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说石嘴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石嘴山——名胜古迹(1)

1.江山留胜迹

——石嘴山市境内的西夏遗存

李洪图2002.6.29

早在五代时(公元907年—960年),党项族就已进入今石嘴山市境。宋神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李继迁攻占定州(今平罗姚伏),市境即为李氏占据。此后,从李元昊称帝直至西夏灭亡,市境均为西夏定州地。是故,虽历经风雨沧桑,市境内仍有不少西夏遗存。

省嵬城遗址

省嵬城是李继迁之子,李元昊之父李德明所建。当时定州有富儿、曲家、竾浪、小阿富儿“四蕃部”,皆为党项部落,在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建省嵬城。

省嵬城遗址在今惠农县庙台乡省嵬村。遗址东墙长593米,南墙长587米,呈正方形,城东、南两面开门,西、北两面无门。该城为市境内惟一的西夏建国前城堡遗存,已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宁夏新志》载,省嵬城“在省嵬山下”,是“河东废城”。当地相传省嵬山即今陶乐红崖子。现遗址不在河东而在河西,据考证是黄河改道所致。“废城”即废弃不用之城,意谓不再作为军事据点或行政所使用,并非无人居住。省嵬城成为“废城”的时间很可能是在西夏灭亡后,但可以肯定地说,至迟在明嘉靖年间已是“废城”,但其城犹在,只是官方弃置不用而已。

省嵬城建于西夏开国前,建城的目的是“以驭诸蕃”,也就是在城中驻军以控制定州一带的党项部落。西夏建国后,该城既非统治中心,亦非战略要塞,其地位及作用只能日趋减弱,绝非某些资料所渲染的那般重要,实际上仍未超出“以驭诸蕃”之功能。西夏大庆四年(公元1143年)哆讹起义时,定州的富儿、竾浪等蕃部为骨干力量,攻城略地,其势猛烈。其中省嵬城当是义军攻占的主要目标。

省嵬城成为“废城”后,毁于明崇祯年间的地震。《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史料汇编》中有一条引自《新渠宝丰志》的地震史料。原文是:“明崇祯时,相传红崖旧城地震时,先有老翁把七龄孙子,遨游街上,其孙忽色戚惊啼,称骇恐甚,促翁急出东门外,有半里许,忽天摇地动,一时人号犬吠,老翁回头看时,满地丘墟,人民无一活者。”红崖旧城即指省嵬城,因当地人称省嵬山为红崖子之故也。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44年)至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通智建宝丰城,最短73年,最长也只99年。在建宝丰城时,当地老人当然对省嵬城的震毁仍记得清楚,所以当地才会有“摇倒省嵬城,打起宝丰城”之说。时隔久远,此说则无从谈起矣。这点亦可说明省嵬城震毁时间距建宝丰城不会太久。

省嵬城何以名“省嵬”呢?“省”,探望、问候之意也。“嵬”,李氏之党项族姓嵬名之略称也。这座“以驭诸蕃”的城名为省嵬,意为令诸蕃来探视问候嵬名氏也。换言之,就是要当地的各党项部落都听其号令,归其管束。

西夏离宫遗址

西夏离宫遗址在平罗县贺兰山大水沟沟口,是贺兰山规模最大的离宫遗址。

离宫早已灰飞烟灭,仅存建筑遗迹。在沟口两岸,有依山势用石块垒砌的建筑台地数十处,南北逶迤十余里。其中,北岸有建筑台地三组,南岸有十余处。台地多呈长方形,台面大小不一,每层台前均以石块垒成直壁,两侧或正中有石砌台阶。遗址上至今仍可见西夏时的残砖碎瓦。该遗址面积之大,分布之广,足可令人想见当年离宫的宏伟壮观。

史载,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元昊“大役丁夫数万,于山之东营离宫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日与诸妃游宴其间。”该处离宫当是此时所建。还有专家依据史料记载及大水沟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推测该地可能是西夏军事重镇克夷门之所在。

昊王渠遗迹

昊王渠,据传为李元昊所开,亦称元昊渠、李王渠。这条渠遗迹在平罗、大武口、惠农均可见。

昊王渠位于黄河以西贺兰山洪积扇地带,南始于青铜峡峡口,北止于惠农红果子沟南入河处,中间经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地,全长150公里。据专家考证,这条渠实际上是在汉代高渠、北魏艾山渠的基础上疏浚治理,延长扩大而成。这条渠废弃后,明弘治13年(公元1500年)宁夏巡抚王珣曾又重修,并更名为靖虏渠,但终因“石坚不可凿,沙深不可浚,财耗力困,竟不能成”,仍为废渠。

