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妹妹(1)
我已经有三年没有见过妹妹了。三年前那次见到她是正月,我带着出生六个月的宝宝回娘家小住。当时,妹妹也在。因为与宝宝是第一次见面,她先往宝宝手里塞了一个红包,然后向我笑了笑。
“姐,跟姐夫还好吧?”她问。
“还好。”我说。
“新房子装好了?”她又问。
“嗯,装好了。”我说。
那几乎是我们唯一的对话。随后,我们有些沉默了,一起凝视宝宝伸出的胖胖的手掌,宝宝手里捏着红包笨拙地舞动。然后,我开始陪前来拜年的亲戚聊天,她如我们从小一起度过的许多假期一样,把自己关进了书房。
哦,不是,那并不是我们唯一的对话。过了两天,妹妹准备走了。临行之前,我去书房看她打包行李,她送给我一本书。她说这是她的第一本书,年前才出版。封面差不多是纯黑的,印了几个白字——“国王的信使”。我翻开书,发现一般会印作者照片与简介的地方,只有一段简介,没有照片。妹妹笑笑,说:“我的照片都不好看,没必要放上去。”
“你现在挺好看的啊。”我说。
“我知道,”她抿抿嘴,“不是因为这个。”
妹妹如今已经挺好看了,这是真的。她瘦了许多,女孩子只要瘦了,其他都不变,也会好看不少。另外,她的痘痘也很少了,用粉底稍加修饰,也比青春期时光滑许多。
最主要的是,她的气质变了。时间总会给一部分女人带来这样的变化,让你逐渐觉得她们陌生,但这陌生是一种向上的陌生,仿佛看着她们在自己的路上走得远了,你做一个远远望着她们的目送者,也没什么。
我问:“你还在杭州?”
她说:“我现在在上海。”
这就是我们最后一次面对面说话。此后三年,我没有再见到过她,因为我婚后离娘家挺远,只有过年回去住几天,而妹妹一向排斥挤入春运大军,都是在平时择个时间回家看看。三下两下里错过几次,三年就过去了。
平常,妹妹是从来不会打电话给我的。我打得也很少,几个月一次,或者更长时间。我大多是从妈妈那里听到有关妹妹的信息:她最近又在写稿子了,又过起一天从中午才开始的生活了;她在跟一个男人交往,但不肯承认是恋爱;她剪短了头发;她开始跑步了;她冬胖夏瘦。
我妹妹今年三十岁。我了解父母的三十岁,了解两年前我的三十岁,也了解一众堂姐、表姐妹的三十岁,但我想象不出妹妹的三十岁。她是我最亲的人之一,但她也是我最陌生的人。
最初的不亲近是因为什么呢?我能记起最明显的原因,是她长得没有我好看。我们的父母都是中等之姿,各自有优缺点。亲戚们都说我命好,奇迹般地继承了父母的种种优点而绕过了大部分缺陷:我长了爸爸的好头发、高鼻梁、瓜子脸,妈妈的大眼睛、白皮肤。我比妈妈瘦且身量更高,但妹妹不是。我最初见到她的时候,她才五岁,已经显露出日后令她耿耿于怀多年的若干缺憾了:矮而胖,黄巴巴的一小把头发,一张大得和脖子不相称的圆盘脸上,是一双有些浮肿的单眼皮小眼睛和几乎没有鼻梁骨的小扁鼻子。
我和妹妹没有一起度过幼年时期。我只比她大两岁,她出生的时候,我一无所知,然后她就被送到乡下,由我们的奶奶抚养了。这些是妈妈后来告诉我的。妈妈还告诉我,他们别无选择,因为他们是双职工,一定要将妹妹藏好,不然会有丢掉公职的危险。那个年代,铁饭碗比什么都重要。
他们当然想过把妹妹打掉,但西药吃了两次,中药喝了一次,妹妹始终在肚子里存活着。又耽搁了一阵子,就错过了打胎的时间,不能再冒险了。爸妈想,也许与这个孩子就是有断不了的缘分呢?于是,妈妈躲躲藏藏地把妹妹生了下来。妈妈喂了她一个礼拜的奶,然后奶奶就把她包在当初包过我的小棉被中,放在一只菜篮里,带去了深山中的老家。
“饿啊。”妹妹说。她刚上小学那会儿,性格还比较随和。我问妹妹在奶奶家生活是什么样的,她每次都对我说:“就是饿。”
“你奶奶家饭肯定有吃的,但农村没有零食吃啊。”我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说。
这个我知道。我去过奶奶家,在那里,想买一包五毛钱的方便面都要跑一段又长又窄的山路,必须要有大人带着。而且,奶奶家并没有我家客厅里的那种小抽屉,里面不时放着几个硬币,让我们在童年那些百无聊赖的下午可以购买些零食,来满足一点味觉上的享乐。
于是,在我和妹妹最初的隔阂中,除了容貌,就是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不愉快,发生在我小学五年级时的暑假。那个夏天,我回老家待了挺长一段时间,妹妹没有回去,因为她不喜欢回老家(她那时已经不喜欢很多地方了,除了老家,还有学校、邻居家、小区旁边的公园。她只喜欢植物园和动物园,可以在这两个地方一待就是大半天,在那里看花或看动物)。等我在老家玩腻了,妈妈就把我接了回来。那天中午,爸爸做了一大砂锅他最擅长的炖鸭子迎接我们。我很愉快地吃了一顿,但是妹妹看上去就不太高兴,吃完了她那只鸭腿,还要来抢我的,被妈妈制止了。她气鼓鼓地坐在那里,饭没吃完就扔了筷子。饭后,我要睡午觉,她跑进我们共同的卧室里,把我床边的小风扇拿到她床边不给我。爸妈怎么劝也没用,爸爸就往她头上崩了俩栗凿。
