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怎样对待初离母体的婴儿(3)

很显然,人类不能决定自己的成长轨迹,甚至不能解决之期间出现的许多问题,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研究自身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变化。不过,这个研究的过程非常困难。人们普遍以为婴儿的大脑是始终处于沉睡状态的,其实不然。婴儿的大脑和我们成人的完全不同,这个大脑似乎更像一个蕴藏着巨大创造了的宝藏,特别是在婴儿出生到世界的第一个年头,他们拼命地吸收身体所需要的能力,同时完善自己的发音器官,让智力和身体同步发展。

和成人相比,婴儿的这些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完成的,而我们成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婴儿却不知道。这种无意识其实非常智慧,它帮助婴儿从环境中吸收知识,然后迅速成长。那么,婴儿是如何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呢?就是上面讲的那些无意识的天性,周围食物唤起了婴儿的热情和注意力,婴儿与环境之间开始进行互动。婴儿不是在靠思想,而是靠自己的天赋来吸取知识。如果你观察一下就发现,婴儿对于语言的学习就很好地展现了这种天赋。有人会说,那是孩子的本能,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未免有失偏颇,为什么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却唯独学会了人类的声音?很明显,是因为婴儿周围的环境中,人类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且极易与婴儿的内心激起共鸣,这样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

与此类似的还有,对音乐的感受。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不仅随着旋律而变化,而且他的头和手也会跟随节拍活动。当然了,婴儿对语言的感受要比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强烈。婴儿是在无意识中受到周围声音感染的,人们很少看见他们的舌头、脸颊在动,其实,正是在这种静默之中,婴儿的每个器官都在学习发声。那么婴儿究竟是如何学习语言呢?语言又怎样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呢?通常,人们把在婴儿期学到的语言称做母语,这种语言与后来学习的语言有明显的区别,这类似于真牙和假牙的区别。刚开始,婴儿听到的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声音,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那么,这些单纯的声音是怎样被赋予意义的呢?儿童不仅学会了词语和其中的意思,还掌握了句子和语言结构,因为懂得句子结构是理解语言的前提。比如人们说“玻璃杯在桌子上面”,词语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句子的意思,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的上面。如果把语言顺序颠倒,说“上面桌子在玻璃杯”,人们就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儿童之所以能够理解语言的含义,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语句的顺序。

我们前面讲到,婴儿和成人之间的智慧不同。比如,我们记住东西的话,需要有一定的记忆力,而婴儿期的孩子显然是没有这种能力的。他们怎样认知事物的?因此,婴儿对于语言的学习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他们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直接吸收知识。成人的学习可以通过记忆把知识输入大脑里面,进行储存,如同往水瓶里灌水一样,人与知识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相反,婴儿在学习中经历了一个转型过程,通过学习塑造了自身。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在幼小的躯体内发生了一种精神十七学反应,知识不仅进入大脑之中,而且促成了大脑的发育。就这样,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婴儿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把这时候的心理称做“具备吸收力的心灵”。

我们无法想象婴儿到底具有怎样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的优势却是不言而喻的。试想我们每个人都保持这种心理能力的话,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语言沟通的障碍吗?学习语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变得再轻松不过了。让我们畅想一下,浩如烟海的知识一下子涌进了我们的大脑里,这是多么令人心神激荡的事情啊!如果某个星球上的人们压根就不需要老师,也没有什么学校、图书馆,但是人人都掌握了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人们就大大减轻了学习的负担,从此可以更加悠闲地去生活了。但愿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童话故事里。不幸的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随着我们的年龄一点点地在消失殆尽。当我们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地去学习的时候,每学到一点知识,便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儿童的动作学习起来依旧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婴儿出生之后,通常被包在襁褓之内过上大半年,这时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动作的。可是过不了半年,他们就能够移动,而且还学会许多动作。在这个期间,孩子们只是开心地玩耍,同时还能学习这么多动作,并且语言问题也不再是什么大问题了。婴儿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像录像一样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我们一定忘记了自己出生后第一个动作是怎样做出来的,但儿童对动作的学习定然是非常规律的。他们在各个特定学习阶段开始之前,大脑已经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婴儿学习动作的时候,就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转变的一个信号。我们常常见到,一个3岁的孩子会反复地摆弄手中的一些东西,这些游戏活动其实是有意识的,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工作。人类学会使用双手,是智慧的象征,儿童的学习也是从手的使用开始的。这些经验最终形成了儿童的性格,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限制,这是因为经验的世界要比无意识的世界狭小得多。

这个神秘的学习过程从婴儿降生就开始了。婴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并将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对于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来说,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就是,这些6岁大的孩子突然之间有了理解力,并且有耐心听老老师讲话。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婴幼儿心理的研究,确实让人们大开眼界。这个神秘的世界有很多是人们无法想象的。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对0~6岁这个儿童阶段的学习进行研究,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满足孩子们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教育。如果我们有一天正确认识到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发育,从而延长这个阶段的话,人类恐怕就有可能完全摆脱痛苦的学习过程了,这的确是功德无量啊!

