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继续研究,对比纳、西蒙1911量表再加以修订,成为1916斯坦福修订量表,在这里,他将施太伦心理商数改为智力商数(IQ),其公式是:
(4)测验法至此算是达到比较成熟的地步。自此以后,一方面,各种儿童心理测验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除了智力测验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心理测验出现,如能力测验、品格测验等。当前西方各国还把测验当做一个重要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工具。
(5)测验在儿童心理研究上是有一定用处的,但由于这种测验的一些理论问题还搞不清楚,过分滥用它来贸然断定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是有问题的。
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一)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
1. 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病态人格进行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认为人生而有追求快乐(特别是性欲)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和欲望同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法律规定等往往是不相容的,因而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这就是人的心理生活深层的“潜意识”。由于潜意识中的成分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2)人格学说
弗洛伊德后来修改了这种意识与潜意识的“二分法”,提出了他的人格学说。人格的组成成分为三个:伊特、自我和超我。“伊特”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潜意识”的概念。“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3)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他把里比多作为划分发展阶段的标准,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生活的发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2. 评价
精神分析派提倡本能决定论,否认人的意识作用,基本上是荒唐的、错误的,但他们深入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精神和方法,则是可以借鉴的。
(二)华生和行为主义学派
1. 基本观点
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的基本观点为: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用内省方法,主张用实验方法。提出S-R公式,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知道用什么反应,就可以推想出是由于什么刺激所引起。主要实验方法是条件反射法。
2. 评价
行为主义者对心理、儿童心理进行客观研究,是应当肯定的。但他们这种否定意识、否定儿童的主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则是完全错误的
(三)考夫卡、勒温和格式塔学派
1. 基本观点
德国的格式塔学派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人,可以提到考夫卡和勒温。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包括:
(1)格式塔学派是反对元素主义的,他们反对心理学上的构造主义(构造主义认为高级心理事实是由低级心理元素构成的)、联想主义(如感觉联合为知觉,知觉联合为思维等)和行为主义。
(2)他们认为整体先于部分,整体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具有和部分不同的质的特点。
2. 评价
格式塔学派这些观点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但是他们否认物质决定意识,把心理发展归之于先验的“格式塔”(Gestalt)的形成,则是错误的。
(四)彪勒和维也纳学派
1. 基本观点
彪勒夫妇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教授,是维也纳心理研究所的领导人。在20世纪20~30年代,他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是很有特色的,是欧洲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1)他们认为,动物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阶段、训练(熟练、习惯)阶段、智力阶段。儿童心理发展也服从于这个规律,他们通过实验证明:新生儿属于本能阶段(如吸吮动作、反射情绪),生命的头半年主要是训练阶段(如抓、握、爬、坐等),约从一岁开始(10~12月)进入智力阶段(或黑猩猩智力阶段)。
(2)他们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
2. 评价
(1)彪勒关于儿童思维的研究,对儿童概念的形成、判断和推理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资料。
(2)彪勒和她的助手编制的儿童发展量表,也称做维也纳量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他们从生物发展来看儿童心理发展,是属于复演学说。
(4)这个观点实质上是一种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五)格塞尔和成熟势力说
1. 基本观点
格塞尔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作长期的追踪考察,主要观点是“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他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以适当的时机而已。
2. 评价
(1)该理论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价值。
(2)格塞尔的的一个双生子爬梯实验很著名,对于这个实验的解释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争论。
(六)皮亚杰和日内瓦学派
1. 基本观点
皮亚杰是当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他和他的同事们以研究儿童的认知,特别是儿童的思维或智力的发展闻名于世,人们称之为日内瓦学派。
(1)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从生物学的理论演绎而来的,他认为智力或思维只是一种适应。儿童心理或行为乃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图式(如吮乳动作、抓握动作以及其他心理活动,这是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或异化)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就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他认为这种发展是和环境条件有关的,但环境(包括社会、教育和语言)却不起决定作用。这样一来,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的或先验主义的立场。
(2)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②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就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如只能从自己身体的标准辨别左右,而不能正确辨别对面人的左右),这就限制了他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阶段(即分类和序列)。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2. 评价
关于皮亚杰的这些研究,国际上很多人在做重复验证的工作,有的证实了他的一些结论,也有的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儿童什么年龄才能出现“守恒”和“可逆性”,就有各种各样的争论性的意见。
(七)瓦龙和巴黎学派
1. 基本观点
瓦龙是法国共产党党员、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曾主持“心理学与儿童教育”讲座,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儿童心理学家,他这一研究集体一般被称为巴黎学派。瓦龙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如下:
(1)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2)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辩证规律:①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瓦龙认为,外因和内因的不断相互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②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瓦龙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只是产生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经过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
