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0世纪初法国的装饰艺术
英国是19世纪后期“艺术和手工艺运动”兴起的国家,而持续时间为20世纪最初10年到20年代的“新艺术运动”则最先在法国兴起,由此可以发现英、法两国文化环境与历史传统的差异。法国具有深厚装饰艺术传统,“新艺术运动”便是法国设计家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像日本等国的影响、为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设计运动。1900年巴黎举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已经展示出“新艺术运动”在法国繁荣发展的景象,尤其是家具、室内装饰和陈设,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在新世纪初期,新的设计趋势并没有和工业化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也没有考虑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这些新的趋势倒是更倾向于“纯艺术”、倾向于奢侈的时尚,是为了表现出设计家的个性,并且努力满足富有顾客的一些奇怪癖好。对于机械生产、对于工业化的反感和接受“艺术和手工艺运动”的影响,都可以从法国“新艺术运动”艺术家的设计作品当中看出来。如1901年成立的“装饰艺术家协会”,从1907年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年度展览使装饰艺术呈现在公众面前。1903年成立的“秋季沙龙”也主要是为了促进“纯艺术”的发展,从1906年起,它举办了一系列年度展览,其中包括装饰艺术展览会。法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对于西欧以外的艺术和装饰风格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除了早已风靡巴黎的日本装饰艺术以外,像非洲、中亚地区的艺术风格他们也越来越注意。佳吉列夫率领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的演出进一步推动了喜爱异域风格的潮流。俄罗斯芭蕾舞团1902年来到巴黎演出,对上流社会的服装和装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1910年演出的《一千零一夜》使俄罗斯芭蕾舞团声名大噪。舞剧由列夫·巴克斯特设计布景和服装,大胆的造型,鲜明的色彩,充满了神秘的东方情调,使巴黎的设计家为主倾倒。
19世纪工业大生产蓬勃发展以前,欧洲的装饰艺术主要是手工艺活动,设计者和制作者往往便是同一个人,并没有严格的分工。手工艺人为宫廷贵族服务、为教会服务、为新生的资产阶级服务,当然还有为广大社会下层民众服务的民间艺术。19世纪工业化浪潮在西欧各国兴起,促使一部分原来从事“纯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和手工劳动的艺人向现代社会需要的设计家转变,在“艺术和手工艺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当中便包含这样一些人。从19世纪后期开始,巴黎成为欧洲的艺术中心,也是世界的艺术中心,激荡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潮流和设计潮流。尤其是作为“世界时装之都”的巴黎,20世纪初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时装设计家,他们的艺术给法国和西欧的装饰艺术带来了影响。1912年到1914年(1920年到1925年又继续出刊)在巴黎出版的时装杂志《时尚》拥有一批才华横溢的服装设计师,他们赋予时装充满想像力的表现形式,生动地传达了当时流行品味的特色,其中以巴黎的时装设计大师、引导时尚潮流的保罗·普瓦列最为有名。保罗·普瓦列在1908年、1911年陆续出版了自己的服装设计作品集,1912年,普瓦列在巴黎开办了一所以女儿马蒂娜的名字命名的装饰艺术学校,在这所学校里老师们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设计能力,努力摆脱官方的美术设计学校所谓“正规训练”所造成的禁锢。学生们在纺织品、壁纸、陶瓷、家具设计和壁画中大胆地运用色彩鲜艳的图案,并常常在动物园、植物园和乡村里找到灵感。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第二年普瓦列就说服了“秋季沙龙”,在展览中安排两间展厅展出学生们的素描和设计作品。普瓦列还开办了一家室内装饰商店,出售马蒂娜学校学生各种各样的作品,同时还提供有关饭店、咖啡店、餐厅、办公室和私人住宅装修的咨询服务。虽然这家叫作“马蒂娜工作室”的机构也有过危机,但是这项事业发展得很快,接到了包括美国等好几个国家的定单,1924年“马蒂娜工作室”在伦敦开设了一家分店。普瓦列对奥地利和德国在艺术与设计方面的教育和实践情况非常熟悉,1910年他在奥地利曾会见约瑟夫·霍夫曼。普瓦列也很了解“维也纳工场”,尽管他并不对于“维也纳工场”的所有方面都表示欣赏,但是赞许“维也纳工场”借鉴民间艺术设计的花卉图案纺织品,因为这种设计同“马蒂娜工作室”的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与普瓦列从事设计活动的同时,另外一位设计家拉乌尔·杜菲的纺织品设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杜菲在1912年加入比安基尼和费里耶公司之前,曾与普瓦列和“马蒂娜工作室”合作。其中一件拉乌尔·杜菲所作的丝织物设计,反映出拉乌尔·杜菲与保罗·普瓦列和“马蒂娜工作室”审美趣味的紧密联系。
