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态度决定沟通,别让情绪阻碍了沟通
有效的沟通需要双方有良好的情绪和沟通氛围。一个满脸怒气的人与人沟通的效果,自然与心平气和的人与人沟通的效果不一样,而心态不好的人也很难和有较好的心理状态的人说到一起。态度决定沟通的成败。要想与人实现高效沟通,先要端正你的态度,调整你的情绪,稳定你的心态。在良好的情绪下交流,沟通当然会称心如意。
阳光心态,让沟通更顺畅
当我们无法获得众人的认同而陷入低潮时,就会想尽办法逃离。或许有人会觉得掩藏、矫饰自己,刻意表现圆滑、美好的一面,是与人相处的最佳模式。但这些人却经常在空闲时觉得烦躁、不耐烦与疲倦,或者不想出门、不想看到朋友,甚至于是不愿意面对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即使你再怎么在乎别人,费尽心思改变自己来讨好别人,还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有时候,我们不愿意跟“大家”一样,并不全都是自己的问题,只能说是我们真的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罢了。如果不愿意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硬是要跟大家一样,去扮演着与内心并不契合的角色,我们怎么可能会晓得该如何珍惜、疼爱自己。
当我们觉得累了、倦了,对生活感到不满与抱怨,未必是我们又在胡思乱想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无法满足心中真切的渴望所致。在这个时候,若是肯静下心来自我聆听,或许就会听见内心的某种声音。我们真该停下脚步仔细地想一想!
如果跟别人相处的“最佳模式”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我们又要如何跟自己相处呢?我们与人相处时,所盼望的真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不得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别人的过度期待,还是自己过于恐惧别人的眼光?如果真要改变这样的生活,或者说是要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会得到或是失去些什么?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的自己,别人要如何来爱这戴着面具的自己呢?
我们得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否则总是恐惧于别人的眼光,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会穷于应付而戴上本不愿意戴的“面具”!这样一来,任谁也不会晓得该如何来爱自己!
所以,沟通并不一定是让别人认同自己的意愿,也没有必要让自己违心地附和别人。合得来的人、合不来的人都可以多沟通、多交流。无论是谁,都是从觉得与对方合不来的一瞬间开始,进而不知不觉回避与对方交往的,这样一来,彼此之间的关系永远也得不到好转。其实,越是觉得与对方合不来,就越需要增加与对方交流沟通的次数,越需要主动了解对方。这样做是为了增进彼此了解。
掌握了对方的性格与个性,才能消除误会和偏见,进而才会相互信任和理解,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
有些人不善于表达情感,属于情感内藏型。通过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对其有诸多误解,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很可能因而得以好转。
也有些人不能很好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相反却总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这样的人即使勉强说一些赞扬别人的话,也很可能会引起别人的不高兴。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那你一定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视点。
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对的。随着着眼点的不同,缺点可以变成优点。一开始就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在与对方的交往中自然会看到对方的优点。可是,自己觉得有些不好应付的人,就容易看到他的缺点。这都是受到自己看法和观点的影响。如果能冷静地看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也可以看成是优点,那么就会加深彼此的印象和情感,这也是良好交际的开端。
有效沟通的艺术
要与人沟通,首先要摆正心态。拥有阳光心态的人总能给人一种舒服感,人们也觉得和他们沟通起来更轻松和快乐。
因此,应主动与别人多接触、多沟通、多体察别人,学会适应别人的优点和不足。这是有效沟通的最大秘诀。
控制情绪,沟通不伤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在人多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之间由于无意碰撞而引起争吵,双方闹得脸红脖子粗;学校里同学之间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不小心碰落了别人的铅笔盒之类而出言不逊,大动肝火,怒气冲冲;邻里之间为了一些小纠纷而各不相让,争吵辱骂,没完没了。这些都是无原则的冲突,不必要的感情冲动,毫无意义的生气动怒,是无益之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哪怕他平时面似莲花,一旦怒而变青变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种变化。人逢不如意事,最容易勃然变色。年少气盛,一言不合便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脾气暴躁。有一位老者,已到古稀之年,并且半身瘫痪,每天早晨必阅报纸,戴上老花镜,打开报纸,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响,吹胡子瞪眼,破口大骂。报上的记载,他看不顺眼,不看不行,看了怄气。这时候大家躲他躲得远远的,谁也不愿招惹他。过一阵后,他的怒气也就消了。
盛怒之下,体内细胞不知道要损伤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是不利于健康的。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过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燕丹子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其实这里所形容的“神勇”是从修炼中得来的。若天生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高了。
既为芸芸众生,谁能天生有这样的天赋呢?所以,一般人还是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为别人所犯下错误生气,无疑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想一想,这是多么划不来啊!为突然而至的情绪生气,发了一场熊熊的无名火,想一想,这对别人来说,又是多么的不公平!
