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不掉的心理学:生活中不可思议的日常现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压力篇

苦行僧生活——城市压力症

在城市中工作,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习惯了压力缠身,四处奔命式的生活,对诸如此类的形容词见多不多、见怪不怪。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点,我们活得并不轻松,城市压力症已经将我们摧残得体无完肤。更可怕的是我们完全不知情,而且不在乎地过活。如果有人跳出来说你病了,你可能会破口大骂一番,有时甚至会不惜一战来证明自己的健康。但你的确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你暴怒的心情和挥舞的拳头无不是最好的明证。

于是你马上屏住呼吸,收起拳头来止息自己的暴怒,但是发现费好半天力气也不见它消融。你故作镇定,整好装束,想要与我握手言和,以此证明你是一个健康之人。我却不给你机会证明,只是觉得你病得不轻。连自己的真实感受你都欺骗,你不是病是什么?

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现代化、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等已成为社会的主题词。在这些主题词背后释放出的是一股股强大无比的压力,这些压力一方面在推动社会的前进,同时不知不觉中把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自我诊断:你是“城市压力症”吗?

1.经常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

2.经常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3.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令自己满意?

案例分享:

大四毕业后晓霞带着兴奋与期待进入了工作岗位。但是进入单位之后,才知道工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身体至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里面复杂的关系让她捉摸不透,之前的梦想与意气风发突然变得陌生,顿时感到很迷茫,感觉生活就将平淡聊此一生,很是低落。

晓霞这样形容自己的城市生活,她说:“在别人眼中,看似我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而且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能留在大城市,实属不易。为了获得机会,我工作期间基本不休息,领导和师傅也表扬过我。”

“其实心里真的很想找个很贴心的同事,就像在大学时候的舍友,能够一诉衷肠,但是现实告知我这很难。同事毕竟不是同学,你们之间毕竟有很多利益之间的瓜葛。没办法,我只能去沉默、去面对、去伪装。”

晓霞说,现在每天一个人穿行在上下班途中,很累,真的很累。自己不喜欢去应酬,特别不喜欢抽烟喝酒,所以能推的基本都推了,这样使我显得很异类。

案例如是说:给自己的身体放个假,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给自己的未来松松绑

有时候生活就是有这样的压力和困扰,带给我们的感觉像是自己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远处和近处都是海水,海水又咸又涩,这千般苦涩,万般难熬可能也只有一个人最懂,那就是自己。关照自我,让自己的对话充满浓浓的暖意,我们无法改变外界,但我们可以改善内心面对压力时的态度。

心理咨询师建议:

过重的压力给城市人带来的伤痛,给社会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狰容渐露。心理咨询师说:现代社会的评价标准太单一了,考试就要求分数,社会上只以身价论英雄,除了关注“钱途”以外,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是什么。片面的评价制度是形成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在如北京、上海、广州一般的大都市中生活,压力显得无处不在,无可避免。创新能力、对工作领域的掌握能力、驾驭能力拷打着每一个城市人,使得常年不休息、不重视个人健康、任由亚健康状态深入骨髓的例子随处可见。学会直面压力,承认这个现实,重视压力带来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授迟毓凯认为,这才是减压的第一步。

对个体来说,要寻求一个适度的价值取向,追求一个相对稳定的目标,有利于减轻压力。在周运清教授看来,追求的和现实的差距越大,幸福感就越低,压力也就会越大,“目标不是定得越低越好,而是要适合自己的能力”。

“行为能力和目标的失调,就会有压力,现代人要学会寻找一个平衡点”。

除主观调节外,对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增加公共生活空间,让工作之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帮助个体“减压”。酒吧多一些,茶吧多一些,和朋友的聚会多一些,各种协会、团体组织的活动多一些,让有压力的人有地方可去,有对象可倾诉,可以很好排解、分散工作中的压力。迟毓凯教授认为:“有了压力,不要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要给心灵创造一个恢复的空间。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多借鉴外企的一些经验,定期展开心理咨询,建立免费的心理辅导机制。”

