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
几千年以来,凭借强壮和凶猛,狮子赢得了“兽中之王”的美誉。在古代的埃及、亚述、印度和中国,狮子的形象不断地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在大约3.2万年前,古代欧洲人甚至用狮子的形象来装饰他们居住的洞穴的墙壁。在当今的非洲文化中,还保留着大量有关狮子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神话,比如:很多非洲土著人相信狮子身体的一些部位可以用来治病,恢复性能力,还可以防止敌人的伤害。
一直以来,狮子强大有力的形象诱惑着各个国家的猎人。有时,他们为了猎取一头非洲雄狮而不惜花费巨额金钱。由于一些武装捕猎者能在短短的几天内射杀几十头狮子,导致这种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幸运的是,现在对狮子的武装捕猎已经被禁止,大多数游客也更愿意通过更文明的方式,如仅仅观看和拍照,来表达他们对这种动物的喜爱和迷恋之情。
兽中之王
体型与官能
和其他猫科动物一样,狮子也有一副柔韧、强壮、胸部厚实的身体。它们有短而坚硬的头骨和下颚,这可以使它们很容易地捕食猎物。它们的舌头上长有很多坚硬的、向里弯曲的突起物,这非常有利于它们进食和梳理皮毛。它们寻觅猎物主要靠视觉和听觉。也许是因为雄狮之间要争夺配偶的缘故,和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成年雄狮要比成年母狮重30%~50%,外形上也更大一些。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可能是生物进化)造成了狮子的二态性,总之,在与其他狮子一起进食的时候,雄狮总是可以凭借它们强壮的身体独占猎物,并且雄狮捕获的猎物要比母狮捕捉到的大很多。
一头雄狮正咬住一匹斑马的咽喉部位,试图让其窒息而死。狮子是为数极少的有规律捕食的食肉目动物,它们通常只捕食体重超过250千克而且健康的成年猎物,而对于幼小的、太老的或者患病的猎物则不屑一顾。它们有时也杀死其他一些食肉目动物,如豹子,但却很少把它们吃掉。
尽管狮子在捕猎上享有“合作”的美名,但这种“合作”只是在猎物比较少的恶劣环境下或者猎物比较大又比较危险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另外,当一只狮子单独捕猎的成功几率小于10%的时候,为了使捕猎成功,狮子们也会合作。在集体捕猎的时候,狮子会散开,有些包围猎物,有些则切断猎物逃跑的退路。
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群狮子中只有一只或者两只真正在捕猎,其他的狮子只是在安全的地方观望。当猎物很容易捕获的时候(单独捕猎的成功几率大于或等于20%),它们就采取这种“不合作”的方式。尽管它们都很想和同伴分享猎物,但是由于捕猎太容易成功了,同伴并不需要它们的配合,所以其他狮子只是在一边观望而已。
狮子在奔跑的时候,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58千米,但它们要捕捉的猎物的速度却能够达到80千米/小时,因此,它们需要悄悄地接近猎物,隐藏在距猎物15米的范围内,然后再突然冲出,抓住或拍击猎物的侧身。狮子捕猎的时候根本不考虑风向,甚至在逆风的时候成功率会更高一些。需要指出的是,狮子捕猎的成功率平均只有25%。它们先把大型猎物击倒,然后再咬紧猎物口鼻部或脖子,使其窒息而死。
对于捕猎,雄狮处于支配地位,母狮主要负责照料幼崽和尚未发育成熟的小狮子。在分享猎物的时候,狮子们经常发生争斗。为了保护自己应得的那一份,狮子会用牙齿紧紧咬住猎物的尸体,同时用爪子击打同伴的面部,甚至在争夺食物的时候会互相咬住对方的耳朵。通常,捕猎成功的狮子由于太专注于咬住猎物不放,以至于在它进食前,其他狮子已经把它捕到的猎物的大部分给吃掉了。成年母狮每天需要吃肉5~8千克,成年雄狮则需要7~10千克。但是狮子的进食量极不规律,一头成年雄狮有时一天会吃掉多达43千克的食物,这种情况甚至会一连持续三四天。
在出生后的两年时间内,小雄狮会陆续长出鬃毛。通过鬃毛的生长情况,我们能看出小雄狮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但是直到四五岁的时候,小雄狮的鬃毛才能长到成年雄狮的应有水平。一般来说,到9~10岁的时候,雄狮鬃毛的颜色会变得很深。如果雄狮被阉割掉,或者身体严重受伤,它们的鬃毛就会脱落。
知识档案
狮子
目 食肉目
科 猫科
有5个亚种:安哥拉狮,亚洲狮,马赛狮,塞内加尔狮,德兰士瓦狮。