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那么至少要懂得控制自己的嘴巴。生气时,请不要随便开口,人在这时吐出来的话,往往都不会是“象牙”。
人与人之间难免为了工作发生矛盾和争吵,产生怨气或怒气。经常情绪焦虑的人伤人又伤己,不仅影响人际关系,也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为了有一个良好而温馨的沟通环境,控制情绪、化解怒气是有必要的。下面是一些化解怒气的小方法。
1.意念控制法
在发火时,心中默念:别生气,别跟他一般见识,有什么天大的事要发这么大的火呢?这样做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2.回避矛盾法
如果与同事刚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大家都在气头上,容易引起进一步的争吵,最好暂时回避他,这样可以做到眼不见、心不烦,怒气自消。
3.转移思想法
人在生气时,如果始终想着生气的事情,会越想越生气,越想越难过。相反,如果通过其他途径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思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逗孩子玩、去商场购物,就可以转移大脑的兴奋点,让怒气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4.自我超脱法
自己提出的工作方案,可能会遭到半数以上的人的反对,包括上司和同事。也许是对你期望值太高,也许是认为你工作能力差,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必忧虑和生气。
5.积极沟通法
当争吵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利用午休时间聊聊天,谈谈各自的爱好,或许你会发现你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重大的“阶级”仇恨。大家都是为了工作,不要把工作中的矛盾延续到生活中。
6.提高修养法
平时多做一些提高修养的事,种种花,养养鱼,练练画,学学书法,为人会变得谦和有礼,不容易暴躁和动怒。
有效沟通的艺术
情绪化是不成熟的表现,喜怒皆形于色的人会令人反感,甚至容易被他人操纵。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喜怒哀乐隐藏起来,能够驾驭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做到成熟和理智。
平等对话,沟通可以更轻松
倘若每个人都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人们哪里还会有什么不满的情绪?更别说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代沟了!
有一句话说:“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这句话是要提醒人们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得不得体。然而,一个人太过“尊重”自己,往往会变成“自视过高”,甚至“自私自利”,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重”也许会让别人不能不“重视”你的存在,但是只有当你也以同等的尊重对待别人时,别人才会打从心底里“尊重”你。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轻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读书时,小林曾在美国的一家快餐店打工。刚上班不久,他对工作程序还不熟练,错把一小包糖当作奶精给了一个女客人。
他的这一个小小疏忽,使得这位女客人非常生气。也许是因为她正在减肥,或者是刚失恋,她当着所有客人的面大声对小林咆哮,简直把那包糖当成毒药:“你干什么给我糖?难道还嫌我不够胖?”
那时的小林初来乍到,完全不懂减肥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呆呆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快餐店的女经理闻声而来,沉着冷静地面对这一切,在小林耳边轻轻地说:“如果我是你,我会马上道歉,并且把她要的东西快点给她。”
小林按照经理的吩咐做了,致上最诚挚的歉意。那位客人有了台阶下,数落了几声就放过他了。
闯下这个大祸后,小林忐忑不安地等着经理出来数落他。没想到经理只是过来对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会在下班后把这些东西认认真真熟悉一下,以后就不会再拿错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句“如果我是你”竟然使小林非常感动,好像听到的是一位朋友的意见,而不是上司的命令,他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
后来,小林比较幸运,无论是在学校上课,或在其他地方打工,不管是老师也好,老板也好,他们明明提出了不同意见,明明是在批评小林哪里不好,但他们却很少会直接的责问。他们不会说:“你怎么能这么做?”“你以后不能再这么做!”而是用委婉的口气说:“如果我是你,我大概会……”
这种交谈方式使小林完全不会感到难堪或沮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温暖和几许鼓励。
只是多了那么几个字,一下子就站到了对方的立场。所以,大家站在同一阵线,每个人都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哪里还会有什么不满的情绪?
