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新财阀时代(2)
自我救赎之路
当日本军队在东南亚横行无忌的时候,一个青年人敲响了坐落在静冈县一座寺院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个老和尚,他低声问年轻人:“何事?”
那个年轻人表情痛苦:“大师如何看待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和尚微笑着说:“日本必败。”
听了老和尚的话,年轻人叹了口气,默然离开了。
几年之后,他站在东京肃杀的街头,和无数人一起聆听了天皇的投降宣言。他知道,老和尚的预言应验了。这个人叫岩佐凯实,生于1906年,当日本宣布战败的时候,他是安田银行的总裁。
天皇那沙哑的声音钻进岩佐凯实的耳朵,他看了一眼脚下,泪如泉涌。让岩佐凯实伤心的并非日本败北,而是因为,他执掌的安田银行大楼已经被美国空军炸成了一片废墟。这对岩佐凯实和所有安田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安田财阀历史悠久。在德川幕府末期,天下纷乱,安田善次郎冒着风雪从老家来到了这里,他经历了无数苦难、贫穷,遭遇了无数鄙视和冷漠之后,终于在这里开设了自己的银两兑换店,并且取名为“安田屋”。
在之后的岁月里,安田善次郎励精图治,把安田屋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能和三井银行、三菱银行、住友银行分庭抗礼的金融大鳄。
安田善次郎去世之后,安田银行虽然也危机不断,但还是坚定地前进,度过了人事斗争、金融恐慌、战争冲击等一系列天灾人祸,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可惜的是,美国的B-29轰炸机还是无情地摧毁了安田善次郎一手创办的安田银行。
站在废墟中的岩佐凯实,刚刚39岁,身材矮小但体内热血沸腾。他知道,扫开废墟之后,就是平坦的大地,在这幅画卷上,他还能谱写新的历史。
第二天,岩佐凯实召集旧部,发表了安田银行新的宣言:“日本的复兴,不可能依赖军国主义。产业的复兴中,金融,一定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
接下来的几天,岩佐凯实异常忙碌,但内心又非常空虚。他一方面召集员工重整事业新版图;同时,他也在耐心等待着美国盟军司令部的各种经济政策。这个过程短暂而又漫长,心情则是急切而又充满着焦虑。
终于,美国对日本财阀的政策尘埃落定,安田率先宣布解散。
与此同时,安田家族的领袖们集体辞职,离开了自己负责多年的岗位,在这之后的两年里,美国占领军不断督促安田进行改革,企图浑水摸鱼留在安田内部的家族成员也一一被清除。而那些与安田家族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领袖们则趁此机会,脱颖而出。安田公司内部的资料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写道:美国对安田的改造就像当年的“明治维新”一样,让年轻人力挽狂澜,拯救企业。
经过与美国人的漫长博弈之后,安田银行被改名为富士银行,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富士银行走向正轨之后,岩佐凯实意识到,未来的日本必然将冲破封闭的樊篱,走向世界,于是,在他的力推之下,富田银行成立了国际部。这个部门成立的初衷有两点:一是为了迈向国际市场;二是为了和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关于第二点,岩佐凯实是这样思考的:三井银行、三菱银行都是生存在大财阀的背景之下的,与它们合作的伙伴也都是这些财阀内部的工业企业,能给它们带来足够的利润空间。而安田财阀一直是一个金融财团,缺乏制造业的支撑,这是它最为薄弱的环节。岩佐凯实希望改变这种状况。
岩佐凯实认为,其他财团之所以能在二战之后迅速摆脱战争的阴霾,走上复兴之路,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们都有商社的支撑。于是,岩佐凯实决定也成立一家商社公司,并且凭借这个公司构建起银行和实业联系的纽带。
这对安田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为什么我们在这里特意提出安田财阀的改革呢?就是因为安田经过战败、解散和恢复之后,完全体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三井、住友和三菱财团的新模式。客观地说,安田是在二战之后才成为一家综合财团的。而这个过程持续了十多年,一直到1966年左右,安田财团才正式建立起来。当然,那个时候,它已经不叫安田而改叫芙蓉财团了。再后来,芙蓉财团又一次改名,成为今天的富士财团。
安田迈出的第一步是合并了丸红公司。丸红原本是三井旗下的商社公司,在二战之后脱离出去。安田看中了丸红公司强大的营销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便出巨资将它收入囊中。
有了商社公司之后,安田开始向实业大踏步地进军。
在安田,或者说在富士财团的旗下汇集了诸多优秀的企业和不可一世的企业家。鲇川义介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大家提起日产,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日产汽车。但实际上,日产本身也是一个综合财团,像日立公司、日本矿业、日本水产等公司都是日产财团旗下的企业,当然还包括支柱公司日产汽车。
在日产财团的参与下,在丸红商社的运作之下,有13家小财团纷纷加入到芙蓉财团。这样,聚焦于汽车、电子产品和化工业、金融业的新式财团就成立了。跟老财团一样,芙蓉财团也保持着定期召开经理会的惯例,以保证整个财团的步伐一致,经理会的名字叫芙蓉恳谈会。
跟芙蓉财团类似的新财阀还有三和与第一劝业。这三个新财团的特点都是财团开设银行,通过产业投资,渗透到各个行业,形成崭新的割据之势。而每一个财团,不管旧的还是新的,都有经理会作为纽带让整个财团联系在一起。
经理会并非一个松散的组织,实际上,在某些时候,他们对于旗下公司的人事任免有着生杀予夺大权。譬如,东芝公司的前任社长叫土光敏夫,在此之前,他是三井旗下石川岛播磨重工公司的社长。在东芝出现经营危机的时候,三井财团通过经理会,直接委任土光敏夫为东芝社长,拯救公司于水火之中。
除了经理会以外,新财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加强了商社公司在整个财团中的核心地位,类似于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以及丸红这样的公司在财团内部组织融资、资金调配;对外,它们协同财团内部企业共同投资海外,赚取利润。
这种模式非常强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商社的势力就不断扩大,通过它们财团又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这个怎么理解?比如三菱财团,通过三菱商事的投资,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拥有了将近200家关系公司,这些公司要么持有三菱商事的股份,要么作为三菱财团的外包商独立存在,其销售额在1969年达到了3000亿美元,不得不让人赞叹。
在这里,我得强调一下日本财团发展的伟大力量,这和中国的大企业路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跟美国也不一样。日本财团对关系公司采取的措施是扶植、培养。它们入股一家企业之后会为这家公司提供充足的发展养料,为它们带来滚滚利润;而中国或者说美国企业的模式是,通过资本运作,收购一家公司,等着公司赚钱之后,再卖出去,赚取差价。
这两种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看,日本模式无疑更有利于增强产业的领导力。
到了1955年,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的名字都出现在财富五百强的名单上。而耐人寻味的是,三井物产的社长曾经说:“这个世界上,从鸡蛋到核弹,我们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