爸妈很少打我们,要打,一般也是打妹妹。这跟其他有姐妹的家庭好像不太一样。个中原因,主要是妹妹的脾气比我倔一些、古怪一些,容易跟爸妈顶嘴。不过我也知道,爸妈确实喜欢我多过妹妹,我和妈妈更亲密一些。从小,我就有个习惯,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趴在妈妈温暖的肚皮上和她聊会儿天。我喜欢跟着妈妈做手工、织围巾、烧小菜,把画好的小画儿拿给她看,因为我知道,妈妈永远会疼爱我,既疼爱我做得好的地方,也疼爱我做不好的地方。但妹妹没有这个习惯,凡是我和妈妈亲密的地方,她都不会涉足。比如,我手工好,我做手工的时候,妹妹就去扫地,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等着妈妈的夸奖。我喜欢画画,妹妹就看书。她特别爱看书,不到十岁,她就把父母书柜上那些八十年代出版的“大部头”翻出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她的作文本上分数永远接近满分。她以一种志在必得的神气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在妈妈惊讶地说“你写的比初中生还好”的时候,她露出宁静而满足的微笑。这个场景,也是我印象很深的。
我妈妈是一个热情、乐观、擅长理家处事的人。记忆所及,只要是她经手的饭菜,没有不好吃的;她整理的床铺,一定柔软舒适。有她带着我们去串门,那天一定其乐融融。妈妈在生活上对我们姐妹俩一视同仁,所有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到了中学,妈妈先为我陪读,然后为妹妹陪读,没有任何偏袒。后来,我们长大了,妹妹也说:“妈对我挺好的,我没得说。”
但爸爸,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自己是有了丈夫、做了母亲后,才明白的。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往往不是取决于女人本身如何,而是取决于自己所付出的感情的分量。无论是丈夫对妻子、男友对女友,还是爸爸对女儿,都是如此。我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在爸爸的呵护下长大,多年来,一切喜怒哀乐都没有离开过他的关注,但妹妹没有。当她回到我们家时,爸爸给予我们的情感差距,已经是两年加五年——七年。妹妹从一开始,就无法跟我抗衡。
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是纯洁的吗?现在我回想童年,觉得不是。我们会怀有恶意,或者不是恶意,是从进入人世的开端起,就本能地知道人世是不公平的,因此会紧紧抓住对我们倾斜的那端天平,让它向自己倾斜得更厉害些。我一早就知道爸爸喜欢我多过妹妹,我便更加娴熟地让爸爸满足我的各种私心,而又让他不觉得我不懂事,而妹妹性格中那奇怪的倔强,早已和爸爸同样的倔脾气无法相容了。
现在回忆这些往事,在这一点上,我真的感到了内疚。并不是因为我利用爸爸欺压了妹妹(我没有做过这样的事),而是,我从很小就享受着这种差异,却不认为这有问题。甚至,少年时的我希望这种差异一直存在。
回到那午后的纷争来吧。爸爸当时敲了妹妹额头两下,我觉得他主要是出于教导而不是惩罚。但随后的事出乎我们每个人的意料:妹妹挨了两下之后,先是恨恨地盯着爸爸,然后把我的小风扇往地上一掼,冲向爸爸,抱住他的腿张口就咬,一边咬一边拉开嗓子号叫,像一只凄惨的小狼。
我从来没有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听过那么歇斯底里的声音,简直是势要与爸爸同归于尽的样子。爸爸疼不过,使劲拔着腿,试图把她架起来按到一边,但无济于事。直到我和妈妈回过神来,一起上前才把妹妹扯开。扯开之后,妹妹仍然在发狂,挥舞着又短又壮的胳膊,把枕头、毛巾被、床上的所有东西都扔到地上,把席子也往地上扯,放在脚下跺。我们三个人都看呆了,一致暗想:没有人能管得了她,只有让她自己发泄完吧。于是,我们全都站在一边不吭声。
