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诡计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掌控人性,把握尺度

“让一步”比“争一步”收获的好处更多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和忍让,缺少这两样便什么事也干不了。不要斤斤计较、小题大做,要知道在给对方设一道门的时候,其实也把自己堵在了门外。

两个人在一架独木桥中间相遇了,桥很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两人都想着要对方给自己让路。

一个人说:“我有急事,你让我先过。”

另一个人说:“我们谁也不愿让,那就同时侧身过桥。”

两人一想也对,就侧过身子脸贴脸地过桥。

这时一个人暗暗推了另一个人一把,另一个在挣扎中抓住了他,两人同时掉进了水里。

墨子说:“恋人者,人必从恋之;害人者,人必从害之。”构建平和的心境,争一步不如让一步,这也是自己得到方便的根源。

做人是一生的学问,凡是在争来争去中度过时光的人,都算不上真正懂得做人底线的智者。与之相反,“求让”则是保证能够安心做事的重要的做人底线。

“争”与“让”的区别在于:“争”在于不失分寸,“让”在于敢舍一切。如果用“争”的方法,你绝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用“让”的方法,收获会比预期的高出许多。语言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如果你非要在嘴劲上争一下,倒不如让步为好。

承认自己有错让你有些难堪,心中总有些勉强,但这样做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加顺利,成功的希望更大,带来的结果可以冲淡你认错的沮丧情绪。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你先承认自己也许错了,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也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伸着的拳头要想再打人,必须要先收回来方有可能。

遇到争论时,首先做出让步,这是有礼貌的表示,而不是伤面子的行为。如果执意争吵,只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因此,快速地、真诚地让步,承认自己的错误,你与对方的距离拉近了,在他觉得你真诚的情形下,他也会真诚地待你了。

当你对的时候,你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使对方同意你的看法;而当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真诚地认错。这种技巧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会把办不成的事办成。人们最容易被“让”所打动,最容易被“争”所激怒。“让”与“争”关系的选择,可以说常被低调做人的智者所把握,成为他们行之有效的做人方式。

被逼入墙角的兔子也会咬人,得理时要让他三分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颗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会割伤使用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币具有它的两面性一样。这就告诫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绝对,要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余地。

一个春天的早晨,房太太发现有三个人在后院里东张西望,她便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报警电话。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车的一瞬间,房太太发现他们都还是孩子,最小的仅有14岁!他们本应该被判半年监禁,房太太认为不该将他们关进监狱,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请求您,让他们为我做半年的劳动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吧。”

经过房太太的再三请求,法官最后终于答应了她。房太太把他们领到了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半年后,三个孩子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而且个个身强体壮,他们已不愿离开房太太了。房太太说:“你们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是待在这儿。记住,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吃饭。”

许多年后,三个孩子一个成了一家工厂的主人,一个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个则成了大学教授。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与房太太相聚在一起。

房太太就是“得理让三分”的典范。

“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是一个人在被人排挤,或者被人欺侮时,经常说的一句急欲“争气”的话。

其实也未必如此。试想一下,一个人究竟能有多大的气量?大不了三万六千天,这还是极少数。就像古代名人张英说的那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里捎书为堵墙”,却不如“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方面,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这是普通人常犯的毛病。其实,世界上的理怎么可能都让某一个人占尽了?所谓“有理”“得理”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凡事皆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得理不让人”就有可能变主动为被动。反过来说,如果能得理且让人,就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量与水平。给对手或敌人一个台阶下,往往能赢得对方的真心尊重。

得理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出现而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体也具有一定价值。它具体表现在:

1.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好比把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这将对你造成伤害。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2.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3.得理不让人,伤了对方,有时也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积蓄。

4.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哪知他日你二人不会狭路相逢?若那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

人情翻覆似波澜。今天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天的对手;而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三分便利。这样做,既是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关键时刻当仁不让,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谦让”并不是一味讲退让、忍让。在道德信条中,“谦让”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己才华的场所,高明的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

