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际交往有学问,未可全抛一片心(3)
以后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立下汗马功劳,他被嘉奖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在当时能够受到这样的待遇是别人求之不得的,可是他却上表坚决推辞,他认为自己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如此显要的位置,实在愧不敢当。这样只会让自己日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作忧患。他觉得自己身为外戚,享受这么高的待遇,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可是皇帝却屡屡降下诏书,给他太多的荣耀,让他难以消受,寝食难安。当朝有许多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他们比自己优秀出色,为朝廷尽职尽责,尚且还没有获得高位,而他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了他们,这样只会受到天下人的怨恨。尽管羊祜找出种种理由与借口推脱,乞望皇上收回成命,可是皇帝觉得他劳苦功高,并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咸宁三年,晋武帝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再次表示坚辞不受。
受到嘉奖与晋升,是别人日思夜想的事情。可是当受到晋升,羊祜却是经常辞让,态度恳切。正是由于他淡泊功名,使得他名声远扬,朝野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有的甚至认为应居宰相高位。可是由于晋武帝心中对东吴垂涎三尺,他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不管哪个朝代他都是掌握机要大权,可是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把每次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都统统焚毁,因此世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只要是羊祜所推荐而晋升的人,个个忠心耿耿,从不张扬,有时推荐者甚至至今还也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觉得羊祜过于缜密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在日常生活中清廉俭朴,就连衣被都是用素布完成的。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柩。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葬羊祜的想法时,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的人生是值得的,不论是一国之主,还是黎民百姓,都对他钦佩不已。他的参佐们也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谦恭。他的高风亮节,谦卑品质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天,关羽亲自率军北伐,进攻曹魏重镇襄阳、樊城。他留下重兵,防守江陵、公安。当时东吴负责西防大任的鲁肃已经病殁,接替他的是机智多谋的吕蒙。鲁肃生前主张吴蜀联盟,可是到了吕蒙这里,他总是劝孙权借机袭击关羽。吕蒙上书给孙权,分析说:“关羽北征,却留下大军防守后方,一定是怕我偷袭。”
既然关羽后防严密,防备吕蒙偷袭,那么吴军要攻克荆州,谈何容易?上上之策,莫过于调虎离山,让关羽把后防重兵抽离开来。
如何调虎离山?一定要让这头猛虎以为这座山不必防备。这就是吕蒙的示弱之计。
吕蒙身体状况不佳,正好将计就计,装病,离开驻地,回到吴都建业。他算准了,关羽听说吕蒙不在,心头大患解除,一定撤出后方重兵,调往襄、樊前线。到时吴军沿江急上,乘虚而入,就可攻取荆州,擒杀关羽。
于是,吕蒙回到建业养病,并且推荐陆逊接替他的职务。
陆逊当时担任定威校尉,名不见经传。为什么吕蒙推荐陆逊?除了陆逊思虑深远,才能出众,更重要的是陆逊的知名度低,关羽傲气十足,必定看不上眼。陆逊是“卑而骄之”对付关羽的不二人选。
吕蒙提醒孙权,如果任用陆逊,务必请他隐藏锋芒,暗中观察形势,寻找可乘之机,进攻关羽。
陆逊上任后,写信给关羽,把自己贬得卑微之至,对关羽则大灌迷汤,拼命地拍马屁。关羽接信后,还真以为是孙权示好,于是戒心大减,逐渐把后方的军队撤离,去增援前线。
让关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已中了吕蒙的圈套。当他大军猛攻襄、樊之际,病恹恹的吕蒙却生龙活虎地从后方奇袭。
不管接下来吕蒙如何白衣摇橹袭杀关羽布置的哨兵,如何招降糜芳、士仁两名蜀将并切断关羽后路,如何抚慰善待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让关羽的部属接到家书后军心涣散,斗志全无。也不管关羽如何势孤难敌,退守麦城,被擒被斩。这些后续行动,都本于吕蒙、陆逊联手,一个企划,一个执行的“卑而骄之”策术。吕蒙不是吴下阿蒙,是精通兵法的企划鬼才。碰到吕蒙,关羽只能认栽了。
7.眼前吃亏,事后得福
很多人觉得吃亏的人很傻,其实不然,他们看似眼前吃亏,实则以后他们会收获很多。有舍才会有得,现实中往往吃眼前亏的人才会成就大业,而那些见利必得的人则终究会难成气候。
有一天,父亲早早起床,为儿子和自己准备了两碗荷包蛋面条。父亲告诉儿子:“这里有两个鸡蛋,其中只有一个有鸡蛋,你说你自己选哪个吧!”