(3)瓦龙在儿童心理研究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①他认为在儿童心理研究上,各种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②他特别强调要注意运用方法时的观点,他称之为参照体系。
2. 评价
(1)瓦龙力图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跟各种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观点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瓦龙的研究重点和皮亚杰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有本质的差别。如,瓦龙在早期注重理论研究,但后来,则更多注重实践性课题的研究。
三、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新进展
(一)西方儿童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演变和增新
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各种思想流派,在百家争鸣中不断演变与增新。
1. 新行为主义的儿童心理学
(1)旧行为主义心理学
①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华生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以来,这个学派一直在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学研究中保持着强大的势力,它强调S-R的简明而又富于实用主义的观点,它强调环境作用和实验方法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外貌,都对西方的心理学界有很大的吸引力。
②缺陷:第一,这个学派只能很好地研究一些较低级的心理过程的发展,如感知觉、动作、情绪等,而把思维、语言、智力、动机等统统排斥于研究课题之外;第二,这个学派的S-R公式虽然简单明了,但却非常粗糙、贫乏,缺乏一种系统的、深刻的理论。
(2)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①以斯金纳为首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承认S-R之间有一个机体的内部过程作为中介。
②他们根据S-O-R公式,主张研究操作性的行为,即根据对儿童过去历史和现在情况的了解给以刺激,以引起所要引起的可以控制的行为。
③新行为主义儿童心理学根据斯金纳的思想,特别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积极的有步骤的强化。
④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软件程序编制的需要,随着儿童早期发展和早期教育的要求,新行为主义的这些观点和技术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他们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观点则应当坚决加以反对。
2.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儿童心理学
大约在20世纪40~50年代,一种新的精神分析社会学派开始出现,代替并系统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成为“新”弗洛伊德主义。
(1)基本观点
新弗洛伊德理论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主义情欲说,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如焦虑、不安全感、寂寞感等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以致失调的结果。在这方面有独特表现的学者很多,如弗洛姆、霍妮、沙利文、埃里克森等。
(2)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学
①发展任务
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有两个极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一个人的个性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②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17岁以前经历如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立的品质是:第一阶段(0~2岁):信任感对怀疑感。第二阶段(2~4岁):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第三阶段(4~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第四阶段(7~1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3. 乔姆斯基与心理语言学
(1)乔姆斯基理论的精髓在于他的“言语获得装置”。他认为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言语获得装置”。这是人类头脑中固有的内在的语法规则。儿童运用这种普遍语法,就很容易理解别人的言语,从而掌握这种语言。
(2)他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及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等概念。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深层和表层。通过深层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可以把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联系起来。
(3)乔姆斯基把语言看成是句子的无限集合。
(4)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对心理学有着巨大影响,但他过分强调先天的作用则是不能完全接受的。
(二)西方儿童心理学具体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1. 在研究课题方面
(1)关于乳婴儿认知能力的研究
6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心理学家范兹、吉布森等人的创造性工作,使得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已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乳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对注视时间、动作表现、物体辨别、心率及其他生理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2)关于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及教育问题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发现: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4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7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学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更为重视,并建立教育发展中心等,开展了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问题的研究。
(3)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的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兹提出。近年来,有关关键期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有人试图通过研究某一特定心理能力的变化,来探讨特定的环境和经验在关键期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戈特利伯于1976年提出了知觉发展的三种模式,以此来描述在关键期中,经验对于儿童知觉的影响。
(4)亲子关系的研究
一般认为,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作用关系,儿童在双亲的抚养下长大,同时,儿童的身心反应又影响着双亲的行为。亲子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母婴依恋关系的研究。亲子关系的另一方面的研究,是探讨父亲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
(5)同伴关系的研究
同伴关系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伴活动的特点及其发展,儿童友谊的发展,儿童群体的形成、结构、活动特点和功能,以及儿童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等。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还有许多新的领域,如,有关同伴关系的情感基础,儿童友谊的研究等。
