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脉是你最大的存折
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很多人遇上陌生人时,心里会七上八下,一时找不到表达的“招儿”。这个人际障碍让你的人际圈子很难得到拓展。那么,如何和陌生人一见如故,建立良好的交往开端,是每个人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
有些人往往害怕见陌生人,例如:在聚会上,他们想不到有什么风趣或是言之有物的话可说;在求职面试中他们拼命想给人好印象……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遇上陌生的人,心里都会七上八下,不知该怎样打开话匣子。
然而,你应该知道,懂得怎样毫无拘束地与人结识,能使我们扩大朋友的圈子,使生活丰富起来。
多年来,美国著名记者阿迪斯以记者身份往返世界各地,他和陌生人的谈话有许多令他毕生难忘。他说:“这就好像你不停地打开一些礼物盒,事前却完全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老实说,陌生人的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
阿迪斯举例说,新奥尔良有一个修女,看起来温文尔雅,不问世事。但是阿迪斯不久便发现她的工作原来是帮助粗野的年轻释囚重新做人。他还在加拿大一列火车上遇到一位一本正经的老妇,她说她正前往北极圈内的一个村庄,因为她听人说在那里会见到北极熊在街上走!
阿迪斯说:“跟我谈过话的陌生人,几乎每一个都使我获益匪浅。”在公园里遇到的一个园丁告诉阿迪斯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比他从任何地方学到的都多。埃及帝王谷一个计程车司机请阿迪斯到他没铺地板的家里吃茶,让他认识到一种与自己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挪威奥斯陆,一个曾经参加过大战的战士带阿迪斯到海边一个荒凉高原,他告诉阿迪斯战争是让人痛心的,这片高原就是曾经的战场。
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人,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因为我们可能对一个陌生人说出我们时常想说但不敢向亲友说的心里话,他们因此便成了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新镜子。
如果运气好,和陌生人的偶遇还会发展成为终身不渝的友谊。阿迪斯说:“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未认识的朋友。”
那么,你下次遇到陌生人时,该怎样与之交往呢?这无疑已成了一个要面对的问题。
思路突破:和陌生人一见如故的技巧
在与陌生人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希望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迫切需要尽可能地拉近彼此情感的距离。这个时候,如果能给对方造成“一见如故”的感觉,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了解对方,投其所好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当一个人特意要去结识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陌生人时,也应该把这一过程当成一次不可忽视的挑战,事先做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对方的背景、经历、性格、喜恶;另一方面,在对对方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的前提下,设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准备。然后,在交往之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其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而成功赢得对方信任。
寻求共同点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因此,我们在和陌生人交往时,不妨多多寻求彼此在兴趣、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使双方在越谈越投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迅速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叶华是一位铁杆球迷,常常既为了推销又为了看球赛而四处奔走。有一次在去深圳的火车上,她的同座是位山东口音很重的小伙子,闲来无事,叶华就和他侃起来。她一开始先故作惊讶地得知他是位山东人,然后顺口赞美山东人的豪爽,够朋友,她说她有好几位山东籍的朋友,人很豪爽。小伙子自然高兴,自报家门,他叫罗杰,是泰安人,他说山东人是很讲朋友意气的,山东人大多粗犷、豪放。而叶华话锋一转,说山东人也很团结,特别是山东足球队,虽然每位队员都不是非常出色,但是他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经常取得好的成绩。恰巧罗杰也是位球迷,两人直侃得天昏地暗,下车后互留了通讯地址。在罗杰的介绍下,叶华认识了很多球迷,其中有一位就是她这次南下准备争取的客户吉。吉和罗杰关系很不错,于是叶华轻松地完成了这次推销任务,也为公司赢得了一家大的客户,更值的高兴的是,她也结交了许多朋友。
谈谈周围的环境
如果你十分好奇,你自然会找到谈话题目。有一次一个陌生人审视周围,然后打破沉默,开口说:“在鸡尾酒会上可以看到人生百态!”这就是一句很有趣的开场白。
阿迪斯有一次坐火车,身边坐了一位沉默寡言的女士,一连几个小时他千方百计引她说话都未成功。等到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分手时,他们经过一个小海湾,大家都看到远处岬角上一座独立无依的房屋。她凝视着房子,一直到看不到它为止。然后她突然说道:“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这种杳无人迹的地方,住在一座灯塔里。”接着她讲述了那种生活的荒凉与美丽。
以对方为话题
有一次,阿迪斯听见一位太太对一个陌生的女士说:“你长得真好看。”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说这种话的勇气,不过我们可以说:“我远远就看见你进来,我想……”或是:“你正在看的那本书正是我最喜欢的。”
提出问题
许多难忘的谈话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阿迪斯常常问别人:“你每天的工作情况怎样?”通常人们都会热心回答。
一定要避免令人扫兴的话题。可能没有人愿意听你高谈阔论诸如狗、孩子、食物、菜谱、自己的健康、高尔夫球,以及家庭纠纷之类的事。所以,在谈话中最好不要谈及这些问题。
丘吉尔就认为有关孩子的话题是不宜老挂在嘴边的。有一次,一位大使对他说:“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你知道吗?我还一次都没跟您说起我的孙子呢。”丘吉尔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亲爱的伙伴,为此我实在是非常感谢!”
