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预防与控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十三、小脑梗死有哪些临床表现?

由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3对小脑动脉之间有广泛的吻合,故小脑梗死发病率不高,小脑梗死病因多为椎-基底动脉异常和心源性栓子导致,国内外报道的差异较大,发病率为1.1%~15%。自CT及MRI临床应用以来,对小脑梗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目前将小脑梗死分为小脑动脉的区域性梗死、小脑动脉的交界区梗死及小脑深部小梗死3类。

1.小脑区域性梗死,指小脑在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区域的梗死,这类梗死与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一样,是由:①各小脑动脉各自的主干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基础上形成的血栓,②各小脑动脉的原位血栓形成,即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阻塞了小脑动脉开口,或各小脑动脉本身粥样硬化并形成血栓,③动脉源性栓塞,④心源性栓塞等因素引起某小脑动脉分布区的区域性小脑梗死。

小脑区域性梗死的临床表现:可依闭塞动脉、侧支循环代偿、梗死部位、水肿程度、有无脑室系统阻塞和脑干受压等而症状各异。一般可分为小脑症状、脑干受压和颅内压增高3组症状。小脑区域性梗死绝大多数无先兆症状而突然起病,极少数病前数天有间歇性出现的眩晕、共济失调、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症候。小脑区域性梗死亦可症状轻微或无小脑症状,偶由CT或MRI发现。

(1)小脑症状:各小脑动脉区域性梗死难以通过小脑损害的症候来区分。不过据调查统计,各小脑动脉梗死的小脑征候还是有所不同的:① 头晕或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前庭症状。小脑上动脉出现率仅13%,小脑前下动脉75%,而小脑后下动脉多达86%; ② 小脑性言语发生率为:小脑上动脉75%,小脑前下动脉25 %,小脑后下动脉13%; ③ 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发生情况是:小脑上动脉下肢81%、上肢75%,小脑前下动脉上、下肢100%,小脑后下动脉上、下肢81%。

(2)脑干受压症状和急性颅高压症状:很少见,均发生在危重型小脑梗死,两者大多伴发。在相当部分小脑动脉闭塞病例除小脑症状外还可伴发脑干症状,但这些脑干症状并非小脑梗死脑干受压引起,而是小脑动脉的各自脑干分支动脉缺血所致。

2.小脑动脉交界区梗死,相当于“分水岭脑梗死”,是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上动脉之间的交界区(或终末区)单侧或双侧小脑小的缺血病变。以前推测主要是全身低血容量所致,亦可因小栓子引起。近年来大样本病例研究表明是由如下原因引起:① 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基底动脉近端或同侧椎动脉颅内段,引起局部低灌注,约占34%; ② 心源性栓塞占23%; ③ 小脑动脉分支动脉闭塞,包括终末小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源性栓塞、动脉炎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占20%; ④ 心跳骤停出现全脑低灌注占4%; ⑤ 另19%原因不明。Amarenco等将小脑动脉交界区梗死根据梗死部位将其分为4种小脑皮质交界区梗死,病灶大多呈线形。①小脑上动脉与后下动脉交界区梗死;②左右小脑上动脉之间的皮质交界区梗死;③小脑上动脉和前下动脉交界区梗死;④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交界区梗死,其临床表现为轻度小脑受损症状,出现轻度头痛、头晕或眩晕、呕吐、构音障碍、肢体共济失调等。部分患者在梗死前数天或数周出现与头位有关的头昏、摇摆感、失平衡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3.小脑深部小梗死,少见,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而在做CT或MRI时发现,病灶为单个或多个小的类圆形病灶,多位于小脑齿状核周围及下方,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之间的皮质下分水岭区内,从病灶形状及部位来看类似腔隙性梗死。小脑深部小梗死多伴发于椎动脉、基底动脉闭塞病变及心搏骤停等所致的全身性低灌注时。

有人按病情将小脑梗死分为4型:①无症状型:偶由CT或MRI发现,临床无小脑受损症状;②轻症:临床上症状单一或轻度小脑症状,预后良好;③进展型:发病12小时到10天内小脑征进行性加重,出现继发性意识障碍,CT可显示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发生阻塞性脑积水,应及时行脑室引流或开颅减压清除坏死组织等处理;④危重型或昏迷型:发病后短时间内昏迷,预后不良,大多于48小时左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