分布 撒哈拉以南到南非;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有零星分布。
栖息地 比较广,从东非的热带或亚热带稀树大草原到位于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
体型 雄狮体长1.7~2.5米,母狮体长1.6~1.9米;雄狮肩高1.2米,母狮肩高1.1米;雄狮和母狮的尾长都在60~100厘米之间;雄狮体重150~240千克,母狮体重122~182千克。
皮毛 颜色从浅茶色到深茶色;腹部和四肢内侧颜色较浅;耳朵外侧呈黑色。
食性 主要捕食有蹄类哺乳动物,如瞪羚、斑马、羚羊、长颈鹿、野猪,还有大型哺乳动物的幼崽,如幼象、幼犀牛,有时也会捕食一些小的啮齿动物、野兔、小鸟、爬行动物等。
繁殖 小母狮大约需要36~38个月性发育成熟;母狮的怀孕期是100~119天,每胎产2~4只幼崽;幼狮出生两年半后会完全独立生活。
寿命 野生狮子18年,人工圈养的则能够活25年。
保护状况 亚洲狮亚种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严重濒危级,南非狮及北非狮被IUCN列为灭绝级。
栖息地急剧减少
分布形式
狮子在历史上的分布曾经很广泛,范围比现在要大得多。考古学上的发现表明,在1万年前,欧洲和北非曾经有大量的狮子。亚里士多德甚至在公元前300年以前还提到过希腊有狮子;13世纪,在中东还经常碰到狮子。直到20世纪早期,在中东的许多地区和印度北部,人们还可以看到狮子。
拯救北非狮
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上靠近欧洲的缘故,通过对生活在北非(或者更精确地说是阿尔及利亚的君士坦丁)的狮子的考察,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在1758年为狮子在现代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位置作了组织和安排。不幸的是,在这之后还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非狮就在野外灭绝了,人工圈养的狮子则已不足以恢复到合理的种群数量了。
有历史记录表明,在18世纪早期,狮子差不多在北非的东半部消失了,只是西半部还有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到19世纪中叶,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当局采取了灭绝狮子的政策,并在这个过程中广泛使用了火器,致使这些幸存者的数量急剧减少。只有摩洛哥因为不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其境内的狮子才逃脱灭绝的厄运。有记录显示,阿尔及利亚境内的最后一头狮子在1893年被杀死,而在摩洛哥,狮子也只幸存到20世纪20年代。
所幸的是,有一个种群的北非狮逃脱了灭绝的厄运。当野生狮子在急速减少的时候,由于土著柏柏尔人把北非狮看做“忠诚”的象征,就把它们作为礼物进贡给了摩洛哥的统治者,国王于是把这些进贡来的北非狮养在王宫里。1970年,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把那些进贡来的狮子从王宫里转移到了拉伯特动物园,这样这些进贡来的狮子就被养在动物园的笼子里。这引起了动物学家的极大兴趣,并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因而人们得以知道,这些“皇家狮子”在生物形态学上非常接近历史上曾经被称为“北非狮”的那一物种。到1998年,从摩洛哥国王那里转移出来的狮子的后裔仍然有52头生活在拉伯特动物园(其中有24头雄狮、28头母狮),有13头生活在欧洲的各大动物园中。
现在有些人认为北非狮已经开始复兴了,但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首先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这些“皇家狮子”是否真的就是北非狮?第二,这些狮子与其他幸存下来的狮子相比,是否更明显地具有北非狮的特性?有一则轶闻说,摩洛哥国王的狮子是通过横穿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路线从西非得来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真正的北非狮。这使人们对这些“皇家狮子”的来源产生了疑问。