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札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3章

《北史》与《魏》、《齐》、《周》、《隋》各史比对,大略相同,间有小异处,今为摘出。《魏书》神元帝遣子文帝(沙漠汗)如魏,是岁魏景元二年也,《北史》则谓遣文帝如晋,是岁晋景元二年也。包栋元尚是魏陈留王年号,《魏书》以属魏,从其名也,是时权已在晋,《北史》以属晋,从其实也。《魏书》凡宗室皆系以元姓,如元觚、元仪、元题之类是也。按拓跋之改姓元乃孝文帝时事,道武以来固未尝有此,乃以后来所改之姓追叙于未改之前,殊属倒装。《北史》则书秦王觚、东平公仪、襄城公题,较为得实。尔朱荣河阴之杀朝士,《魏书》谓责百官以明帝被害之故,《北史》谓荣妄言高阳王雍欲反,故杀之。《周书 杨忠传》忠从独孤信破穰城,居半年,以东魏之逼,与信俱奔梁,后从梁归关中,周文召居帐下,是奔梁后方归西魏也。《北史》云,东魏之逼,忠与信俱归关中,周文召居帐下,则删却奔梁一节,未免过求简净之失。其他与正史稍有岐互者,魏孝文南伐,《魏书》步骑百余万,《北史》作三十余万。齐文宣逼魏孝静帝禅位,《魏书》有襄城王旭入奏,请静帝法尧禅舜,《北史》作襄城王。西魏克南郑,《周书》谓梁萧循降,《北史》作萧修。《周书 文帝纪》有沃野贼卫可孤,北史作卫可瑰。弘农之战,《周书》谓斩东魏将李徽伯。北史谓擒李徽伯。此皆稍有差异之处。延寿《自序》谓正史外又勘究杂史千余卷,故有此改订也。

北史书法与周隋书不同处

《周书 文帝纪》内,魏大统十二年,齐神武围玉壁,不克,以疾班师,十三年春遂殂。十五年,侯景弑梁武帝。十六年,齐文宣废魏孝静而自立。《北史周纪》皆不书,以是时周文帝尚为魏臣,诸事皆书于魏史故也。《隋书 文帝纪》专叙文帝事,而其父忠立功于周室之处不叙,以《周书》已立《忠传》也。《北史》则于周代不立《忠传》,而以忠事叙于《隋文纪》内。《周书》《文帝》、《孝闵帝》、《明帝》三本纪各为一论,《北史》则三帝合为一论,而论词仍隐括《周书》三论用之。《周书》《武帝》、《宣帝》、《静帝纪》各为一论,《北史》亦隐括其语为一论。至如《隋文帝》、《炀帝》、《恭帝纪论》则全用《隋书》,一字不易,惟《文帝论》开首“龙德在田,奇表见异”八字,换以“树基立本,积德累仁”耳,然隋文以诡诈攘位,有何积德累仁耶!

北史纪传互异处

《隋书 文帝本纪》,周五王谋隋文帝,帝以酒肴造赵王招,观其指趣,王伏甲于卧内,赖元胄以免。是文帝知招欲谋害,故以酒肴赴之以观其意也。《元胄传》则云,招欲害帝,帝不之知,乃将酒肴诣其宅,则已与纪异矣。《周书 赵王招传》云,招邀隋文帝至第,饮于寝室,则又非隋文之以酒肴赴之也。《周》、《隋书》各记所记,故不同如此。《北史》则延寿一手所成,乃此等处全钞旧文,初不检点,遂亦歧互。

大业十四年

隋炀帝江都之难在大业十四年,而《隋书》及《北史》只书十三年者,缘十三年唐高祖起兵入长安,奉代王侑为帝,改元义宁,而炀帝大业之号已从削除,修史者皆唐臣,自应遵本朝之制,以义宁纪年,而炀帝之被弑转书于义宁二年之内,其实天下共主一日尚存,终当称其年号,则大业十四年不可没也。

太上皇帝

太上皇本汉高祖有天下后奉其父太公之称,非太公有天下,传于子而有是称也。(《汉书》高帝诏曰:“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今公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尊号,今上太公曰太上皇。”蔡邕曰:“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颜师古曰:“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又《三国志》王肃议曰:“汉总帝王之号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者,高祖时其父见在,而使称皇,则皇是稍轻者也。”裴松之注:“汉祖尊其父为皇,其实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比之于帝,实稍轻也。”)其以天下传子而称太上皇帝者,各史所载共十四君,今记于左。(按《左传》晋景公有疾,立太子州蒲为君,会诸侯伐郑。《史记》赵武炅王传国于子惠文王,自称主父。此实内禅之始,然未有太上之称,故不列。他如晋司马伦迁惠帝于金墉城,号曰太上皇;唐高祖立隋代王侑,尊炀帝为太上皇。此皆僭乱革易时事,名同而实异,更不可列入内禅之内也。

