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宁夏作家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塞上飞燕俏呢喃

——读张雪晴的散文

张雪晴,笔名方圆。早在1995年她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时候,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包子、馄饨、酿皮子》一文,该篇文章立刻引起了《作文报》的一场争论。霎时间,议论纷纷。《关于“包”文争论的几个问题》《要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此种写法不应提倡》各种意见争论激烈。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鼓励和鞭策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归来,她进入新闻出版部门工作,业余时间还是不忘写作,陆续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散文。她的散文分四类:游记、人物专访、读书笔记、随笔。读完她的作品,我有这样的印象: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女儿家的纯情构成了作品的诗意美,此乃其特点之一。

雪晴的游记散文其实是灵魂的壮游,她俯视黄河,倾听涛声,意象丛生;她穿行西藏,山高天阔,目睹苍茫,感受辽廓,体验恢弘与渺小,面对一批又一批的磕着长头进拉萨的藏民,她百感交集。游历增加着阅历,走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收获从眼里到心里,从心里到大脑,从大脑到笔下。她不同于那些坐在书斋里遣词造句的作家,她的文字令人感受到开阔的视野,感应到生活的惊涛骇浪。她的读书笔记仿佛是为我们打开的通晓古今中外的一本好书。而人物专访则是亲切自然,似口语般娓娓道来,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

读张雪晴的散文总能体会到流畅的诗韵,这不仅仅是指作品中情与景、环境氛围和人物心绪相交融而造成的蕴藉,更主要的是她的真诚、纯洁、热情,显露于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也流贯于采访人物的性格、语言和神态。一个在良好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女孩儿,眼中的世界是晴朗朗的,笔下的文字也是纯净、明朗的,笔下的人物关系也是温暖如春的,这无疑构建了她作品的阳光基色。

透过生活的表象,在情思纯真的创作中、在阅读与欣赏中悟出深邃的哲理是她作品的第二个特点。

因为阅读,她欣赏美国舞蹈家邓肯,因为阅读《最后的闺秀》,她被张允和老太太纯正的人格魅力和难以抗拒的贵族气质深深撼动了。因为阅读,她感叹人生易老,她为病卧床榻的巴金、冯亦代、周有光而难过悲伤。她读书的范围很广,这一方面得益于家学渊源,一方面也是她的勤奋。从时下流行的读物到理论专著她都阅读,大有一书在握,快意十足的优哉游哉。

清新活泼是雪晴散文的第三个特点。

也许因为年轻,也许因为娴熟,她的文笔轻巧灵动,像一支游走的手,指引我们看到许多新奇的景致。

要说张雪晴散文的艺术风格,她似乎没有定式,仿佛一株树在风中飘摇,但却又有一种从容:一种得心应手的自信,一种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和谐的自然。文字不做作,不刻意雕琢,这大概就叫潇洒吧。

就目前而言,张雪晴的写作还是“票友”性质的,还没有达到文学写作是第二生命的程度。我想,等到有一天,不写就好像犯了烟瘾一样难受的时候,她大概就会有更多更美的作品奉献给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