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说石嘴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石嘴山——名胜古迹(3)

清人储大文在《贺兰山口记》中称:“贺兰山,宁夏西屏,袤五百里,山口约四十。”同时,该文还引《秦边记》之语说:“《秦边记》亦曰,口巨者三十有七,小者复一十有奇。”可见贺兰山东西之间分布的大大小小的沟谷山口之多。

在今石嘴山市境内的贺兰山山口自北向南,较大的有正谊关口、红果子沟口、大武口、韭菜口、归德口、大风口、汝箕口、大水口等等。这其中的正谊关口、大武口、汝箕口、大水口等较为有名,通过这些山口可到达贺兰山以西,历来是贺兰山东西的重要通道。

正谊关口:据说是明代镇远关的所在地,正谊关即由镇远关音转而来。“山水相交,最为要地”,历来为兵家所重。大武口,古称打硙口,亦称大登沟口,是银北最大的山口。《嘉靖宁夏新志》称:“贺兰山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险可凭,北则唯打硙,南则唯赤木,旷衍无碍。”明代曾在这里筑墙设关防守。汝箕沟沟口也是可通山后的大山口,是一处重要的关隘。唐初,唐军大败突厥兵的崇岗镇即在该口附近,沟内则是著名的太西煤产地。大水口则是西夏离宫所在地。沟内流水量较大,可供大量人畜饮用。据说可能是西夏右厢朝顺军司克夷门的所在,曾大量驻军。

贺兰山山口历代称谓多有不同,古今名称不一。史书上的不少山口名称与今之山口名称难以对应。据有关专家考证,明代的所谓“柳门”即今之柳条沟口,这是宁夏境内,也是石嘴山市境内最北的一条大沟。正谊关口、红果子沟口,古称分别为黄草坡口、野马川口。韭菜口古称则是刺滩口,亦称挑柴口。归德口又称龟头口。

贺兰山在市境内的山口还有不少,只是较之上述山口小些而已。例如,王全口、大枣沟、小枣沟、涝埧沟、小风沟、小水沟等等。

“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如今巍巍贺兰山早已不是华夷之界。其沟谷山口亦已失去关隘作用,但沟谷中的历史遗存、重要文物、自然风光,却有着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它的矿产资源更是需要保护与合理开发的。

12.石嘴山洋行始末

李洁2005.9.30

清朝末年,英、德等国商人先后在石嘴山开设洋行。洋行最多时达到十家,规模较大的有八家,到洋行撤行时有六家,故有“十大洋行”、“八大洋行”、“六大洋行”之称。如英商仁记洋行、高林洋行、德商瑞记洋行等等。洋行以帝国主义列强为后盾,勾结官府,拉拢豪绅,以石嘴山为据点,垄断西北皮毛业四十余年。

约在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天津英商雇用一名叫“葛秃子”的经纪人来西北试探经商之路。葛秃子到石嘴山,看到当地居民用羊毛沤粪作肥料,顿生牟利之念,他先以每百斤二两银子的价格赊购羊毛四万斤,雇船顺黄河到包头,再转天津,以每百斤二十两银子的价格售出。见有利可图,次年葛秃子又回石嘴山。这次他带来资本以大商人的身份出现,租房雇工,开办了英商高林洋行。随后,英、德商人也接踵而至,先后开办了另外九家洋行。从此,百年前为一边塞小镇的石嘴山,由于黄河水运之利,成为帝国主义洋行掠夺西北皮毛的据点。他们看上了大西北这块“肥肉”,欲全部吞之而后快。于是又派出买办赴兰州、西宁等城市设立分行,在陕、甘、青产毛区设“外庄”。当时的宁夏(银川)、花马池、惠安堡、下马关、中卫、中宁、半个城,甘肃的靖远、五坊寺、大庙、平番、固原,陕西的三边等地都设有“外庄”,派出贩子,收购皮毛。这些外庄,组成了一个网络,几乎囊括了西北各地的皮毛。他们将收购的皮毛集中运到石嘴山,经过加工打包转运到天津。

洋行采取了多种手段,对广大农牧民进行了敲骨吸髓的掠夺。一是指空买空,进行欺骗,低价赊购,高价售出,牟取暴利;二是压价收购,实物交换,骗牧民将皮毛运到后,停止收购,造成有行五市,低价贱卖;或以面、布、糖、茶等实物与皮毛作不等价交换;三是乘春困羊瘦之时,和牧民订立合同,从数量、质量等方面压价进行收购。英商仁记洋行、新泰兴洋行为往天津转运皮毛,还在石嘴山设立了打包厂,就地加工,打包外运,曾雇工1500人之多,个人出卖廉价劳动力,受到残酷的剥削。

由于帝国主义洋行的疯狂掠夺,西北一些地区牧民破产,毛源枯竭。到1926年,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蓬勃兴起,这年12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冯玉祥宣布废除洋行一切特权。洋行无利可图,便停止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四十多年内洋行约掠走羊皮四千多万张、羊毛八亿多斤,初步估算,折银约数百万两之多,确实是触目惊心的经济掠夺!