吕光即天王位,年号龙飞。在位十年,以老病,立子绍为天王,自称太上皇帝。(《晋书》载记)

后魏献文帝即位接,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在位七年,年十七,即内禅,使太保陆馥、太尉源贺奉皇帝玺绶册命皇太子升帝位。(是为孝文皇帝,时年仅五岁。)群臣奏曰:“昔三皇之世,淡泊无为,故汉高祖尊其父曰太上皇,不统天下。今皇帝幼冲,万几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帝乃从之,遂徙居崇光宫,采椽不断,土阶而已。国之大事,仍以奏闻。孝文帝每月一朝崇光宫。后改称宁光宫。其后讨蠕蠕拾寅等事,献文帝仍躬御戎车。承明元年崩,年二十三。(《魏书》)

北齐武成帝即位五年,(年二十八岁。)以天文有变,太史奏当有变易。祖乃上表言,陛下虽贵为天子,未是极贵。按《春秋元命苞》,乙酉之岁,除革旧政。今太岁在乙酉,宜传位东宫,应天道,乃上魏献文帝禅子故事。帝从之,(《祖传》。)乃传位于皇太子纬,是为齐后主。(时年十岁。)大赦改元,百官上尊号为太上皇帝,军国大事仍以奏闻。(《北齐书 本纪》)然是时武成帝仍往来晋阳、邺都,凡除拜生杀仍自主之。后主天统四年崩,凡为太上皇帝四年。(《北齐书》)

后主纬隆化二年,(时年二十一。)自晋阳战败回邺,以周师日逼,乃传位太子恒,(时方八岁。)改隆化二年为承光元年,尊后主为太上皇帝。后主先走青州,幼主亦东走,又禅位于任城王氵皆,以太上皇为无上皇,幼主为守国天王。不数日,父子俱为周所执。(《北齐书》)

后周宣帝以大象元年(时年二十一。)传位于皇太子衍,(时年七岁。)诏曰:“朕以寡薄,只承鸿绪。上赖先朝得一之迹,下藉群后不二之心,兴隆国本,用弘天历。皇太子衍地居上嗣,正统所归,远凭积德之休,允叶无疆之庆。朕今传位于衍,乃眷四海,深合讴歌之望,俾予一人,高蹈风尘之表。万方兆庶,谅朕意焉。”于是自称天元皇帝,所居称天台,皇帝衍称正阳宫。朝廷政事,仍宣帝处分。大象二年崩,年二十二。(《周书》)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乃立世民为皇太子,听政。是岁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贞观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宫。(《新唐书》本纪书法如此,但言皇太子即位,而不言高祖传位,以见其迫于势之不得已也。以下皆《唐书》。)

唐睿宗在武后时已立为帝,后中宗归为帝,睿宗仍为相王。中宗为韦后及安乐公主所弑,韦后临朝,临淄王隆基(睿宗子。)率兵讨乱,诛韦氏及安乐公主,于是睿宗即皇帝位,立临淄王为皇太子。先天元年,立为皇帝,听小事;自称太上皇,听大事。明年,诏归政于皇帝,是为玄宗。

唐玄宗享国既久,尝欲传位于太子,杨国忠等甚惧,使杨贵妃衔土祈哀,乃不果。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反,帝避乱至马嵬,太子从行,父老请留太子讨贼,帝许之,遣寿王瑁及高力士谕太子,太子乃治兵于朔方。因裴冕、杜鸿惭等请,遂即位于炅武,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遣使奏闻。玄宗遣韦见素、房、崔涣奉皇帝至炅武。肃宗复两京,至德二载,迎玄宗归。至咸阳,备法驾于望贤驿,玄宗御楼,肃宗紫袍望楼拜舞,玄宗降楼抚肃宗,肃宗泣辞黄袍,玄宗自为衣之。肃宗伏地固辞,玄宗曰:“天下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残龄,即汝之孝也。”肃宗乃受,玄宗居兴庆宫。乾元元年,玄宗入御宣政殿,授肃宗传国受命宝及符册,号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肃宗又上玄宗尊号曰圣皇天帝。上元元年,肃宗病,李辅国矫诏迁玄宗于西内。宝应元年,玄宗崩。

唐顺宗即位,病暗,乃立广陵王纯为皇太子,命权句当军国事。明年,立为皇帝,是为宪宗,而顺宗称太上皇。元和元年,宪宗上尊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