(6)自我系统或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
这是儿童心理学的传统课题。近年来,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有:自我系统的起源及各年龄阶段自我系统的发展特点、自尊心和自我控制的发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即儿童如何认识自己的面貌和身体;自我命名,即儿童如何理解和学会使用“我”之类的人称代词;儿童如何确认自我和他人以及如何发展理想的自我等。
(7)性别化的研究
在最近的十多年中,性别化的概念有了很大变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在某种意义上被赋予了能相容和相并列的综合性色彩。性别化的研究涉及个体的活动内容、兴趣、人格特点、社交行为、成就领域、职业倾向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关于儿童性别化的研究重心从过去的强调动机的精神分析法转向强调认知的发展。在儿童性别化的研究中,还包括下面一些课题:性别化中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同伴的性别爱好倾向,性别化对儿童完整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等。
(8)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①近年来,人们对攻击性行为的观点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
a.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 攻击性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主要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和环境情境因素对发展攻击性的作用;
c. 人们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置于不断运动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这种背景包括家庭、同伴、团体以及整个文化环境。
③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问题
a.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40~50年代,这方面的工作不太多,到了60年代后期,这类研究又逐渐多了起来。
b. 70年代以来,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研究,并开始与社会认知、观点获取、角色获取及人际推理等问题联系起来研究。
c. 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中包括以下一些课题:亲社会行为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内部机制,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条件,亲社会行为的情感体验以及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d. 更加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9)关于儿童电视、电影的研究
目前,电视对成人和儿童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使电视节目对儿童产生正向的、积极的引导,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良好的适合儿童的电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10)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
自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以后,在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包括:如何教会儿童利用计算机学习,如何把学生的自学与教师辅导及同学间的讨论更合理地结合起来。
(11)关于儿童心理卫生和治疗的研究
由于儿童个性的早期发展、问题行为等研究的开展,由于临床或诊断心理学的出现,对儿童心理卫生和治疗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12)在自然情景中研究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界的生态运动,是强调在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这是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另一表现。而研究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使这种生态学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思想倾向成为可能。
2. 在研究方法方面
(1)这些年来,有些人特别强调从整体观点去研究儿童的发展,当然,研究个别心理过程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生理的、心理的、活动的相互关系上去研究。
(2)还有人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观点引进儿童心理研究。
(3)对于儿童心理学研究中过多地强调实验法,也有人提出批评。
3. 在研究技术方面
(1)强调两种效度: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指在自然情景下用真正实验设计中的某些方法去收集材料,获得结果。准实验的条件控制没有实验室实验那么严密,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观察情景的自然性。
(3)观察手段的改进:①观察规则和程序越来越复杂和详细;②重视信度和效度的统计;③观察器材越趋现代化。
(4)重视因素分析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使用现代因素分析的方法,可以从众多的可观察的变量中,概括和推论出少数的因素,用最少的因素来概括和解释大量的观察事实。
(三)西方儿童心理学发展简评
1. 对于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成就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必须加强向西方儿童心理学学习,要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具有权威性的各种儿童心理学著作,加强科学情报工作。学习西方的儿童心理学,绝不能采取迷信的态度,而要采取科学的、一分为二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为我所用,才能真正起到借鉴作用。
2. 对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成就,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加以鉴别。
为了使在借鉴西方时不致迷失方向,就要时时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他们的理论和结论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的成就中真正吸取营养。
3. 对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必须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
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资料是大量的,在运用这些资料时,除了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外,就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去选择那些有益和有用的东西。
四、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一)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儿童心理学
1. 切尔潘诺夫和涅恰耶夫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基本上是属于西方心理学体系的。l910~1912年莫斯科大学的切尔潘诺夫建立了第一个心理研究所。但他的实验心理学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当时彼得堡的涅恰耶夫的实验心理学,其研究大多用简单的测量数据作为解决复杂的儿童教育心理问题的依据,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2. 生理学家谢切诺夫
(1)谢切诺夫是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也是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