1910年巴黎“秋季沙龙”展出了大量法国“新艺术运动”设计家的作品,表明20世纪初期法国的装饰艺术基本上没有脱离“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展览还展出了包括具有革新倾向的德国设计师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造型和装饰手法比较简洁,强调整体的协调。同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注重装饰和手工艺的法国展品与欧洲其他国家注重工业生产和现代技术的展品进行比较,产生了很大差距,这些变化促使法国的设计师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法国设计的方向,考虑如何重新树立法国设计的国际声望。法国是欧洲艺术的中心,装饰艺术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法国的装饰艺术设计也得到了复兴。1919年,路易斯·苏和安德列·玛尔合作开办了著名的“苏与玛尔公司”。巴黎的许多百货公司也建立了附属的工作室来为顾客提供设计服务。像安·普列特波斯、勒·拉维尔、安·波·马谢尔、勒斯·卡尔斯·拉菲尔德等人都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的设计作品在1925年巴黎的“世界装饰艺术展览”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20年代法国政府投资建成了多艘豪华客轮,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家参与了轮船的装修设计。像1921年下水的“巴黎”号轮船的内部设计、1927年的“法国”号轮船的内部设计,有艾米尔-贾奎斯·鲁尔曼、雷蒙德·苏比斯、雷恩·拉里克、路易斯·苏、安德列·玛尔、保罗·普瓦列和阿特利尔·马蒂尼这样一些杰出的设计师参加设计,轮船设计总的都是过于丰富的艺术装饰,大范围的平调的装饰主题,从自然中提取的抽象风格,漆艺和外国的木材及其他昂贵的材料,进一步加强了奢侈的设计倾向。这种受到偏爱的、具有民族传统的表现手法一直延续到30年代,并在1935年的“诺曼底”号轮船设计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是当时法国装饰艺术的集中展现。1932年至1935年间建成的“诺曼底”航班的休息大厅,豪华的装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目的在于显示法国先进的技术和设计。这种极尽奢华之能事是法国装饰艺术设计的重要特色,从此前的1925年巴黎“世界装饰艺术展览会”上鲁尔曼的室内装饰设计也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埃米尔-加奎斯·鲁尔曼是杰出的法国家具设计家和室内装饰设计家,他的设计将简单的几何外形与繁缛的装饰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现代艺术,尤其是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的那种非欧洲的、原始的艺术趣味,非洲、亚洲的法国殖民地的艺术和文化对于法国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学者对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极大的兴趣和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推进了这种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经济对处在困难时期的欧洲国家起了重要作用。1922年法国马赛举办的“殖民地展览”展示了众多的殖民地国家的艺术品。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遥远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和动物为法国设计家的装饰设计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像珍珠、象牙这样的来自殖民地国家材料被用于法国的装饰设计,家具设计也使用了丰富的进口木材。陆续举办的“殖民地展览”继续扩大这些影响。最重要的展览是1931年在巴黎举办“国际殖民博览会”,大概有三百多万人参观了展览。“国际殖民博览会”上由格兰特和爱克皮特设计的非洲雕塑喷泉,具有异域艺术的风采。美国黑人歌手和舞蹈家约瑟芬·贝克尔则通过自己的加以包装的“原始主义”表演广泛传播非欧洲的文化时尚。自从1925年首次演出造成极大的轰动以后,她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她的充满野性的、狂放的演出与奇特的“香蕉服装”和其他一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演出服装一起,成为20年代30年代流行的“非洲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黑人创作的流行音乐和舞蹈与毕加索、马蒂斯所极力表现的现代艺术风格相呼应,形成了当时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