表示信任
两个陌生人之间总会因为素昧平生、互不了解而产生一层隔膜,并且时常由于两人的矜持和互不信任而造成交流失败。所以,我们不妨主动一点,率先冲开这一层障碍,把对方当成熟悉的朋友,采取恰当的方式向其坦率地吐露心声,用真诚和信任叩响对方的心扉。
闻一多是一个平易近人、深受人们爱戴的学者,他朴实无华的言谈往往会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请看下面这段演讲:“今天承诸位光临,得到同诸位见面的机会,感激之余,就让我们趁此正式地、公开地向诸位伸出我们这只手吧!请诸位认清,这是‘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的手,不可能也不愿意威逼人,因此也不受威逼。这只‘空空如也’的穷措的手,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利诱人,因此也不受人利诱,你尽可瞧不起它,但是不要怕它,其实有什么可怕呢?不信,你闻闻,这上面可有血腥味儿?这只拿了一辈子粉笔的手,是随时可以张开给你们看的。你瞧,这雪白的一把粉笔灰,正是它的象征色。我再说一句,不要怕,这是一只洁白的手啊!然而也不可以太小看它。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手和无数的拿锄头的手、开机器的手、打算盘的手、拉洋车的手,乃至缝衣、煮饭、扫地、擦桌子的手——团结捏在一起,到那时你自然会惊讶这些手的神通,因为它们终于扭转了历史,创造了奇迹。我们现在是用最诚恳的心,向大家伸出这双洁白干净的手。希望大家同我们合作,并且给我们指教!”
以谦虚赢得好感
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者常常给人留下有礼貌、有素养、有深度的印象。面对陌生人时,飞扬跋扈只会让人退避三舍,而谦逊得体、不卑不亢的言谈举止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涵养和平易近人的性格,为对方带来亲切随和的感受,消除其胆怯、羞涩的心理。此外还能给其以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信心,鼓励其积极大胆地将交谈展开。
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次刘少奇同志为华北记者团的同志做了一次工作报告,报告的开始是这么说的:“很久以前,就想和你们做新闻工作的同志谈一次话,我过去只和新华社的同志谈过,和多数同志没谈过。谈到办报,我是外行,没办过报,没写过通讯,只是看过报。因此,你们工作的甘苦我了解得不真切。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可以向你们提点要求。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刘少奇的讲话给在场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实巴交门路少
有的人一生老实巴交,为人拘谨,不善于跟人打交道,老困在自己的“围墙”之内,造成了交际圈的闭塞,这不利于个人的发展。由于朋友圈子小得可怜,遇到难事便没了门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陈师傅这一辈子,老实巴交,小心谨慎过日子,奉公守法,兢兢业业,从来就信奉“万事不求人”的原则,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去求人。除了老婆孩子,其他社会关系一个也没有。
陈师傅的儿子跟人吵架,一气之下动了手,把人打得头破血流,闯下了大祸,被关进了临时拘留所,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陈师傅就这么一个儿子,视为心肝宝贝,见儿子蹲了班房,又气又急,直拿脑袋撞墙,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简直感到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加上老伴儿整天以泪洗面,更使他觉得没了活路。
这时,有人给陈师傅出主意:“别这么死心眼儿了。当今社会都是人求人,有关系,什么事都能通融。你这么成天闷在家里也不是办法,为儿子着想,得赶紧出去‘活动活动’呀!”