石刻塔

石刻塔有两处,一处在涝坝口,计有两座。另一处在大枣沟,原有五座,现存四座。

这些石刻塔均刻于山中石壁上,皆为喇嘛式塔,有白灰抹壁痕迹。根据塔的形制及白灰抹壁,专家判断为西夏时所刻。后于涝坝口石刻塔下出土的西夏祭器证实了专家的判断。

这些石刻塔是迄今宁夏所仅见者,他处尚未发现。

此外,大武口沟尚有李王殿遗迹。沿山一带还有当地人称为昊王坟的西夏墓葬若干。在大风沟、小王泉沟榆树台,还曾先后发现西夏窖藏钱币。据专家考证,这些钱币窖藏是西夏灭亡时,夏民为躲避蒙古军的杀戮,向贺兰山腹地逃亡时临时掩埋。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声威赫赫的西夏国在市境内留下了一些供后人凭吊的遗迹。然而“千古兴亡只如此,不必登临感慨多”!

2.石嘴山城镇的形成

李洁2006.7.21

石嘴山市现有大武口、惠农两个城市区。大武口区是1958年以后才出现城镇的。惠农区城镇的起源,则可追溯至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

惠农区城区其地名石嘴山,俗称石嘴子,曾是石嘴山市市政府所在地。本文所说的石嘴山指该地。明清之时,这里是宁夏极北的旷野之地。从清代雍正七年开始得以逐步发展,形成城镇。

首先,惠、昌二渠建成,农业发展,民户日增。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清廷委派侍郎通智开挖惠农渠和昌润渠。通智督率民夫,经过三年的努力,在雍正七年,建成了惠农渠和昌润渠。两渠建成后,扩大了灌溉面积,使原来的荒地成为耕地。据《平罗纪略o水利》载:“平罗县属惠农渠交界自通义桥起,至尾闸堡归入黄河止,长一百四十五里。浇灌新户田四千二百顷。”“昌润渠旧制名曰复兴昌润渠,自口至梢永屏堡归入黄河,长一百八十里。”在两渠溉区内,招民垦种,农户日增。石嘴子附近有了农户、农田,这无疑为石嘴山出现城镇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移市口于石嘴”,石嘴山形成了蒙汉贸易中心,出现了商业。据《平罗纪略o市集》载:“平罗贸易始于康熙三十六年。”蒙汉交易的市口设在“柳陌河之边墙西暗门”,名为柔远市口。惠农渠、昌润渠建成之后,通智奏请清廷批准,在今平罗姚伏、宝丰两地分别增设了新渠县和宝丰县,并于雍正七年“移市口于石嘴”,将原柔远市口迁至石嘴山。石嘴山市口“每逢初一、初十、二十日交易,有税。”开市交易之日,河东山后的蒙民纷纷赴市。市口之设,使石嘴山成为蒙汉交易的口岸,逐步形成了蒙汉贸易中心。这种民族贸易的发展,使石嘴山的商业日益繁荣,从而为石嘴山形成城镇提供了又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开发矿产资源,出现了采矿、冶矿、陶瓷诸业。石嘴山矿产资源丰富。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始了煤炭开采。雍正四年至雍正七年,通智修建惠农、昌润二渠,增设新渠、宝丰二县,乃至雍正八年,他会同史在甲重修唐徕渠时,都曾在石嘴山采石、采煤、采铁矿石。《平罗纪略o艺文志》载有通智所作《石嘴山土神祠记》一文。文中称,当时曾在石嘴山“取石十万余丈、铁五十万余斤、煤炭不下十万车。”可见当时石嘴山不但有采煤业,而且已有了铁矿开采和冶铁业。文中还说:石嘴山“更出干泥,烧造瓷窖,以资民用”。显然,当时石嘴山已有陶瓷业,开始生产瓷器。上述各行业的出现,使得各类工匠聚集石嘴山,从而对石嘴山城镇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依山伴水的地理位置,使石嘴山成为宁夏与内蒙水陆交通要冲。石嘴山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但在和平年代,此地则可作为通商大道。清代石嘴子有黄河水道,船只可达磴口。所谓“叶叶风帆塞上行,黄河渡口认归程。分明春水江南思,天际咿呀一橹声”,便是黄河石嘴山至磴口水运情景的写照。石嘴山扼水陆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自然使它成为货物集散之地,往来客商的必经之处。加之黄河有船渡河水运,又聚集了大量船工。所有这些也是石嘴山城镇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惠、昌二渠建成,农业发展;开设市口,进行蒙汉贸易;开采矿产资源,出现采矿、冶炼、陶瓷诸业;扼水陆交通要道,成为货物集散之地等等因素,使石嘴山渐成城镇。现在的石嘴山市是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一座新兴的城市。