断不了奶的孩子——城市依赖症

“城市依赖症”,光听名称,就能想象出它的“症状”:宁近城一寸,不下乡一丈;宁进城里苦熬,不去乡下领薪;宁在城里漂泊混生,也不到乡村干点实事……这种“病症”早已有之,近几年则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就不了业就转去考研,或者低工资、零工资就业也不肯转向较小城镇,都是“城市依赖症”的具体表现。

一边是拥挤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职人群,一边是门前冷落的小城镇用人岗位。“城市依赖症”似乎正成为一种病症,侵袭着就业难的大学生们。有人分析认为大学生们已经“病态到不能容忍的地步”,甚至有评论指出:“城市依赖症”正在培养“垮掉的一代”。

仔细总结一下久居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种城市依赖症:手机依赖症、网络依赖症、工作依赖症、整形依赖症、情感依赖症。

自我诊断:你是“城市依赖症”吗?

1.网吧离不了。

2.名牌离不了。

3.饭店离不了。

4.KTV离不了。

5.夜生活离不了。

有了以上所说的几个“离不了”,大学生们为何都挤在城市宁肯领低工资也不肯走向乡村城镇就找到了理由,乡下没有物质条件,没有精神享受,大学生们离开城市就像婴儿断了奶,天生的恐惧与慌乱要他们无所适从了。于是,为了这些享乐的生活,他们宁愿放弃还不错的乡镇就业机会。其实在哪里不重要,现在的高铁技术已经让城市间的距离亲密无间,反而人与人的关系却日渐疏离,是生活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生活,这是一个问题。

案例分享:

如果一定要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城市依赖,那么这种依赖恐怕早已在人们的思维里根深蒂固。我们常说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是鸡窝里的金凤凰,常说一定要“出去”见见世面,下乡是“体验”生活。因为在我们心中,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4岁的杜鉴来自山东菏泽农村,2005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虽然已经毕业一年多了,但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至今仍“漂”在北京。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北京早供大于求,工作很不好找,但他也不愿改行做其他的,所以仍在寻觅中,平时靠给一些单位或个人做些小程序维持生计,其实,小杜很想回老家发展,像他这样的条件,在老家找一个不错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但他的这种想法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他们希望小杜最好能留在北京。

小杜家里三个孩子,只有他上了大学,是祖辈几代中唯一考出去的,父辈希望他能在大地方成家立业,为家族和家庭争光。父母认为现在的IT工作不好找,好找就找,反正家里也有条件供养孩子,这种心态无形中助长了年轻人生活的过分依赖。

城市的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到农村受苦,农村的家长勒紧裤带从牙缝里抠出血汗钱给孩子做学费,为的就是让孩子远离贫穷。大学生们选择留在城市,也有给父母和家庭争光的想法。正是在这样的传统理念指导下,选择在城市工作,因为有更优越的工作环境,有更可观的薪金,因为有更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开阔的视野,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更有面子。

案例如是说:“宁为凤尾,不为鸡头”

在有些方面我们的选择太多,如面对如此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我们都无从选择。然而,在选择城市和农村问题上,人们的选择竟是如此惊人地相似,我们的选择又太单一。其实你选择了什么,总会有不同的风景与风情,关键是在你的物质生活还不够丰富时,你要先丰富你的精神生活,不然,等到你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以后,你只能用更多物质去丰富你的精神生活了。

心理咨询师建议:

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室主任苏理成认为,出现“城市依赖症”的病人,往往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焦虑、空虚,他们的自控力也比较差,“如果觉得自己遇到此类情况时,应该转移注意力,尽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有事可做。”

男人身女儿心——父爱饥渴症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父亲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太多,而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这已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与心智成熟而健全的男人有数千小时的接触交往。

而今,男孩社会化的环境特别不佳,他不能在一个健全的男人身边学习做男人,而只能长期接受女性化熏陶,其结果是缺少成熟的男人魅力。更有甚者成为了“伪娘”。

“伪娘”的诞生绝非是偶然的,不是娱乐的炒作,更不是文化的吹捧,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社会只顾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传统的家庭礼教,我们的家庭只顾物质生活的充裕,而忽视了对孩子成长的精神教育。

心理学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爱饥渴症”,即男孩到达青春期时,往往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

他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其他。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与父亲在一起,可以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和对个人前途的自信心。

自我诊断:你是“父爱饥渴症”吗?