古代推崇的竞争是雍容大度、自信自强、公平的竞争,在该争的时候,是不必谦让的。孔子还对他的学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虽说礼尚辞让,但在为仁这样的事上,则要勇往当之,无所辞让,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一样。

下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当仁不让的道理。

晋人王述被调任尚书令,朝廷的任命一到,王述就即刻赴任。王述的儿子得知后,对父亲说:“您应该谦让一下,把职位让给杜许吧。”王述反问儿子:“你说我能胜任这个职务吗?”儿子回答:“您非常合适,但是能谦让一下总还是好些吧,至少在礼俗上也应该谦让一下呀!”王述摇着头,不无感慨地说:“你既然认为我能够胜任尚书令一职,为什么又要我谦让呢?别人都说你将来会胜过我,我看你到底还是不如我啊!”

王述本是个“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的人,但在国家需要自己承担重任时,却勇当不让,他并不是追逐名利,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职场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都在追求晋升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关键时候还要有“心计”地主动请缨、当仁不让。

张文在厂里一干就是4年,自认工作态度还行,也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可是老板却对此视若无睹。她觉得自身价值得不到提升,不甘心却不敢当面跟老板提。虽然,她曾多次在工作总结会上暗示过老板,但老板对此却无动于衷。最后,她还是鼓足勇气,向老板提出了加薪要求。没想到的是,老板在观察她几周工作后终于给她加薪了。

属于自己的权益,还得靠自己主动争取。不光自己的权益,有些晋升机会也是可以靠自己争取来的。当你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分量时,不妨主动请缨,采取“当仁不让”的积极争取策略。

比如说,当你了解到某一职位或更高职位出现空缺而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一职位时,保持沉默绝非良策,而是要学会争取,主动出击,把自己的想法或请求告诉上级,这样你往往能如愿以偿。战国时期赵国的毛遂、秦王嬴政时的甘罗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证明。而过分的谦让只会堵死你的晋升之路。

吃亏要吃在明处,让他知道吃亏是为了帮助他

为人处世吃亏要吃在明处,否则就是白吃。有的人为了息事宁人,往往去吃暗亏,结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陈嚣与纪伯为邻。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将隔开两家的竹篱笆,向陈家移了一点,以便让自己的院子宽一点,恰好被陈嚣看到了。纪伯走了,陈嚣将篱笆又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使纪伯的院子更宽敞了。纪伯发现后,很是愧疚,不但还了侵占陈家的地方,而且还将篱笆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

陈嚣的主动吃亏,让纪伯感到相当内疚,使其产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这就欠下了陈嚣一个人情。即使他还了这个人情,但是每当他想起时,还是会内疚,还是会想法报答陈嚣。

所以,有时主动吃亏是要为朋友文过饰非。既让他觉得欠你的人情,又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亭卒懒惰,瓜秧自然长得不好,与对面西瓜田的长势没法比。楚国的亭卒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国亭卒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国的亭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我们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起来,而且,你们这样做,他们一定会知道的。”

梁国的亭卒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田里的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是梁国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表达酬谢,结果两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为别人文过饰非,实在是个搞好关系的好机会。当朋友在众人或是你面前犯了错,你一定要抱着吃亏的心理,干脆给他个面子,帮他一把,千刀别“暴而扬之”。

古人说:“吃亏是福。”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却欠了你一个情。在友谊和情谊的天平上,你已为自己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和财富更值得珍视的东西。

与朋友交往,情愿自己吃点亏是一个很好的交际方法。当然交友吃亏也必须讲究方式和技巧。

不管是吃大亏,还是吃小亏,只要能对搞好朋友关系有帮助,你就要尽力吃下去,不能皱眉。尤其是大亏,有时更是一本万利的事。

吃亏,会让你在朋友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谊。这当然会使朋友更心甘情愿地帮助你、为你办事。

凡事抱着最坏的打算,才能确保胜算

善用计谋的人,即使对于一件很简单的事,也会预想出几种可能的结果,做好最坏的打算,此为老谋深算。社会上有许多事都具有不确定性,这就由不得你不去花费心机。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事实上,人生如意之事,到后来七折八扣的,也是常有的事,如果能够得到其中七成八成的满意度,就算是幸运的了。

