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友好介绍,称谓得体
1.介绍彼此相识的方法
在社交场合中,介绍与被介绍是很重要的一环。通过介绍,新的友谊得以形成,新的同事得以相识,彼此间的志趣得以了解,业务上的接触也从此开始了。
当别人替你介绍或你替别人介绍的时候,请记住下面这些简单的礼节,即可无往而不利。
(1)介绍的原则
假如有三个人在一起,其中两个人已经互相认识,而第三者却跟其中一个人不认识,那么另一个人就有义务担当介绍人,把第三者介绍给这个人认识(或把这个人介绍给第三者认识)。当你招待不止一个客人的时候,如客人中有互不认识的,做主人的也要负起介绍的责任,使这些彼此不认识的人成为朋友。
通常,是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即在介绍过程中,小姐的名字应先提,然后再提男士的名字。如:“李小姐,我来为你介绍一位朋友,这是陈先生。”
有时亦有例外。如果你要介绍一男一女认识,而男的年纪比女方大很多时,则应该将她介绍给这位男士,以示尊敬长者之意。如:“张先生,让我介绍我的外甥女给你认识。”
在同性别的两人中,年轻的应被介绍给年纪大的,亦是表示尊敬长者之意。未结婚的通常被介绍给已结婚的,除非未结婚的男士(或女子)年纪比已结婚的大很多。
在年纪相差不远的男土中,并不计较谁被介绍给谁,但当某人在社会上是德高望重、或是有名望有地位时,别的人自当被介绍给他。总而言之,在介绍过程中,先提某人的名字乃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归纳上面的原则,是年轻的或后辈的被介绍给年长的或前辈的,男的被介绍给女的,但是丈夫介绍妻子给别人则属例外。介绍时,最好把对方的服务机关或就读学校顺便说出。至于旧式中国人介绍双方籍贯的办法,对长一辈的还是可以采用。介绍人如果能找出双方的某些共同点更好,比如某甲是位作家,某乙是位出版商,则应该把这点有关联的关系说出来,这样会使双方谈话更顺利。
(2)介绍自己家人的方法
介绍自己的家人给客人认识,不应在家人的姓名后面加上“先生”、“太太”或“小姐”等称呼。但是,女儿如果已经结了婚,就应加“太太”两字,例如:“我的女儿张太太”,以免对方误会她还是个“闺女”。介绍的时候,丈夫应称外子,但是直接称“丈夫”或含蓄点称“先生”也可以,儿子或女儿应称小儿或小女,兄弟与姐妹应称家兄或家姐、舍弟或舍妹,然后,再加上他们的名字。如果是介绍自己的丈夫,则姓和名要都加上。例如: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女儿时,应说:“这是小女秀芳”如女儿已经结了婚,就如前面所说的“我的女儿张太太!”(这时可不必称“小女”了)。介绍自己的丈夫,应该说:“李太太,让我介绍我的丈夫张英才吧!”或“这是外子英才。”向父母介绍自己的朋友,可说:“爸爸(或妈妈),这是我的朋友何治平先生(或何先生)。”
(3)在集会上的介绍方法
在宴会、舞会,或普通集会上,来宾较多,这时不必逐一介绍,主人只需介绍坐在自己旁边的客人互相认识就可以,其余的应自动和邻座聊天,不应等主人过来介绍。
在家庭式的集会上,可适当的向一些人介绍后到的客人,例如在家庭宴会上,对与自己同桌的人介绍后到的客人:“这位是李先生、王小姐、张太太……”
2.向他人做自我介绍的技巧
初次见面,得体地介绍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有人洒脱自然,有人拘束呆板。对求职者来说,自我介绍有可能是成败的关键,因此要做到:
(1)从容不迫
微笑、握手、友善、谦和,用眼睛联络,不可总盯着面试者的某一局部,不要缩手缩脚,也不要做作;要自然、大方、机敏。面试者希望听听你讲话,所以不要只是答“是”或“不是”。声调不要过高或过低,过高显得浮躁,过低显得怯懦,应以面试者听清为原则。
(2)放松情绪
在面谈或面试时,多数人有难以控制的害怕心理,因为你求职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试者的好恶爱憎。求职者总是尽可能扮演面试者需要的角色,不要因为芝麻大的事和一时的缺点给面试者留下不良印象。总不相信凭自己的智慧、魅力、经验、敏锐的思考能力或者充分的准备就能得胜。因而在面试中,造成心理紧张和负担,连连失误铸成大错。怎样做个自信、成熟的应聘者?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放松自己!”这一点无比正确。
(3)克服羞怯
从人的心理看,初次相见,彼此都有一种要了解对方的愿望和渴望得到对方尊重的心理。因此在求职时,准确、简要地自我介绍,使对方的愿望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尊重。通过介绍,双方就可以赤诚相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当然也不要过分地夸张热诚和大力握手。
(4)注意繁简
自我介绍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一种手段,由于交际的目的、要求不同,自我介绍繁简程度亦应有所区别。求职自我介绍时,先讲清姓名、身份、目的要求,再介绍自己的学历、经历、资历、性格、专长、经验、能力、兴趣等等,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有时还得讲些具体事例。什么情况下做简单介绍,什么情况下做详细的介绍,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5)把握时间
介绍自己的情况往往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即使客观上无时间要求,介绍者自己也要有个时间观念,不要使时间拖得过长,让别人感到你是在借机表现自己,以致引起反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要告诉招聘者的内容说完,就要求先对自己要讲的内容作周密的考虑,对语言逻辑乃至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简洁明了,防止面面俱到。
在自我评价时,不要过高,也不能过低,关键在于掌握分寸,怎样掌握好分寸呢?
