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二战德军昼间防空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新的敌人新的形势

1942年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生在东线和地中海的战事,这一年也标志着德国的征服计划达到最顶峰。德军在抵挡住苏联气势恢宏的冬季反攻后于春季重启了攻击作战,虽然仅限于广大东线的南部地区。在东线有半数的德国空军部队,很多被用于帮助曼施坦因成功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里希特霍芬的第4航空队此时已经成为德国空军最强的战术支援部队,它随后继续协助陆军向伏尔加河和高加索挺进。在地中海,隆美尔准备好向英军发起新一轮进攻,最终将几乎到达亚历山大港城门下。在这些行动中,非洲航空指挥部为隆美尔提供了制空权和战术支援,而驻扎在西西里岛的德国航空部队则试图摧毁马耳他岛上的英国守军。

帝国防空的问题只在夜晚才会出现。哈里斯(Arthur Harris)爵士在2月接管了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以攻击吕贝克的港口和罗斯托克的工厂作为开始,哈里斯决定系统性的轰炸德国城市。他聚集起自己的全部兵力(包括训练部队)在5月30至31日夜间对科隆进行了千机大轰炸。德国的防空系统(雷达、高炮和地面指挥的夜间战斗机)设法寻求面对这一潜在威胁的有效方法。在威斯的中央司令部里占据主导地位的高炮部队开始重组以更好的对付英国人的夜间攻击。

随着第三帝国的战线向外拉得越来越长,本土昼间防空仅拥有很低的优先级别。虽然轰炸机司令部偶尔能够给懈怠的防御者带来打击,皇家空军还是极少在白天冒险飞入德国领空。1942年4月17日,第44和第97中队的12架兰开斯特轰炸机突击了位于奥格斯堡的MAN公司柴油机工厂,该工厂为邓尼茨的U艇舰队提供发动机。虽然采取了佯攻措施,行动还是在一开始就失败了。佯攻部队惊动了沿海守军,JG 2的战斗机在轰炸机经过巴黎之前就击落了4架兰开斯特。在清理完法国海岸并突破外围的薄弱战斗机防线后,轰炸机对目标完成了攻击。最终这次行动付出了7架兰开斯特的代价,坐着严重受损飞机返航的作战指挥官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正因为德国在昼间防空战中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挑战,我们就可以理解德国空军指挥层对于防空作战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他们认为仅仅依靠战斗机航校的拦截机单位就可以满足本土昼间防御的需要。很明显,空军司令部不愿意在本土新建任何战斗机部队,因为这可能会降低前线部队的作战实力。就是因为这样的过度自信,导致德国本土防空部队在1942年夏末首次面对美国陆航时,极少有高层指挥官把它当做是一个大威胁。

1942年6月,第8航空队的司令部在卡尔·斯帕茨少将的率领下抵达英格兰,他后来将指挥驻欧洲的所有美国战略航空部队

就在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仅数周后,美英政府和军事高层就在阿卡迪亚会议中达成协议,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作战原则。然而,太平洋战场紧迫的增援需求、物资不足和盟军高层内部的战略意见不统一使得美军在1942年上半年无法在英国组建起足够强大的兵力。

第8轰炸机司令部指挥官艾拉·埃克将军

1942年6月,第8航空队的司令部在卡尔·斯帕茨(Carl A. Spaatz)少将的率领下抵达英格兰,它将成为美军打击德国的主要空中武力。斯帕茨从属于美军在欧洲战场的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将军,但是直到地面部队登陆希特勒的欧罗巴要塞前都拥有独立作战的许可,短期内航空队的唯一任务就是攻击德国。斯帕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摧毁生产设备来削弱德国的军事力量,第二个是击败德国空军以获得在德国上空的制空权。他选择的武器就是拥有强大自卫能力的昼间战略轰炸机。最初,美军重型轰炸机采用由18架飞机组成的箱式战斗编队,前一个箱式编队与跟随在其后方的后续编队间有1.5英里距离。为了改善防御阵型,很快箱式编队被由3个各由18架飞机的大队所组成的联队编队所取代。这3个大队同时编队飞行在高、中、低不同高度层上,而不是采用原先一个编队跟随在另一个编队后方的方式。飞行在中高度层的编队略微靠前,并引领着在上方靠右位置的高层编队,以及在下方靠左的底层编队。这导致54架飞机组成的编队占据了一个长达600码,差不多1英里宽,纵深半英里的空间。其它联队以相同的编队方式飞行前往目标,各编队间保持6英里的间距。