君不见,有多少尽管自己信心十足,或别人事前拍胸脯打保票,到头来却落得一场空的事情?所以说,凡事事前想得太美、想得太顺、想得太理所当然乃是大忌。人生的种种胜败、兴衰和得失往往只在一瞬间,稍有大意,事后恐怕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封建帝制时期的王位继承,虽然讲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现实中的变数却相当多。例如,皇帝没有亲生儿子,或者是嫡长子不够贤能、强悍,如果再牵涉王室及各方权势的势力消长,当然就很难平静无波,甚至可能形成惨烈的王位争夺战。

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或许因为长子元佐不成材,曾经玩火烧皇宫,所以册立三子真宗为太子。

尽管如此,太宗所宠信的宦官王继恩却勾结大臣李昌龄等人,说服皇后李氏,仍然暗中企图拥立长子元佐。在太宗病重命危的时候,王位争夺的诡异气氛更呈现出山雨欲来之势。

也正是这个时候,支持真宗的宰相吕端,眼看太宗快撑不下去了,便进宫探望。这位被太宗视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宰相,果然机灵。当他发现真宗居然没在太宗身边陪侍,生怕在这个关键时刻王位继承的事有变,于是便写下“病危”两字,火速派人交给真宗,要真宗立刻进宫陪侍太宗。

不久之后,太宗驾崩了,李后便派王继恩前来召吕端进宫。吕端心想准没好事,于是就骗王继恩进御书房整理太宗的遗墨诏书,然后将王继恩锁在御书房内。

李后见吕端来了,便开门见山地说:“皇帝已经驾崩了,应该由长子继承皇位才合乎礼制。”吕端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先帝早就预先册立太子,目的就是要太子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先帝刚刚崩逝,就要违抗他的遗命,恐怕会引起朝中大臣的非议。”

李后少了王继恩在旁兴风作浪,不得已只好宣布真宗继承帝位。

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在真宗还没真正登基之前,吕端还是小心翼翼,生怕中途发生变故。

就在真宗即位大典的那一天,正当他准备垂帘接受群臣叩拜的时候,吕端还是要求真宗卷起帘幕,并且亲自登上殿阶,确认是真宗本人没错之后,才放心地带领文武百官高呼:“皇上万岁!万万岁!”

在强敌环伺或者竞争激烈的地方,没有人是胜利的“真命天子”。即使拥有若干官样文章的保证,握有若干形势上的优势,但在肥肉还没吃进肚子里之前,可先别说胜利是属于自己的。

吕端深深了解,尽管真宗拥有太子身份,是太宗确定的接班人,但在王位争夺的诡谲形势中势如蝉翼。如果不步步为营,掌握每一个转折的机锋,恐怕就会有不可逆转的变化。所以,即使到了真宗登基的时候,他都还要确认是否为真宗本人,才放心地叩头称万岁。

这种谨慎严谨的态度,或许正是“凡事抱着最坏打算,才能确保胜算”的最佳写照。

“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方能战胜人性,办成大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追逐利益的动物,但又受理性的约束。如果能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双管齐下则是战胜人性,办成大事的高招。

