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创立“三纲五常”
名人小档案
■ 姓 名:董仲舒
■ 生卒年:前179~前104
■ 籍 贯:广汉郡(今河北景县)
董仲舒出身大地主家庭,从小刻苦好学,“三年不窥园”,以悉心研究《春秋公羊传》而出名。
董仲舒少年时与公孙弘一同师承于胡毋生,汉景帝元年与胡毋生一起被立为博士。汉武帝即位之后,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上书,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采纳。但董仲舒的仕途并不顺利,任江都相辅佐易王刘非时,受牵连被废为中大夫;任中大夫期间,董仲舒写成《灾异之记》草稿,被妒嫉他的主父偃窃走并上奏给朝廷,汉武帝发现其中有讽刺时政的文字,便把董仲舒下了大狱。出狱后,又因公孙弘的妒嫉,被打发到恣意放纵的胶西王那儿做丞相,因为董仲舒是个很有德行的大儒,胶西王也还善待他。董仲舒深怕相处日久会得罪他,就称病辞去了胶西王相之职。
成才启示
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一蹴而就。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
为了国家的利益,应奉献个人的精力。
董仲舒是汉朝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他的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融会贯通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合乎天的意志。他还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这是董仲舒的道德哲学。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一切秩序化、合理化。他的政治思想成为汉朝统治者以及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巩固中央集权制、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春秋繁露》书影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有意志的,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人与天是相合的。他还认为“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命于天,包括认识活动。人认识的目的就是了解天意,人通过内省可以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能了解天意、天道。他还认为人与神相沟通是通过祭祀来达到的,这一活动能使人知道天命鬼神,看到日常见不到的东西。由此可见,“天人感应”和神学是分不开的,他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
对于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等现象,他也做了很好的解释,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谴责、警告统治者:如果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和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大祸就会临头,历史是按照必然的顺序循环不已的。
董仲舒在人性论上主张“性三品说”:性是由天决定的,天生质朴,但是却要“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教育的结果,君王对人民的教化也要顺乎天意。
董仲舒是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提出“限民名田”、“盐铁皆归民”、“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等改良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三纲五常
董仲舒在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说和韩非提出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思想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完成了对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改造。董仲舒以天道的阴阳对此作了论证。他把阳比为德,阴比为刑,天贵德而贱刑。根据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在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的统治以及后者对于前者的忠诚和服从,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为了维系“三纲”的伦常关系,董仲舒还论证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他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认为“五常”也是永恒合理的。“三纲五常”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的重要内容,它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贯穿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张骞,字子文,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汉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