儿子观察了一下,用手指着有蛋的那碗,说道:“我要吃有蛋的那碗。”
父亲故意说道:“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孔融年仅7岁便懂得让梨,你今年都10岁了,也应该学会让蛋呀?”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后,刚才高兴的样子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他说道:“不行,我一定要吃有鸡蛋的那一碗。”
“你确定一定要吗?不后悔吗?”父亲反问道。
“绝不后悔。”儿子表示出一份镇定的样子。
于是他用筷子对准那个能看见有蛋的那碗,吃了里面的鸡蛋。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父亲那碗里面竟然有两个鸡蛋。
吃完后,告诉儿子说:“你要牢记,想占别人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第二天,父亲照样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其中一碗蛋在上边,另一碗上边没有蛋。当他将两碗蛋端上桌子的时候,问儿子:“今天你要吃哪一碗呀?”
今天儿子耍了一回小聪明,他把上面没有蛋的那只碗端到自己面前。父亲再次让他确认,他表示绝不后悔。
结果儿子的那一碗里面一个鸡蛋也没有,而父亲的碗底藏着一个鸡蛋。当儿子知道真相后,一下子傻眼了。
父亲指着碗,对儿子说:“你知道吗?现实中那些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
第三天,父亲如同往常,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在上边,另一碗没有蛋。父亲问儿子:“你今天吃哪一碗呢?”
儿子诚恳地说道:“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父亲,您是大人,您先吃吧。”
父亲说:“那我就不客气啦。”于是父亲端过上边有蛋的那碗,结果儿子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一个荷包蛋。
现实中,暂时的吃亏也是一门学问。那些整天爱占别人小便宜的人表面上自己没有吃亏,事实上他们得到的只是一些蝇头小利,往往到了人生的关键时刻,他们就要栽跟头。事实上,越是不愿意吃亏的人,往往越是吃亏,而且是吃大亏。而爱占便宜的人往往会失去做人的人格与尊严。
吃亏必定意味着牺牲与舍弃。只有那些心胸宽广的人才会懂得吃亏的学问,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世界上没有白占的便宜。乐于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是人格的一种升华。对别人宽宏大量,别人也会尊重你;对别人斤斤计较,别人也会针锋相对。
现实中,“吃亏”往往是物质上的损失,可是一个人幸福与否,却是由他的心境决定的。如果我牺牲了外在的东西,得到的是心灵的平和,那便是另外一种收获,这无疑也是值得的。有的时候,在生意场上,有的合作伙伴刚开始信誓旦旦,最后却是反目成仇,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有时还会大打出手。有的则不一样,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大家共同创业,从白手起家到初具规模,有时遇上金融风暴等不利因素,将所赚的钱全部赔进去,剩下的仅仅是一些不值钱的设备。即使双方做生意没有双赢,但是至少双方还有一份友谊,生意没了,人情还在,互不埋怨,好聚好散。
有人曾经问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从父亲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告诉对方父亲并没有教自己什么赚钱的方法,可是他觉得父亲最值得他学习的是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告诉李泽楷,与别人合作,假如自己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只要六分就可以了。
从李嘉诚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愿意通过自己的吃亏来换得更多人与他合作。试想一下,虽然自己在合作中仅仅拿到了六分,可是合作的人多了,自己所得到的就会更多。如果自己的要求苛刻,与自己合作的人就会减少,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与李嘉诚合作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不管是进行长期合作,还是进行短期合作,当双方合作完毕的时候,李嘉诚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遇上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正是他善于“吃亏”,才使自己拥有好的人缘;正是这种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李嘉诚的成功更得益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之道,这正是他事业成功的经营之道。
吃亏是福,是做人的一种智慧。眼前吃亏,事后得福。如果自己与朋友分手,双方把关系闹得很僵,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表面上这种人很聪明,事实上他们很愚蠢。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某种程度上,让步与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人总是斤斤计较,处处与人抢先,爱占别人的小便宜,这种人迟早难成大业。在他们的眼中,始终是自己的小利益,从来不为别人考虑,这种人只会让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一次就认清了他的真面目,就再也不想与他继续合作了。这样的话,他不是吃大亏了吗?