看下面的一个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打算进攻赵国,希望借此以扩大河间一带的土地,于是让蔡泽出使燕国。过了3年,燕国把太子丹送到秦国来做人质,吕不韦就请张唐去帮助燕国,打算跟燕国一起攻打赵国,以开辟河间的土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一定要经过赵国,赵国人如果抓住我,可以得到百里的封地呢!”吕不韦将他打发走后,心里感到很不愉快。少庶子甘罗对吕不韦说:“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呢?”吕不韦说:“我派蔡泽到燕国去了3年,燕太子丹就来我国做人质了,今天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完成共同伐赵的使命,他却不肯去。”甘罗说:“我能让他去。”吕不韦呵斥他走开,说道:“我亲自请他去,他尚且不肯,你怎么能请得动他呢?”甘罗说:“项橐才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您应当让我试试看,何必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就去见张唐,问道:“您的功劳跟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呢?”张唐说:“武安君打了数不清的胜仗,攻陷了数不清的城池,我的功劳当然比不上武安君。”甘罗又问:“您真的觉得自己的功劳比不上武安君吗?”张唐说:“真的。”甘罗问:“应侯范雎在秦国受重用时,他的权力跟文信侯相比,哪个更大呢?”张唐说:“应侯比不上文信侯。”甘罗问:“您真知道应侯的权力比不上文信侯吗?”张唐说:“我真的知道。”甘罗说:“当年应侯要去攻打赵国,武安君有意为难,就被绞死在离咸阳城7里的地方。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出使燕国,而您竟不愿意,我真不知道您会死在哪里。”张唐说:“那就听你的吧,我去!”于是,张唐准备好了车马和礼物,并且定下了出发的日期。甘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5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去通报赵国,见一下赵王。”

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赵王:“听到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的事了吗?”赵王说:“听到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出使燕国,说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秦、燕两国互不欺骗,如果合力攻赵,赵国就危险啦!燕、秦两国之所以表示互不欺骗,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攻打赵国,以此来扩大秦国的领地。今天大王如果给我5座城池以扩大河间之地,秦国则送回燕太子,再跟强大的赵国一起去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听了这一番话,立刻割让5座城池给秦国。秦国则放回了燕太子。赵国攻打燕国,占领了上谷的36县,把其中1/10的土地转送给了秦国。

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甘罗12岁出使赵国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著名的。但他无论是说服张唐还是说服赵王,所用的谋略无非是讲清利害关系。可见,只要运用得当,“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永远是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招妙棋。

超出预期的无私行为,可以获得超额的信赖

在和那些尚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朋友、客户或者顾客打交道时,他们都会从各方面去考察和判断你的动机和行为是不是完全利己、自私的,是不是会为他们着想。当他们发现你从来不会为他人着想,只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时,他们就知道你这个人不值得深交、不值得信赖,也就不会再和你进行更深入的生意合作;相反,当你为他们做出了超过他们预期的无私的事情之后,你就会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赖,你的想法也会变得可信,他们也会乐于和你建立永久性的关系。因为你用行动证明了你对他们的关心。

所以,当你在和他人进行合作时,或者在和他人进行第一笔生意时,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你可以为他们做出什么样的超出他们预期的无私的事情。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越多,你也就越有可能和他们建立并发展良好的、持久的人际关系以及生意合作。

有一对老夫妇买了一幢园林式新房,想雇请一位园艺师,邻居们一致向他们推荐了一个人。于是夫妇俩决定就聘请大家推荐的这个园艺师。

然而令夫妇俩奇怪的是,这个园艺师见到他们之后,除了询问园艺方面的情况外,还问了他们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并一一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比如:“每天下班后几点到家?”“周末你们喜欢钓鱼吗?”“你们最欣赏附近谁家的院子?”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个园艺师都询问得一清二楚。

不过很快,老夫妇就明白园艺师的良苦用心了。他除了按时修剪植物外,还总是不断给他们带来惊喜:他会把他们新买的圣诞树挪到一个更阴凉的地方,他会给他们寄一些关于绿色肥料的文章,他还会在周末来临时,提前为他们准备好第二天钓鱼用的鱼饵。老夫妇明白为什么邻居都向他们推荐这个园艺师了。人家无私地向自己提供了这么多服务,自己能不满意吗?