邻居帮他分析情况,说他儿子的事弄不好得判刑,该提早到检察院“活动”。
另一个说,检察院管起诉,最后结果还得看法院如何判,所以该去法院“活动”。
还有的说,判归判,只要关系硬,搞个假释、保外就医什么的还不是很容易。你们是大单位,领导有来头,面子大,求他出面做担保,把人保出来也行。
又有人说,市场上有个卖肉的某某,跟公安局某科长是连襟,可以求他高抬贵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放人算了。
还有人竟然出了这么个主意:牢房的滋味儿可不好受,听说某某的亲戚在看守所当管教,你得赶紧去他家打点打点,到时候省得儿子在里面遭罪……
邻居们七嘴八舌,主意出了一火车,把陈师傅搞得晕头转向。人家都是一片好心,陈师傅不能不听。于是,他横下一条心,豁出一张老脸,就求人这一回吧!与老伴儿商量了一整夜,第二天,从银行取出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2万多元钱,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走。今天跑东家,明天串西家,每天累得东倒西歪。
邻居们给他指的路子,他几乎跑遍了,甚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走了不止一趟,逢人便递烟、流泪、送礼、诉说。
总共算起来,陈师傅求人求了十几家,送礼送了一万多,他一天天地“跑”,一天天地等,可儿子就是出不来。一转眼,半个月过去了。儿子的事情就这样被耽误了。
痛定思痛,陈师傅心中很不是滋味儿,自己老老实实过了一辈子,朋友圈子小得可怜,遇到难事就没了门路,只好临时抱佛脚了。
思路突破:构建你的“关系网”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关系网的人。这种网络由各种不同的朋友组成,有过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辈,有晚辈,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特长的,也有不同地方的……这样的关系网,才是一张比较全面的网络,也就是说,在你的关系网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你提供不同的帮助;当然,你也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帮助。这才是关系网应当具有的特征。
人们常说的优势互补,应当适用于关系网的构造。本来,你有这方面的优势,同时就可能有那方面的劣势。打个简单的比方,你会著书立说,但你未必会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样样精通,那么,面对不精通的领域,或者你根本不懂得的领域,就需要在那些方面精通的人的帮助。如果朋友的结构太单一,就难以做到这一点。所谓优势互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用你的优势,去弥补他人的劣势,以此换取他人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你的劣势。这就要求交朋友不能太单一,不能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同行、具有共同爱好的人之间。正是因为你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有爱好,有优势,才要有意地结识与你的特长、爱好、优势有差别的人。这才符合网络的结构原则。
广泛与人交往是机遇的源泉。交往越广泛,遇到机遇的概率就越大。有许多机遇就是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出现的,有时甚至是在漫不经心的时候,朋友的一句话、朋友的帮助、朋友的关心等都可能化作难得的机遇。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荐、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多方面的帮助,人们才获得了难得的机遇。例如,某单位新来一位主要领导,需要配备秘书,在多人跃跃欲试、趋之若鹜的情况下,小蔡被选中了。原因就在于这位领导委托自己的一个下级王某为自己物色秘书,而王某和小蔡是同学和好朋友,他们都是某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90届毕业生。王某自然清楚,小蔡肯定能胜任秘书职位,于是就把这个同学推荐来了。结果,领导本人满意,组织考察合格,正在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蔡更是欣喜若狂,因为他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位置。在当时情况下,当上领导同志的秘书,是他的心愿,也是他成功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个机会的获得,关键因素是他有那么一个得到领导信任的同学。也许他想不到这个朋友会对他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他们之间彼此进行交往的时候,没想到这种交往决定了日后一个人的巨大成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广泛,机遇就多,有许多机遇是在交往中实现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们很可能没有看到这种机遇,在这个时候,不要因为没有看到交往的价值,就漠视这种交往。谁知道哪一次的交往会带来很大的机遇呢?