而且通过新近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分析,人们对北非狮的独特性也开始产生怀疑。检测表明,所有的狮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只是在5万~20万年前才开始分化,DNA(脱氧核糖核酸)非常相近。动物是非常善于迁徙的,狮子能在短短的几代内,从一个地方迁徙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在不长的时间里,甚至相隔很远的种群也能够跨越沙漠和干旱贫瘠的平原,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些狮子从种群上来讲可能已经不纯了。
到今天为止,以上两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不过由于生物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在人们能够从博物馆收藏的标本里获得古代动物的DNA,这就为人们成功地破解这两个问题提供了新的前景。通过比较和分析线粒体上DNA及细胞核内DNA复制的前后顺序,人们就能够及时获得相当多的信息。这会使人们最终明确北非狮的神秘特征,并且为人们恢复北非狮种群的工程铺平道路。
就像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一样,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狮子受到了严重威胁。由于狮子体型比较大、特征明显,栖息地也比较开阔(与它的近亲相比不很隐蔽),更由于农民和牧民的扩张,狮子在许多地方迅速地消失了。现在,人们设立了一系列的国家公园和禁猎地来保护狮子,以使它们免受迫害。
一头成年雄狮正和一头年轻的母狮在一起。大多数猎物都是由母狮捕获的,然而一旦猎物被分配之后,狮子就会极力维护自己的那一份,在吃饱之前会把其他的狮子都驱赶开,使它们不能接近自己的食物。
大型捕猎者
食性
狮子捕食最多的猎物是那些体重50~500千克的有蹄类动物,但是我们知道,它们还吃一些啮齿类动物、野兔、小鸟、爬行动物等,有的时候,狮子也会捕食大型哺乳动物的幼崽,如幼象、幼犀牛等。尽管在白天的时候,它们可以埋伏在水边,利用天气干旱猎物需要喝水的有利时机进行捕猎,但它们主要是在晚上进行捕猎。母狮捕捉最多的是小到中型的猎物,如疣猪、瞪羚、跳羚、黑尾牛羚以及斑马等;雄狮则喜欢捕捉一些体型大的、跑得比较慢的猎物,如水牛、长颈鹿等。
狮子的栖息地经常和其他食肉动物的栖息地重合,如豹子、野狗、斑鬣狗等——它们也都捕食大致相同的猎物。所有5种豹属动物捕食的猎物的体重一般都不小于100千克,如疣猪、瞪羚等,但是只有狮子捕捉大于250千克的猎物,如水牛、大羚羊和长颈鹿等。体型比较大而且喜欢在夜间行动的鬣狗在捕食方面是狮子强有力的竞争者,两者都喜欢捕食羚羊和斑马,但是狮子却一贯地喜欢偷吃鬣狗的猎物,而且雄狮尤其喜欢吃腐烂的猎物。狮子不仅喜欢“抢劫”豹子和野狗的猎物,而且有时还会直接吃掉豹子和野狗。这一情况经常发生在狭小的领地内,如果豹子和野狗数量很少的话,狮子就会向它们发起攻击进而吃掉它们。
社会性的猫科动物
社会行为
在所有猫科动物中,狮子是最具有社会行为的,狮群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最典型的狮群一般有3~10头成年母狮,一些需要母狮照料的幼狮,以及2~3头成年雄狮。人们曾经观测到,有些狮群甚至能达到18头成年母狮、10头成年雄狮的规模。与狼群或猴群不同,狮群的社会秩序很混乱。每头狮子并不是和狮群中的同伴一直保持联系,相反,每头狮子都可能独自活动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而不与其他同伴联系;或者在比较大的狮群中,有几头会组织一个更小的次级群体,它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次级群体里。
狮群中的母狮通常与其雌性亲属保持密切的联系,与狮群中的雄狮则联系很少,只是在小群体或相对隔离的群体中,母狮才会和雄狮联系。雄狮们之间可能有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如果一头雄狮发育成熟,在没有和其他雄狮联系之前,就会在独行期间去寻找另一头独立的狮子,组成一对。然后通过一些偶遇,找到第三个同伴。按这个方式进行下去,再吸收新的成员,组成一个狮群。由于在一个地区,大部分的狮子年龄相仿,故将要组成的新群体中会有9~10个是“兄弟”或是“表亲”,只有3~4个没有血缘关系。在一个更大的群体中,年龄的差异会更大,这就更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母狮,能比小的群体养育更多的后代。