1.父亲思想观念的问题导致孩子缺少父爱。

2.对自己父亲的角色认识不够。

3.家庭生活不太协调导致的父母缺失。

4.特殊家庭导致孩子父爱的缺失。

案例分享:

粗一看,小宁长得虎头虎脑,一副典型小男子汉的模样。细一看,这个小男子汉连一点男子气都没有,说话细声细气,像个小女孩似的,小宁十分胆小,从来不敢主动和人交流。

小宁说:“爸爸对于我来说只是一周只见一次的亲人。”小宁今年读五年级,他对爸爸的记忆只有那辆每周只来一次的黑色轿车与几乎每15分钟就响一次的手提电话铃声。

“每次见到爸爸他就会问我的成绩、问学习,爸爸在我心目中永远都是严肃的。我是否长高了,喜欢看什么动画片他从来不知道,而我也不想刻意去告诉他。”小宁说。

案例如是说:陪伴是成长最有力的助推剂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是力量、智慧、刚毅、坚强的象征,有父亲在身边,孩子就会觉得安全,生活也会更加充满温馨和快乐。父亲的坚强和刚毅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也是孩子一生赖以获得安全感的依靠。相反,如果孩子无法从父亲那里获得安全感,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小宁的病因就在于缺少父爱,缺少安全感。

心理咨询师建议: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汉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儿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哈尔滨市心理学校校长曲伟杰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父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患上了“父爱饥渴症”。表面看来这些男孩不喜欢父亲,其实他们只是以逆反的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极强需求心理,心理学上称其为“父爱饥渴症”。多数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减,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儿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曲伟杰认为男孩儿有点女子气,并没有坏处,而且会显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气过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独立性与果断性不足,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性别认同障碍。曲老师提醒家长,防止男孩患“父爱饥渴症”,为人父母者要对男孩的性别教育引起重视,尽可能创造条件,给足父子共处的时间。当男孩儿表现出过度恋母倾向时,母亲切不可以认为是什么好事,要适当培养孩子坚强、大度的男子汉气概。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人格发育已经出现病态行为,应尽快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调整,切不可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1.要学会照料孩子。

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抱抱孩子,帮助孩子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等。

2.要随时注意接近孩子。

多和孩子交谈,倾听他对你的讲话;一有机会便带领孩子到公园、郊外游玩。

3.要做孩子的玩耍伙伴。

常和孩子玩耍,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多跟孩子一起游戏,使自己“返璞归真”,回到童年,让自己进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认同和遵守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这样,父亲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爱的温暖。

4.让孩子在家里精神宽松愉快,不要强行让孩子规规矩矩地不吵不闹;不能因工作忙而厌烦孩子;更不能因工作不顺心而回到家里向孩子发脾气。

应时刻把爱心献给孩子。总之,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中,父爱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感情。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亲应热爱自己的孩子,充分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

新型心灵感冒——寡趣症

不知从何时开始,“忙”席卷了整个社会——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疲于应对,看谁都行色匆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让现代人感到身心疲惫,进而会有魄荡魂飞的感受,这样的一种感受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寡趣症”。“寡趣症”是指因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烦透了工作和学习,由于精神压力太大,甚至于对过去曾经热衷的活动也失去了兴趣。

患上此病的人,讨厌学习和工作,对自己的职业也感到厌倦。此症最早见于美国,患者开始的症状与感冒相似,随之出现颈淋巴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突出的症状有乏力、嗜睡,对工作、学习甚至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或感到厌倦。

“寡趣症”与人的性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态有关。

自我诊断:你是“寡趣症”吗?

