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为什么出现软件定义存储
1.3.1 背景
人类各项发明、创新,大多都是为了满足如下普遍需求:更加高效、快捷、方便、灵活和安全,并且节省人力和成本。从种植业、畜牧业的出现,到蒸汽机、发电机的发明,以及自来水、集中供电的出现,再到互联网的出现(信息传递更快更高效,更省成本),无一不是如此。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以企业级存储为例,近十多年来逐渐出现的自动分级、去重、压缩也是为了更高效地使用存储资源,更节省成本。而最近两三年,软件定义存储的出现,更是致力于满足这些需求。
除了不断满足人类普遍需求,IT行业还有以下两大背景。
一是随着个性化、物联网、万联网的发展,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长,数据的存放、管理、优化、利用成为难题,用户面临如下挑战:
存储利用率低,数据僵化在某些硬件组件里,难以提供随需动态变化的服务等级(SLA或者QoS),缺乏精确的控制,部署和调整存储资源需要经过复杂的流程(例如需要应用管理员与存储管理员等进行协调),自动化程度低,对请求的响应慢,等等。
二是虚拟化、云计算和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定义成为可能。10多年前,存储用户也希望更加高效、简单、灵活,且成本较低,但SSD和高速网络尚未出现或发展不够成熟,分布式存储在特定领域(如利用InfiniBand的高性能计算)较难满足用户对性价比的需求;而且虚拟化云计算也未出现或者尚未成熟,为实现灵活敏捷的存储资源的部署,从存储中调用控制信息给前端应用或OS使用,在那时还不是很迫切。
随着虚拟化和云计算的普及,用户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大家逐渐意识到,快速、敏捷、灵活地获取计算资源已经成为可能,并且逐渐要求能按需使用,按使用量付费。因此,作为虚拟化和云计算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储也要适应新的需求而不断完善。
下面围绕这两大背景展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