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兵政十五海防中(4)
論埔裏社事石甫文集
姚瑩
臺灣本海外島夷。不賓中國。自鄭氏驅除狉獉。始闢入籍。時止三縣。半線以北。康熙之末。猶番土也。朱逆既平。乃增彰化。設淡廳。遂極其北境。至於雞籠。山前之地盡矣。然南北袤不過一千九十四里。嘉彰最中。腹內自山至海。乃百餘里耳。入內供粟。歲不過十萬。而兵餉給外者倍之。其不能利益 國家明矣。嘉慶中。又開噶瑪蘭。遂及山後。增幅員百里。論者皆以形勝為言。夫聖德遐被。八荒皆我外藩。鴻圖式郭。遠邁隆古。乃侈言滄海之一舟。大圜之一星。豈非陋耶。若夫雕題裸體之民。言語不通。蹲伏深山。墾耕自給。沒世不敢出山一步。然猶慕化充屯。則是我 天朝之赤子較諸漢奸不法者奚翅十倍。此土牛立界。所以嚴申厲禁。誠仁之至也。有司守此邊陲。不以宣播德威為務。乃任彼私人。交通豪猾。違禁開邊。且肆其兇殘。暴其枯骨。所當駢首境上。以昭炯戒而慰番黎。乃復隱忍逾年。越墾之詰。發自武臣。斯時猶有阿意庇奸。為依違之說者。嚮非邑令抗爭。鎮道明決。則奸人之計仍行矣。卒之投鼠忌器。曲赦有罪。使 國禁不申。番冤莫理。政刑之失。孰有甚於此者哉。火炎不烈。厲禁益虛。於是奸人故智復萌。不及數年。而水社之穀。復歸漢佃。番愚不知訟訴。社眾日衰。外迫兇番。內懼漢逼。不得已從奸人之謀。欲引外社熟番自衛。漢奸更從而躡其後。養虎揖盜。其事益愚。其情益可憫矣。鄧同知身入內山。窮履生番之境。可謂壯甚。而水社之山川秀美。埔社之地土沃饒。言次猶津津稱之。且以番黎拙於治田。不能深耕灌溉為惜。循吏而言如此。以余觀之。喜功利者貪壤地之膏腴。懼開邊者守土牛之虛禁。此皆見止一隅。未深計久安之策也。水埔二十四社。自雍正乾隆間。即稱沃衍。惟時番族猶盛。足以自固。漢人不知虛實。無敢深入。且開闢未久。地利有餘。今山前無隙土矣。舊族日滋。新來不已。無業可執。則有三種莠民。一輿夫千百為。動與兵。二赤棍結黨立會。散處市廛。三盜賊竊劫頻聞。誅之不盡。此全臺之大患也。不為區處。臺灣未可言安。則曠土之開。云胡得已。漢人蕃衍。丁口已二百五十餘萬。而生熟社番。不及二十分之一。匪惟貧削。實亦丁衰。寡弱之形。殆若有天數焉。其不能自固者。不僅水埔二社也。勢既寡弱。則奸民欺凌益甚。況頻年深入。虛實周知。即外社熟番。亦垂涎至矣。雖有明禁。而趨利忘生。旋驅復入。昔者殺番掘塚。其首惡既釋不誅。今茲負耒而來。安能遂置重典。一再寬宥。禁碑尚可恃乎。既不能禁。不但社番被逼。有走險之虞。抑且地形險阻。設有巨奸。招聚亡命。即林爽文之大里杙也。其患可勝言哉。則安撫之道又不可不講矣。
論臺灣要害皇朝武功紀盛
趙翼
臺灣之變。總督李公赴閩。道過常州。邀余偕行。佐其幕事。凡一年有餘。此編即幕中所記也。事皆與方略合。故不復刪改。林爽文本漳人。其將反也。當漳泉二府人械之後。恐泉人不同亂。乃邀泉人劉志賢共起事。欲使為泉人倡。劉志賢自署理番同知。至鹿港收貨稅。有泉民林湊等起義擒之。鹿港得無恙。是時賊方起。漳人仗賊之勢。常凌泉人。及黃任兩提督率兵至。賊稍斂。則泉人又仗官兵之勢凌漳人。迨官兵久頓不進。賊勢日熾。脅各村民從之。不從者輒焚劫。於是泉人亦皆弭首附於漳矣。惟鳳山縣南。有粵民數十村。結寨自守。賊終不敢犯。賊本烏合。非真有不可撲滅之勢。故福將軍等兵至。一鼓即敗之。乃知前此諸將之過於畏慎。未免重視賊也。今臺灣既平。有當酌改舊制者。彰化縣城。宜移於鹿港。而以臺灣道及副將駐之。康熙中。初取臺地時。僅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地。鳳在南。諸在北。臺灣居其中。又有鹿耳門海口通舟楫。故就其地設府治。其後北境日擴。閩人爭往耕。於是諸羅之北。增彰化縣。彰化縣北。又增北淡水同知。則府城已偏於南。且舊時如海口僅一鹿耳門。由泉州之廈門往。海道八九百里。今彰化之鹿港。既通往來。其地轉居南北之中。由泉州之蚶江往。海道僅四百里。風順半日可達。此鹿港所以為臺地最要門戶。較鹿耳門更緩急可恃也。幸林爽文等皆山賊。但知攻城。不知扼海口。故我師得揚帆至。然海舟大。不能附岸。須鹿港出小船二十里來渡兵。倘賊稍有智計。先攻鹿港。鹿港無城可守。其勢必拔。拔則據海口禁小船。我海舟雖至。亦不得薄而登。所恃以入臺者。袛鹿耳一門耳。兵即由鹿耳入府城。又須自南而北。轉多紆折。必不能如此次之路捷而功速也。彰化城距鹿港二十里。不傍山。不通水。本非設縣之地。若移於鹿港。鎮以文武大員。無事則指麾南北。聲息皆便。有事則守海口以通內地應援。與鹿耳門互為關鍵。使臺地常有兩路可入。則永無阻遏之患。時上方有旨修築臺郡各城。余囑李公以此奏。李公以築城事別有司之者。遂不果。然此議終不可廢。後之意海疆者。或奏而行之。實千百年長計也。