一要自识。俗话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知人易,知己难。要对自己做出准确的评价,就要有自知之明。
二要自谦。谦虚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在做自我评价时,应适当地留有余地,一般不宜用表示极端的词句自我赞美。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说:“夸奖的话,出于自己的口中,那是多么乏味!”
三要自嘲。嘲是嘲讽、戏谑,本来是一种贬斥人的行为,自嘲就不同了。自我嘲讽,自我戏谑,是于自贬中包含着自解、自慰。自我介绍中用自嘲更能于诙谐幽默的自我揶揄之中露出一点自信和自得之意,既能增强言语风趣,又不流于自夸。
在自我介绍时,如果希望认识某一个人,则应主动,不能等待对方注意自己,如果对方是一个以前曾经与你打过交道的人而并未记起你的姓名时,你也不要做出提醒式的询问,最好的方法是直截了当地再自我介绍一次。
实事求是是自我介绍的基本要求,但只有注意语言技巧,才能锦上添花,收到更好的效果。
3.介绍他人的技巧
在交际活动中,介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人说“介绍是一切社交活动的开始。”这种说法是颇有见地的。因为人与人之间,都要从不认识到认识,尔后方能进行交际;就连婴儿认识父母,也少不了反复的介绍或自我介绍。可见,掌握一些必要的介绍用语,往往能使交际活动一开始就出现一种礼貌、和谐的气氛,有助于达到交际的目的。
介绍的对象,一般有三种:人、事、物。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人与人之间的介绍活动与技巧。在这个范围内,可以把介绍分为“自我介绍”和“居间介绍”。
自我介绍是一个人的“亮相”,人们的评价就从此时开始。因此,要谨慎选择介绍用语,给人一个最佳的“第一印象”。
自我介绍的内容,通常包括本人姓名、年龄、籍贯、学历、简历、特长、兴趣等。至于是否要“和盘托出”,你可根据交际的目的、场合、时限和对方的需要等做出恰当的判断,尽量使介绍能满足对方的期待。介绍用语一般要求重点突出、简洁明确、得体有礼。
比如,当你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你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有分寸地用好表达歉意的语言(“恕我冒昧”、“打扰您了”等),适当表示渴望结识对方的愿望与原因。而当对方同意之后,自我介绍者还要用一定的应答语,来表达自己的高兴与感谢。如“久仰大名,认识您非常荣幸”或“认识您太高兴了”等。
有时,自我介绍的对象是一个集体。这种情况下,如果可能,自我介绍不但要注意到大家期望了解你的程度,也要尽可能使自我介绍同时成为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因此,这时的介绍用语还要富有个性色彩,突出自己的特点,不讲泛泛而谈的空话。
居间介绍,是介绍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使被介绍双方相互认识并建立关系的一种交际活动。这是一种“复合”的交际活动:一方面,被介绍双方以介绍者为中介,开始交往;另一方面,介绍者以介绍为手段,同时与双方交际。因此,介绍者既要做好“媒人”,促成双方关系的建立,又要兼顾自己同双方关系的发展,这就是介绍者选择自己的介绍用语和介绍方式的双重出发点。
作为双方中介的介绍人,介绍时说话必须清楚明确,不要含糊其词,拖泥带水。举一个例子:如向人介绍“胡先生”时,最好补上一句“古月胡”;介绍“吴先生”时,紧跟着补上一句“口天吴”。这样就会使人听来更明确,避免误会。其实介绍人在介绍时,如果知道被介绍者及对方朋友有一定职位时,最好介绍时连同单位、职位一起简单介绍,如“××××公司黄经理”或“××××单位陈先生”之类,这样,可使双方加深印象,易于记忆,又使别人知道介绍者的身份,这是双方都会欢迎的。如果有一些人不喜欢别人知道他的工作住所,而事先又已经关照,那就要尊重他的愿望了。
在居间介绍时,要避免把某一个朋友过分颂扬。一般来说,比较谦虚的人,尽管在熟悉的朋友面前也是不喜欢自夸的,更何况是新朋友。如果你不问情况,替他人大肆吹嘘,会使他不好意思。同时这样会使他人对你产生替人“吹牛拍马”的感觉,这容易使人引起反感,造成尴尬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介绍异性朋友时,尤其值得注意。
在居间介绍时,还要注意到介绍顺序的问题。在国际礼仪中,自古以来介绍顺序原则上是这样的:
①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
②先把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
③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
④先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⑤先把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
这几个原则,在交际中实际上常会因遇到交叉两难的情况而需灵活掌握,但仍可帮助介绍者根据以下不同情况组织好自己的介绍用语。
向尊长介绍他人时,目光注视他人,微笑着说:“××长,请允许我向您介绍,这位是……”,或“尊敬的××先生,我非常荣幸地向您介绍,这位就是……”,然后,转对另一方,同样含笑地说“×校长”,或“这位便是您一直希望见到的××先生”。
向同龄人介绍他人最好能从热情的招呼开始。“请让我向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中学×年级学生”,再转对另一方说:“这位是××中学×年级的×××,也是文艺爱好者”。
有时,大家互相比较亲密或随便,这种情况下,介绍人只要简单地说“×××,你认识×××吗?”或“张英——王华”就可以了。这属于介绍的亲昵方式或简单方式,有时更容易沟通大家的感情。
把一个人介绍给一群人时,一般应先介绍这个人的姓名、职业、特点等,然后按顺序介绍人群中各人的名字。
另外,自我介绍和居间介绍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介绍时应大方,自信;
②要音量适中,口齿清晰,语速不可太快;
③不要以做怪相来掩饰慌乱。
接下来谈谈如何介绍事或物。第一,介绍一般也从打招呼开始,如“敬爱的老师和家长,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二,条理要清晰,中心宜突出;第三,注意口齿、音量、语调、语速;第四,仪态大方,举止自然,适当地以姿势助说话;第五,结束时可对所介绍的内容略作小结,并向大家听完介绍表示谢意。
4.彼此相识时握手寒暄
当介绍人把不认识的双方介绍完毕以后,如果双方都是男子的话,某一方或双方都是坐着,那么就要站起来,趋前互相握手,通常被介绍者应该先趋前主动伸出手来,握手时,必须要正视对方的脸和眼睛,并面带微笑才对,握手不要太用力,否则会给别人粗鲁的感觉。
握手的时候,也不应只用两三只手指轻轻一握敷衍了事。正确的握法,是五指齐用,稍微一握,时间大约两三秒钟为宜。有些人握住别人的手,紧紧不放,只顾热情地说话,尤其在路上,是很令人讨厌的。假如你的手来不及擦干或弄脏了,千万不能热情过度,趋前一握。这时可以含笑解释没有伸出手来的原因。
在和初相识的友人握手时,可以不必开口,但须记住对方的姓名和面貌,假如当时人数很多,来不及一一记清,那就先记住对方的姓。假如你想在握手时用言语表示一下,可轻声地说:“我十分高兴认识你”,或简单地说“久仰”亦可。
戴手套的男士,在握手时,须将右手手套脱下(女士可以不脱),如果时间太匆忙,或在街上偶遇,来不及将右手手套脱下,也可以不脱,但不要忘记说一声对不起。戴帽的男士,彼此在户外遇到互相介绍时,除非有女士在侧,否则是不需脱下帽子再握手的。
一位男士被介绍给女士认识时,他要等女士伸出手时,才能相应地伸出手去,否则伸出手来没得到相对反应,场面就尴尬了。但身为女士,除非十分不便,否则应该主动地伸出手来表示友好。至于坐着的女士,不管对方是男是女都不需站起来,只要坐着握手就可以了,除非对方是主人或长辈。但对于十七八岁以下的少女来说,对于长辈及年长的人不管是男是女,都要起立趋前握手,并要脱下手套。
介绍过后,假如有名片的话,应迅速地拿出来递给对方。
5.向人介绍自己的爱人
在社交场合或有人来家做客时,把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介绍给初次会面的朋友,是有一定讲究的。
当丈夫把妻子介绍给朋友时,应当首先将对方介绍给妻子,然后再将妻子介绍给朋友。而当妻子介绍丈夫给朋友认识时,无论对方是先生还是女士,都应该首先介绍自己的丈夫。介绍之前,可以征得朋友的同意,应该这样说“王先生,我介绍我的丈夫与你相识好吗?”如果把次序颠倒过来,说成:“王先生,我介绍你和我丈夫见面好吗?”那是不礼貌的。
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有夫妻之间的配合问题。介绍方式做得好,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被介绍一方一定要及时做出反应,不能木然无语或语气冷漠。热情的表示,是对相见者的礼貌和尊重,不然客人会十分尴尬。例如,当妻子介绍完客人和自己的丈夫后,做丈夫的应及时伸出手表示欢迎说:“您好,快请坐。”这样客人会有一种十分愉快的感觉。