你和对方的关系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做的事是否能满足对方的预期。你所做的事达不到对方的预期,对方就很难与你合作;你所做的事刚刚符合对方的预期,对方和你的关系也就一般而已;只有你所做的事完全超出对方的预期时,对方才会高兴与你合作,你和他之间才会有长久的关系。

要想抑制人性的弱点,不如唤醒人性的优点

一个超市开张后,经常丢东西。于是超市的领导层研究决定,出台一个惩罚性的警告措施:“凡偷盗商品者罚款200元。”

不料,警告的威慑力微乎其微,商品依然丢失严重。

见此情景,领导层再次研究对策。这时有人建议,换个思路——“奖”。

第二天,在入口处换了一条警告标语:“凡检举偷盗商品者赏金200元。”此举果见奇效。从此之后,超市再也没有发生过丢失商品的现象。

同样为管理手段,一种是罚,一种是奖,在效果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因为,与“罚”这种管理手段不同,“奖”唤醒了人性的优点,抑制了人性的弱点,使顾客从“客人”的地位提升到“主人”的高度,将原来的“管住人人”,变成“人人来管”,由被动被管变成主动去管,由少数人管变成群治群防。

以唤醒人性的优点代替惩罚人性的弱点,这一管理方法不仅适用于超市,也适用于一般的组织管理、家庭管理乃至人际交往。

在一个组织内,管理者要想提高工作效率,杜绝职员工作拖拖拉拉的情况,仅仅制定工作量,规定完不成工作量就遭受惩罚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相反,奖励则可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家制衣厂,熨烫车间人手紧张,工作总是难以如期完成。公司根据调查总结,得出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可以熨烫40件服装。于是,公司以此为标准,规定每个工人的工作量为每天40件。工人平均每天熨烫服装的件数超过40件,就能拿到全额奖金。否则,就会遭受罚款,罚款额与所缺工作量成正比。

这一制度推行之后,工人的紧张感增强了,工作氛围有了好转,大家都争取达到规定的工作量。当然,也有人是不在乎的,因为每月的奖金数也不多,而且是固定的,与超出标准的多少不挂钩。到月底,90%的人都完成了工作量。不过,整体工作效率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经过商讨,公司决定实行新的奖金制度。在保留惩罚规定的基础之上,取消固定奖金,实行机动奖金。即多熨烫一件,就多一份奖金,奖金的多少与熨烫服装超过工作量的数额成正比。也就是说,只有超过工作量,才有奖金。超得越多,奖金也就越多。

制度一出台,第一个月的业绩就令管理者们大吃一惊。有的员工,竟然创造了一天熨烫120件服装的业绩。一个月下来,一统计,管理者们更是吃惊不小:不少员工的每日平均工作量达到80件。员工的士气高涨,公司的整体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什么结果会这样?

因为,惩罚是别做什么,别成为什么,给人们的警示是消极的。只要能守住底线,就不会遭受损失。而奖励给人们的信息是积极的,是做什么,成为什么。只要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会有更多的回报。

就拿制衣厂的熨烫车间的工人来说,只有惩罚而无奖赏,并不能给他们以奋发向上的动力,不能让他们主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同时,惩罚助长了这样一种心理:达到规定的工作量就行了,多的我也不必干。

相反,奖励却激发他们的荣耀感、好胜心,促使他们好上加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创造更佳的业绩,甚至创造奇迹。简单归为一句话,惩罚制度的出发点是以抑制工人们的弱点——懒惰、拖沓、涣散来提高生产效率,但它不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因此效果并不理想;新的奖励制度的出发点是唤醒人性的优点——荣誉感、自尊心、好胜心,这恰恰是人们创造辉煌业绩的原动力。

这一道理也适用于家庭的管理中,不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与儿女之间。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你希望家里保持足够的整洁,你希望子女更自觉地做家务,你通常会怎么做?是惩罚、责备乱扔垃圾和不干家务的懒惰分子,还是表扬、奖励为保持清洁卫生做出努力的勤快分子?不用说,后者有效得多。多多表扬、奖励那些主动做家务的子女吧,你一定会看到可喜的变化的。

凡事不要太较真,否则会让自己失去更多

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就抓不住要害问题,做工作时就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做起。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些过失上面呢?忍小节,就是不去纠缠小节、小问题,要宽恕待人,用人之长。

《劝忍百箴》中认为: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的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乐。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蠹蚀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没有完美的良材。

有一则关于伯乐相马的故事。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里,有能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外貌、筋骨上看出来,但千里马很难捉摸,其特点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马,但没有办法告诉他们什么是天下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吧!”

