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的征途
十月革命后,新政权在革命胜利后的第4天即1917年11月10日,就成立了航空与浮空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首先搜集流散在各个前线的飞机、发动机和零部件,它的成立为组建第一批赤卫队飞行支队起了重要作用。也就是同一天,在彼得格勒组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空军支队,开始担负作战任务。
随后的1918年1月2日,全俄共和国空军指挥委员会成立,着手筹建第一批航空兵部队。新成立的航空兵部队都被冠以“社会主义”头衔,当时共有8个航空兵大队,只有2个是全新组建的。1918年5月24日,工农红军空军管理总局成立。同年6月,人民委员会颁布航空企业国有化法令,开始采取有步骤恢复本国航空工业的举措。
之后,沙俄的重型轰炸机部队也成为红军空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3月25日,根据全俄红军空军委员会的命令,组成了以“伊利亚·穆罗梅茨”型轰炸机为基础的北方航空队(队长为A·B·潘克拉季耶夫,共有五架飞机)。当年夏天,考虑到彼得格勒的紧张局势,俄国担心仅有的几架重型轰炸机落入敌手,开始更换驻地,8月初大队驻地改为下诺夫哥罗德。
然而,由于环境恶劣和维护不到位,此时仅有2架飞机可以执行任务,其余都处于被修理状态。10月,驻地移到了利佩茨克。同年,航空队名称改为重型轰炸机大队,后又改为大型飞机营。
由于当时红军在南部战线遭到邓尼金白卫军的大举进攻,因而大型飞机营在11月7日接到电报,要求出动飞机轰炸白卫军的集结点以及交通枢纽。不过此时大型飞机营理论上只有3架飞机,其中的1架刚到达下诺夫哥罗德,其余2架可以出动,但尚未结束维护工作。同时,因为没有地图且没有地面引导,执行任务也变得异常艰难。还有一个问题是,由于担心仅有的几架大飞机再落入敌手,前线司令部希望这些飞机出动时需要有可靠的政工人员陪同一起飞行。不过不幸的是,11月开始的积雪严重妨碍了飞机的出动,2架飞机被埋在雪中,无法动弹。其中的姨架还在当年11月30日发生了事故,导致飞机损毁。于是1918年整整一年里,红军实际上并没有可出动的大型轰炸机。
1918年12月,经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批准的第一部《工农红军野战条令》和1919年出版的《工农红军航空兵战争中使用教令》中,规定了使用航空兵的一些原则:在主要突击方向统一集中和密集使用航空兵;在战斗和战役中充分利用航空兵袭击的一个最有利条件即突然性;制空权的重要性和夺取制空权的方式等。尽管此时的红军空军开始初创,但实力很有限,作战行动也从未超出战术范围。
1918年12月1日,根据茹科夫斯基等学者们的提议,列宁亲自签发了国民经济委员会计划,创建了中央气体流体动力研究院,学院是在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气动力实验室和航空计算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院的任务是把理论、试验和设计相结合,确保航空设计人员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正常进行。这一决策为前苏联成为世界上另一个航空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则是被誉为“苏联航空之父”的茹科夫斯基。
此时年轻的红军空军经过1年多的发展,在1919年的春天已经拥有了65个航空兵支队、1个大型飞机营、5个气球营、28个浮空队以及20个海军航空兵支队。
1919年秋,根据列宁指示,一支混成航空大队(25架飞机,包括1架“伊利亚·穆罗梅茨”型重型轰炸机)组建完毕,主要用于低空冲击和扫射敌军骑兵。飞行队成立后,首先在当年8、9月投入对抗白卫军马蒙托夫骑兵军的袭击作战。当时,白卫军为了破坏红军南方面军的进攻准备派遣这支骑兵军进行后方袭扰。白卫军骑兵军从南方面军第8与第9集团军的结合部突破后开始向红军后方挺进,在8月18日和8月22日先后占领了坦波夫和占领科兹洛夫。