臺灣城工可緩議
鄭光策
城工一事。遍訪熟識臺地之人。據云臺地土脈鬆浮。每歲震動不常。有自數次至數十次者。溪道路。尚且崩坍遷徙。歲無定形。改建崇城。實為無益。且臺地多沙少土。基址難堅。內山雖有山石。而水門淺小。殊難運出。即陡遇溪漲。亦不過數日即消。不可恃以集工。查紅毛舊立赤嵌一城。係三合土所築。以制小而矮。所以僅存。若城工大段。俱用三合土。制既袤長。一遇震動。必成斷缺。斷缺之後。興工修補。以新合舊。必不膠粘。此事費恐不貲。未可輕舉。且臺城所以不守者。非竹城之難守。以兵力單而人心散也。若經理得宜。自有眾志之城。亦不藉天設之險。鄙意宜且仍舊。或多栽刺竹。深堀濠溝。自足為守。若以奉有明旨。不可不遵。則當相其形勢所便。先築一城以為之式。試看期年之後。如不坍塌。然後遍行興工。庶大工不至盡歸於烏有也。又聞明旨。有以工代賑之說。現在官署倉庫。及民間村莊屯田軍衛處所。一切建置。俱有大工。似不必專藉於築城。至于興建工程。俱宜不惜重工。期於宏敞完固。昔諸葛忠武之治蜀也。一切道路橋梁郵館亭障。皆為經久之計。實為後世制作之楷模。晚代創造。多取辦目前。近來官工。惡薄尤甚。鄙意任事者欲其絕無染指。固有所難。惟有厚與價值。大其規模。凡事不尚華麗。以樸厚完固為期。庶幾有人心者。或尚不至苟且焉。
籌畫海寇疏順治十七年
給事中王命岳
臣聞善用兵者。用我之所長。以攻彼之所短。必不用我之所短。以就彼之所長。則今日辦海。在謹持浪戰。詳布置之方而已。往者布置失宜。兵將皆狃安城郭。高居廣廈。要害無駐鎮。海下無舟師。所造戰船。皆在內地。一旦興兵。四面疾呼。各港戰艦。動費招攜。兵馬陸行。數日始達海岸。我息已露。賊備已完。我勞賊逸。我生賊熟。宜乎未奏獲醜之功也。今之布置。臣請得借箸而籌之。夫自漳州之海澄縣出港。以趨廈門。則必經海門山。向者賊舟泊于山外。我舟泊于山內土名大塗尾。因岸上無兵護船。并大塗尾不便久駐。退入鎮城。鎮城去廈門殊遠。賊始解甲高枕而臥矣。臣按海門山與廈門相望。過海門山之左。地名青浦。青浦之左。是為鎮海衛。衛則有城。為逆賊上岸往來通津。此係漳州第一要緊門戶。形勢可據。往者棄而不守。臣誠不知其何解也。以臣愚見。宜設大將一員。領兵數千據之。而分駐一營于青浦。青浦下。則海門之外賊舟不敢泊。賊舟遁而吾舟泊之。則青浦之陸兵可以護海門之舟師。海門之舟師又可以渡鎮江青浦之陸兵。是海澄一路。賊無日不防矣。自泉州之同安縣地方出港以趨廈門。則嵩嶼鼎尾排頭高浦石潯州劉五店一帶。綿亙三四十里。皆與廈門相望。不需巨艘。即扁舟可達。嵩嶼者。前撫張學聖過廈門之所也。嵩嶼數里至鼎尾。鼎尾有港。鼎尾數里至排頭。排頭十里至高浦。高浦有城。高浦十里至石潯。石潯十里至州。則賊築城此地以牽制我師者。州十里至劉五店。之數處者。無處不可渡廈門。而高浦為適中之地。人煙輳集。又有堅城。乃棄而不鎮。反使賊得逍遙于州之滸。臣又不知其何解也。以臣愚見。宜設大將一員。兵數千。鎮守高浦城。則州之形危。又分一二大營于排頭鼎尾等處。而泊舟師其下。則岸上之陸兵可以護岸下之舟師。岸下之舟師又可以渡岸上之陸兵。是同安一路賊無日不防矣。其分撥駐守鎮海衛高浦城等處兵將者。靖南王之事也。分撥海門舟師者。海澄公之事也。分撥高浦鼎尾各處舟師者。副將施琅之事也。藩兵皆北人。臣以為不宜輕試巨浸之中。而水師用土兵。則與賊共分其長也。況黃梧于賊。勢不兩立。施琅于賊。讎深殺父。皆足令獨當一面。協力搗巢。但恐二人兵少。宜以漳泉水師之兵將佐之。如是布置已定。我數數戒師如期。將渡者又竟不渡以疲之。如是十餘次。則賊之意懈而防弛。然後度天時。齊人力。出其不意。約束並驅。一鼓而殲之。直崇朝事耳。至于居重馭輕。則有靖南王。鎮守省城。居中策應。則有提督馬得功。兵馬久駐泉州。兵民相宜。興化漳州各有城守。皆足自護城池。其餘港口照舊分汛。則是我逸賊勞。我暇賊忙。此萬全之策而王者之節制也。相機而動。繫醜之頸而制其命。如掇魚于釜而盬其腦矣。
陳臺灣棄利害疏臺灣府志
施琅