秦穆公于是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来了,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现在在沙丘那个地方。”穆公问他:“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看,结果是一匹公马,而且是黑色的。秦穆公非常不高兴,于是将伯乐召来,对他说:“真是糟糕,您让我派去的那个寻找千里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道:“他相马的本领竟然高到了这种程度!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原因啊!他抓住了千里马的主要特征,而忽略了它的表面现象;注意到了它的本领,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他看到他应该看到的,而没有看到不必要看到的;他观察到了他所要观察的,而放弃了他所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相马的人,才真正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匹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很多男人常常会埋怨陪伴妇女买东西,既费时间,又很劳累。她们不是对花纹不满意,就是对式样百般挑剔,或者觉得虽然式样勉强过得去,可惜质料实在不行。因为各种因素而犹豫不决,结果常常空手而归。其实,这些毛病并非只有妇女才有,一般人在工作或读书的时候,也会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迷惑。

一个人对于某事犹豫不决时,就会发生如上的迷惑或彷徨。这时候,如能针对自己的目的,抓住核心问题来研究,就可以发现一条排除迷惑的大道。例如,你要选购西装,不妨先明确地限定是何种花纹、式样、布料。如果决定以花纹为主,那么,式样和质料就可以作为次要考虑的条件。如果抓住重点来研究,自然能果断地选购,而且,以后也不会遭到别人的埋怨,自己也不会后悔。

俗语说的“眼花缭乱”正是上述的状况,但只要能有意识地视若无睹,就不会被眼前的情况所迷惑。总之,最重要的是要先抓住问题的核心,其他问题则可列为次要。

我们应该做到下面的几点:

1.把着眼点放在较大目标上。一个没有做成生意的售货员向经理报告说:“买卖没做成,但我和那位客人吵嘴赢了。”在销售中,重要的是做成生意,而不是分辨谁对谁错。

在与员工一起工作时,重要的是发挥他的潜力,而不是就他们犯的小错误大做文章。

在与邻居相处时,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与友好相处,而不是总盯着他们是否在说别人的闲话。

如果用部队里的术语来说,就是:我们宁愿失去一场战斗,而赢得一场战争;也不愿因赢得一场战斗而失去战争。

自问:“这真的很重要?”在每次激动之前,问问自己:“这事值得我那样大动干戈吗?”没有比这一提问更好的治疗为麻烦事而烦恼、激动的药方了。如果我们碰到麻烦事时,问自己一声:“这事真的重要?”则最少90%的争吵与不和将不会发生。

2.不要掉进琐事的圈套中。在解决问题时,多想一些重要的事。不要为一些表象、肤浅的事情所淹没,要集中精力于大事上。另外,爱较真的人,经常没法转变思想,不会圆润说话,即使坦诚的话语也可能招致的是不满。

比如甲认为同事乙小姐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乙小姐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甲发愣。或者同事小李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王说:“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公司却隐约有人传言:小李惯于在上司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倘若如此,小李恐怕会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又何苦呢?

真诚并不等于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因为你的感觉是否正确尚是一个需要判断的问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都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没有绝对的对错。所以,有些事其实不用那么去较真,因为这样的人经常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混乱不堪。圆润为人要学会不较真。

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大家应该记得,在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范伟等人表演的小品《卖拐》令人捧腹大笑。其寓意主要是讽刺那些坑人的奸商,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范伟饰演的那位买拐者,他在卖拐者逐步的心理暗示下,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的腿有毛病,最后买下了那副拐。

其实,这一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与《卖拐》的例子相似,心理暗示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面,我们来看看哈佛大学一堂非常有趣的心理课:

哈佛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位来宾——“比尔博士”。教授告诉大家:“比尔博士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今天来这里是要做一个实验。”然后,比尔博士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告诉大家:“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拔出瓶塞,它马上就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时,请立刻举手示意。”

说完,比尔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出瓶塞。一会儿工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

“好,同学们,实验到这里就结束了。”教授告诉学生,“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们的是,‘比尔博士’只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个瓶子里装的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

