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宋应星

——勇于探索,善于钻研

名人小档案

■ 姓 名:宋应星

■ 生卒年:1587~1667

■ 籍 贯:奉新(今江西奉新)

宋应星出身于书香门第,他小时候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家里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亲想要儿子刻苦读书,将来做大官,以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因此对他管教很严。宋应星天资聪明,几岁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他反应敏捷,领悟能力很高,读书成绩很好。但他的兴趣不只在读书上,他对万事万物都感兴趣。

平时,宋应星完成了先生布置的功课,就跑到外面去玩。他喜欢游山玩水,喜欢田野里的牛、马,喜欢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更喜欢观看农民劳作。有一次,他在郊外看到一个老农在用筒车汲水浇地。农夫用脚交替踩着轮子,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再让它们流进田里。他试探着说:“伯伯,让我来帮你汲水吧。”老农说:“恐怕不行,别累着你。”他说:“没事,你歇一会儿吧。”说着,他爬上了筒车。宋应星年纪太小,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勉强能踏动筒车的轮子,他非常高兴。

正当他起劲地踏着筒车轮子的时候,父亲远远地奔了过来。眼看逃跑是来不及了,他跳下车来,站在那里等待父亲训斥。父亲走到近前,指着他的鼻子说道:“你生在书香门第,不好好读书,却跑到荒郊野外与粗俗的农夫混在一起,成何体统?”宋应星一本正经地说:“农夫没有什么不好呀,他们种田织布,供给我们衣食……”没等儿子说完,父亲已经气得脸色发白:“你,你倒是挺有主见,看我回到家里不好好教训你。”

成才启示

有主张、有见解,想好的事情就去做。

勇于探索新知,不要囿于成见。

身处逆境,依然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条条大道通罗马”,成功的道路千条万条。

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父亲的教训并没有使宋应星改变自己的兴趣。第二天,他又偷偷摸摸地去看筒车了,而且看得非常仔细。筒车每转一圈,他就在面前放一枚小石子,以便于清楚地记录筒车转的圈数和速度。等到该回家的时候,面前的石子已有1500枚之多,说明筒车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转过了1500圈。宋应星想:筒车转了这么多圈,该汲出多少水呀。这些水要是用人力来汲,可能早就累坏了。想到这里,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和笔,绘出了筒车的结构简图。

《天工开物》书影

回到家里,宋应星把筒车的结构图进行了整理。然后,他根据这张图和自己的记忆,找来一些木料。宋应星按照需要把木料加工了一遍,之后开始制作筒车的模型。模型做成了,他又感觉不称心,又拆掉重做。这样,宋应星做了拆,拆了做,许多遍才做出令自己满意的筒车模型。这件事让父亲发现了,父亲十分恼火,对他大发雷霆,说:“你怎么如此不争气,我这辈子也不知作了什么孽,才生了你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东西。”事后,父亲还找到宋应星的老师,希望他帮助自己管教儿子。

私塾先生没有当即批评宋应星,而是说:“应星平时学习很好,不像你说的那样。不信,我可以让他当场背一篇文章。”宋应星听老师这么说,一口气背出了7篇文章。他的父亲和先生都很惊讶。宋应星解释说:“平时学习的时候,就一门心思地读书,其他什么也不想。等到功课做完了,我才去做别的事情。你们根本不用这么担心。”

这时,父亲也没话可说。但宋应星也体谅父亲的苦心,从此,学习上确实比以前更努力了些。不久,宋应星投师于族叔宋国祚,继而就学于举人邓良知。待年纪稍长,他考入本县县学,成为庠生。宋应星熟读经史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非常推崇张载的关学,并接受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农学、天文学、声学以及工艺制造学很感兴趣,还曾熟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此外,他常与同窗好友到各地风景名胜游玩,相互问诘,相互激励,纵论天下大事。

1615年,宋应星赴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在1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前往京师(今北京)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他决定下次再试。为了准备3年之后的会试,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进修。进修期间,他夜以继日地攻读诗词歌赋,学问有了很大长进。1619年,宋应星与其他江西考生齐会京师,参加明神宗在位时的最后一次会试,仍未及第。自此,他弃绝了考科举的念头,转向研究自然科学,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举世瞩目,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以及蚕丝的纺织和染色技术等。中卷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车船的建造等。下卷记述了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全书详述了多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其中有大量确凿的数据,同时附有123幅插图。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他早年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军南下,他在家乡组织“世忠营”抗清。兵败之后,他返回故里,讲学著述,至死不仕清廷。他撰写了《明儒学案》等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在政治上,深刻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黄宗羲的著述颇为丰富,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明夷待访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