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知贫 少壮念老◎
【原文】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译文】
生活在富贵的环境中,要知道贫穷困苦人家的艰难;年轻力壮时,要顾及年老力衰后的悲哀。
【精读解析】
人生之中,最难能可贵的不是贫而无谄,也不是富而无骄,而是能够富贵知贫、少壮念老、得宠思辱、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人们往往在困境之中会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是在顺境之中却通常看不见隐藏的危险。好的时候不要满眼皆是好,坏的时候也不要满眼皆是坏,关键是要有远见。生活在富贵的环境中,要知道贫穷困苦人家的艰难;年轻力壮时,要顾及年老力衰后的悲哀;得势的时候要预见到失势之时的场景;处境安全无忧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带来危险的因素。
生活在富贵的环境中,要知道贫穷困苦人家的艰难;年轻力壮时,要顾及年老力衰后的悲哀;得势的时候要预见到失势之时的场景;处境安全无忧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带来危险的因素。
“陶朱公”范蠡,正是这样一个“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智者。他能够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隐退,在家财万贯的时候散尽千金,只因为他不执着于眼前的利害而放眼于将来的顺逆。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后来,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备受尊崇,但是范蠡却能够适可而止、急流勇退。他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共安乐。于是,便毅然抛弃了到手的荣华,而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
在齐国,由于他仗义疏财、贤名远播,受到齐王赏识,官拜相国。此时的范蠡,可以说是集富贵、权势、声名等于一身,但是这些并没有让他放松警惕。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抽身离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来到定陶,那里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是良好的经商之地。范蠡带领家人们耕作和牧畜,他们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获得了庄稼的丰收和六畜的兴旺。随后,他又不失时机地转而从事商业买卖,积累资金,看准时机大胆地买进卖出,虽然一次只谋取十分之一的利润,但他的买卖做得十分红火。没过多久,他就凭此积累了数百万的财富,人称陶朱公。
相反,越王勾践的谋臣文仲,曾和范蠡一起为勾践出谋划策,也为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但是在灭吴后,文仲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的劝告,继续留下为勾践效力,却终为勾践所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而范蠡却能明哲保身,居安思危,急流勇退,高龄几近百岁。
同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劳,范蠡和文仲之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其中的关键在于,范蠡比较有远见,在顺境之中能够预见逆境的到来,而且能够未雨绸缪,及早做出行动,改变即将到来的不利处境。而文仲却安于顺境,不懂得得宠念辱的道理,结果受辱身死,令人感叹。
每个人都应当有危机意识,身处顺境的时候,要警惕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事情发展的先机,避免可能发生的不好事情。
当然,范蠡急流勇退之时,放弃了很多东西,功名利禄这些常人难以拒绝的诱惑,都没有阻挡他离开的脚步,这是十分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束缚,蜗角虚名、蝇头小利,当放弃则放弃,居安思危、放眼长远才是明智之举。
“陶朱公”范蠡能够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隐退,在家财万贯的时候散尽千金,只因为他不执着于眼前的利害而放眼于将来的顺逆。
◎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
【原文】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译文】
在极为热闹喧嚣的场合,如果能用冷静的眼光观察外物,便可省去许多令人烦恼的事情;在失意落寞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个奋发向上的决心,那就可以得到许多人生真正的乐趣。
【精读解析】
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遇到维摩居士。
维摩也称为维摩诘,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光严童子问维摩居士:“你从哪里来?”
“我从道场来。”
“道场在哪里?”
“直心是道场。”
听到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即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了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如果人们内心纯洁清净,没有杂念,任何地方都可以修道,反之,即便是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也修不出正果。所以人们应该淡泊外物,宠辱不惊,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保持内在的宁静不为外在的喧嚣所打扰,即使落寞失意也仍然可以不因一时的失意而苦恼,而是能够自得其乐,在淡泊中奋起。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把失败归因于周围的环境,而很少有人考虑到自身。事实上,正如维摩诘所讲,直心是道场,如果人们内心纯洁清净,没有杂念,任何地方都可以修道,反之,即便是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也修不出正果。
“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即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了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假如能冷静观察事物的变化,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心思;穷困潦倒时,仍能保持向上的精神,就可以获得很多真正的生活乐趣。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假如能冷静观察事物的变化,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心思;一个人穷困潦倒不得意时,仍能保持一股向上的精神,就可以获得很多真正的生活乐趣。世界充满了纷纷扰扰,人的心灵当似高山不动,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只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破坏心中的凝定。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又何必“入山唯恐不深”。所谓“闹中取静,冷处热心”,就是告诉人们如果淡泊外物,宠辱不惊,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保持内在的宁静不为外在的喧嚣所打扰,即使落寞失意也仍然可以不因一时的失意而苦恼,而是能够自得其乐,在淡泊中奋起。
多年前,一家钢铁厂经营不景气,亏损高达十五亿元。在众人都纷纷离去的时候,厂长并没有放弃经营,而是继续坚持下去。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钢铁厂债重难还,而生产设备又落后,员工凝聚力涣散,这是一个巨大的洞,根本无法填平。
面对种种议论,厂长却坦然地说:“当年我来到这个钢铁厂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五元钱,是这个厂令我成功,现在是我回报它的时候了,如果我失败了,那就等于损失了五元钱。”
最终,年近六旬的厂长从别墅里搬出来,住进了那家破败的钢铁厂。三年后,工厂起死回生,开始大量盈利。
仔细想想,一时的得与失真的没那么重要。人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
宠辱不惊的人是幸福的,这种心态使人心更加淡泊,更加自由,没有羁绊。宠辱不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宠辱不惊是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宠辱不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仍然保持淡定。只有宠辱不惊,才可以使人们真正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