礼物能办大事
国人尊崇礼尚往来,送礼已成为交际时的一种技巧,或者说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送礼自有其特定的规律。生活中,有人把送礼视为洪水猛兽,不屑于去应酬;或者去做了,也曲解了送礼的本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这个“礼”字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有人经过调查研究指出,日本产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其秘密武器之一就是小礼物。换句话说,小礼物在商务交际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这句话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日本人做生意,确实是想得最周到的。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小礼品是必备的,而且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设计得非常精巧,可谓人见人爱,很容易让人爱礼及人。
小礼物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而精明的日本人此举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摸透了外国商人的心理,又运用了自己的策略。一是他们了解了外国人的喜好而投其所好,以取得别人的好感;二是他们准备了令人可以接受的礼品,因为他们深知欧美商业法规严格,送大礼物反而容易引火烧身,而小礼物绝没有行贿受贿之嫌;三是他们又很执著于本国的文化和礼节。
如今商品社会,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为商务交际的一般规则。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你送礼的功夫必须像日本人一样到家,不显山露水,却能够打动人心。
送礼其实已成为一种艺术,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是很费人心思的事情。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存有专门的资料,对一些主要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行为,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立和提高自己的商业地位。
人们都讲礼尚往来,这是人之常情,在求人办事时也不例外。
送礼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双方都不要着重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应视之为一份浓浓的情、厚厚的意。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中国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习俗。出远门旅游捎回一点当地特产,或个人喜庆赠送一点敬贺礼品,表达彼此间的一番情谊是有必要的,这是一种诚挚的感情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赠予,是感情的物化。
送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有其特定的规律,不能盲目去做,随心所欲。它反映出送礼者的文化修养、交际水平、艺术气质以及对受礼人的了解程度和关系远近。在一定意义上讲,送礼是一门特殊的交际艺术。
思路突破:把握送礼的4个准则
送礼须懂得规矩,不是什么礼都能送出去的。所以,办事求人送礼应遵循一定的准则,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送礼的准则主要有:
轻重得当准则
一般而言,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地接受为原则,力争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或多花钱办好事。
礼物不能太轻,礼物太轻了意义不大,亲朋好友有可能误认为你小气或瞧不起他。求人办事时给对方送礼,礼物太轻,对方不会把你的事放在心上,从而影响办事效果。
但是,礼物也忌太贵重,除非对方是爱占便宜的人,一般人可能会婉言谢绝,因为这样重的礼人日后不好还礼。还轻了,怕你不高兴,照着你送的价值还,有可能会加大他的支出负担。本来你送礼物是为了促进双方的感情交流,最后却反而给对方增添了不少烦恼。如果你是求人办事,太贵重的礼物会给对方扣上“受贿”的帽子,他要是拒收,一方面你心里会七上八下,担心这事办不成,另一方面,你钱已经花了,留着礼物用处也不大,何苦呢?
礼物轻重得当也是一种艺术。
间隔适宜准则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于频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长时间不给对方送礼,即使是亲朋好友,也难免会觉得你人情淡薄。如果你频频登门送礼,或许是因为你重情义,或许是因为你办事心切,殊不知,这样会适得其反,对方可能会怀疑你怀有某种目的而对你心存疑虑,使你欲速不达。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要还礼的话,过于频繁的送礼也会加重他的经济负担。
因此,掌握好合适的时间间隔送上你的礼品,既可培养感情,又能达到办事的目的。
风俗禁忌准则
送礼前要对受礼人的身份、爱好、禁忌等有所了解,以免礼不得当,使双方感到尴尬。例如,对方结婚,忌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送终”总归是不吉利的。此外,要尊重对方的民族习惯,如牛是印度教的圣物,你要是送对方牛肉干会让他愤怒不已。
因此,送礼时,请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
注重意义准则
就礼物本身而言,其价值不在于花费金钱的多少,而在于它所体现的意义。任何礼物都体现送礼者特有的心意,或酬谢,或敬贺,或尊重,或爱恋等。所以,根据你想表达的心意选择你的礼品,会让对方充分体会到你的情义,从而备感珍惜。
比如,给上级送一幅他喜爱的字画,会让他对你另眼相看;给母亲买一件暖和的羊毛衫,她会夸你孝顺;给心上人送一串别致的手链,他(她)会认为你有品味……这样符合对方兴趣爱好、富有意义的礼品,更能打动对方的心。
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它的意义,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只有了解了这些送礼准则,一旦有事求人需要送礼的话,你才不会吃闭门羹。