第8航空队的轰炸机由艾拉·埃克(Ira C. Eaker)准将的第8轰炸机司令部指挥,装备两种重型轰炸机。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波音公司B 17飞行堡垒,这是一款二战名机。另一种是联合公司B 24解放者,它的设计时间比B 17晚,拥有更快的速度、更远的航程和更大的载弹量。但是B 24并不更适合在欧洲战场服役,它无法在25000英尺的典型轰炸高度保持紧密阵型,因此被迫飞行在较低的20000至21000英尺高度,这使它更容易遭受战斗机和高炮的打击。B 24也不如B 17坚固,所以第8轰炸机司令部的飞机总数中有2/3是B 17,最后一批抵达欧洲的B 24大队也被派往地位较低的第15航空队。

第8航空队的早期计划中关于战斗机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美国陆航的官方历史中暗示对护航战斗机的需求是得到认可的,但是实际上美国档案文献并没有要求战斗机护航的表示,轰炸机将领也很晚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由于陆航当时没有远程战斗机,美国计划使用无护航的轰炸机入侵德国。第8航空队最早抵达英格兰的2个战斗机大队装备的是P-38闪电,虽然最初被设计作为拦截机,它还是一种合适的中程护航机。但是这两个大队在11月为了参加火炬行动而离开英国,第8航空队要等到一年后才能获得新的P 38大队。接下来两个奉命来到英格兰的大队原先使用的是P 39战斗机,这些飞机留在了美国,飞行员抵达英国后直接换装喷火战斗机。官方的解释是驾驶P 39飞越大西洋十分危险,而且毫无疑问短航程的低空战斗机完全不适合在欧洲战区服役。这两个大队也被派往北非,这样第8航空队只剩下一个装备喷火的第4战斗机大队。这个大队在9月由皇家空军的3个鹰中队组成,驾驶员都是在美国参战前加入皇家空军的美国志愿飞行员。第8轰炸机司令部最早的一批作战任务都是由鹰中队和大量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喷火中队提供护航,它们的作战半径只有280公里,仅够从英格兰南部飞到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南部海岸。

1942年,第三帝国的领导者和德国空军高层指挥官都严重低估了美国陆航的战斗力。希特勒拒绝接受美国已经准备好生产数千架一流飞机的评估报告,戈林也草率的声称美国人只能够制造冰箱和剃须刀而已,他还向希特勒保证美国的飞行堡垒只是质量拙劣的产品。这些不谨慎言行的出现实在是太不应该,美国的飞机工业生产力可以在大量公开出版物上找到证据,新型的飞机(例如B 17F和野马)甚至在杂志广告、儿童书和香烟包装上都有广泛的宣传描述。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驻华盛顿的武官弗雷德里希·冯·伯蒂歇尔(Friedrich von Boetticher)将军已经完成了很多关于四发轰炸机研发的详细报告,并由德国飞机工业和战争经济及武器部门专家带回。德国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将军看完这些报告后极为震惊,他在5月份派这位武官去和希特勒会面。当希特勒再一次拒绝相信这些数据后,耶顺内克绝望的告诉伯蒂歇尔战争已经失败了。