小林时常想:“真奇怪,怎么我碰到的老外就这么会做人?他们真懂得说话的艺术,可以把话讲到人的心坎里。”后来,他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如此说话,是因为他们打从心底里这么想。
当你真正尊重别人,你说出来的话也会像沾了蜂蜜一样甜,而且你所沾的是天然的蜂蜜。
有一次,小林去一个美国演员家做清洁工。这个演员不是什么大明星,但也是位于金字塔的中上层,当女主人交代完小林所该做的工作,突然对他说:“请问我能够吸烟吗?”
小林吃了一惊,结结巴巴地回答:“你……你是在问我?”
她笑着说:“是啊!我想抽根烟,可以吗?”
“这是你的家呀!怎么抽烟还要经过我的同意?”
“我吸烟会妨碍到你,当然应该要得到你的允许。”她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在小林点头之后,她才拿起烟,把它点燃。
那天,小林发呆了很久,也想了很久。一个人在自己家里抽烟,还要温文儒雅地征求清洁工的同意,真是匪夷所思!更何况这位清洁工还不是本地人,根本不可能会有沽名钓誉的嫌疑。
小林不得不承认,在女主人征询他同意的那一刻,他是相当高兴的。尽管他当时只是一个清洁工,还是可以和人平起平坐,仍然有不被侵害的权利。因为尊重,他并不比任何人矮一截。
还是那句老话:“人必重人而后人重之。”
有效沟通的艺术
想要得到别人的礼遇,先问问你自己付出了多少。你不比任何人矮一截,同样的,也没有任何人比你矮一截。
不怕麻烦,耐得住性子
做事难,做人更难。难就难在:无论多么简单的事,也会被人弄得复杂起来。
单纯一件事,只要肯下工夫,要把它做好并不难,但一扯上人为因素,简单的事也会变复杂。而依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利益的不同,事情的复杂度也会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条绳子打上了千百个结,世上的事多半如此。
公司调整人事时,好的位子人人想要,施压的施压,钻营的钻营,这就像打了千百个结的绳子;商人要争取大生意,几年前就开始打通人脉、收集情报、训练人员,每个步骤都是考验,也都需要解决,这也像打了千百个结的绳子。而要解开这些绳子上的结,要的便是“耐烦”。
事实上,要做好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最需要的是智慧、经验,那么为何在此特别提出“耐烦”两字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固然能做好事,也能解决问题,但若无“耐烦”的本事,则无法做好磨人磨得发狂的事,也无法解决复杂多变、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所以,没有“耐烦”,徒有智慧和经验还不能成就大事。
“耐烦”既和客观环境比耐力,也和竞争对手比耐力,你能“耐烦”,就不会输。若你因不耐烦而半途放弃,那么就先输了。很多在人生竞赛中落后的人都是因为不耐烦,而不是因为智慧不如人!
在工作中,往往有一些琐碎而无价值的事,通常是一些不重要的任务或工作,而且报酬低。它们消磨你的精力和时间,让你不能处理更为重要且当务之急的工作。琐碎无价值的工作可能是将文件归档、清理办公桌抽屉、日常文书工作或者没有紧迫任务时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那种工作。
如果你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每天面对这些琐碎而无价值的事,会不会感到厌烦?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很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会不屑一顾。人生一世,谁都不甘平庸,都想成就一番大业,不虚此生。可是这世界上能干事的人不少,成大业的确实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主客观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会背景,有千载难逢的机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养等。但“耐不得烦”却是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重要因素。
“要能耐得住烦”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为眼前的得失而影响大目标、大事业。“耐烦”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因小失大。能“耐”一次“烦”,便能“耐”两次“烦”,这种本事一变成习惯,将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
至于如何培养“耐烦”的本事,并无捷径,也没有速成班,更没有补习班可以教,这是个人意志的问题。换句话说,你只要在碰到“很烦”的事时,告诉自己——要耐烦!然后仔细地、耐心地、不动声色地分析该如何做这些事,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慢慢地,你便有了“耐烦”的本事。
有效沟通的艺术
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耐烦的精神,沟通也是如此。没等对方说完话就不耐烦地躲开了,不给别人一个解释和说话的机会就让对方闭嘴,这种不耐烦的情绪会把沟通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