从8月22日开始,飞机先后在叶列茨、奥廖尔和沃罗涅日对敌军骑兵进行袭扰,迫使对方不得不放慢进攻速度。截止到10月2日,重型轰炸机共出动3次,向敌军骑兵投弹22吨、传单1.5吨,机枪扫射敌军骑兵10余次。为此飞行员罗曼诺夫获得了1个月的薪资奖励。当时,红军轰炸机上携带的最大炸弹是威力只有20公斤级的航空杀伤炸弹AO-20M,它是在107毫米杀伤爆破炮弹壳体上焊接安定面改装而成的。炸弹长1030毫米,弹径106毫米,4片安定面翼展130毫米。
在红军服役的“伊利亚·穆罗梅茨”G型
在1919年基本消灭邓尼金和高尔察克后,红军开始了对波兰的反击。在苏波战争中,红军出动了200架飞机来对抗对方的7个飞行中队。此时,红军西方面军共有5架“伊利亚·穆罗梅茨”型轰炸机,其中2架由南方面军调配而来。6月,3架飞机正式编入西方面军作战序列,并从莫吉廖夫开赴前线。由于还在转场,零配件也在后方运送途中,所以6月份这些飞机没有参战。
7月9日,飞行队接到命令,要求出动飞机协助第16集团军,去轰炸波兰第4集团军的后方设施。飞行队的3架飞机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动,第一架飞机由于飞行时迷失方向,不得已返回基地。而第三架飞机由于发动机故障,降落在了沼泽地区,只好被迫遗弃,而飞行员则在村民的帮助下安全返回了基地。唯一真正出动的是第二架飞机,而且没有歼击机进行护航,由第16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尼克尔指挥。飞机轰炸了博布鲁伊斯克,共投掷了11枚炸弹,对火车站上的机车等进行了扫射。
当天晚上,飞行队再次接到命令,要求去轰炸波兰第4集团军步兵第6师的撤退地奥斯波维奇。飞行队的轰炸机对该地进行了3个小时的轰炸,共投弹11吨和传单1吨,并用机枪对车站设施和人员进行了扫射。
之后,由于西方面军在7月11日收复了明斯克,飞行队也转移到该地。然而,由于油料的供应问题,之后飞行队再也没有出动。在这场战争中,红军损失了2架轰炸机。
对于这场战争红军最终失败的结果,西方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红军没有获得制空权。试想,如果红军空军能拥有天空,历史或许可以被重新书写。
苏波战争结束后,红军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对手——弗兰格尔的白卫军。实际上早在1920年6月6日,弗兰格尔就在北塔夫里亚发起了进攻,以求夺占顿巴斯并重新开始对莫斯科的进军。7月至8月间,双方在北塔夫里亚进行了激战。由于此时红军主力都在西线对波兰作战,因此相对兵力比较薄弱。经过激战,红军驻防彼列科普地峡的第13集团军被迫退往乌克兰南部。之后红军经过顽强作战守住了卡霍夫卡登陆场并粉碎了对方在北高加索开辟战场的计划。
原先的混成航空大队更名为中央飞行大队也参与了作战。大队在1920年8月派出2架“伊利亚·穆罗梅茨”型轰炸机协助第13集团军在亚历山德罗夫斯克-梅利托波尔一线作战。9月初,飞机到了沃罗涅什科耶机场,随后就开始对白卫军的车站等进行了轰炸。9月8日上午,红军出动轰炸机轰炸了白卫军的费多罗夫卡机场,击毁了白卫军的4架飞机,飞行员图曼斯基为此还受到了第13集团军司令乌博列维奇的赞许。不过没多久,红军侦察机部队发现白卫军在该机场的飞机数量基本没有变化,而且之后白卫军的飞机也很活跃,因而图曼斯基的这个战果就值得评估了。
不过9月14日的行动又一次让图曼斯基大放光彩。红军得到情报,白卫军将在弗里德里希菲尔德(Фридриксфельде)举行欢迎弗兰格尔的游行,所以计划出动轰炸机突袭对方。之后,图曼斯基驾驶着编号280的“伊利亚·穆罗梅茨”轰炸机对小镇进行了空袭,共投弹12枚以及宣传弹2枚,破坏了这次游行。不过白卫军方面认为自己只是遭到了轻微损害,游行依旧正常举行。不管如何,这次行动确实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阿列克谢·康斯坦丁诺维奇·图曼斯基
文中一再提到的图曼斯基值得花些笔墨介绍一下。他是苏联著名的飞行员和试飞员,全名阿列克谢·康斯坦丁诺维奇·图曼斯基(Алексей-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Туманский)。1895年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916年毕业于卡钦航空学校并获得初级士官军衔。在一战中,他多次英勇执行侦察等任务,先后获得1-4级乔治十字勋章并晋升为少尉。