法国的家具设计体现出装饰艺术的风格。17世纪和18世纪豪华的、贵族气派的法国家具设计在欧洲的艺术设计中产生巨大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家具设计一方面力图突破法国家具设计传统的束缚,另一方面又不可能像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家那样将功能置于首要的地位,而是融合简洁的造型与装饰艺术为一体。家具依然采用贵重的材料,大量像紫檀木那样的贵重木材从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从美洲的巴西等地进口到法国,采用青铜、象牙、磨漆等材料、豪华的装饰图案和繁缛的装饰手法来使家具显得更加华贵。设计家还采用动物皮革来进行装饰,像蛇皮、鳄鱼皮和许多非洲动物的皮革便是装饰艺术设计家经常采用的材料。与豪华的家具设计相一致的是法国装饰艺术风格的室内设计,东方风格的装饰处理和工艺手段广泛地使用在建筑装修和室内的陈设品当中,丝绸和皮革材料的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体现出了法国装饰艺术设计资产阶级、精英主义的审美特色。20年代巴黎商店的橱窗设计,可以看出橱窗设计的几何装饰结合外来风格图样的处理手法与1930年伊多德·本迪克塔斯的装饰设计图案具有相近之处。这种不同风格的综合成为当时法国装饰艺术设计的特色,像1925年巴黎“世界装饰艺术博览会”展出的索尼亚·德劳内设计的汽车展示和模特儿造型,1928年至1929年罗伯特·马雷特·史蒂文斯的巴黎报社办公大楼外墙玻璃装饰设计便有着共同的装饰风格。巴黎报社办公大楼外墙利用大块的几何图形和玻璃的纹理、颜色获得装饰设计的强烈效果。
1925年巴黎“世界装饰艺术展览会”吸引了大约六百多万参观者,为后来“装饰艺术运动”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这种新的设计风格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经现出端倪。追求现代风格建筑师和设计家作品中的几何形体设计,立体派艺术家的结构处理,野兽派艺术具有刺激的色彩,俄罗斯芭蕾舞团醒目的异域装饰,以及保罗·普瓦列“马蒂娜工作室”的活动都可以看成是这种装饰风格出现的前奏。勒·科布西埃参加了展览部分建筑物的设计。在巴黎“世界装饰艺术展览会”上,装饰艺术设计风格充斥泛滥,而像勒·科布西埃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新思想宫”却不为展览主持者喜爱,他们用栅栏把它圈在里面,在法国文化部长的干预下,才在开展以前把栅栏移开。评审委员会要给勒·科布西埃颁发一等奖的提议也遭到了否决。像勒·科布西埃这样强调功能的设计是不可能受强调装饰艺术的展览主持者欢迎的,他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合大批量标准化机器生产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制造奢侈豪华的装饰产品。勒·科布西埃的建筑室内设计可以与鲁尔曼的室内装饰设计的豪华风格进行比较。像鲁尔曼这样的豪华奢侈的装饰作品在展览中比比皆是,但是也有像俄国构成主义建筑家、设计家康士坦丁·梅尔尼科夫设计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俄国展馆,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家亚历山大·罗德钦科设计的简朴的、具有前卫风格的“工人俱乐部”,确立了俄罗斯先锋派设计的典型形象。通过梅尔尼科夫、罗德钦科和勒·科布西埃的努力,使现代主义设计与广为盛行的奢侈的“爵士”设计风格拉开了距离。在展览会上这种差距最明显地表现在勒·科布西埃的设计作品和梅尔尼科夫、罗德钦科的设计作品与像埃米尔-加奎斯·鲁尔曼这样一些著名的法国设计家的作品之间。在众多的吸引观众关注的法国设计师中有一位艾德加·伯兰特,他是当时法国最有影响的金属制品设计家。他采用青铜、铸铁来设计灯具和其他的金属制品,接受了古埃及艺术风格的影响,形态多种多样。除了在展厅展出的作品以外,他设计的展览会的入口处大门和栅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还为展览会其他展馆、为许多饭店从事设计,他的自然抽象形式的风格在美国等地很受欢迎。从亨利·福维尔的建筑入口设计可以看到这种装饰风格的运用,铁制大门上的阿拉伯曲线装饰在当时十分流行。数家巴黎大百货公司附属的工作室也在“世界装饰艺术展览会”展出设计作品,以传播法国的装饰艺术设计风格。法国设计家奢侈的、昂贵的、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不相容的产品设计,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展览中多次展出,但是像这样大规模地、集中地展现在众多的观众面前,依然不能不使人感到震惊。法国展馆由25间展厅组成,占据了展览最显著的位置,为法国装饰艺术提供了又一展示的机会。正如当时英国评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所有的展品都只是为了显示设计家的聪明才智,证明购买者拥有巨大的财富。”
“装饰艺术运动”影响了法国的建筑、家具、室内装饰和陶瓷、漆器艺术、玻璃器皿、金属制品设计,还影响了法国的时装设计和广告设计。进入20世纪,巴黎成为世界时装设计的中心,众多的时装设计家引导世界服装发展的潮流。俄国佳吉列夫剧团的演出对法国的时装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芭蕾舞剧《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异域情调、粗犷的舞蹈、艳丽的服饰使巴黎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当时法国《时尚》杂志撰文:“俄罗斯芭蕾舞艺术是毫不掩饰的粗犷、原始、热情的新天地。将美丽、丑恶、贪欲、恐怖、欢乐、羞怯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它是维多利亚式的对立面。