隐私之地是非多
在与朋友交往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入侵别人的隐私世界,是人在交际中不受欢迎的原因。打听别人的隐私是一种极不尊重他人的做法,而这种做法的另一种含义便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罗曼·罗兰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葬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马克·吐温也说过:“每个人像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给别人看到。”这座埋葬记忆的小岛就是隐私世界。有的人在交朋友时,随便侵入朋友的隐私地带。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不存在什么隐私不隐私的。抱有这种观点并侵入朋友隐私世界的人,不但不可能交到朋友,而且会伤害到别人。不错,朋友之间是应该坦诚相见,推心置腹,但在隐私问题上,这一道理是行不通的。如果要交朋友,就不要侵入朋友的隐私世界。
在隐私世界中,一般总是有些令人不快、痛苦、羞愧的事情,比如恋爱的破裂、夫妻的纠纷、事业的失败、生活的挫折、成长中的过失、感情上的纠葛……隐私不对他人造成威胁,不给社会带来危害。你的朋友,不论与你如何亲密无间,不分你我,都有权利把隐私埋葬起来,不向你透露。如果你尊重朋友,就要避免打听朋友的隐私。这不是冷漠,而是善解人意的体现。知道了朋友的隐私,对朋友、对自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会给朋友增加心理负担,也给自己增加保密的义务。有的人就好打听别人的隐私,津津乐道,以此为快,这是不健康心理的反映,是趣味低级和庸俗作风的表现,这是品行端正、情操高尚的人所不齿和不为的。有的人好翻朋友的抽屉,乱拆朋友的信件,擅自翻阅朋友的日记,自诩亲切待人,不分你我。这样做不但令人生厌,而且暴露了你的不良品行,降低了你的人格。此外,朋友不成熟的构思和未完成的论文、报告等,也不要随便打听、泄露,以免破坏情绪,干扰思维,影响朋友的工作。
如果你无意中知道了朋友的隐私,最好把它从记忆中抹掉,至少也要把好嘴巴这道关口,守口如瓶,不能泄露出来,要注意避免谈论朋友的隐私。撕开朋友痊愈的伤疤,暴露朋友隐匿的秘密,只能使朋友尴尬、不快,饱尝痛苦和羞愧,而且会给搬弄是非的小人提供中伤、打击、散布流言蜚语的材料。对朋友的隐私,更不可到处宣扬,或以此要挟,否则简直是泼皮行径、小人伎俩了。倘若到这步田地,友谊的影子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充满敌意的较量了。
朋友心里面存有隐私是非常合理的事情,我们要给予尊重,让朋友保留一片秘密的天空。有好奇之心,希望知道朋友的隐私,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要懂得克制。侵入朋友隐私世界只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利。
思路突破:尊重是维系友谊的灵魂
如果说真诚是维系友谊的基础的话,尊重便是维系友谊的灵魂。尊重是人的较高级的需求层次,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都不可忽略,更何况是朋友间呢?
卢梭说:“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个诚实的人是不会单单爱而不敬的,因为,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把尊重提到做人的品格的高度,他说:“我尊重你而不嫉妒你,这就是我做人的品格。”
别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人人都有自尊欲望,即便是奴隶——只不过他们的自尊欲被奴隶主压抑了。
自重是自尊的前提,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谁自重,谁也会得到尊重。”所谓自重,即心理上的自我约束和行为上的合理规范。这里包含一个“度”的概念。任何心理行为都不可超过—定的“度”,比如谦逊,过度了就是自卑,人一自卑,便不自重了。再如自信,过度了是骄傲,人一骄傲,也有失自重。同样,行为也是如此,潇洒过度显得浪荡,而检点过分便显得呆板。浪荡与呆板,都是行为上的不自重。
自重了,便达到了自尊,然而,仅仅自尊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你的朋友。
据说,美国人交朋友的第一条准则是“为对方保密”,不管这算不算第一准则,但从保持友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准则。特别是知心朋友,由于无所不谈,连自己的隐私、做过的见不得人的事都可能让你知道了,你如果张扬出去,就等于置朋友于死地。当朋友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你时,即使没有叫你保密,也表明了他对你的极度信任。对此你只有为他分忧解愁的义务,而没有把这种隐私张扬出去的权利。如果张扬出去,势必会失去朋友的信任,以后人家就再也不敢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你了。如果是无意间的“泄密”,那还有情可原,认真向朋友做点说明,还可取得朋友的谅解。假使是故意张扬,以充当“小广播”为能事,那就连最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了,想换取别人的尊重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学会尊重人,实在是很重要的,只有尊重别人,自己才会被尊重。很难想象一个随意打听别人隐私、传播别人隐私的人会拥有知己。
指责和批评是人际关系的大敌
任何人都害怕受到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如果你希望你身边的人认识并且改正错误,你能采用的最愚蠢的方式,就是对他的过失大加指责。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最愚蠢的方式,恰恰是人们最常用的方式。用这种方式,不但不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还有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
心理学家史基诺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因为好行为而受到奖赏的动物,学习的速度更快,学习效果更好;因为坏行为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都比较差。这个原则在人身上也同样适用。批评不但不会使错误改变,反而会招致怨恨。