(2)他认为,科学心理学的全部内容,不外是关于心理起源的一系列学说,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人的有意义的、学会了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发生发展的,记忆和语言在心理发生发展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3)他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经过如下的一些阶段:最初,是凭借对象进行思维;以后,用词思维;最后,在词的调节下进行着复杂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4)谢切诺夫虽然偏重心理的生理方面的研究,而且也没有对儿童心理进行过有系统的实验研究,但他却为苏维埃时代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3.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
(1)乌申斯基是俄国重要的教育家,他特别强调教育要考虑儿童心理的发展,要照顾儿童的年龄特征。
(2)乌申斯基根据心理发展的原理指出,教学要经过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包括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生动地知觉教材;第二个步骤,在教师领导下通过比较、对照等对教材形成初步概念;第三个步骤,通过补充解释,标出主要东西等,使知识系统化。
②第二阶段,教师在学生参加下,对所讲过的教材进行概括以及巩固知识和养成熟练技巧的工作。
(3)乌申斯基的思想对于苏联儿童心理学密切联系教育实际起着重大作用。
(二)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儿童心理学
十月革命后苏联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是探索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路线和方法的历史。
1. 维果茨基的研究
维果茨基是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于解释人类心理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1)基本观点
①维果茨基认为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从而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
②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精神生产的工具”,这就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③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互相联系的。
④维果茨基指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靠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维果茨基正是用这两种心理机能的理论来创建他的儿童心理学的。他认为,人类心理的发展不能在社会环境以外进行,同样,儿童心理发展离开了教育教学也就无法实现。在社会和教育的制约下,人类或儿童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以后就内化为人类或儿童自身的内部活动,并且随着外部和内部活动相互关系的发展,就形成了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2)贡献
①维果茨基这些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是今天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宝库中的犀利武器。
②他从“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出发,探讨“发展”的实质。
③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这是他的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⑤他研究了儿童的思维与言语,提出了儿童思维与言语发展的理论。
⑥他强调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创建了一套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
2. 关于对儿童学和心理技术学的批判问题
(1)儿童学是在l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一门有关儿童发展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混合体,基本上是受生物学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所支配的。与此有关,也大量采用了测验技术来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即心理技术学。当然,心理技术学除了儿童心理测验以外,也包括劳动心理测验在内。
(2)儿童学本身是有争议的学科,它在当时的苏联也曾造成了很多混乱。苏联在批判了儿童学以后,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上,在测验法的应用上,引起了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3. 巴甫洛夫学派的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1)巴甫洛夫所开创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现代生物科学中重大贡献之一,它给心理学、教育学甚至哲学从生理学方面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2)克拉斯诺高尔斯基在1907年第一个开创了儿童条件反射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儿童大脑活动的客观指标。后来,人们对于儿童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研究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婴儿条件反射、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等;并对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些专门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3)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不能否定。当然,对儿童心理的生理基础的研究,只限于高级神经活动方面的材料,也是有局限性的。
4. 鲁宾斯坦、列昂节夫的贡献
鲁宾斯坦和列昂节夫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探索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上也有重大的影响。
(1)鲁宾斯坦
①鲁宾斯坦不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而且还把活动或实践的概念引进了心理学,认为心理不但在活动中表现,而且在活动中形成,用以克服唯心主义的内省派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行为派在心理学理论中所造成的困境。
②他又提出“外因(或外部条件)通过内因(或内部条件)而起作用”的原理,把唯物辩证法具体引进到心理学。虽然,在对这些原理的解释上,还有不够确切完善之处,但把这些原理贯彻到心理学中来,在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上确实具有重大意义。
(2)列昂节夫
①列昂节夫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他继承并改造了维果茨基的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理,批判地利用了鲁宾斯坦的一些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对当时苏联的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列昂节夫强调儿童心理是在儿童活动中形成的,在活动中获得社会生活经验,“活动”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最根本的概念,而教育则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③他强调儿童心理发展不但有量的变化,而且有质的飞跃,儿童心理从低级状态到高级状态的发展,是经过不断量变质变过程的。
④列昂节夫的理论也还不是十分完善的,例如,他所说的“活动”,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怎样,和实践的关系怎样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5. 教育与发展相互关系问题的讨论
《苏联教育学》杂志在1956~1958年期间组织了一次“儿童教育和发展相互关系”的专题讨论。关于内部矛盾究意是什么性质的矛盾,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在马克思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上已经大大前进了一步。
(1)专家们认为,外界条件(环境和教育)不能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动力、源泉。
(2)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动力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列昂节夫认为,在儿童活动中产生的行动和意识之间的矛盾就是认识发展的内部矛盾。科斯秋克则认为,儿童新的需要、要求、愿望和他们发展的可能性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内部矛盾。
