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禮政十三祭禮上(4)
教忠祠規序
方苞
宗法祭禮之廢久矣。唐宋諸賢所討論。當其身不能盡行。而欲世為天下法。得乎。禮雖先王未嘗有。可以義起者。以協諸人心。而眾以為安也。古者建國。始得立五廟。北宋以前。猶有四廟三廟二廟之制。自程子謂人本乎祖。服制以高曾相屬。則時祀宜及高曾。冬至宜祀始祖遠祖。自是以後。學士大夫及庶民皆遵用。而功令亦不復為之程。以人情所安。不可強抑耳。而朱子於始祖遠祖則不敢祭。非獨疑於僭也。蓋內反於身。覺哀敬思慕之誠達於高曾。已覺分之難滿。又進而推之遠祖始祖。恐薄於德而於禮為虛。孔子曰。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毋輕議禮。比物此志也。蓋程子以己之心量人。覺高曾始祖之祭闕一而情不能安。朱子則以禮之實自繩。覺始祖遠祖之祭備舉而誠不能貫。義各有當。並行而不相悖也。苞性頑薄。少壯遠遊。祭多不與。難後涉公事。朝夕促促。有祭而無齋。撫躬自思。惟父母兄弟忌日。必為愴然耳。春秋秩祀。布几筵。奉薦而進。雖吾父吾母。亦未嘗如見乎位。如聞乎容聲。況王父母以上未逮事者乎。用此將祭之先。既祭之後。以臨尸不怍及愛其所親之義內訟。乃知無怍於祖無怍於高曾之難。為之怵然。而因此見朱子之心焉。又思若竟廢高曾之祭。則愧怍亦無由而生。是又程子使中人以上。各致其情自勉於禮之意也。茲酌定祭禮。兼立祠規。皆以愚心所安。依古禮經而準以眾人所能行。吾子孫能恪守之。則於古者立宗收族之義。猶有什一之存焉。其或愈於蕩然不為之制也與。
始祖先祖之祭
秦蕙田
程子有始祖先祖之祭。朱子以其似僭而廢之。是也。竊嘗思古今異宜。其禮當以義起。程子所云。厥初生民之祖者。理屬渺茫。於經無據。若今人家之始祖。其義於宗法之別子同者。固當祭也。何則。古之所謂始祖者。在諸侯則始封者也。在大夫士則別子也。別子有三。後世封建不行。則為有國之始祖者寡矣。然有大功勳。爵至王公者。雖無土地。宜與古諸侯等。則其子孫宜奉為始祖而祭之矣。又後世天下一家。仕宦遷徙。其有子孫繁衍而成族者。則始至之人。宜為始遷之祖。與古別子之公子。自他國而來者無異。是亦宜奉為祖而祭之矣。若崛起而為公卿者。雖不可同於諸侯。亦宜與古之九命八命七命等。其子孫奉為始祖。亦與古人別子之義相合。朱子所云。王朝之大夫。自上世至後世。皆不變其初來姓號者。非即此類乎。故或建為宗祠。或合為家廟。凡屬子姓。聚萃處其中。有宗法者。大宗奉之。因為百世不遷之祖。倘宗法未立。或大宗無後。則諸小宗擇其長且貴與賢者。祭則主其獻奠。原與祭別子之義相符。不可以士大夫不得祭始祖而謂之為僭也。惟程子謂立春祭初祖以下之祖。則不可行耳。邱氏以累世同爨者通之。則庶幾乎。
家祭
陸燿
廟制復。宗法行。而後可舉始祖之祭。雖祭始祖。士庶人必無祧主合食之禮。惟使人得各祭其高曾祖考。乃為便於民。而宜於俗。是何也。始祖者。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廟制既失。宗法不行。族眾離析。譜牒散亡。不如何人當為大宗。因而妄尸宗子之任。人自為禮。家自為尊。必至於人人盡祭其始祖。近者江右。此風最甚。戴姓之人。至奉戴媯為其始祖。以此傳笑四方。藉為口實。本以復古。而適以亂俗。朱子所以謂不盡當祭。而家禮一書。特去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意深遠矣。我故曰。廟制復。宗法行。而後可舉始祖之祭。然始祖雖不盡當祭。而固有祭其始遷之祖與始為大夫者。報本追遠。誠亦不禁其主。宜百世不改。自此以下。則皆在遷毀之列。古者始死立重。三虞卒哭。徹重埋之。重亦主也。埋瘞之制。自昔然矣。不得歸咎魏晉也。瓊山邱氏謂始祖親盡。藏其主於墓所。大宗歲率宗人一祭之。此則藏主於墓。而不在祠堂。又曰。其第一世以下祖親盡。及小宗之家高祖親盡。則遷其主而埋之。歲率子孫一祭之。此則埋主而不藏祧室。況乎祫祭。禮之至大者。天子犆礿祫禘祫嘗祫烝。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嘗祫烝祫。而又礿則不禘。禘則不嘗。嘗則不烝。烝則不礿。凡四時之祫。止饗廟之主於太廟。而不及祧。惟大祫乃合廟毀廟而並祭於太廟。然其制則或以三年。或以五年。公羊謂之大事。禮器謂之大饗王事。其禮之重如此。今士庶人乃欲每年一祫。而冬至祭之。不已汰乎。中庸上祀之禮。朱子謂推太王王季之意以及於無窮。而於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句。