宋徽宗宣和七年,以金兵之逼,先命皇太子为开封牧,寻诏皇太子嗣位,自称道君皇帝。太子即位,是为钦宗,尊徽宗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龙德宫。靖康元年,徽宗避金兵至镇江府,金兵退,还京师。明年,金人以二帝北行。(以下皆《宋史》。)

宋高宗自元懿太子薨,访太祖子孙伯字行内者,育于宫中。绍兴二年,得伯玖,赐名瑗,后封晋安郡王。三十年,立为皇子,更名玮。三十一年,金海陵入寇,玮从高宗至金陵。已而海陵被弑,金兵退,高宗自金陵归。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改名。高宗久有传位之意,至是乃降御札,皇太子可即位,朕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遣中使召太子入禁中,太子趋避殿侧,高宗勉谕再三。于是高宗出御紫宸殿,宰臣奏事毕,高宗还宫。百官移班殿门外,拜诏毕,复班殿廷,内侍掖太子至御榻前,即位,是为孝宗。孝宗是时犹侧立不敢坐,内侍扶掖至八九,乃略坐。宰相率百官称贺,孝宗遽兴。宰相升殿固请,孝宗愀然曰:“此大位,恐不克当。”高宗即驾往德寿宫。孝宗步送出祥曦门,冒雨掖辇,至宫门不止。高宗麾谢再三,令左右扶还,顾曰:“吾付托得人,无憾矣!”自是每五日一朝德寿宫,百官月两朝,高宗诰每月四朝。孝宗上高宗尊号曰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孝宗终身备极孝养,两宫无纤毫间隔。至熙十四年,高宗崩,年八十一,凡为太上皇帝者二十四年,孝宗行三年之丧。

宋孝宗熙十五年,诏自今御内殿,令皇太子侍立。十六年二月,诏传位皇太子,以德寿宫为重华宫。是日孝宗吉服御紫宸殿,行内禅礼。百官称贺毕,内侍请太子坐,太子固辞,内侍扶掖,乃即位,是为光宗。光宗是时微坐复兴,丞相率百官贺。礼毕,枢密院奏事,光宗仍立听。班退,孝宗反丧服御后殿,光宗侍立。寻登辇,同诣重华宫。光宗还内,上尊号曰至尊寿皇圣帝。

宋光宗绍熙四年七月以后,因疾不能朝重华宫。明年,孝宗疾甚,光宗仍不能朝。孝宗崩后,亦不能过宫行丧,乃立子嘉王为皇太子。赵汝愚密请太皇太后,于礻覃祭日命皇太子即位,尊光宗为太上皇。至日,众官扶太子入素幄,披黄袍,太子却立未坐,汝愚率同列再拜。须臾催仗讫,百官班定,内侍扶掖,乃即位,是为宁宗。宁宗诏建泰安宫以奉太上皇,自是五日一朝。寻诏以秋暑太上皇未须移御,即以寝殿为泰安宫,上尊号曰圣安寿仁太上皇帝。庆元六年崩。

明英宗土木之变陷于乜先,皇太后谕立皇长子见深为皇太子,命成阝王(英宗弟)辅之,代总朝政。后议者谓时方多难,宜立长君,皇太后亦遣太监金英传旨,成阝王宜早正大位,于是成阝王即帝位,是为景帝。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后乜先送英宗归,景帝奉迎之礼甚简,将至京,始备法驾于安定门外。英宗自东安门入,景帝迎拜,英宗答拜,各述己意,逊让良久,乃送英宗于南宫,群臣就见而退。后群臣请朝英宗万寿圣节及元旦,景帝皆不许。已又废太子见深为沂王,而立己子见济为皇太子,又杀侍英宗之太监阮浪等。皇太子见济寻卒,御史钟同等请复储,皆被杖,并伐南城中高树,英宗危甚。及景帝不豫,石亨、徐有贞等迎英宗复位。(《明史》)

以上皆历代太上皇故事。北朝诸君固无足道,唐宋则名分典礼各著称史册。然洪容斋谓,唐四君,顺宗以病不能临政,高祖以秦王杀兄弟,明皇幸蜀,太子擅立,惟睿宗传位,发于诚心。然至先天二年太平公主被诛之明日,始尽行归政,则犹有不得已者。惟宋高、孝两朝为千古所未有云。此固确论也,然南宋国仅偏安,嗣君又非亲子,究不得为大全。惟我高宗纯皇帝,当大一统之运,临御六十年,亲传宝位,犹时勤训政,享年至八十有九。今上自受禅后,极尊养之诚,无一日不亲承色笑,视宋孝宗之一月四朝,曾不足比数焉。然则两宫授受,慈孝兼隆,福德大备,真开辟以来所未见,岂不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