对于儿童心理的发现,本身就是一场教育界的革命。大家都知道婴儿的心理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婴儿的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这种无意识让婴儿在游戏过程中不断从周围的环境吸收知识和经验,而我们成人学习起来却是有意识的灌输。教育理念在此时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知道不要再让教育介入到儿童这个阶段中来。儿童能够自然地吸收知识,因而性格形成就显得如此重要。教育此时应该做的就是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于是,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而是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成人应该给儿童以帮助,这并非因为他们幼小,而是因为他们天赋的创造力尚处于萌发阶段,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的呵护。这也应该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新方向——帮助儿童心理发展,充分发挥儿童自然学习能力。

儿童必须获得相对的独立

我们成人身上会有一种叫“主观意愿”的东西,这种心理在儿童身上也会得到体现。婴儿身上同样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它可以让每个人在脱离母体之后,朝着自身独立的方向发展。这种力量可以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努力地完善自身。这种力量被生物学家帕西·纳恩先生把这种力量称为“具有目的的行动”。

“具有目的的行动”是儿童成长的源泉,也是生命演进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它可以说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假如发育不受任何干扰,儿童身上就显现出一种“生命的愉悦”,他们会充满活力,会快乐健康地成长。这种“自然发展”的基本体现,就是儿童对独立的要求。换句话说,只要成人对儿童的自然发展给予应有的帮助,他们就会实现自身的独立。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是这样,在他们身体发育方面也如此。因为身体同样存在发育完备的驱动力,而且非常强烈,只有死亡才能将它阻止。

好了,我们来接着探讨儿童的“自然发展”各个阶段。首先,新生婴儿脱离母体而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朝着独立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出生赋予他认知外在世界的强烈愿望,他通过吸收各种新知识来完善自己,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从这个角度讲,人类的确生来就有“征服世界的欲望”。这是生命发展第一个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它告诉我们外在环境对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可见,儿童很喜欢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对儿童来说有着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婴儿首先是靠感官来感知这个世界,如果感官没有吸收信息的功能,它们还有何意义或者价值呢?

我们环顾四周,能够看见什么?能够看见视野之内的所有东西。我们侧耳倾听,能够听见什么?能够听见可辨声域内的所有声音。人的感知范围很广阔,但人并非生下来就能分辨这些东西。就拿声音来说,婴儿最初听到的只是一种混合的声响,后来,随着与环境经验交流的积累,才逐渐能够分辨声音之间的差别,这个过程恰好符合完全形态的心理学。首先吸取所有能够感知的东西,然后对它们逐一鉴别,一个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这样。假如情况相反,儿童不能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动人之处,反而对它存在一种恐惧感,这样外部世界就不再是感官刺激的源泉,而成为恐惧之源。

上述两种情况千差万别。研究结果表示,假如一个婴儿6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接触外面世界的信息和影响,他便会走上人类正常的生长过程。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也能够从婴儿身上找到些许答案。比如说,6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分泌胃酸,开始长牙,开始身体发育。这样一来,6个月大的婴儿不仅可以吃母乳,还能吃一些与母乳混合的食物,在这之前,他们无法消化吸收母乳以外的食物。

显然,6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有着相对独立的迹象。他们好像在暗示:我们可以离开母体,独立地生存了。当一个儿童成长为少年的时候,这种迹象还会体现,他们将会因为过度地依赖父母而感到羞愧,并且竭尽所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6个月左右,幼儿的小嘴终于能够发音了,这是一个重要标志,表明他们顺利完成了语言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这以后,儿童的发展将大大加快,直到他们完全独立。儿童一旦开始说话,就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再依赖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是人类成员之一,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儿童掌握了语言,就开始了社会交流。

孩子开始尝试着与人做一些交流,这就是儿童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懵懵懂懂,但现在居然能够听懂人话,甚至可以随意表达一些自己的思想,这真的让人惊讶不已。就像梦一般的神奇,儿童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具有倾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孩子到1岁半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双腿开始学着走路,他们的跑动也更加随意。这时如果有陌生人接近他们,这些小家伙就会躲避,他们控制身体行动的能力更强了。因此,人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并一点点地最终走向独立。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生命被赋予了独立的使命,就要全力促成这种独立的实现,把自由和独立归还给儿童。

就儿童的成长而言,学会行走非常重要,不仅因为行走是复杂的机体活动,表明儿童体质发育的完善,还由于行走出现在儿童1岁左右,与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对周围环境的汲取同时进行。在哺乳动物中,只有人需要经历学习行走的过程,其他哺乳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动,几分钟后就能奔跑了,人类则不然,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干,需要在襁褓中生存很长时间,逐渐培养这些能力。这是因为儿童在站立之前,需要先完成身体上三个方面的发展。

人的直立行走看起来十分简单,却需要身体及部分复杂的神经结构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这主要取决于大脑底部的小脑。小脑控制人体的平衡与运动器官。可以说,儿童的行走是小脑发展的结果。当儿童长到6个月时,小脑开始快速发育,这个快速发育的过程持续到14~15个月,然后速度渐渐放慢,到4岁半完成。在这一时期,儿童实际上同时进行两方面的发展,不仅小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且行动器官也发育成熟了。一个正常的儿童长到6个月就能够坐起来,到9个月就可以爬动和打滚,10个月左右就能够站立,12~13个月开始迈步行走,到1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平稳地走路了。

运动神经系统的发展,也贯穿在人类行走的过程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就是人的脊柱神经。行走需要脊柱神经把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腿部肌肉,假如脊柱神经没有发育成熟,就无法传递。这对于控制肌肉是很重要的,因为行走过程是由各种肌肉运动协调完成的。行走必需的第三个因素是骨骼发育。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骨质很软,腿还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因此开始走路前需要骨骼硬化。另外,在这段时间,婴儿颅骨上的缝隙也已长满,即使儿童不慎摔倒,也不会伤及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