吉姆·金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儿子约翰认真读书,将来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从约翰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吉姆就开始对约翰提出严格的要求。他私自给约翰订立了几条规则:禁止他随便与街上的孩子们一起逛大街,无所事事;不允许约翰的任何一门考试低于良;不允许约翰看电视卡通节目;不允许约翰玩电子游戏等。约翰只要偶尔违背这些规则,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虽然如此,到了三年级的时候,约翰的成绩却已经连“及格”的水平都难以维持了。他似乎故意与父亲作对,背着吉姆跑出去找孩子们玩耍。而且,他专门找那些被家长们视作无可救药的“坏”孩子,因为他感觉到自己与他们一样:在父母的眼里是那种只会犯错误的孩子。
吉姆非常困惑,在与邻居们谈话时不断诉说自己的烦恼,可是,在他生活的那个小镇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给他指出错误。吉姆依旧采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对约翰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教。结果,约翰在一次斗殴事件后,被带进了青少年管教所。
可怜的吉姆始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到头来却落得如此结局。
思路突破:人际关系中的“皮格玛利翁效应”
传说古希腊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玛利翁,擅长雕塑。有一次,他雕塑了一尊美丽少女的雕像,并把它当做有生命的人那样和它说话,爱它。结果发生了奇迹:雕像活了!它变成了一位真正的美丽少女,并与他结为伉俪。
如果说皮格玛利翁的传说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那么,现在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男士,他的前妻总怨他不懂感情又没有本事,最终与他分手。他因不打算再“浪费”另一个女人的一生而不想再婚了。后来经不住朋友的热情撮合,他与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女子结了婚。没想到婚后两人感情缱绻,而且他自己也事业有成。他告诉朋友:“前妻老嫌我这也不是那也不行,我对自己也有点失望了。既然我无法使她幸福,就让她找自己的幸福去吧。现在的妻子却对我挺满意的,使我愿意为她的幸福而付出。其实我还是我呀!”后来听说,他与前妻偶遇,前妻幽怨地说:假如你当初就像现在这样,我也不至于……而他则幽默地说:假如你当初就这样看我,我也不至于……你们说妙不妙?
国外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重新组合,随意地抽取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当然每组中都有成绩不等的学生。然后教师暗示甲组学生,让他们认为自己是经过智商测定而被选出的优等生并被学校寄予厚望,而对乙组学生却作相反的暗示。结果令人吃惊:甲组中原先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其努力程度均比乙组中的优等生高,而学习成绩也呈上升趋势。相反,乙组中的优等生大多数不如实验前那样刻苦,成绩徘徊不前,而中、差等生的成绩则较明显地呈下降趋势。心理学家把这种因高期望值带来的积极性反馈,以皮格玛利翁的名字来命名,称为“皮格玛利翁效应”。
我们可以这样通俗地诠释人际关系中的“皮格玛利翁效应”:当你努力发现某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且由衷地赞美他时,你就会看到他表现的越来越符合你所赞美的那种形象;而你若将某人视为小人或恶棍的话,那么这个人的确会以你所给他“画”的嘴脸来对待你。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人会被不同的群体做出各异甚至相反的评价的道理。所以说,“皮格玛利翁效应”是有正负的。
想起一个稍稍偏离但与“皮格玛利翁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故事。传说苏东坡有一次拜访高僧佛印,谈得兴起,便披上佛印的袈裟问:“我像什么?”佛印答:“像佛。”然后佛印问苏东坡:“你看老朽像什么?”苏东坡正得意忘形,便笑谑:“我看你像大便!”佛印笑而不答。事后,苏东坡得意地将此事告诉苏小妹,而苏小妹却兜头给他泼了一瓢冷水:“你输惨了!”苏东坡惊问:“此话怎讲?”苏小妹答:“心中有何事物便看得何事物。佛印心中有佛,他看到的也是佛;而你心中恐怕当时只有污秽之物,你看到的自然也是大便了!”
有色眼镜害人害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会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
一些人特别容易讨厌别人,觉得别人虚伪、矫情、功利、庸俗,是道德不好的人,而且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别人总是有意跟他们作对。所以,这些人的情绪比较低落,态度比较悲观,好生怒气、怨气、不平之气。
难道生活就真的那么不公平吗?绝对不是,问题往往出在一个人的主观态度上。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会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如果你容易讨厌别人,这跟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关系。
道德是我们社会和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有的人的问题就在于把道德看作社会和人生的全部。他们总是戴着道德的有色眼镜去看人看事,而现实中的人又总是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于是他们就觉得接受不了,觉得别人都太庸俗、太势利,心中产生排斥情绪。事实上,在潜意识中,他们是把自己看成道德的化身了。这样一来,凡是自己看不上、合不来的人就被打上不道德的烙印,极端的道德感会使人变得褊狭和冷酷,这种心态转化为行动,就会使人开始厌恶别人,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
思路突破:拥有好人缘的奥秘
好人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为人处世的支撑点。没有好人缘寸步难行,有了好人缘走遍天下。人缘的好坏,对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有个好人缘呢?