耶顺内克在公开场合的声明与他私下的观点大相径庭。一个月后,当一名工程师提到美国陆航重型轰炸机日渐增长的威胁时,这位参谋长打断了他的发言并发表如下评论:“盟军制造出来的每一架四发轰炸机都让我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将像击落那些双发家伙们一样把这些四发轰炸机打下来,摧毁1架四发轰炸机对于敌军来说是更大的损失。”绝大多数耶顺内克的密友都相信他其实对于战争局势十分清楚,只是严重受制于希特勒和戈林而已。当然,在此也有必要对帝国空军的决策层做一个大致的介绍,这对于了解日后帝国空军本土防空战期间的战略决策上有很大帮助。大德意志帝国所有“会飞的东西”都被置于帝国航空部和空军总参谋部的指挥下,虽然理论上空军总参谋部是帝国航空部的下属机构,但实际上它只效命于元首或者说是帝国元帅戈林而已。帝国航空部部长由戈林担任,但战时的几乎所有日常事务都由航空部国务秘书米尔希负责,在议会内阁制的欧洲国家,各部的部长是执政党的政客,他可能不懂部里的业务,如果选举失败,也可能很快换人,所以各部的国务秘书才是真正主管部里事务的业务骨干,也就是常务副部长。米尔希同时兼任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监,空军装备主管,是空军战时决策层中的核心实干人员,作为一名行政能力极强,管理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都很出色的高级领导,他自然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坚定意志与铁腕作风,因此戈林对他一直保持着极大的警惕和戒心,空军总参谋部的设立就是为了对他进行最大程度的分权与制衡。相比之前的几任空军总参谋长,1939年2月1日当选的耶顺内克实际上最初完全是作为一名傀儡领导而被戈林扶持上来的,要知道他在1933年步入航空界时仅仅是一名中尉,次年升为上尉去给米尔希当副官,而不到5年后就火箭般的提拔成了空军总参谋长和米尔希平起平坐了!显然他既无法与老谋深算的米尔希相争,也不能拒绝戈林的任何命令,甚至连不少资深的航空队司令都压根不买他的帐,这样一位总长能在日后的帝国防空战中起到多大的作用显而易见。米尔希,戈林和耶顺内克三人作为日后帝国防空战空军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间不要说能有多少融洽的成分,仅仅是一些基本的理念问题上都会产生不小的分歧,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米尔希依靠自身的稳固政治根基,往往对上级的命令阳奉阴违,而耶顺内克作为一名处境尴尬的总参谋长只能夹在两座大山间实在无法做出多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样一个混乱而且勾心斗角的空军决策圈注定会对未来的帝国防空作战造成极为不好的消极影响。

于是在1942年夏,官方还是采取乐观的态度。帝国航空部当时发行的标准飞机识别手册中依然只有旧型的B 17C堡垒I数据,拥有5挺机枪和平庸的性能。实际上德军已经掌握了更为准确的信息,但是他们并没有急于将其传达给基层部队。

汉斯·耶顺内克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最终未能顶住巨大的压力,选择了自杀

著名的“小胡子将军”阿道夫·加兰德,他作为战斗机总监实际上并没有指挥战斗机部队作战的权力

无疑,这样乐观的预计并不出现在早期与飞行堡垒的较量中。1942年10月,战斗机总监加兰德少将在雷希林测试中心检查1架被击落B 17的残骸时,称这种飞机结合了1架轰炸机所能具备的全部优点:重装甲、高升限、强自卫火力和高航速。虽然做出了精准的判断,加兰德在德国空军总参谋部里不过是一名普通参谋而已。他可以设立技术规章并测试新型武器,但主要还是扮演提建议的顾问角色。按照他一位下属幕僚的说法,战斗机总监是一个“不值得羡慕的职务,因为他无法指挥任何部队。”1942年,德国空军高级军官中只有加兰德和米尔希一直在要求强化昼间战斗机防御力量。