1.混世界:心灰意冷,破罐破摔。所谓的看透了,开始混日子。

2.恨世界:怨天尤人,愤青不满。从恨工作、恨同行、恨单位到恨社会、恨世界,把自己“恨”成社会的对立面了。

3.离世界:生活无望,放弃人生。个别人甚至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自己的人生无望了,从而放弃人生,放弃自己,离开世界。

案例分享:

去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赵颂宁,对崭新的一切都充满了热情,赵颂宁表示:“那是一段非常让我怀念的时光,就连下班后约上同事去‘转战’各大餐厅就餐,都成了非常让我享受的事。”可随着工作生活节奏渐渐加快,再加上对原本感觉新奇的一切习以为常后,昔日那个活跃分子赵颂宁,感觉自己的热情被消磨殆尽了。

“我身心疲惫,除了工作,懒得去玩乐,懒得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甚至烦透了吃饭,现在的生活简直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赵颂宁说。

与几年前的状态相比,担任一家公司公关部经理的李靓打趣道:“我觉得自己像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以前她是排球健将、游泳能手、热心的户外旅游爱好者,还热心于组织各种聚会。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爱好一件件都没了,朋友约她,她都说没兴趣,“一个人没有爱好,是件很悲哀的事情,因为你很容易少了期待、热情和成就感”,李靓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却又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案例如是说:阳光不照进来,我们就走出去

针对此种情况,记者采访了一些心理学专家和保持热情有道的白领人士,他们认为,治疗“寡趣症”,重建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非常关键,“只有对工作和生活倾注热情、责任和智慧,使之成为对自己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活动,才能调动起自己对周围人和事的兴趣”。而且,“寡趣症”的出现往往具有一定阶段性,“寡趣”之时,不妨去尝试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结交新朋友,说不定就能让自己重新找到新的乐趣,从而兴奋起来。

心理咨询师建议:

“寡趣症”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态有关。因此,要预防和治疗此症,重建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1.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对工作要热情洋溢,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或好高骛远而无限制地加班,给自己增加心理和精神压力。生活上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不因为工作的压力而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

2.坚持体育锻炼或养成经常运动的良好习惯。

作为写字楼一族,上班时间运动量很少,如果在8小时外不加强对身体素质的培养,势必会造成体能下降,由此极易引起各种生理心理疾病。因此,工作之余,应适当做些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健身等。增强躯体的耐受力和应激能力。

3.利用写日记来进行对工作、生活中不如意之处的“宣泄疗法”。

许多问题,我们因各种原因不能向人倾吐,但如果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就可以每天通过文字的形式发泄自己的不满,通过合理的解压,可以重新唤醒对生活的热情。

4.注意合理饮食。

平时应注意多吃新鲜水果、豆制品、鱼、蛋、奶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食品,这样既能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身体和心理益处多多。

不发飙也不是病猫——路怒症

胡乱变线、强行超车、闯黄灯、骂粗口……不少司机在面对糟糕的交通状况时都曾经有过上述的表现,对此,有专家称之为“路怒症”。其实在平时,除司机师傅外,我们乘坐公共交通的人们,遇有堵车,或地铁堵人时的情绪也会发生类似的反应。比如前一段时间北京地铁里面因争座位而大打出手的老大爷和小青年,也是路怒症的一种。尽管我没有和路人发生真正的口角或争斗,在面对堵与赶之间,也免不了会有类似的情绪出现。我也很断然地相信你也有路怒症,尽管你没有爆发出来。

路面上的车越来越多,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就难免。而这个时候,开车的人们能够保持心平气和的似乎也不多,稍有不慎便有可能言语相向,甚至动手。当然,堵车至堵心的行为虽然不当,还算事出有因。在路上还有那么一群人,开车无章法,蛮横无理,还随时想要欺负其他的司机,这样的行为就有点病态了。

不管在哪里生的气,放到路面上来发泄怎么说都是不合适的。你说呢?

自我诊断:你是“路怒症”吗?