有一点应当讲清楚。丈夫被介绍给一位小姐或夫人时,无论女方是站是坐,他都该点头欠身,并等候女士伸出手来,才可以相应伸手。因为,作为初次见面的女士,只要微笑点头,尊称对方一声“×先生”,就算合乎礼貌了,握不握手,是女士的选择自由。
6.称呼他人必须得体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和交往的场合,以及双方的关系来决定,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要靠自己的经验积累。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见了陌生的长者,一定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妇女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就会使别人不高兴。
7.称呼里面有学问
称呼,表示着人与人的关系,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也影响社会的风尚。
(1)称呼注意事项
简单准确。不能把“叔叔”称为“我爸爸的弟弟”,对一个年轻的姑娘不能称“大嫂”,不能说一些“阿姨爱人的爸爸”一类描述对象关系不清的称呼。
要区分不同对象、场合。要准确地分清亲疏远近的关系和对方的年龄、辈份、职务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对不同的对象,选择正确的称呼。如到同学和同事家,对其父母就不能称职务或同志,要称“伯父伯母”或“叔叔阿姨”。恋人、夫妻之间亲昵的称呼,不宜在公开场合、父母和孩子面前出现。
诚于中而形于外。对人称呼亲切、彬彬有礼,是心灵美的体现。不能把称呼看成是单纯交际应酬的手段,为称呼而称呼是不可取的,效果也不会好。至于把尊称作奉承,谦称作献媚,就更不好了。
语言优雅。称呼不仅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友好尊重,同时也反映了称呼者人格上的文明。有些人出言不逊,称呼用词粗鄙,如开口就是“喂”、“老头子”、“卖肉的”等,甚至带有不堪入耳的脏话,这好像是贬低了别人,实际上却抹黑了自己,表现出自己缺乏文明修养。
(2)日常生活中的称呼
称呼有以职务相称的“职务称”;有以姓或姓名加“同志”的“姓名称”;有不知对方职务与姓名的“一般称”,如“同志”;有“职务称”如“售票员同志”;还有“代词称”,如“您”;有更亲切的称呼,如“老叶”、“小关”;至于亲属的称呼也很多,可谓“亲属称”。
在工厂里比较通行的是相互称“师傅”。在学校称“老师”。比较熟悉的可以称“老某”、“小某”。社会上一般互称“同志”。
对于领导同志(除部队外)按照中央精神应称为“某某同志”,而不要称职务。在某种场合为了工作需要,说明某人的身份而称一下职务也是可以的。
对于老年人要称之为“老大爷”、“老奶奶”。对于年纪较大的称之为“大叔”、“大娘”,也可称为“叔叔”、“伯伯”、“阿姨”等。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孩子,可根据年龄称他们为“小同学”、“小同志”、“小朋友”。
对于年纪相仿的人,有些青年人习惯于称“大哥”、“大嫂”、“大姐”。这些称呼也可以。但“哥们”、“姐们”一类称呼就显得不文明了,也不要一味盲目模仿海外称“先生”、“小姐”、“女士”。
对海外同胞,则可根据年龄、性别称为“先生”、“夫人”、“小姐”等,不可滥用“同志”这种称呼。
对解放军应称“同志”,不要用“当兵的”代替。对售货员、售票员不能称为“卖东西的”、“卖票的”,要称“同志”。总之,要根据对象和场合,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称呼。