(3)柳布林斯卡娅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这个题目中系统地论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可能性、原因和条件、动力、阶段性等有关外因内因(内部矛盾、动力)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的理论问题,使这个问题第一次获得了比较明白的表述。她认为,儿童已有的能力和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的内部矛盾或动力。
6. 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艾利康宁、达维多夫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当时苏联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很多可供参考之处。但是也有许多问题仍没有探讨清楚。其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大致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
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是对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观的继承,又是他们自己研究的成果。
②分期的标准是儿童发展的主导活动。
③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主导活动与儿童心理,特别是个性形成的一致性。
④强调要研究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面貌,要研究儿童心理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的条件、特点等。
(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认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可以分为六个阶段:①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②摆弄实物活动(1~3岁);③游戏活动(3~7岁);④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⑤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⑥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3)儿童心理发展是按两类主导活动交替进行的
①第一类主导活动是儿童的需要、动机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它包括三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学前期(3~7岁)、少年期(11~15岁)。
②第二类主导活动是儿童的智力、认识的发展占主要地位,它也包括三个阶段,即先学前期或婴儿期(1~3岁)、学龄初期(7~11岁)、青年初期(15~17岁)。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从以需要、动机发展为主的时期有规律地代以智力、认识发展为主的时期。
(4)关于“关键年龄”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是3岁、7岁、11~12岁。这是一种转变的年龄,是产生急剧变化的年龄,或者叫做危机年龄。在危机年龄过渡之后,儿童心理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平衡期。
7.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速度问题的争论
(1)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的思想:
①赞可夫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它的质的变化,即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由旧质到新质的变化过程,儿童心理的发展,当然有赖于知识的领会掌握,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品质不断发展。
②他强调发展性教学,既要在教学中促进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发展来促进教学。并在实验中他提出改革儿童教育的三原则,即: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b.以高速度进行教学;c.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③他提出把苏联小学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实践表明,实验有成功的方面,但也有失败的方面。在理论上也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他强调高难度可以激起儿童学习兴趣,但也有人认为太难了也阻碍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2)达维多夫也强调从小学起就要注重发展理论思维,他从辩证逻辑关于认识的发展应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理,批评了过去关于儿童认识发展的研究,他主张认识要着重从一般到个别,从简单的抽象到丰富的具体,强调小学教学上要注重演绎法等。
(3)但正如梅钦斯卡娅等人所指出的,不顾儿童思维的年龄特点,使儿童思维发展中的较晚阶段过分提前,是不正确的。这个争论基本上是围绕着早期教育和年龄特征的关系问题进行的。
(三)苏联儿童心理学的新进展
1. 理论上取得重要进展
(1)以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个性理论;
(2)以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为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3)以包若维奇为代表的活动—动机理论。
2. 适应形势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1)60年代的主要研究课题:①心理差异的问题;②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③儿童技术思维发展的问题;④关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问题;⑤研究了组织儿童劳动的和职业的教育教学的心理学问题。
(2)70年代以后的主要课题:①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意义;②学习活动理论现状及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成果;③学校改革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④儿童言语的发展与入学准备问题;⑤国外的学习理论;⑥年龄(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倾向;⑦现代美国发展心理学;⑧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⑨儿童个性发展问题。
(四)苏联儿童心理学发展简评
在简略回顾了苏联儿童心理学发展的道路以后,可以提出如下的几点看法。
1. 苏联儿童心理学在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后,在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维果茨基、鲁宾斯坦、列昂节夫的理论或实践研究中,关于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理、外部动作向内部心理转化的原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内部矛盾或发展动力的原理、量变质变的原理等,都对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儿童心理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值得参考。
(2)同时,在这些原理的论述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论,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甚至有些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辩证法、社会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的正确理解。
2. 苏联儿童心理学密切为教育服务,强调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不可分的关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1)维果茨基的思想是具有代表性的,列昂节夫也继承了这一思想,赞可夫、达维多夫以及其他许多苏联儿童心理学家都把教育和发展的不可分的关系当做自己研究的指导方针之一。
(2)而教育和发展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则更是其突出的表现。事实是,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教育指导下进行的,离开了教育,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儿童心理学要为社会实践服务,首先要为教育服务。