1.即使完全没有必要赶时间,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时间,规定自己在多少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2.喜欢在马路上和其他人竞争,超过对方就高兴,被对方超过就懊恼。

3.如果旁边的汽车打方向灯想变换车道,本能反应是加速跟上去,不让他超车。

4.看到别的人错误或不守规矩的动作,尽管一点都没妨碍自己,但嫌恶的情绪仍会油然而生。

5.觉得别人侮辱了自己,会产生报复心态,并很难克制住这种心态。

案例分享:

33岁的赵锋在某单位财务部门工作,同事都觉得他脾气非常好,做事很有条理。然而,今年8月份,他买了一辆轿车每天开车上下班。但一次同事吴瑞丽搭他的顺风车回家,刚坐上车不久,小赵在避让一个横穿马路的行人后随口骂了一句脏话,因为在一起工作了好几年,吴大姐感觉小赵骂人让她很吃惊,在吴大姐的印象中,她根本没听小赵说过一句脏话。吴大姐跟小赵说了自己的看法,小赵不好意思地说:“遇到堵车、超车,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我就来气,就会不由自主地骂人,我也纳闷我怎么这样呢,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控制住。”

前段时间,赵锋去接孩子放学,因为着急回家顺口骂了几句脏话让女儿听见了,没想到女儿跟他说,再骂人就不坐你的车了,赵锋也表示:“自己不知道哪来的脾气,但因为堵车就在女儿面前骂人,也觉得自己做得太不对了,可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

案例如是说:“人堵心不堵,洗身时别忘洗心。”

其实人的情绪就像是袜子,需要天天换洗来保持。你只有不断地清理自己内在的负面情绪,才能腾出地方来给好情绪。如果你平时忽视了给自己内心洗个澡,就很容易出现路怒症的症状。别忘了给它一些空间和时间来得到释放,才能保持天天好心情。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有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我们内心的价值经常和外界的价值混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让外界干扰了你内心的安宁。

心理咨询师建议:

重庆仁格心理咨询所心理专家赵庆说,“路怒症”,顾名思义就是带着愤怒去开车,指机动车驾驶人员或用粗鄙的手势、或言语侮辱、或故意用威胁安全的方式驾驶车辆。事实是这样但不完全,也有行人的路怒症,刚才我们也提到了。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北京健康保障协会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八成受调查的“开车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交通心理烦躁症”的侵袭,对上班、出行出现害人怕、厌恶和逆反情绪,并且有“开赌气车”的经历。

“其实这些都是路怒。”赵庆分析,“路怒”更多是一种“迁怒”,是将个人郁积在心的怨气或其他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路上的拥堵和磕碰只是导火索。“如今,不少城市人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如易疲劳,易焦虑,缺乏耐心和容忍力等。在这种身心状态下,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很容易爆发马路上的争执和愤怒。”

浮生偷得半日闲——压力上瘾症

现代社会,人人都要应对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尤其是一些单身贵族或是一些家庭亲和力较弱的职业人,他们往往在工作上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弥补他们在家庭生活上的缺憾,一旦停下了日常周而复始的工作,对于突然打破已经习惯了的忙碌节奏和压力惯性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就会感觉不习惯,甚至产生失落感。心理专家称这些被埋没于重重任务之中不能自拔的症状为“压力上瘾症”。

压力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是源于压力的“魅力”。具体来说,压力之下,你尽可以对着别人发牢骚,而且这种感觉相当好。人们都渴望“被需要”的感觉,女性尤其如此。

为了让自己的存在更加重要,人们总是把日程填得满满的,并乐此不疲地筹划着下一个行动计划。反之,“压力上瘾”族如果放松下来,就会有一种罪恶感。即使找不到压力的理由,他们也会没事找事,把小事夸大,使之升级到“高度紧张”的状态,给自己制造一点压力。否则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自我价值没有充分得以实现。

他们都以为自己做得越多,就越成功、越有价值。其实没有人能够在压力之下活得幸福愉快,长期生活于压力之下,感情和身心健康必然会付出代价。

自我诊断:你是“压力上瘾症”吗?

1.每天都像上紧发条的时钟一样转个不停?

2.生活像在赛跑?

3.停止工作会觉得无所适从?