维多利亚艺术只是自我呻吟的记录,这种文明缺少的恰是俄国人歌颂的自由。他们所表达的正是纯洁、健康的异教色彩。”艺术评论家指出,俄罗斯艺术家所带来的“粗野主义”,已把“庄重、典雅的音乐和维尔纳式的歌剧击溃”,“年轻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东方情调的舞台,因为《一千零一夜》的演出,一开始便展现了与他们相辈完全不同的生活情趣”。俄国舞蹈家在舞台上展现绚丽多姿的东方服饰、自然飘逸的装束,显示活动着的人体曲线的真实之美,轻薄透体的面料勾勒出演员自然的身躯,艳丽的色彩对比强烈,加以金属片、金银线饰和刺绣点缀,更显得热烈而活泼,这一切产生了神奇的魅力。巴黎的时装设计家保罗·普瓦列在俄罗斯芭蕾舞服装的影响下,设计出“东方风格”的服装。在东方式自然宽松的服装中,传统的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保罗·波瓦列创造出一种符合卫生、自然健美的替代物——乳罩。以后乳罩不断改进,直到今天仍然是妇女必备的服饰用品。“东方风格”风靡一时,保罗·普瓦列的服装设计象征着20世纪最初的10年,人们有时便用他的名字来称呼那个时代。可可·夏奈尔则是继保罗·普瓦列之后法国又一杰出的时装设计家。这位出身社会底层的女性,由经营小小的帽子商店起家,发展到世界著名的时装公司。到20年代中期,夏奈尔已经享誉全球,成为时装界的“女王”。她设计的简洁、大方,充满朝气的女性服装,与保罗·普瓦列华美、奢侈的设计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夏奈尔的时装设计采用夸张的饰物配件,在当时形成了流行的特色。30年代夏奈尔应邀前往美国为好莱坞电影明星设计服装,通过好莱坞电影的传播,夏奈尔的时装设计传遍了世界。在巴黎,夏奈尔成为社交活动的中心,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家如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佳吉列夫、海明威、雷诺阿、达利等人都成了她的挚友,夏奈尔的设计影响了艺术发展的潮流。此时日益增多的社交活动对于时装设计提出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的要求,时装设计和饰物设计又促使社交活动广泛开展。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时装设计和饰物设计空前繁荣,不少设计家把“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如古埃及和东方国家的装饰风格应用到各种项链、手镯、耳环、胸针、戒指、领带扣和袖扣、腰带等饰物的设计当中。在20年代3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些卓有成就的饰物设计家,像杰拉德·萨托兹采用昂贵材料的仿效机械几何图案的复杂的饰物设计,勒列·拉里克吸收欧洲古典艺术、东方艺术和现代艺术营养的富于想象的饰物设计等等。勒列·拉里克还是一位著名的玻璃器皿设计家。
时装设计和饰物设计的发展导致时装和饰物出版物的增多,像《高贵品味》、《今日时装》、《艺术》、《品味》、《美观》、《典雅家居》、《时装》等都是当时具有很大影响的出版物。随着时装出版物的增多,时装插图也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众多的法国时装插图都具有装饰艺术风格。在巴黎和波尔多,不少艺术家从事绘画和广告、海报和制作。尤其是在号称“花都”的巴黎,都市的奢靡生活反映在法国艺术家和设计家的作品当中。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图洛兹-洛特雷克已经在广告和海报设计上作出了巨大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巴黎画家都从事装饰绘画的创作,像罗伯特·德劳内、索尼亚·德劳内和凡·东根等人,都在这一领域享有盛誉。在波尔多则有塔玛拉·兰比卡为代表的“波尔多派”的画家,他们创作出了不少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绘画、广告、海报和平面设计作品,其中画家安德烈·洛德在接受装饰艺术风格影响的同时,还受到了当时流行的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艺术的影响。在众多的装饰艺术风格的画家当中,来自日本的画家藤田嗣治的画风令人注目。藤田嗣治于1913年来到巴黎,成为“巴黎画派”的重要成员,与莫格里阿尼、苏丁、毕加索等人一起从事现代艺术活动,在当时的法国画坛,藤田嗣治以他融合东西方艺术的风格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他在从事绘画创作的同时,设计了大量的广告、海报和平面设计作品。他还采用装饰艺术的风格为巴黎大学设计了壁画。30年代藤田嗣治在巴黎的活动,对于“装饰艺术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藤田嗣治返回日本,并且参加了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的“圣战美术”的活动,创作了许多颂扬侵略战争的绘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藤田嗣治于1949年再次来到法国,并且在1955年取得法国国籍。晚年他为法国的教堂制作了不少以宗教为题材的壁画。藤田嗣治是为数不多的在西方取得成功的东方艺术家当中的一位。像藤田嗣治这样的东方艺术家所带来的东方艺术风格,影响了20世纪前期法国的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