德国在1942年的战斗机防御组织是由1个前线航空队(第3航空队)和1个本土高炮及夜间战斗机防空司令部(德国空军中央司令部)组成的。施佩勒元帅的第3航空队位于法国,曾经参加了西欧战役和不列颠空战,它作为一支小型航空队不仅需要承担防空任务,还要成为一个攻击性的战略基地。它下属的战斗机单位是2个著名的海峡联队JG 2和JG 26,均驻扎在沿海地区,本职是为德军提供一个保护伞。1942年间它们先是在2月掩护德国海军舰队完成了著名的海峡冲刺,尔后又在8月击退了盟军的迪耶普登陆行动。

第3航空队在1941年就已经被迫组建起自己的防空系统,当时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频繁袭扰法国占领区。它的2个战斗机联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战斗机指挥部,指挥部下面的指挥站能够控制联队和单独大队进行拦截行动。然而防御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例如雷达、无线电拦截部门和高炮部队)则听命于从巴黎到柏林之间的众多司令部。虽然整个系统极端零乱,但是它还是在作战中取得了成功。在绝大多数德国空军指挥官看来,西欧前线虽然驻军很少却还是相当稳定的。

德国空军中央司令部则不像施佩勒的第3航空队那样拥有旺盛的进攻欲望。不幸的是,高炮和飞行部队之间的内部矛盾和嫉妒心理妨碍了中央司令部内部的指挥关系。无论在高炮还是航空部队指挥官的战时言论和回忆录中都能够发现大量派系纷争,以及指责对方无能和短视的内容。由一名高炮军官担任司令,并且只包含一个由夜间战斗机专家指挥的航空军,这使得中央司令部成为了德国空军的一个独特组织结构。它的飞行部队被划分给多个战斗机师司令部,下属的地区战斗机指挥部仅能控制极少数的昼间战斗机。因此在1942年底,中央司令部的昼间和夜间战斗机单位依然统一于第12航空军,它下面的4个战斗机师司令部中有2个(第3、4战斗机师)完全没有昼间战斗机。为了保护德国南部,南德意志战斗机指挥部(Jafü Süddeutschland)和东部边区战斗机指挥部(Jafü Ostmark)得以设立,它们2个都从单发和双发战斗机航校中抽调战斗机兵力。高炮部队则是由中央司令部当时下属的10个空军军区司令部指挥。

1942年7月27日JG 1联队的实力

荷兰代伦基地,JG 1第3中队的一架Fw 190A-5“黄色8号”

中央司令部拥有的唯一一个昼间战斗机联队是JG 1,它的4个大队驻扎在从挪威到荷兰的北海海岸线上,分属于第1、2两个战斗机师。帝国内部的昼战部队只有航校和工厂的保卫飞行队。指挥高层认为给第3战斗机师配备昼间战斗机是不必要的,因为任何想在白天进入德国的敌机编队都要通过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的战斗机防线。由两个独立的高级司令部组成的防御系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它违背了统一指挥和集中兵力这一德军作战原则。施佩勒作为一名元帅和航空队司令,拒绝将宝贵的飞行和高炮部队交给中央司令部,也不接受任何降低他司令部的地位的提议。更重要的是,受攻击理念主导的德国空军向来最优先考虑一线作战部队的需求。如果给4个战斗机师全部配备昼间战斗机,那么就不得不削弱一线用来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部队实力,因为飞机的产量不足以支持组建新的空战单位。

这样的防御组织还是十分脆弱的,而且战线几乎没有任何深度。尽管存在各种缺陷,本土防空系统的集权化依然在继续。中央司令部将越来越多的高炮部队置于自己管辖范围内,扩充中的夜间战斗机组织到目前为止也能够满足作战需要。格拉布曼指出:“1942年进行的组织结构变动从结果来看……是有了显著的进步,在清晰度和简化方面超越了1941年的系统。”