4.总在报名参加各种名目的学习班?

5.无所事事时会觉得有罪恶感吗?

6.一旦丈夫(妻子)提议去旅行,总会说“明年再说吧”?

7.工作起来很不开心,可不工作更不开心?

8.是不是总感觉自己身处竞技场,人生像一场总也赛不完的赛事?

9.压力太大了,让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紧张不安?

10.是不是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好感,讨厌工作、讨厌朋友、讨厌自己?

案例分享:

网友“叮当的百宝袋”在某网发帖:

不知道是不是天生劳碌命。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觉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可是最近突然闲下来了,很不习惯。只要没事做就全身不自在,看到别人都在埋头苦干,我觉得很失落,在公司找不到一点存在感。抱怨工作忙,压力大,可闲下来又不知所措,于是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事情做。

周小姐作为一名大龄的单身女青年,周末时间要么宅着,要么在加班中度过。年底前,公司忙着年终核算,周小姐连续几周周末无休。

“各种数据一大堆,光是整理资料就让人头大。”当一堆堆资料整理好,周小姐产生了一种“被需要感”。“累归累,还是很有成就感,付出的努力化成了看得见的成果。”

不加班的时候,周小姐多数时间宅在家里,上网、看剧、看小说。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催婚也令她烦不胜烦。“亲戚安排了相亲,如果周末不加班很可能被他们逼着去见面。”每当这个时候,周小姐恨不得有一堆工作压在自己头上才好。工作已成为她转移相亲压力的最佳借口。“每次我妈打电话催婚,我就说在单位加班,有活儿要赶,把她没说完的话堵回去。”

工作不忙的时候,周小姐甚感无聊,她会自我加压,让自己处于没完没了的事务中。报名游泳班、瑜伽班,下班后也不让自己闲下来。“虽然说让自己‘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有点矫情,事实上,即使是瞎忙也比闲下来让人有安全感。”

案例如是说:“浮生偷得半日闲”

其实人生好比是一幅山水画,要懂得画的意境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如果你不允许自己平时有半刻空闲,就像是一幅山水画画满篇,根本没有妙趣可言。压力上瘾不是外部东西,而是源自人们的内心,解脱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想法。你会发现自己仿佛会置身于另一番天地之间,有想象,有画卷,有无限遐思。

心理咨询师建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艳丽称,现在都市白领、单位领导、业务骨干等往往承担着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一些工作在外的单身人士或家庭观念较弱的职业人,往往在工作上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一旦突然停下了习惯的忙碌节奏和压力惯性,就会不知所措。

建议人们在工作中要循序渐进放松和解压,不要突然放松,比如100米跑如果突然停下来,身心也会受不了。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平时一定要把工作与生活分开,适当地发展自己的爱好,重视身心健康。

财富不等于幸福,职场人不要把事业、财富当成成功与否的标准,不要与身边人盲目攀比财富。应对幸福进行健康定义,快乐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应关注现实需求,由近及远,逐步实现人生目标。

无所不知等于一无所知——信息焦虑症

社会发展得太快!这速度已经要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有一个网络视频说,《纽约时报》一周刊登的信息量,要超过中世纪一个人一生接受到的信息。那现在呢?互联网上一天的信息量,足以超过《纽约时报》一年的信息。

人的大脑就这么大,能不崩溃吗?前现代的特征是匮乏,人们都在争抢有限的资源;后现代的特征是过剩,人们都在玩命地挑选最有用的资源,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被各种商业策划忽悠的傻帽儿。

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其中之一就是总会害怕在拒绝信息的同时,也拒绝了信息背后潜在的线索和机会,因此沉迷于信息的海洋,乐此不疲。但是当你发现你不由自主地浏览各种信息,出现上述一种或几种症状的时候,你就有可能患上了信息焦虑症。

电视、电话、电脑、电子邮件、手机、互联网、MSN、QQ等各种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和传播手段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其中一些信息忽然在身边消失,心里开始觉得焦躁、恐慌,甚至身体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这些现象都称为信息焦虑症。

当外界信息输入大脑,人体大脑就有高级中枢去综合、分析和判断,并进行一番信息加工。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后,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载力,由此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所以,这种因工作信息接触过多引起症状的情况被一些人称为“信息焦虑症”。

自我诊断:你是信息焦虑症吗?