(3)国际交往中的称呼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希莱克先生”、“议员先生”、“玛丽小姐”、“秘书小姐”、“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总理阁下”、“总理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博士先生”、“马丁博士先生”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也可冠以姓与名。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维尔斯中尉先生”等。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对服务人员一般可称“服务员”,如知道姓名的可单独称名字。但现在有很多国家越来越多地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如“凯特神父”、“传教士先生”、“牧师先生”等。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凡与我国有同志相称的国家,对各种人员均可称同志,有职衔的可加职衔。如“主席同志”;“议长同志”、“大使同志”、“秘书同志”、“上校同志”、“司机同志”、“服务员同志”等,或姓名加同志。
有的国家还有习惯的称呼,如称“公民”等。在日本,对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
8.我国古代表达年龄的称谓
中国人的年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社交礼仪和家庭生活经常遇到。试举例如下:
(1)用人生长变化各时期的身体特征表示
黄童——指幼年时期。
龆龀——指七八岁时期。
壮——指20来岁时期。
二毛——指头花白的中老年交替时期。
垂白——指老年将近。
白叟——指老年时期。
白首一指老年后期。
老苍——指老年后期。
黄发——指老年人高寿。
(2)用人在不同时期的服饰装束特征表示
襁褓——指婴儿时期。
垂髫——指儿童时代。
总角——指10岁左右的儿童。
结发——指20岁左右的人。
及笄——指15岁的女子。
冠岁——指20岁的男子。
(3)用自然界的事物比喻表示
黄口——比喻婴儿。
青春——比喻年轻时代。
素秋——比喻老年时期。
垂暮——比喻晚年来临。
鹤寿——比喻高寿。
(4)根据人生不同时期的身体和精力条件来形容表示
芳年——形容青少年时期。
妙年——形容美妙的青少年时期,又称“妙龄”。
盛年——形容奋发有为的青壮年时期。
(5)用成句或成语作藏头修辞后表示
志学——表示15岁,如“十有五志如学”。
而立——表示30岁,“如三十而立”。
不惑——表示40岁,如“四十而不惑”。
知命——表示50岁,如“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表示60岁,如“六十而耳顺”。
9.亲属间的传统称呼
在我国古代封建宗法社会中,凡是血缘相近的同性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算亲属。其关系和名称如下:
父之父为祖,古代称王父,后来称之为祖父;父之母为祖母,古代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下五世指本位起,下至玄孙。
父之兄为世父,父之弟为叔父。世父和叔父之妻称世母和叔母(后来称为婶)。世父和叔父之子称堂兄(弟)。父之姊妹为姑,后称姑母,其夫称姑父。
父之世父和叔父称世祖父、叔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称世祖母、叔祖母。父之从兄弟称为从祖父。从祖父之妻称从祖母。从祖父之子称为再从兄弟(后称堂叔兄弟)。
兄之妻为嫂,弟之妇为弟妇。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又称侄女。兄弟之孙为从孙。
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为外甥。
父之姊妹之子女称中表,后称为姑表。
母之父、母为外祖父、母,古称外王父、母。外祖父之父母为外曾王父、母。母之兄弟为舅,后称舅父,其妻为舅母,俗称妗子。母之姊妹为从母,后称姨母,简称姨,其夫称姨父。姨之子女亦称中表,后称姨表。母之从兄弟为从舅。母之兄弟姊妹之子统称为从母兄弟、从母姊妹。
妻之父为外舅,后称岳父或岳丈、丈人、泰山,妻之母为外姑,后称岳母、丈母或泰水。妻子之姊妹为姨,后称姨子。妻之兄弟之子又称妻侄。
夫之父为舅,又称嫜,后称公。夫之母为姑,后称婆。夫之兄弟称伯叔,后称大伯、小叔子。夫之妹为小姑子。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母,又称妯娌。
夫之父母为妻之父母之间为婚姻,后来叫亲家。古时指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两婿相谓为两乔,后称为连襟。
10.现代家庭中对长辈的称呼