微笑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最简单、最积极、最易被人接受的一种方法。微笑代表友善、亲切和关怀,是社交中最一般的礼貌和最基本的修养。微笑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却能使他人感到舒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微笑是热情友好的表示,是一股温暖的春风。在才能和智慧不相上下的人群中,谁拥有更多的微笑,成功便在更大的程度上属于谁。笑口常开是社交艺术的真谛。世界著名的希尔顿饭店的创办人康拉德·希尔顿说:“如果我的旅馆只有一流的设备,而没有一流的微笑服务的话,那就像一家永不见温暖阳光的旅馆。”从这个意义上说,微笑是一种无价之宝,没有微笑就没有财富。用微笑来服务,用微笑来处世,世界将变得更温暖,事业将变得更顺利,生活将变得更如意。
称赞
关于称赞的效应,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有一个富翁特别喜欢吃烤鸭,就用重金聘请了一位名厨师,每天为他做烤鸭。大厨师制作的烤鸭香嫩可口,但每只都只有一条腿,时间一长,富翁就把厨师叫来问道:“你烤的鸭怎么只有一条腿呢?”厨师指着缩了一只脚站着休息的活鸭子回答说:“鸭子确实只有一条腿啊。”富翁气得用双掌拍了几下,掌声惊动了鸭子,伸出另一只脚匆匆走了。富翁说:“那鸭子不是两条腿吗?”厨师回答说:“是啊,如果你早鼓掌的话,那烤的鸭子也早就是两条腿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像那个富翁那样吝惜自己的赞美。要为别人多鼓掌,否则,你吃到的烤鸭就可能永远只有一条腿。生活在掌声中的人是最愉快的,当人们受到他人的称赞时,就会更加卖力地工作。
对别人成绩的称赞,既是一种鼓励和肯定,又是一种信任和友好的表示。这样做也最容易赢得友谊,在某种意义上说,友谊就是一种互相交换赞誉的轻松游戏。与人交往,请不要吝惜称赞之辞,这样做,不仅能给被称赞的对象以鼓舞和鞭策,还将给你带来积极的人际效应。
厚道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刻薄,使小心眼。别人有了成绩,不能眼红,更不能嫉妒;别人出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别人“穿小鞋”。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利欲熏心的势利小人,见风使舵,甚至卖友求荣。但陈毅、谭震林等老干部,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没写过一份违心的材料,保护了一大批下属,这种高风亮节,受到人们的赞扬。唐代《国史补》中记载了一个“呷酒节帅”的故事:一名叫任迪简的判官,一次赴宴迟到,按规矩该罚酒。倒酒的侍卫一时疏忽,错把醋壶当酒壶,给任判官斟了满满一盅醋,任判官一喝,酸不可支。他知道军吏李景治军极严,若讲出来,侍卫必有杀身之祸,于是咬紧牙关一饮而尽,结果“吐血而归”。事情传出,“军中闻者皆感泣”。这种为人厚道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道。
得理也饶人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高”、“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交际中,不必对别人的过失或缺点耿耿于怀,咬定“理儿”不放松,否则势必导致双方人际关系的恶化。可叹的是,很多人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们在社交场合与人交往时,都希望能与人相处得和和气气,但是事情并不总如人意,有时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当我们与人交往发生矛盾时,我们可能理穷或占理。理穷就不用说了,向人赔礼就是了。如果我们占理了呢?有人会说,既然占理,我们就要讨个说法,绝不轻饶对方。其实,这种得理不饶人的做法是不利于社交成功的。因为你在占理的情况下步步紧逼,老想让对方服你,这很容易激发对方的抵触心理,对方甚至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你。结果,矛盾还未解决又有新的矛盾出现了。
与人交往发生矛盾时,即使我们有理,也应让人,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交的成功。我们来看一下某地公共汽车售票员小邓的事例。