1.一个小时要检查五遍以上手机,哪怕去深山老林度假也一样。当发现没有人来电或来短信时,有很深的失落感。

2.每天登录无数遍电子邮箱,反复检查邮件。

3.当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网时,整个人极度焦虑难受,恨不得变成超人,飞到外太空去接受网络的超强吸引。

4.总是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一些新近流行的事情。当别人问到某个信息自己不知道时,情绪一下子就跌到谷底。

案例分享:

“信息焦虑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它因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量激增而起。30岁的小胡工作压力很大,但他仍然坚持到辽大旁听法律课,准备参加司法考试。“累是累,但社会压力大太了,多学知识才可能多些机会。等考完这个,我还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整天处于紧张状态的小胡就这样强迫自己不停地学习。

后来小胡因为知识焦虑引起惊恐发作,突然撕掉了所有的书。像小胡这样工作以后还继续考研、考证的大有人在。知识越来越重要,社会环境不断地刺激人们去吸收各种知识。如果这种学习不情愿,又强迫自己去做,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案例如是说:无所不知等于一无所知

一心只想当赢家的人似乎已经输了,而且这种人有一个重要特点,他怕输或输不起。怕什么来什么也是墨菲定律里的不二法则。信息年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欲望的填充玩具,我们任由它在我们的身体里肆无忌惮地活动,最终只能是一场无法到达终点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演员,不同的版本,相同的被信息焦虑症困扰。焦虑是一种问题发生之后的感觉,但大多数会选择把感觉拿掉而非问题拿掉。

心理咨询师建议:

首先是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选择性”地接收与自身有关的信息,是每个人都该有的能力,否则信息焦虑症就会缠着你,让你成天喘不过气来。可以尝试强迫自己偶尔关机,打破这种制约。

其次是每天让自己有一小段信息空白的时间,好好沉静一下,或者发呆,或者沉淀一下杂乱的思路;而且每周也该有数小时的空白时间让大脑不去工作,每月、每年都该休个假。“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就是最高的原则,身心是需要定期保养的。

最后,治疗信息焦虑症的方法是不要有与人比较的心态。每个人的经历、专长不同,别人懂的你不一定熟悉,你熟悉的别人不一定懂,终日只想与别人比较,只会累死自己。无论个人对信息的掌握多么全面,遗漏总是难免的。况且很多时候,信息也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因此,平时感到很累的人应适当放慢生活节奏,不必整天想着信息的事情。

人生何必匆匆——人生匆忙症

当我们的内心充斥着“时间就是金钱”的座右铭时,别忘了还有“时间就是死亡”,顾此失彼的人们,此时“人生匆忙”后面就要加一个“症”字。你是人生匆忙症吗?

据称,患上“人生匆忙症”的都市人总是想要赶紧把每件事情做完、做好,尽力压缩时间以期望达成目标,但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遇上交通堵塞时他们会变得勃然大怒;遇上写字楼电梯爆满挤不上去,心情顿时变得很糟糕;在等待结账时会感到不耐烦……

近年来,“人生匆忙症”的患者群体一再由白领阶层向普通群体蔓延。成天忙忙碌碌的你却劳无所获,越忙越烦乱,越忙越迷茫,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种,在经济进入加速度发展的今天,忙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这也是获取优厚物质条件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二种,从生理分析,源自生存和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会使人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当整个神经系统处于应急状态,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情绪失控等不良后果。

第三种,如果一个人人缘不好,内心就会缺乏安全感,觉得凡事只有靠自己,这会让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紧迫感,潜意识里强迫自己变得“忙碌”起来。此外,从众心理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当事人并不是真的那么忙碌,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忙,如果自己太“闲”,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

都市白领或者上班族们每天被大量的工作所包围,内心无所归依,时间一长,这种匆忙的状态被认为是一种心灵的彼岸,可以让自己无助的心靠岸,找到一种安全感。好像只有自己在忙着,心里才会充实,自己的前程就是光明的,“钱途”就是锃亮的,“钱景”就是美好的。否则,就是孤独的,倒霉的,不走运的。

自我诊断:你是“人生匆忙症”吗?