13.水旱码头旧有名

李洁2005.10

石嘴山此处水陆交通要冲,清末明初以来,曾成为著名的水旱码头。

这里曾是西北皮毛集散之地。自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起,英国和德国商人先后在石嘴山开办了十家洋行。这十家洋行是德商瑞记洋行、兴隆洋行、英商仁记洋行、新泰兴洋行、天长仁洋行、平和洋行、高林洋行、聚立洋行、隆茂洋行、明义洋行。其中英商高林洋行建行最早,前六家洋行资金为多。这十家大洋行收购西北皮毛,运至石嘴山整理打包,运往天津。他们每年收皮约一百万张、羊毛约三千万斤,有上万峰骆驼和上千只货船为其运输,其时,陆路驼铃阵阵,水陆风帆叶叶,真是驼队塞道,商船拥河。

这里曾是宁夏与京津通商的必经之所。1926年,洋行撤走。但是,石嘴山依然是宁夏与京津通商贸易的必经之所。宁夏乃至西北的土特产要经此地运往包头转运京津,京津的百货需经包头过石嘴山进入宁夏乃至西北。货物的运进运出,全靠四万多峰骆驼和几千只商船往返于包头与宁夏间,因而石嘴山作为水旱两路必经之地,依然是商贾塞途,车马络绎。

当年作为水旱码头的石嘴山小镇除去驼队商船往来外,镇上景象如何?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有精彩描述。他说:“因为这里是过道,所以此地主要的机关,是各种各样的税卡,此外占重要位置的是客店,再其次最多的是妓女。这些分子都不是自己生产的群众,他们全靠来往客商之惠顾来维持,所以最令石嘴山市民关心的事情,再没有比客商往来的消息了。午后三四时左右,只要驼铃的铜铃,或者大车的轮子,或者小小马队的铁蹄,发出声音,局卡利的收税员,旅店主人,穿红挂绿的妓女,都到各人的门外,预备欢迎他们各自的主顾。”

后来,随着黄河水运停运,铁路建成,道路运输的变化,石嘴山作为水旱码头风光不再。它的再度闻名于世,是因为盛产煤炭。站在今天回望昨日,石嘴山经历了由游牧之地而边防要塞再水旱码头又塞上煤城的变迁。此时正向山水园林化工城市迈进。

14.新渠、宝丰两县始末

李洁

新渠、宝丰两县之设,缘于惠农渠、昌润渠建成,农业开发之需。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七月,通智奉旨自河西塞至石嘴子筑堤200余里,开渠一道,建拦水闸8座。招民开垦,每户可授田百亩。这道渠后来定名为惠农渠。同时,增设一县,名为新渠县。在今平罗姚伏建新渠县县城一座。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十一月,通智又以查汉托户地方辽阔,开垦地可得两万余顷,只设新渠一县,“鞭长莫及”为由,奏请朝廷在省嵬营附近增设一县,招来民户4000余户,名为宝丰县。当年十二月,招百姓到新渠、宝丰县境垦耕,给以农具籽种银两,所垦土地,给为世业,三年后始征地赋。

新渠、宝丰两县之撤,是因为地震灾害。这场地震高达8级,称乾隆三年大地震,也称银川、平罗大地震。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突然地震。“宝丰、新渠并所属各营堡……裂开大窟,旋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滥进城,一片汪洋。”“县治沉没”。新渠县城建有两个城门,南门名“锡福”,北门名“纳秀”。地震中,南门陷下数尺,北门洞陷如月牙。县属商贾民房及仓库俱陷地中,粮食亦俱没于冰沙中,令人刨食,米粮热如汤泡,味若酸酒,不堪食用。四面各堡尽成土堆。宝丰县城也建有两个城门,南门为“广福”,北门为“贡宝”。地震后,城垣建筑倒塌,县城仓库米入地中。于是,钦差侍郎班第以新渠、宝丰皆成冰海,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三月,请准裁汰新渠、宝丰二县,以二县地并入平罗。

新渠、宝丰裁汰后,又于两废县地设二堡。地震发生9年后的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十二月,新渠、宝丰二废县,又陆续得以复垦,有居民两千余户,人万余口。于是,甘肃巡抚黄廷桂奏请朝廷批准在原县治设立新渠、宝丰二堡,各以坍废之鼓楼为界,楼南令回民居住,楼北令汉民居住。