家族称呼,是表示家属和亲友之间关系的特定的名称。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现代的家庭中对长辈的称呼主要有:
(1)父系长辈
父亲的祖父称曾祖爷或老爷爷,自称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祖母称曾祖母或老奶奶,自称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父亲称祖爷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祖父称祖翁或爷爷,自称孙媳妇。
丈夫的祖母称祖姑或奶奶,自称孙媳妇。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嫂嫂称伯祖母或奶奶,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媳妇称叔祖母或奶奶,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姐夫称祖姑父或姑爷爷,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子。
祖父的妹夫称祖姑夫或姑爷爷,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2)母系长辈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和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和妹夫称姨夫和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3)妻系长辈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11.现代家族中对平辈的称呼
我国现代在家庭中对平辈的称呼主要有:
(1)夫系平辈
哥哥称兄或哥哥,自称弟、弟妹。
嫂嫂称嫂或嫂子,自称弟、弟妹。
弟弟称弟或弟弟,自称兄、嫂。
弟媳称弟妹,自称兄、嫂。
姐姐称姐姐,自称弟、弟妹。
姐夫称姐夫,自称内弟、内弟妹。
妹妹称妹妹,自称兄、嫂。
妹夫称妹丈,自称内兄、内嫂。
伯父、叔父的儿子称堂兄或堂弟。自称堂弟、堂妹、堂兄、堂嫂。
伯父、叔父的女儿称堂姐或堂妹。自称堂弟、堂弟妹、堂兄、堂嫂。
姑、舅、姨的儿子称表兄或表弟。自称表弟、表弟妹、表兄、表嫂。
姑、舅、姨的女儿称表姐或表妹。自称表弟、表弟妹、表兄、表嫂。
(2)妻系平辈
妻子的哥哥称内兄或兄,自称妹夫或弟弟。
妻子的弟弟称内弟或弟弟,自称姐夫或哥哥。
妻子的姐姐称姐姐,自称妹夫。
妻子的妹妹称妹妹,自称姐夫。
妻子的姐夫称襟兄,自称襟弟或弟弟;妻子的妹夫称襟弟,自称襟兄或哥哥。
12.我国民间对家族中亲人的称呼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间习俗差异较大,在称呼上也表现不一。下面介绍民间在家庭中的一些特殊称呼。
曾祖父:曾爷爷、大翁、太公、太爷。
祖父:太爷、公公、王父、阿翁。
祖母:奶奶、王母、大母。
外祖父:姥爷、大父、外公、外翁、外爷、外大父。
外祖母:姥姥、老娘、外婆、好婆、家婆。
父亲:爸爸、爹爹、阿爸、阿爹、爷、大、爹。
母亲:妈妈、妈、阿母、阿娘、阿妈、娘、姆妈。
伯父:伯伯、大伯、大爷、在父、从父。
伯母:大大、伯娘、大妈、大娘、在母。
叔父:叔叔、爷叔、仲叔、季父、从父、阿叔。
叔母:婶母、婶子、婶婶、婶娘、婶、季母。
姑夫:姑父、姑丈。
姑母:姑妈、姑娘、姑姑、姑儿、姑。
姨夫:姨父、姨爹、姨丈。
姨母:姨妈、姨娘、阿姨、姨儿、从母。
舅父:舅舅、娘舅、母舅、阿舅。
舅母:舅娘、舅妈、妗子、妗母。
公公:公爹、阿公、老公公。
婆婆:婆母、阿婆、阿姑、老婆婆。
岳父:岳丈、丈人、阿爸、岳翁。
岳母:岳母娘、丈母娘、外母、外姑。
丈夫:爱人、先生、老公、家主公、夫。
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妻室、家主婆、妻。
哥哥:兄长、阿哥、昆、兄。
弟弟:兄弟、阿弟、仲氏、弟。
姐姐:阿姐、阿姊、女兄、姐、姊。
妹妹:阿妹、妹子、女弟、娣。
嫂子:嫂嫂、阿嫂、大嫂、姆姆、嫂。
姐夫:姐丈、姊丈、姊夫、姊婿。
弟妇:弟妹、可姆、阿婶、婶。
妹夫:妹丈、妹婿。
儿子:子嗣、子、囝、男。
女儿:闺女、闺爱、姑娘、囡、女。
媳妇:儿媳、儿妇、子妇、媳。
女婿:子婿、婿郎、半子、女夫、娇客。
侄子:从子、犹子、阿咸、贤阮。
侄女:从女、犹女。
外甥:外男、外侄、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