进入战争的第四个年头,第三帝国的飞机生产和飞行员训练似乎已经难以满足全球战争的需要。实际上,当美国动员起自己强大的经济力量后,哪怕德国如预计中那样在1941年摧毁苏联并将战斗机部队调回南线和西线,其飞机数量依然不足。虽然米尔希已经接替乌德特担任德国空军军械部长,他的改革(所谓的“戈林计划”)还将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整个1942年,德国航空工业共产出2647架Bf 109和1850架Fw 190,以及Bf 110、Ju 88和Me 210双发战斗机853架。这些生产出来的飞机使德国空军一线部队在1942年6月10日保有1377架单发战斗机(978架可用),但是其中只有300架被用于帝国防空战(第3航空队和中央司令部)中。同一时间还有293架在服役的双发昼间战斗机(182架可用),没有1架属于本土防空部队。这样的战斗机分配比例清楚的证明了东线和南线更受重视。

关于德国空军在二战中的失败,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受到了很多批评。很多人都引用过他在1942年3月21日与米尔希的谈话,当时他对米尔希说:“如果每月生产超过360架战斗机的话,他将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飞机。”然而耶顺内克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1942年德国的军备生产以陆军装备和U艇为主,因为国防军试图完全征服苏联并维持对大西洋航运的压力。虽然米尔希和加兰德都反对这一政策,即便不考虑原材料和技工的问题,德国空军在1942年依然缺乏燃料、飞行员和基础设施来支持战斗机产量的巨大增长。

在加兰德的回忆录中记载了1942年初与耶顺内克的一次会面。战斗机总监指责德国空军将精力全部放在东线的做法,认为需要准备迎接来自西方的威胁。耶顺内克平静的听完了报告,并相当赞同他的意见。然而维持战争长期进行下去的当务之急还是迅速征服苏联,耶顺内克虽然对局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却还是无力做出改变。而且实际上在发表他那“360架战斗机”的评论仅数月后,耶顺内克就要求将月产量提高到9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以满足本土和前线两方面的需求,然而飞机产量在1942年依旧保持不变。到了1943年生产的优先级开始发生转变,施佩尔和米尔希的生产奇迹才会出现,但这是后话。

飞行员训练方面的工作则基本上还停留在战争初期的水平。德国空军飞行学校在1942年共向前线和替换部队输出战斗机飞行员1666人,以弥补同期1093名战斗机飞行员的损失。从纸面上来看这似乎是供过于求,而且在1942年9月30日战斗机飞行员总数确实达到了核定编制人数的104%。然而质量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得到补充的部队报告它们接收到的飞行员只有69%适合出战,剩下的都还不完全具备执行作战行动的能力。

为了提高战斗机飞行员的输出数量,德国在1942年10月将战斗机飞行员学校的数量增加了一倍,由5个增至10个。1943年关于昼间战斗机(单发)飞行员的训练目标是每月274人,全年共计3288人。然而这样的扩张需要付出代价。燃料短缺早在1942年6月就开始影响训练项目,戈林指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德国空军到1943年将拥有比飞机数量更多的飞行员。提高训练部队的燃料配给只取得了部分成功,航校在1942年9月接收燃料14000吨,10月20000吨,11月22000吨,到12月又降至19000吨。由于长期面对燃料短缺的问题,训练课程长度的削减只是个时间问题,新训练完成飞行员的质量将受到影响。

成功的本土防空战需要一位合格的总司令,很显然戈林并不是

帝国元帅还对人员选拔程序感到不满意。1943年戈林曾表示接受训练的人中有很多“蠢蛋”,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人得到了训练机会。虽然存在各种困难,训练部队还是努力让它们的毕业生拥有应对新威胁的作战技巧。高级战斗机训练大队在1942年中期的教学大纲中就包括在6000米高度和地面指挥下拦截来袭轰炸机编队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措施,也没有施佩勒和米尔希为提高战斗机产量付出的努力,德国不可能在1943年秋季取得防空作战的阶段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