听了教授的话,哈佛大学的学子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刚才实验的时候,自己明明是闻到了一种气味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到学生们一个个满脸疑惑的样子,教授告诉他们:“这是因为你们刚才受到了‘比尔博士’的暗示。他暗示瓶子里装的是一种他正在研究的物质,气味很小,所以你们就相信了,并且似乎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

事实上,那些学生并没有闻到什么气味,只是受了心理暗示作用的影响,而误认为自己闻到了那种特殊物质的气味。

关于暗示的强大力量,曾有这样一个实验:

在中世纪的一个监狱里,一个即将被处决的犯人被蒙上眼睛。医生在他旁边说,你将被割开动脉,你的血将慢慢流尽而死。说着,医生用钝器刺了一下犯人的手腕处,又悄悄打开身边的一个水龙头,让水慢慢地滴落。

出乎意料的是,过了一段时间,那犯人竟然死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得不为暗示的强大力量而震撼。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帮助。比如,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纪录了,这时候,他的教练在旁边轻轻地对他说:“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还有,三国时期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与此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危害。例如,有些人生病时喜欢先进行网络搜索,自己对症自我诊断。殊不知,有些所谓的“症状”,不过是某些不良广告商,通过对网民进行消极心理暗示以取得利益的手段。还有前面讲述的那个被活活吓死的囚犯,这些都是消极心理暗示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所以,在与他人交际、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好心理暗示这一法宝,对实现自己的目的将大有裨益。而且,洞穿了这一神秘的“心理力量”,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更理智地控制自己。

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不给别人留机会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追求完美,但也存在太多的不完美。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追求成功,但是很多时候即使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难脱失败的命运。导致这些失败的“杀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设下的心理陷阱。

在我们大步不停地迈向成功之前,需要检讨一下自己,填平自己的心理缺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成功铺好道路。如果你不能克服这些缺陷,就会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小乌鸦得到了一块肥美的肉,飞到一棵树上,正准备美美地饱餐一顿,结果却被树下的小狐狸看见了。于是,小狐狸在树下对小乌鸦说:“乌鸦小姐,你的羽毛多么美丽啊,你的歌喉是那么迷人啊,如果你能为我们唱一支歌,那一定是很动听的。”小乌鸦听了小狐狸的赞扬,心里乐滋滋的,但是,转念一想,自己的父母早就上过他们的当了。今天他们又故技重施,休想。小狐狸看小乌鸦不动声色,于是就把脸一翻,愤愤地说:“谁不知道你们乌鸦是扫帚星,你们飞到哪里,哪里就有灾难降临,大家都讨厌你们,还是不要张开你那张乌鸦嘴了……”没等小狐狸说完,小乌鸦早已沉不住气啦,它要立刻给予回击,但刚一张口,那块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便立刻叼着那块肉跑了……

小狐狸固然是狡猾的,但归根结底是小乌鸦的心理缺陷,让小狐狸有了可乘之机。在小狐狸的诱导下,小乌鸦放松了警觉性,结果一块辛辛苦苦找到的肥肉被小狐狸轻而易举地就骗走了。

也许,小乌鸦会自责“怎么会这样”“我怎么这么笨”“我怎么老是自己破坏自己的好事”……其实,这不只是小乌鸦的心声,还包含了很多我们真实的内心想法。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可能存在一些陷阱。

例如,过于自卑,有时会让我们做出荒诞之举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结果反而自取其败;报复心强者,便容易意气用事,一旦急火攻心,常只顾着发泄情绪而不听劝,无法泰然面对挫折,陷入无尽的麻烦中;喜欢出风头,总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但往往会适得其反,给人留下笑料,等等。

一个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要因为自己的失误和没有必要的心理缺陷而丧失成功的机会。与其时刻警惕别人对自己下套,不如先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陷,让别人没有机会下手,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不要过分地赞美对方,否则会加剧对方的反感