小邓工作起来利索、干脆,但在处理与乘客的关系时,从来不知忍让,常常和乘客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曾因打伤乘客进过公安局。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他认识到在主客关系中,乘务人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要自己职业道德观念强,就能同乘客建立起新型的同志关系。有一次,汽车已经起动了,一个小伙子硬是追上来扒车。小邓怕他伤着了,为了让他上车,小邓扒门时手被夹破,鲜血直流。可是那位小伙子上车后,不但不感激,反而恶语伤人,找碴打架。小邓有理也饶人,坚持礼貌待客,使车上的乘客都为之感动。一位带小孩的女乘客掏出自己洁净的手帕,给他把手包上。他一看,这位女同志还是前不久和自己吵过架的乘客,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时,即使是自己有理,在道义上占上风,也不能得理不让人,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思路突破: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是当你不知道他人的想法和需要时,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设身处地”,就是设想你自己处于他的位置。为什么要这么设想?因为人的想法和需求,往往是由他的身份所决定的。你设想一下如果换一个位置,你变成了他,你的想法就不会还是你现在的想法,而可能是他的想法。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他的观念和爱好。相互了解,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谅解和沟通。
哈洛·霍尔姆是个成功的旅行服务公司总经理,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领导了一支深受顾客欢迎的一流的服务团队。他有一种本事,那就是营造一种宽松的、使员工愿意自我提高的工作环境。哈洛的前任是一位对员工要求极为严格的上司。他对员工的任何错误都要给予惩罚,绝不留情面,但是他的团队至多是一支二流的队伍。哈洛的做法恰恰与之相反,他对员工的错误一律宽大对待。他常常对自己说:“旅游服务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作为一名导游,你不但要面对那些有各自要求的游客,而且必须熟练掌握每一处景点的历史,明白它们的人文意义。在给顾客做讲解的时候出一些差错,没有什么了不起,即使是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专家也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因为他常常这样想,所以当他知道某员工犯了错误时,他会拍着他的肩头笑着对他说:“嘿!不要在意。下一次再努力。”同他的前任相比,哈洛先生对员工的过失虽然批评,但是他的手下却愿意更加努力地把工作做好,而且正是因为如此,导游在工作的时候,不会因为过分在意所讲知识的准确性而束手束脚。因为没有压力,他们就能够为顾客提供更为热情周到的服务——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知识讲解方面,而是放在对顾客的关心上。哈洛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但对旅游服务的工作难度有足够的理解,而且知道游客的需要——真诚的关心和热情的帮助,而不会只把关注点放在所参观的景点的有关历史知识上。
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就能够宽容别人,能够正确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受到别人的欢迎。
◆心理自测
你是个爱交际的人吗
阅读以下各题并回答“是”或“不是”,把你的答案写在题目后面。
1.如果你很不喜欢某个人,你会和他来往吗?
2.你喜欢热闹杂乱的度假胜地胜过于安静人少的地方吗?
3.你喜欢参加派对、跳迪斯科或吵闹的酒吧吗?
4.旅行或度假时,你很容易结交新朋友吗?
5.你乐于见到久别重逢的朋友吗?
6.你曾经在火车上主动与陌生人攀谈吗?
7.你喜欢举行派对或晚宴吗?
8.你有许多朋友或认识不少人吗?
9.你喜欢过一个热闹的夜晚胜过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吗?
10.你叫得出大部分邻居的名字吗?
11.你很喜欢参加派对中的游戏,无论赢不赢都无所谓吗?
12.你喜欢帮助别人吗?
13.你喜欢认识陌生人吗?
14.走进一个全是陌生人的房间,你会觉得自在吗?
15.你喜欢小孩吗?
16.你喜欢写信胜过于打电话吗?
17.你很喜欢交朋友吗?
18.路上遇见讨厌的人,你会装作视而不见吗?
19.你经常有很多的朋友在家作客吗?
20.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吗?
计分与解答
如果你回答了13~20个“是”,你是个标准的社交专家。你喜欢交际,并且乐于与人为伍。置身在人群之中,可能是你最快乐的时候。
如果你回答了6~12个“是”,虽然你喜欢与人为伍,不过一旦派对过于狂热时,留下来或提前走掉对你都没有什么差别。你的忍耐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因此,你宁愿跟一两位至交度过一个充实的夜晚,也不愿消磨在一个无聊的聚会上。即使一个人单独过也可以,你并不会感到寂寞。
如果你回答了5个以下的“是”,你是个独行侠。你宁愿整个晚上看一本书、坐下来看电视节目,或做点别的事,也不愿出去跟人凑热闹。你很能享受独处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