有一天,歌德独自一人在公园里散步。一位素不相识的人迎面走来,当两人擦肩而过时,那人突然拦住了歌德的去路,大声说道:“本人向来不给傻子让路。”这让歌德感到很意外,甚至有点猝不及防。
原来这位先生是歌德的读者,他曾因对歌德的作品有意见而严厉批评过歌德。这回歌德正好碰上了这个倒霉的家伙,他之所以咄咄逼人,无非是故意找茬来讽刺歌德。
遇上这种无理取闹的人,大部分人一定会和他针锋相对,甚至发展为斗殴吵架。而歌德却满脸笑容,客气地答道:“我正好相反,非常乐意给别人让路。”歌德的幽默让对方感到尴尬,他本想趁机再对歌德讽刺一番,没想到歌德竟会大度地原谅他。
试想一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能够像歌德这样用幽默处理事端的人恐怕不多。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择和那人据理力争,非得弄出个所以然才肯罢休。其实,有时候对手正是利用常人的求胜心理专门设了圈套让别人钻,而大多数人会因此而上当。
暂时的吃亏是一门学问。本来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只要双方相互容忍,既往不咎,事端便会平息,争执便会过去。如果其中一方故意刁难,事情的发展势必会由小及大,一件小事甚至有可能成为吵架甚至斗殴的导火线。
8.忍痛割舍,别因小失大
人生的机遇是难求的,机会是不等人的。当它来临的时候,只有做出一定的牺牲,忍痛割舍,趋利避害,才会牢牢把握机会,充分利用它来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非常想娶农场主漂亮的女儿为妻。于是,他来到农场主家里求婚。农场主仔细打量了他一番,说道:“我们到牧场去,我会连续放出3头公牛,如果你能抓住任何一头公牛的尾巴,你就可以迎娶我的女儿了。”
于是,他们来到了牧场,年轻人站在那里,焦急地等待着农场主放出的第一头公牛。不大一会儿,牛栏的门被打开了,一头公牛向年轻人直冲了过来,这是他所见过的最大而且是最丑陋的一头牛了。他想,下一头应该比这一头好吧。于是,他跑到一边,让这头牛穿过牧场,跑向牛栏的后门。
牛栏的大门再次被打开,第二头公牛冲了出来。然而,这头公牛不但体形庞大,而且异常凶猛。它站在那里,蹄子刨着地,嗓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怒吼声。“哦,这真是太可怕了。无论下一头公牛是什么样的,总会比这头好吧。”
不大一会儿,牛栏的门被第三次打开了。当年轻人看到这头公牛的时候,脸上绽开了微笑。这头公牛不但形体矮小,而且非常瘦弱,这正是他想要抓的那头公牛!当这头牛向他跑过来的时候,他看准时机,猛地一跃,正要抓住牛尾巴,但是他惊奇地发现这头牛竟然没有尾巴。
这是一个很令人伤感和遗憾的故事,但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人的一生中,果断坚定,把握机会,就可能品尝成功的快乐;犹犹豫豫,思前顾后,就有可能错过很多机会,甚至留下永远的遗憾。
许多人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把握好,就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已经把机会给错过了。人生路上,机会稍纵即逝,要好好把握住机会。因为把握住机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在生物界,当壁虎被人逮住的时候,它通常会咬断它的尾巴,让尚能抖动的尾巴吸引人的注意,从而自己趁机逃之夭夭;狡猾的狐狸被猎人抓住后,为了得以生存,它们会咬断小腿得以逃生,保存性命。以上是动物的逃生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