一个气球再漂亮、再鲜艳,吹得太小,不会好看,吹得太大很容易爆炸。赞美就如吹气球,应点到为止,适度为佳。

因此,在赞美他人时一定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夸奖或赞美一个人时,有时候稍微夸张一点更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别人也会乐意接受。但如果过分夸张,你的赞美就脱离了实际情况,让人感觉缺乏真诚的东西,而且会加剧别人对你的防备。因为真诚的赞美往往是比较朴实的、发自内心的。只有恭维、讨好才是过分夸张和矫揉造作的。

据说有一个年轻人曾经给恩格斯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称赞恩格斯是一位无与伦比的革命导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甚至称其为马克思的再现等。恩格斯并没有因为这封信而有丝毫的感动,反而生气地回信说:“我不是什么导师、思想家,我的名字叫恩格斯。”恩格斯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不喜欢别人在赞美他时用有些夸张的词汇,又因为他和马克思近几十年的友谊,他是非常尊敬马克思的,当然会忌讳别人称他为“马克思的再现”。

历史上有一位臭名昭著的马屁精冯希乐,他是一个热衷于夸张拍马的人。有一次,他去拜访长林县令,赞叹道:“仁风所感,猛兽出境。昨日入县界,见虎狼相尾而去。”刚夸过不久,就有村民来报告:“昨夜大虫连食三人!”长林县令很不高兴地责问冯希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冯希乐面红耳赤地回答说:“是必便道掠食。”冯希乐夸张得脱离了实际情况,无视野兽吃人的本性,信口雌黄,说野兽已被县太爷的仁义教化所感动,所以离县而去,结果是抡起巴掌,自己打自己的脸,这就是所说的轻言取辱。

要做到点到为止、褒扬有度是有技巧的:

1.比较性的赞美。

两个人或两件事相比较,在夸奖对方的同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差距,使对方对你的赞美深信不疑。

有一次,汉高祖刘邦与韩信谈论诸将才能高下。刘邦问道:“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兵马?”韩信回答:“陛下至多能指挥十万兵马。”刘邦又问:“那你能指挥多少兵马呢?”韩信自豪地回答:“臣多多益善。”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的本领比我大,却为什么被我控制呢?”

韩信很诚实地说:“陛下不善于指挥兵,但善于驾驭将,这就是我被陛下控制的原因。”刘邦自己也曾说过,统一指挥百万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不如韩信。这是他做了皇帝以后对自己的评价。韩信的赞美,首先肯定了刘邦控制大臣为自己效命的能力,但又指明了他在带兵作战方面与自己相比有不足之处,正与刘邦的自我评价相吻合。话说得很实在、很坦诚,刘邦不但不怒,反而很满意。

2.根据对方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希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所保留的赞美应既要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还要看到他的弱点和不足,讲究辩证法。常言道:“瑕不掩瑜。”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一定的希望,不仅不会损害你赞美的力度,相反,却使你的赞美显得真诚、实在,易于为人接受。尤其是领导称赞下属时,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握分寸,要有所保留。可以多用“比较级”,千万慎用“最高级”。领导可以在表扬时,把批评和希望提出来。

有效的赞美不应该总是绝对化,像“最好”“第一”“天下无双”这类的帽子别乱戴。有个企业的广告词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显示了企业的真诚承诺,而不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在消费者中影响很好。实际上,一般人都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如果你的赞美毫无遮拦,就会让人感觉你曲意奉承,难以接受。赞美时必须记住:一个人的成绩和优点毕竟是有限的。许多伟人看自己时,也都是有所保留的。毛泽东曾说过,他能够做到三七开就可以了,更何况一般人呢?因此,赞美别人,应当一分为二,有成绩肯定成绩,有不足也要说明不足,控制好赞美的度。

过分的夸张对于被赞美者来说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过分地夸奖一个人,结果就会把人给毁了。”因为过分的夸奖,往往会使被赞美者不思进取,误以为自己已经是完美无缺了,从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众所周知的方仲永,小的时候因为天资聪慧,于是别人就称其为天才,其父则四处带他去走访宾客。结果等到他长大以后,才能“泯然众人矣”,跟别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赞扬最好辅之以鼓励,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赞美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