十分钟后,妹妹发泄完了,喉咙也叫得嘶哑了。她慢慢爬到拖在地上的席子上,侧身躺下,呜呜地抽噎着。妈妈走上前,想把她拉起来,但刚一碰到她的肩膀,她立刻剧烈地抽搐了一下,妈妈只好缩回手。我们互相交换了眼色,悄悄退出门去。半个小时后,我们回来,看见她已经睡着了。
这个爆炸性的事件因此有了一个十分安静的收尾。那天,我有没有睡午觉,我不记得了,后来,妹妹的床是谁收拾的,我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最清晰的一幕是,妹妹趴在地上,抱着爸爸的腿撕咬的情景。
好多年后,我才迟迟地感到了难过。爸爸有没有为此难过,我不知道,他一直保留着炖鸭汤迎接我回家的习惯,无论是我念书归来、工作归来还是从夫家归来。他有他自己炖鸭子的技巧,提前一天晚上无论有多重要的应酬都要提早回家清理鸭子,不让妈妈插手。当他后来逐渐变得寡言少语以后,他的鸭汤就成了他向我表达情感的唯一不变的方式。我从没有问过他,也没有问过妹妹,这份炖鸭子有没有出现在他们两人之间过。以前是故意不问,后来不好意思问,再后来,就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问题已经无法开口了。
爸爸是一个内心沉重而孤独的人。他年轻时,因为少年意气,这一点还不怎么明显,有时也很活泼健谈,同事和朋友们都觉得他是个外向的人。妈妈与他同床共枕二十年,也没有看出来,所以后来,她不断问我:“你爸爸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起初,我也以为,爸爸是被应酬与工作消磨了太多精力,所以不想多说。
后来才发现,爸爸不是变了,而是因为人到中年的疲倦,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最真实的性格。他开始极少给我打电话,只催着妈妈给我打;如若我不主动找他说话,他很难跟我聊天超过十句;让他跟我一同散步、拿起手机跟他一起自拍、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都好像是会让他尴尬的事情。我知道,在我的家中,日常的亲密友爱在我和妈妈的关系中体现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沉默、封闭、孤独的血脉,它如今延续在爸爸与妹妹之间。
从“小妹发狂”这件事起,我跟妹妹,从一开始隐隐的隔阂,开始真的逐渐疏离了。我不喜欢她喜怒无常的脾气、莫名其妙的怪癖,比如,她动不动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动不动就不理睬别人,故意说些惊人之语。我觉得我没有义务讨好她,我也不需要她。
在学校,我是班上女生的领头人,只要我愿意,每天放学后都能叫上七八个女同学到家里来玩。她不喜欢我事事占先、呼朋唤友,以及越来越明显地,她不喜欢我比她好看。小时候,亲戚们说她没我好看的时候,她还会愤愤地反对,现在她大概明白了,她没有我好看是真的。
她开始拒绝穿我穿过的衣服,排斥跟我一起照相,也不在学校里跟我有任何接触。她只和不多的几个小伙伴玩,总是穿着宽大的校服或运动装(因为我喜欢裙子),用越来越多的时间躲在书房里看书,写一篇又一篇日记(也可能是作文)。我当时因为骄傲,极少看她看过的书,更不看她写的东西。后来,在一次搬家中,我们的小学书本全部卖掉了,一点也不剩,我再也不可能知道妹妹当时写过什么了。
我们姐妹俩的成绩都挺好,一直是前几名,在这一点上倒是都遗传了父母的聪明劲儿。小学的时间是懵懂而轻松的,总体来说,我们都还各得其乐。后来,我们陆续上了中学,功课一下子变紧,我们更难有同进同出的机会。于是,那种疏离渐渐就成了符合日常作息的一种习惯。有时,我们可以稍微聊聊天,谈下考试、朋友、老师,但我们都知道自己不是对方的第一倾诉者,也不会是第二、第三、第四个。基本的教养让我们知道,只要保持不争吵、不打架,我们就可以做一对名义上和睦相处的姐妹。这就够了。
后来,便是高中了。那是青春期最关键的三年。青春期真的是一个残酷的考验啊,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有些女孩在这个阶段会突然变美、变丰盈,好像一下子就被邀请进入一个永远春暖花开的季节。如那句诗所言:你多美啊,请停一停。开学一个礼拜,我在一个男孩给我的情书里看到了这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