在一个狮群的持续期间,会有一些幼崽被繁育出来,但是每个狮群中的亲子关系都是复杂多样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雄狮,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由于母狮通常会同时达到发情期,因此,在一个小团体中,雄狮之间获得与母狮交配的机会是相等的。然而,在比较大的群体中,这种平衡会被打破,许多雄狮不能获得交配的机会,它们只能寄希望于“侄子和侄女”间接地保留自己的遗传基因。
尽管血缘关系是狮群存在的基础,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雄狮之间的合作却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成功的。在一个狮群中,相互配合的两头雄狮(虽然并没有血缘关系)都能够从合作中获得直接收益,而且相互关系非常融洽。小组合作期间没有血缘关系的雄狮互相支持,其配合并不逊于“亲兄弟”之间的合作。
小母狮在长到30~38个月之后,性发育成熟。这之后,任何时候都能够交配。发情期一般持续2~4天,而且每隔2~3周就有一个发情期。雌雄交配的时候,平均每小时交配3次,但是并不清楚交配是否会引发母狮的排卵(家猫则会引发排卵),也许就像灵长类动物一样,是自动排卵的。母狮的怀孕期只有110天的时间,对于这种庞大的哺乳动物来说,这个时间应该算是非常短的了,因此新生的幼崽一般非常小,重量只有成年狮子的1%。每胎的幼崽数在1~6只之间,平均2~3只。野生母狮的最长寿命是18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它们在15岁的时候就会停止生育。
如果来自同一个群体中的母狮生育幼狮的时间间隔很短,它们就会把自己的幼崽放在一起共同抚养,甚至会给对方的幼狮喂奶。当然,母狮认得自己的幼崽,并会把大部分乳汁喂给自己的幼崽。幼狮出生3个月后开始吃肉食,但是仍然需要母狮再喂养3个月。幼狮的死亡率很高,特别是在严酷的年景,在长到1岁之前会有高达80%的幼狮死亡。但是在比较好的年景中,幼狮的死亡率会降到10%。幼狮长到18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独立性,而这个时候母狮正在准备生育下一胎。当小狮子2岁的时候,第2胎才出生。当然,如果第1胎的幼狮全部死亡,母狮就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它会迅速地再次交配生育。
雄狮和母狮都会保护它们的领地。当遇到另外一群狮子侵入的时候,狮子会保持长时间的合作,它们一般通过倾听叫声来接近同性入侵者。雄狮在外围保护自己的群体,而母狮则保护领地的核心区域并与外来群体内的母狮进行战斗。雄狮通过吼叫、撒尿做标记和巡逻来维护领地,同时让母狮留在狮群的中间。从另一方面来说,母狮比雄狮更有警惕性。当陌生者出现在领地的时候,母狮会更多地做出反应,而不仅仅是巡逻。快发育成熟的时候,年轻的雌狮变得更加愿意行动,会帮助自己的母亲来驱逐入侵的母狮;与它们相反,青春期的雄狮却对入侵的母狮漠不关心。
尽管在保卫领地方面,母狮们更善于合作,但是在捕猎或是在喂养自己的幼崽的时候,这种合作的策略就会出现变化。当两个不同的狮群相遇的时候,有些母狮总是在前面带头,而另一些总是跟在后面“压阵”。当一个狮群达到某个数量的时候,或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某些母狮会表现得很活跃,它们是“临时的朋友”;当一个狮群中狮子的数量大大超过其对手的时候,某些母狮是最善于合作的,它们是“全天候的朋友”。
一头母狮正在衔着一只小狮子行走,这只小狮子不超过2个月大。在这个阶段,小狮子仍然需要吃母狮的奶,但是再过一两个月,就能吃肉食了。
一般来说,当两个狮群相遇时,合作与否和狮子的数量有很大的关系,狮子数目多的那个群体能够压制那个比较小的群体。如果自己群体中的母狮的数量比对手多至少2个,那么这个群体中的母狮就比较乐意合作。另一方面,对雄狮们来说,除非自己群体中的数量至少超出对方1~3个,否则它们是不会合作一起去接近入侵者的。
一旦见到某个领地的主人,入侵者通常会立刻撤出。但是拥有这块领地的狮子却会对入侵者主动发起攻击,有机会的话,还会杀死入侵者中的一头狮子。可能大多数的狮子都会在群体间的血腥厮杀之中死亡,不管是单打独斗,还是“群殴”。在大多数旨在杀死对方的撕咬中,狮子们都会直接咬向对方的后脑或脊椎。
