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博弈论:掌控绝对优势的交际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初识博弈:跟着哈佛人了解博弈(2)

博弈启示录

生活中,人际博弈无处不在,人人都在进行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某个群体的博弈。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要运用理性智慧分析事件的原委,做出最合适、最正确、最科学的策略决策;同时,还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深入地学习博弈论,掌握人际博弈的本领,因为这是做出正确的策略选择的前提。

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哈佛大学博士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即使是鹦鹉也可以被训练成经济学家,因为只需要学习供给和需求两个词。”随后,一位哈佛的博弈论专家把这句话的内涵延伸了:“这只鹦鹉若想成为经济学家,还要学习纳什均衡这个词。”

由此可见纳什均衡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纳什均衡呢?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由数学博士约翰·纳什总结提出的。在经济学中,纳什均衡指相关量达到某个稳定值。在博弈论中,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对峙的局势:假设有N个人参与博弈,无论谁单独改变策略,都没有人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当博弈的所有人都处于对抗状态时,每个人都能威胁和要求另外几个人,我们需要找到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从而避免大家各自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而不能相互妥协,甚至相互攻击的结果。这个使得所有人都认同的基点就是纳什均衡的平衡点。

在哈佛,导师们给学子们讲授纳什均衡时,常用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例。

某小镇的主要交通线是一条横贯东西的笔直公路,有两家超市要在这个小镇开分店,而两家超市的商品以及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决定超市生意好坏的关键因素就是地理位置。如果超市离居民更近,那么超市的生意就能更好。因此,两家超市都希望位置靠近更多的居民。

其地理位置我们用下图表示。

其中A为这条公路的二等分点,B、C为公路的四等分点。我们假设B点为第一家超市的地点,C点为第二家超市的地点。这样一来,A点左边就是第一家超市的势力范围,A点右边则是第二家超市的势力范围,两家超市平分了这个小镇的顾客资源。

可是,这样的位置分配是不会稳定的。因为超市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对它们而言,拥有更大的势力范围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顾客资源,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也就越大。为此,两家超市都努力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尽量将位置选在离A点近的地方。

在两个超市定位的市场竞争博弈中,居于B点的会努力向右靠,位于C点的会努力向左挤,最后的结局就是两家超市都紧挨着位于中点A的位置,这就是纳什均衡的位置。处于这个位置,谁也不愿意移开一点,因为那意味着市场份额的丧失,这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情况,也就是纳什均衡。

当然,这是在假定博弈参与者是理性经济人的前提之下才成立的。因为,理性人的特征就是唯利是图,只要改变策略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就会选择带来更多利益的策略。如果超市经营者为了树立亲民形象,不希望居民认为他唯利是图,那么即使将地点选在B点和C点也能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情况下博弈的参与者并非理性的经济人,因此即使情况相对稳定,也不是纳什均衡。

总之,该博弈中的两家超市挤在A点附近才是唯一的纳什均衡的平衡点。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多家电视台的主打节目在时间段上的重叠问题,本质上就是位置博弈中的纳什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点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个。总之,纳什均衡就是理性参与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任何参与者都不愿意首先改变自己的决策。

博弈启示录

生活中,彼此间或者出现分歧或者出现竞争的非合作博弈的情况经常发生。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努力追求纳什均衡,这才是明智的。2004年4月2日,微软公司和SUN公司携手向全世界宣布:“微软公司和SUN公司将达成一个长达10年的产业合作协议。”两家公司的合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众所周知,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微软公司与SUN公司之间从市场竞争、技术竞争到两个总裁之间的口水战,明争暗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现在双方达到了纳什均衡。深得哈佛博弈智慧精髓的比尔·盖茨选择了与对手共同创造纳什均衡,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这让彼此可以减少竞争的损失,共享市场利润。

社会:没有硝烟的博弈战场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博弈战场。看看下面这个实例,你会有所领悟。

杰弗里·瑞波特曾在哈佛商学院任职九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教授”。他曾向他的学生们说过这样一件事:

那时,他在哈佛上大二。一次动物学选修课考试,教授推着一个蒙着布的巨型的类似鸟的标本走进了教室,学生们只能看到露在外面的两条细长的腿和一些羽毛。考试的内容是对这个标本进行描述,但不能揭开盖布,只能凭借自己所能看到的推断性地描述它的迁徙特征、饮食结构、交配习性、科目属种等。

虽然觉得荒唐,但是大多数人都开始写观察心得和结论。只有一位学生因为那块盖布而大动肝火,和教授吵了起来,结果,那位学生没有通过考试。

在这场教授和学生的博弈中,那位放弃考试的学子因为不理智而采取针锋相对的博弈策略,结果没有通过考试。而大多数哈佛学子却能够理智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情况,进而选择正确的策略,从而顺利通过考试,获取胜利。一场平凡至极的考试就是一次博弈,拥有博弈智慧的人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战争中获胜。

哈佛大学作为全世界学生梦寐以求的学府,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博弈战场。博弈不仅存在于哈佛学子之间,也存在于哈佛大学与哈佛学子之间。哈佛大学不仅在录取哈佛学子时非常严格,连考核标准也极其严格,在哈佛大学,学子们成功拿到毕业证不是易事。各种严格的标准是哈佛大学给哈佛学子出的难题。在这场博弈中,学子们选择的应对策略是努力达到要求,在对方的“为难”中成就自己。当然,哈佛大学也通过这种“为难”对方的博弈成就了学校的百年声望。

作为社会缩影的哈佛是如此,社会更是如此。我们在社会中生活,随时随地要面临各种博弈,博弈的“战争”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

孩子上学就是个典型。从孩子开始接受教育起,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寻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送孩子上高质量的幼儿园,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去名校读大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优质幼儿园的孩子升入优质小学的概率更高,优质小学与优质中学、优质高中、名牌大学挂钩,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拥有好工作,获得高工资。可以说,家长自孩子上幼儿园到上大学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都在不断地做选择,在进行着教育博弈。

此外,博弈“战争”还存在于学习的细节中。就以高考填报志愿为例,不是我们想上哪所学校就填哪所学校,我们还要考虑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为了避免“高分上低校”,并且确保能够被录取,我们就要揣测各学校的报考人数,推断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的博弈。

工作中更是处处存在着博弈“战争”。比如作为企业领导人,他会考虑怎样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怎样战胜对手等。他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会考虑许多,比如他在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产品降价以及降价多少时,他会考虑降价是否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这种购买欲能够使购买量增加多少,其他同类产品的厂家是否也会降价……他在与消费者、同行业、相关行业、市场进行着博弈。

博弈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弈者是否足够理性。一个理性的人在博弈的时候,会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以自己获得最大利益为原则,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对策。从理论角度来说,这个对策就可以将利益最大化。比如你梦想到哈佛读计算机专业,但是哈佛竞争激烈因而成功率很低,你的条件更适合申请麻省理工或者斯坦福大学。那么,你完全可以放弃哈佛,这才是属于你的最优策略。当然,很多时候你的最优策略对他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而当你的感性思维控制了你的行为的时候,博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比如你怀疑你的恋人移情别恋了,你痛恨他用情不专,于是一气之下将他打伤,你因此触犯了法律。这时你不仅失去恋人,还自毁了前途。这个博弈结果就是最差劲的。在人际博弈的过程中,感性思维常常等同于狭隘无知,而理性思维则更有利于发挥智慧,让自己在博弈之中占据有利位置。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运用博弈论就可以创造交际的新局面。因此,无论何种情况,你的选择一定要合情合理。所谓“合理”,即是符合理性思维,能够获得最大利益;所谓“合情”,即是符合社会基本道德,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宽容谦和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欣赏,做事也更容易成功。要做事先做人。人际博弈论告诉我们,倘若希望人际交往能够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采取非对抗方式。

看,社会中到处都是博弈的影子,社会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深谙博弈智慧的人才能在其中如鱼得水。

博弈启示录

社会是个体博弈和集体博弈合力的结果,在社会博弈过程中,人们往往严厉打击与社会整体利益相悖的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诸如扰乱社会治安、私自开矿挖山以及黑恶势力等。要知道,维护了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形形色色的博弈。将博弈论中的精髓拿来为我所用,争取获得每一次竞争和选择的胜利,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