1.走在路上时,你的脚步会不自觉加快,但却不知道自己在赶什么。

2.开车时,你会不知不觉地加速,却不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睡着前,仍想着明天第一件事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不知不觉中,天就亮了。

4.每次接电话都急于发表意见,越来越没有耐心听完对方想说的话。

5.看书、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就烦躁,静不下心来。

案例分享:

现在深圳一家公司任业务部经理的王悦就不例外,工作几年来,随着职位的升迁,工资待遇一路水涨船高。但是近年来,他感到自己越来越“不对劲”:开会时,倘若哪个下属迟到几秒钟,他就会忍不住大发雷霆;向老板提交的工作计划若不能马上得到答复,他也会觉得狂躁不安,做什么都静不下心;到超市买东西,因为收银机故障,需要多等2分钟,他恶狠狠地将东西扔到地上就走了;开车上班,明明时间还很充裕,却不由自主地一路加速,终因闯红灯而被罚款;每天都要经过的一段路,竟觉得十分陌生,全然注意不到路上变换的风景……让王悦感到惶恐的是,自己每天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可是匆匆忙忙折腾一天后,却发现没什么收获,而自己的心情却变得越来越糟糕。

案例如是说:“我们走得太快了,别忘了等等落在后面的我们的灵魂”

现在都市人说得最多的词恐怕就是“忙”吧,他们的生活像是停不下来的陀螺。然而,当大家都在责备和埋怨这个城市乃至这个社会为什么让我们这么忙时,其实城市是无辜的社会也没有罪,正如当我们捏着鼻子指责臭袜子的时候,其实新变丑,那是因为你的脚。世界从来都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社会节奏快你我他(她)都有责任,不能简单地说快慢谁利谁弊,但是当我们在忙工作忙生活的时候,如果抽出一点点时间来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忙并快乐着,谁说不是幸福呢?

心理咨询师建议:

心理咨询专家、朱美云心理咨询所所长朱美云表示,有“人生匆忙症”症状的都市人群多为上班一族。原因是:一是在竞争压力下,大脑处于亢奋状态;二是缺乏安全感,觉得凡事只有靠自己,强迫自己“忙碌”起来。此外,如果别人很忙、自己太闲,也会不安。“人生匆忙症在心理学上与之相近的是强迫症。”朱美云称,都市白领们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也不小,加上城市堵车等环境恶化,表现出“人生匆忙症”症状很正常,不用慌张。她建议白领们确立自己的远近期人生或者工作目标,并分解成每一周或者每一天的计划,同时对生理、心理及生活节奏进行调整。

心理咨询师房山海表示:“忙”字怎么写?心亡也!日可亡,夜可亡,心不可亡!精神上的这根弦不能绷得太紧,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慢是一种心境,平和优雅;慢是一种态度,从容淡定;慢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接近生命本质。为了健康,建议大家放慢脚步,享受生活。

结束语

人类不能死在自己手上

个人内心都像月球一样有着不肯示人的黑暗。不论年纪,不分种族,谁都逃不出历史选择的车轮。21世纪人类最大的难题之一是,如何给地球和人类心灵贴上疗效绝佳的创可贴,同时又不显得满目疮痍和狼狈相。

如果以前人们最担忧的是具有毁灭性的战争,那现在应该是恰恰相反,人们都害怕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结束心灵的战争。

如果有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每个人的心理疾病,我想每个人都会暴露出多多少少的一点小强迫。这个世界概括起来有三种人,病人、正在治病的人和久治不愈的人。原因是以前的人总认为世界的中心在别的地方,现在的人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如果你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就会因你是中心而开始了自我折磨。奉劝还是把中心还给世界,好让自己内心拥有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