如果狮群中狮子的数量和食物的丰富程度不同,那么狮群领地的大小就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狮群的领地大概在20~500平方千米之间。一个狮群的领地可能与它们相邻的狮群的领地有部分重合,但是,双方都会尽量避免进入对方的领地核心。
狮群的社会特性在所有的狮子种群中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狮群的大小和构成方面,印度吉尔森林与非洲多个保护区都非常相似。这些保护区包括: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克鲁格国家公园、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地区、卡拉哈里沙漠。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小雌狮继续留在它们出生的那个群体里,而那些小雄狮则会离开原来的群体去组成一个新的群体。
由于狮子有比较强的社会性,它们通常被看做是合作的典范,然而,狮子社会性的发展结果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雄狮们组成一个群体与其他雄狮组成的群体进行竞争,而独立行动的雄狮很难有机会在一个狮群林立的地方获得一块领地;母狮们联合在一起与邻近的狮子进行争斗,独立行动的母狮则很难保住自己的领地。
雄狮之间的争斗比母狮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雄狮组成的小团体在一个狮群中的地位只能维持很短的年限,而母狮照料每胎的幼狮就需要两年多的时间。因此,一旦进入一个新的群体,雄狮就会杀掉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幼狮(“杀婴行为”),迫使母狮在几天之内与它进行交配。平均起来,这种杀死幼狮的行为加快了母狮的繁育速度,使之提前了几个月,这一点会导致更多的雄性幼狮出生,因而导致雄狮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并不是所有的母狮和外来的雄狮之间的相遇都会导致狮群中个体的更替,母狮们往往能成功地保住自己的幼狮不被外来者杀害。
面临威胁的“食人者”
保护现状及生存环境
狮子吃人的例子时常发生。当受伤或者年老而不能捕捉到它们常捕食的猎物的时候,狮子也会攻击人类,尤其在野外活动的人们更容易受到狮子的攻击。因此,它们得到了一个“食人者”的恶名。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力量上,人都不是狮子的对手,非常容易成为狮子的“盘中餐”。当人类灭绝了狮子经常捕食的几种猎物之后,人类自己也就成为了狮子的“盘中餐”,这样的例子并非罕见。例如,在19世纪末期,两头健壮的雄狮经常捕杀修建乌干达到肯尼亚铁路的劳工,曾经一度导致这项工程暂时中断。
这些“查沃(地名,在肯尼亚)的食人者”曾经也是人类活动的受害者。在这之前的几年间,欧洲人不经意间带进来一种家畜病毒,使得大量的野生有蹄类动物及家畜死亡,这样,狮子的食物就大量地减少了,这才发生了狮子吃人的事件。
在近期内,狮子还没有灭绝的危险,但是从长远来看,狮子还远没有逃脱灭绝的危险。非法猎狮的情况时常发生,偷猎者为了诱捕其他动物而设下的陷阱有的时候也会祸及狮子;牧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牲口不被狮子吃掉常常会投毒,这会毒死整群整群的狮子。
狮子面临的一个更大的威胁是它们的栖息地正在不断地减少,而狮子需要有足够的地盘来获取猎物和维系种群。随着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张,狮子正面临着迅速灭绝的命运。在不到1个世纪的时间里,亚洲狮的栖息地减少到了只剩下1个保护区(在印度),估计非洲狮的情况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如此。生活在保护区以外的狮子,处境会更加艰难,西非目前只存有寥寥的几百头。事实上,在非洲只有2个国家公园的狮子数量超过1000头,在其他小型的国家公园里每个地方也仅仅有少数几头。令人欣慰的是,在南非的许多地区,狮子的栖息地有所扩大,当地生态系统有所恢复,许多狮子还被人们成功地转移到了保护区内。在印度,人们同样在努力为亚洲狮扩建第2个保护区。人们的这些努力大有希望,可能会防止现在仍然存活的狮子不再步它们前辈欧洲狮的后尘,遭遇灭绝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