两县因农业开发而建,因地震灾害而废。建县筑成也快,城毁废县也速,历时仅10年而已。此后所设二堡,宝丰犹存,为今之平罗宝丰镇,新渠则只知其故址在今平罗姚伏镇。

15.田州古塔有多古

江鸟2001.3.21

田州塔坐落在平罗县姚伏镇东二里,俗称姚伏塔。塔建在高约四米的寺庙台阶上,塔高约三十八米,是一座平面呈六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门面南,门楣上方嵌有石刻匾额,题字曰:“田州古塔”。门两侧有楹联一副。朕曰:“一柱撑天东带黄河明献瑞,孤标拔地西屏兰岳争秀辉。”这副楹联写出了田州塔东面黄河如带,西面贺兰山似屏,塔在山河之间拔地而起,犹如撑天之柱的雄壮气势。

此塔既称“田州古塔”,到底有多古呢?塔建于何朝何代呢?大约十五年前,我曾看到过寿佛寺僧人释融远撰写的一份资料。这个资料为手写原稿的复印件。内中称:“平罗县田州古塔、皇祗寺建于唐代宪宗元和五年。”唐元和五年即公元808年。距今已有1190年矣。

融远之说是否可信呢?参照塔名及当地行政设置情况,我以为是可信的。此塔既称“田州古塔”,当然与田州有关。据唐人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载: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朔方军行军大总管郭元振,“以西域(即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五原县附近)远阔,丰安(即丰安军,故址在今宁夏中宁县黄河北)势孤,中间千里无城,烽堆杳渺”,故置定远城,以加强西受降城与丰安军的战略联系。此后定远城又先后升为县、州。定远城故址即在今平罗姚伏。据唐人杜祐著《通典》载:“郭元振驻兵灵武西北二百里,有定州居于河外,流水浇地,俗称田州。”据此可知,定远城有田州之俗称,田州即定州,亦即定远城。既然早在唐玄宗先天二年,亦即开元四年前96年,此地已有定远城,且定远城有田州之俗称,塔名又得名于地名,那么融远之说当然言之成理矣。

定远城历经唐、北宋、西夏、元,前后存在约650余年,至明初废弃。明人胡琏《过田州城》一诗写了废弃后的田州城景象,其诗曰:“漠漠寒沙雨浥平,青山淡淡野云轻。孤城尽日鸣笳鼓,流水长年起稻粳。春暖灏风消冻路,夜深磷火照荒营。题诗欲吊英雄骨,把笔无言恨转生。”

田州塔应当是今石嘴山市境内最早出现的佛教建筑。现存的田州塔当然并非始建之原塔,而是历经维修后存留下的。今塔之南门匾额上落款有“清乾隆四十八年六月维兴和尚重修”字样,说明现存塔身是清代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修之遗存,但从始建年代算起此塔已有千余年之久,可谓古矣。

16.回望浑怀障

江鸟2001.6.13

浑怀障是今石嘴山市境内最早出现的军事据点。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将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今黄河河套西北地区),设44县,筑长城,设亭障,御匈奴,在今陶乐县境设浑怀障。

浑怀障随历代王朝的兴亡历经盛衰。秦王朝覆亡后,今石嘴山市境复为匈奴占据。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复缮蒙恬所为塞,浑怀障亦在其中,并成为浑怀都尉治所。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北魏平定三齐后,迁历下(今山东济南)之民于浑怀障,设历城县。此后又先后更名为建安、广润、灵武等。广润之所以更名为灵武,是因为其时已至隋朝,隋太子亦即后来的隋炀帝名广,为避其讳也。

浑怀障在历史上存在了八百余年。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灵武县治所迁移,浑怀障遂被废弃。八百余年间,浑怀障与一统天下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荒淫无度的隋炀帝,以及蒙恬、卫青等一系列开疆拓土的名将,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联系。

浑怀障故址今何在?在今平罗县陶乐镇兵沟汉墓附近。兵沟汉墓群位于陶乐西南,明长城以北,经水洞沟、哨墩子,兵沟全长三十余里,占地约两万亩。共有汉墓100余座,是不同时期分葬的汉代官墓,浑怀障在汉代为浑怀都尉治所,其故址当然应在这汉代官墓附近。具体地说,应位于古墓群西,黄河古道东。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道反复迁徙,城址早已荡然无存,剩下来的只有那群汉墓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倘若你站在兵沟汉墓群旁,穿过两千余年风云,回望浑怀障,一定会感到历史的苍茫,大地的厚重。古往今来,在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多少历史的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