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实践与生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2 SDS未来发展的预测和解释

4.2.1 谁会在未来SDS名列前茅

在前面我们提到并强调了,存储迈向理想SDS的高级阶段中的自动化,需要通过API被上层的Hypervisor/OS/DCOS/Cloud调用,实现对虚机/云主机/业务应用的感知,获取上层对SDS的SLA(包括工作负载、可用性等)要求,自动实现底层数据的重新布局,提供满足SLA的存储服务。

我们知道,上层可以通过策略驱动的方式,去获取存储服务。那么,由谁来发起SLA的请求?理想的SDS,是不应该让存储管理员通过原始的沟通方式去和业务应用使用者(也是存储资源调用者)去交流的。因为业务应用使用者可能不太熟悉存储的语言,同时,存储管理员不太熟悉业务应用的语言。

所以,经由Hypervisor/OS/DCOS/Cloud来收集、监控甚至预测各个应用的I/O特征,并触发命令去调整数据的重新布局,从而助力SDS自动化,是一个可行且高效的方式。

那么谁做这项工作有优势?

笔者觉得,排在前列的应该既是Hypervisor/OS/DCOS/Cloud厂商,同时又是有自己的SDS产品的厂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深层次、更广泛的API调用,真正做到无缝集成。

目前看来至少有三家厂商符合此标准,那便是VMware、Microsoft和RedHat。

VMware拥有SPBM和VSAN。VSAN以成熟可靠的vSphere平台和品牌为依托,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了不少用户,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不过,用户对VSAN的接受程度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先从VDI、测试、开发等非关键应用,再逐渐转向关键业务应用。因为,作为基础架构中最重要一环,数据安生之地,用户一般不会轻易去更换存储的。目前, VSAN只支持vSphere平台,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劣势不言而喻,优势是消耗更少的CPU和内存,I/O路径更短,性能更好,延时更小,并且能与vSphere的功能无缝集成,例如vMotion、HA、FT、VDP等。而且,在较长的时间内,各家SDS都还有许多改善的空间。VSAN也不例外,当前,VSAN专注在单一Hypervisor,也可以使得研发人员精力集中在丰富功能、提高效率和易用性,并将可靠性稳定性做到极致等方面。

Microsoft的Storage Spaces虽然仍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但它拥有的Hyper-V发展势头不错,而且它在Azure云计算积累的经验会对SDS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Microsoft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假以时日,还是有机会挤入SDS前列的。

RedHat拥有OpenStack、KVM和Gluster、Ceph,也有很大的机会,并且Ceph这个开源软件进行的各种社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潜力也不可小觑。不过开源软件要变得成熟可靠,走向企业级业务应用,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预计在近几年内,无论国外国内,以Ceph为依托的SDS初创厂商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真正较大规模地走向企业级业务应用,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和VSAN与vSphere的关系不一样的是,Ceph并非KVM内嵌的分布式存储。也许,KVM内核在未来会演化出新的分布式存储。

此外,国内的华为,同时拥有控制平面FusionStorage DJ和数据平面FusionStorage,以华为的决心、魄力和勇气,未来或许能在SDS前列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列出来的主要是Hypervisor厂商。为什么Hypervisr做控制平面有优势?

因为在整个IT堆栈中,Hypervisor才能够在任何时候都知道有什么应用运行在虚机上,这个应用在哪个时间段具备什么样的IO特征,能详细了解各个虚机上不同的工作负载,做出优化的决策。而且,Hypervisor拥有对整个基础架构的全局视图。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随着公有云、混合云的逐步普及,纯粹的Hypervisor厂商在控制平面的优势会被逐渐兴起的DCOS/Cloud公司削弱,但这种削弱可能要在许多年后才会逐渐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