3. 在苏联儿童心理学发展的道路上,也有许多缺点错误是值得引以为戒的。
以1936年批判儿童学为例,对于这样一些学术问题采取行政命令的政治手段来处理,而不采取百家争鸣的方法来处理,从历史的事实来看,是有很多消极后果的。对此,应当引以为戒。
五、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概况
(一)解放前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概况
1. 最早的心理学著作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时间,现在还不确切知道。儿童心理学著作被介绍进来,则更晚些,大约在五四运动前后。
2. 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讲授的内容也大都是根据西方儿童心理学家如普莱尔、鲍德温、霍尔、华生等人的著作编译而成的。
3. 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可能要算陈鹤琴的日记法的研究。他对他的儿子陈一鸣从出生到大约三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作了日记式的记录,而且还作了摄影记录。在他的影响下,以后有很多人从事和这类似的研究。
4. 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也是比较早的。l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l924年陆志韦等修订的《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随后,先在南京、上海一带,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测验就流行起来。也有人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
5. 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传入中国也很早。在这个学派的影响下,在我国一些医疗和儿童福利机关也开始了儿童行为诊疗和指导工作。以后,儿童心理卫生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
6. 在解放前这一时期内,西方有关儿童心理学的著作陆续被译成中文,但翻译没有计划,不系统,也不完整。
7. 黄翼,他在浙江大学主讲儿童心理学,创办培育院,进行研究工作。他曾重复皮亚杰的一些实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在他的指导下,还研究了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性格评定等。
(二)解放后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十年间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49~1958年),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儿童心理学,学习他们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的经验(正面的、反面的),以及学习他们关于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为以后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到了1958年,这种学习的势头却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当时心理学界出现的一次“批判运动”,使得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从此陷于万马齐喑的局面。
2. 第二阶段(1958~1965年),恢复和繁荣的阶段。
1958年的“批判”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普遍愤慨,心理学中断的工作局面引起了党和群众的关怀。为了扭转这个尴尬的局面,1959年“五四”以后,各地有关学校和报刊在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领域中重新恢复了“百家争鸣”的讨论,允许并鼓励被批判的心理学家发表自己的意见。从此,又为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氛。60年代初期这一段时间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一个繁荣时期。
3. 第三阶段(l966~现在),从濒临毁灭再度走向繁荣的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四人帮”打击迫害知识分子和扼杀科学文化的险风恶浪中,心理学被宣布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老一辈的心理学家普遍受到批斗,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再度陷于毁灭状态。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再次走向繁荣的道路。1978年两次心理学专业学术会议收到的儿童心理学论文,不仅数量上是比较多的,而且质量上也在逐渐达到甚至超过“文化大革命”前60年代初期的水平。经过一段努力,达到甚至超过国际上先进水平,对实现儿童心理学的现代化也充满信心。
(三)今后我国儿童心理学前进的道路
为要实现儿童心理学为现代化服务以及儿童心理学本身的现代化,在前进的道路上,应当优先加以考虑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问题
(1)在理论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2)在实践上必须坚持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3)在吸收外国科学资料上,必须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
2. 要进一步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问题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来为实践服务。为要完整地、正确地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科学材料,探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及其辩证关系。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必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实验材料阐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部条件(外因)的辩证关系。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弄清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如何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发展的因素,又要通过教育不断促进发展。
(4)年龄阶段特点与个别特点问题。必须根据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年龄阶段特点与个别特点的关系。
3.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速度问题
(1)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动机、目的、兴趣、意志问题,即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2)早期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问题,即如何促进儿童的学习和智力能够更早、更快发展的问题。
(3)教育内容现代化与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即既要教育内容不断现代化,又要适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4)教育手段方法现代化与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即在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方法的同时,注意促进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4.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1)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的问题。
既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面貌(如主要矛盾、活动特点、认识特点、个性特点),也要在进行整体面貌的研究条件下,就智力或个性中的各个方面(如感知、记忆、思维、性格等)进行分析研究。
(2)研究技术问题。
对研究技术要在正确方法论指导下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对现代化技术装备既要争取采用,又不采取单纯依赖的态度。
(3)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问题。
儿童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要和广大家长、幼儿园教养员、小学和中学教师以及校外儿童教育工作者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