不言亦推士庶人祖考之意以及無窮。在朱子蓋幾斟酌而出之。而不圖今日之又有別解也。我故曰雖祭始祖。士庶人必無祧主合食之禮。若族兄弟同堂共居。止設高祖一主。而嫡長子孫尸其祭祀。亦猶有宗法之意。使其分異之後。為支子者。越在百里數十里之外。甚而播遷轉徙。遠至隔府隔省。其始止奉禰主以行。其既將終不祭其高曾祖乎。若設虛位以祭。而不為立主。則人之得為四親主者少矣。又何有於高曾以上所祧之主。其得奉始祖祧祖及四親之主者。必大宗之子孫可也。支子奉禰以行。尚不得為高曾祖立主。宗子既奉四親。又得上與始祖祧奉祀。然而所謂宗子者。不知其果為大宗與否。閱一再傳。又迷其統。如是則又必人以伊川自任。曰。不得當吾世而以非大宗為諉。仁孝之念。人人有之。仍歸於家有始祖之祀。而不盡當祭之說不行。夫不問宗之大小而皆祭始祖。何如不問宗之大小而皆祭四親。使人得各盡其誠於有服之尊。而不至于越禮犯分乎。我故又推家禮之所未詳而曰。人各祭其高曾祖考。為便於民而宜於俗也。
祠堂示長子
陸燿
昨沈甥思序述女方來叔之言。謂及今宜建祠堂。問其費。曰數百金。此徒見世俗於通衢隙地。建立祠廟。衒耀鄉鄰。以示貴異。不知其悖禮違制。不足學也。古者廟寢相連。神人互依。必在中門之外。正寢之東。一世自為一廟。各有門有堂有寢。後始變為同堂異室之制。而其世數。必視官爵之高卑為準。仕宦之家。雖貴至宰相。于古僅為大夫。得立三廟而已。緣其制度繁重。難以遵行。經程朱大儒。準情酌理。創為祠堂。得祀高曾祖考四代。而其地必仍在正寢之東。正寢者。今之廳堂也。或一間或三間。中為四龕。龕中置櫝。櫝中藏主。龕外垂簾。以一長桌盛之。其位以西為上。如是而已。此吾先世所未嘗行。亦不能行。因思嘉興住宅。適于廳堂之東。復有正屋。今宜于第三層向南屋內立為祠堂。一如家禮之制。自吾高祖以至吾父。共為四代。古人或以始封之君為始祖。或以始遷之祖為始祖。論始封則吾祖實受大夫之命。子孫可世祀不廢。但既遵家禮。則可不奉始祖之祀。此俟後世酌行。不必預定。至于以西為上。說者謂鬼神尚右也。但今俗生人以東為上。死則又以西為上。於人情有所未安。明初用行唐令胡秉中言。許庶人祭三代。以曾祖居中而祖左禰右。邱瓊山謂士大夫家祭四代者。亦當如之。徐健庵讀禮通考。載此圖式。中之左為高祖考妣。中之右為曾祖考妣。高之左為祖考妣。曾之右為考妣。四龕相隔。俱係南向。此於時制既協。人情亦安。若今世俗之祠堂。既不與寢相連。神不依人。而又祀至數十世之遠。其旁親不問愚智。一皆奉主入祠。其子孫不分貴賤。居然執鬯主祭。徒廣其宮室。不以僭逾為恥。此何足倣效乎。女於接收房屋之後。當以此為首務。記曰。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家禮亦云。先立祠堂于正寢之東。他如栗主制度。祭器品式。獻享儀節。按家禮所載。斟酌損益行之。疑而不決。郵問詳定可也。
祠堂再示長子
陸燿
古者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宴器。況今不必如古者簠簋籩豆之屬。止用今器以從簡便。所需瓷物數種而已。邵康節曰。吾高曾今時人。以簠簋籩豆薦牲不可也。此說最通。宜可遵用。朱子家禮。有椅桌席香爐香盒香匙燭檠茅沙盤祝版杯珓酒注酒盞茶瓶茶盞楪匙箸盥盤帨巾等物。椅桌狀席。皆設于正寢。蓋祭祀時啟櫝請主。奠于正寢。故預設諸物。今如就祠堂致祭。只于每龕各設祭桌一張。又于稍南中設香案一張。上陳香爐香盒香匙燭檠祝版杯珓。祝版以書祭文。娶婦嫁女大祭用之。常祭可省。杯珓以卜祭日。今用四仲宜祭日。惟婚嫁疾病則卜。此二物不必常設。茅沙盤在香案之下。以縮酒降神。今或為奠池亦可。其餘各物。隨便置辦。將祭。設果楪于每龕桌子南端。家禮六品。酌用四品。蔬菜脯今乾肉醢肉醬相間次之。皆用盤家禮各三品。酌用二品。設盞盤醋楪匙箸于桌子北端。每位各一盞。西楪東匙箸居中。庶羞每龕酌用四。雞魚羊豕。羊豕在西。雞魚在東。麵食米食每龕各一盤。麵又在羊豕之西。米又在雞魚之東。羹飯每位各一。羹在楪東。飯在盞西。以上每龕合用四六盤四楪。又盞楪匙箸各二。比家禮甚為減省。非惜費也。禮之委曲繁重者。貧不能舉。必至廢棄。吾家自祖宗以來。時祭四代。止用一桌。常切不安。又恐分為四桌。後來不能相繼。因循至今。乃始損之又損。定為此制。非欲通行于他姓也。家禮置祭田具祭器下注云。計見田每龕取其二十之一以為祭田。今吾無一畝之產。其能久行此禮乎。是不能無望于世世子孫云。
答王惺齋論家祭書
陸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