3.千古奇闻:“天雨肉”

李洁2006.3.31

“天雨肉”的奇闻出自廉县。廉县是今石嘴山市境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廉县城故址在今平罗县下庙暖泉。

廉县城建于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前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军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两千余里,大败匈奴。此后移民宁夏,开荒种地,发展农业,于是在今平罗下庙暖泉筑城,设置廉县。廉县在当时既是管理屯田移民的行政中心,也是贺兰山东麓的边防要塞。在西汉时为北地郡所辖19县之一。在东汉时为北地郡所辖六城之一。王莽时曾一度更名为西河亭,因为它位于黄河西。

东汉末年,羌族起义,朝廷对北地失去控制,廉县废弃。它在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在廉县故地的暖泉,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器、陶器、石磨盘,以及房址,认定其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还发现了大量汉墓,并出土了一批汉代陶器。这说明这一地区不仅是汉代廉县城之所在,而且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

廉县在史书中还给人留下了“廉人善射”和“天雨肉”的故事。关于“廉人善射”早已为人熟知。其大略是: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年至公元184年),鲜卑王檀石槐死。其子和连代立。和连攻略北地时,被廉县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射杀。关于“天雨肉”则发生在“廉人善射”故事之前。说是汉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七月庚申,北地廉县空中降肉如雨,肉似羊肋,大者如手。这并非出自野史、笔记之类,而是见诸于《后汉书》,发生时间记述的很具体,肉之形状也描述得很详细。显然,这是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空中降肉如雨”,在当时自然无从解释。因而,人皆以为奇。但现在的人们大多会认为,可能是大风将廉县周边某处的碎肉卷起而降落于该地。这说法似有其理,但终归难以解释得详尽。两千多年前的事了,权当奇闻故事吧。

4.宁夏历史上的“空城”

李洁2006.3.24

在宁夏历史上曾有过两次“空城”事件。所谓“空城”,简而言之,就是“无人区”。这两次事件,一次发生在西夏灭亡之时;一次发生在明代初年。

发生在西夏灭亡之时的“空城”事件,是战争过程中的杀戮造成的。成吉思汗曾六次攻打西夏,于夏乾定四年(公元1227年)灭西夏。当时蒙古军队围困中兴府(今银川)长达半年,西夏末主李(目见)走投无路,决定献城投降。此时,避暑于六盘山的成吉思汗病重。他留下遗嘱:死后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其与中兴府军民全部杀掉。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蒙古军队对西夏军民进行了残酷的杀戮。《嘉靖宁夏新志》载:“蒙古铁木真灭夏。尽克夏城邑,其民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元太祖灭夏,府遂空”。百人之中仅一二人幸免,于是宁夏竟成了一个无人区。其实这场杀戮并不限于中兴府城内,实际上是波及很广的。1979年、1980年先后在今市境内的大风沟、小王泉沟出土过西夏钱币窖藏、窖壁皆无加固痕迹,钱币亦无盛装容器,显系西夏灭亡时,西夏居民为避蒙古军杀戮向贺兰山腹地逃亡时途中匆忙所藏。

发生在明初的“空城”事件,是军事防御的需要。当时,明王朝为了应对元朝残余兵力的反扑,主动撤出宁夏境内的全部军民,造成了一个真空防御地带。《嘉靖宁夏新志》载:“国初立宁夏府,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废,徙其民于陕西。”“后诒徙其民于长安,遂空。”显然,这次“空城”事件发生在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由朱元璋下令将宁夏军民迁移至陕西而造成的。如果说西夏灭亡时那次“空城”事件中还有幸免者留存,那么明代的“空城”事件则应当是有组织的、不留一人的“空城”。这次“空城”直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立宁夏卫,“徙五方之人实之”,始告结束,历时五年。

两次“空城”事件,给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空城”事件之后,当时的政府都要从各地调集军民来屯田,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这便形成了宁夏人口来源于各地的状况。西夏灭亡后,元世祖曾派张文谦、董文用、郭守敬来宁修复水利设施,安抚回归故土的逃亡者,并将蒙古军、新府军(改编的南宋军队)调往宁夏屯田。明代“空城”之后,更是“徙五方之人实之。”宁夏自秦汉之际,便曾多次移民。这两次“空城”事件之后,移民规模更大,可以说宁夏的人口来源自古便是“五湖四海”。

本文中所说的宁夏按照当时的行政设置,所包含的地域为今宁夏北部地区,不包括南部山区。今石嘴山市境亦在其中。如果从明初那次“空城”以后“徙五方之人实之”算起,今宁夏北部世居之家时间最长者也不过六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