十月革命后,他加入了红军,参加了平息多夫布尔-穆斯尼茨基的作战。之后在1918年1月还受到了列宁的接见。此后他转战各地,1920年5月成为飞船大队的中队指挥官,参加了苏波战争,对弗兰格尔作战。由于作战英勇,在1921年获得了红旗勋章。
内战结束后,他也随着原先的飞机被调入民航工作。1925年又回到部队,参与了红军第一支重型轰炸航空兵大队的建设,并试飞了从法国引进的法尔芒F.62重型轰炸机。1926年冬他进入了在列宁格勒的高级指挥进修班,从30年代开始他作为在莫斯科菲力的航空第22厂试飞员,先后参与了Р-6侦察机、ТБ-1、ТБ-3、СБ和Пе-2轰炸机的试飞,在二战中又参与了伊尔-4和图-2轰炸机的试飞。
战后,他继续从事试飞工作,1950年秋天退休后,也一直在飞行,直到1965年因为心脏问题才停飞,1972年不幸去世。图曼斯基一生从事飞行事业35年,飞行时间共1万小时,驾驶各种型号飞机35种,飞行总里程超过200万公里。
1920年9月,曼斯基在自己的飞机前
9月16日,图曼斯基指挥飞机对在普利什地区的1列白卫军装甲列车进行了攻击。红军飞行员对装甲列车进行了投弹和扫射,重创了对方。而红军飞机也被对方炮火所击伤——左侧面被轰了一个洞,机组成员中有1人受轻伤。
仅仅2天之后,图曼斯基再一次展露风采。当天,他驾驶的飞机奉命将之前重创的白卫军装甲列车在普利什车站彻底摧毁。完成任务后,他在返航途中遭遇了4架同样完成轰炸任务的白卫军德-哈维兰轰炸机。他以一敌四,击落了对方1架飞机,并驾驶受损的飞机安全飞回了基地。日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在返航途中发现了4架敌机,而他们也同时发现了我。随后,敌机分成2组接近我的飞机。1架飞机位于我飞机的右下方,另外3架则在飞机尾后紧跟。在右下方的敌机试图爬升到我机上方进行攻击,被我飞机尾部的2挺机枪火力击中并很快坠毁。其余的3架敌机见到这个情况便陆续返航了。等我回到机场时发现自己的飞机也被敌军火力击中,上面共有48个弹洞,油箱也被敌军机枪火力击中……”此次空中交战的一个小插曲是,在30年后,图曼斯基竟然在莫斯科遇到了昔日的对手保罗卡赞。
9月下旬,参战的2架飞机奉命到达哈尔科夫。图曼斯基的“伊利亚·穆罗梅茨”号轰炸机在9月1日至9月18日共出动16架次,战斗飞行22小时15分钟,投弹230枚106吨以及宣传品10余吨。
起飞的“伊利亚·穆罗梅茨”轰炸机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之后的时间里2架飞机基本没有出动,而同年11月21日奉命侦察反苏维埃武装在沃格亚夫连斯科耶的集结地,则成了“伊利亚·穆罗梅茨”型轰炸机最后一次作战飞行。
内战结束后,这型飞机也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1921年5月,退役的飞机首先作为客机投入到莫斯科-哈尔科夫航线中。1922年10月10日,该航线停止运营;在此期间,共运输了60名乘客和2吨货物。之后,“伊利亚·穆罗梅茨”又被投入到莫斯科-巴库航线。最后1架作为邮政飞机,于1922-1923年成为航空学校的训练飞机,共进行了80次训练飞行。此后,该型飞机正式告别了天空。
根据苏军战史的记载,在国内战争中,争夺制空权主要是由歼击航空兵采用单机空战消灭敌机方法进行。对机场的突击很少,动用的兵力也很少。
1920年底,红军空军共有4个歼击机大队(12个支队,每个支队有3个中队6架飞机)、41个侦察机支队以及1个“伊利亚·穆罗梅茨”大队(3个支队6架飞机),这个大队属于空军的独立部队。
总体而言,在内战中,年轻的远程航空兵出动数千架次,投弹近百吨,袭击前线战场敌军和攻击敌后方目标,有力配合了地面部队的作战。在察里津保卫战、反击马蒙托夫作战、东方面军进攻作战、击溃弗兰格尔作战以及剿灭巴斯马赤叛乱作战中,都为保卫年轻的共和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大型飞机营第51支队被授予了革命荣誉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