臺灣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紆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明季設水師標于金門。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然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於其間者。已不下萬人。鄭芝龍為海寇時。以為巢穴。及崇禎元年。鄭芝龍就撫。將此地稅與紅毛。為互市之所。紅毛遂聯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國。漸作邊患。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所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士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傳及其孫克塽。六十餘年。無時不仰宸衷。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溥。耕桑並耦。漁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籐。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逆孽乃一旦納土歸命。此誠天以未闢之方輿。資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豈人力所能致哉。夫地方既入版圖。土番人民。均屬赤子。善後之計。尤宜周詳。此地若棄為荒陬。復置度外。則今臺灣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一行徙棄。安土重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況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使渡載不盡。苟且塞責。則該地之深山窮谷。竄伏潛匿者。實繁有徒。和同土番。從而嘯聚。假以內地之逃軍流民。急則走險。糾黨為祟。造舟製器。剽掠濱海。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固昭然較著者。且此地原為紅毛住處。無時不在涎貪。該夷賦性狡黠。所到之處。善為鼓惑人心。重以夾版船隻。制作精堅。從來無敵於海外。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無伎倆。若坐棄數千里之膏腴。以資其停泊。必倡合黨與。竊窺邊場。逼近門庭。沿邊諸省。斷難晏然無虞。至時復勤師遠征。兩涉大洋。波濤不測。恐未易再建成效。如僅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於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人。是守臺灣即所以固澎湖。必須聯為臂指。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甯息。況昔日偽鄭所以得負抗逋誅者。以臺灣為老巢。以澎湖為門戶。四通八達。遊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師。往來有阻。今地方既為我得。見在官兵。星羅布。風期順利。片帆可至。雖有奸萌。不敢復發。部臣撫臣。未履其地。去未敢決計。臣閱歷周詳。不敢遽議輕棄者也。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澎湖兩處。臺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遊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在我皇上優爵重祿。推心置腹。大小將弁。誰不勉勵竭忠。然當此地方初闢。該地正賦雜餉。殊宜蠲豁。現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後開徵。可以佐需。抑且寓兵于農。亦能濟用。可以減省。無庸盡資內地之轉輸也。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無謂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當時封疆大臣。狃于目前。苟安為計。畫遷五省邊地。以備寇患。致賊勢愈熾。而民生顛沛。往事不臧。禍延及今。致遺 朝廷宵旰之憂。臣今熟審該地形勢。知而不言。至于後來。萬或滋蔓難圖。竊恐皇上責臣以緘默之罪。臣又焉所自逭。故當此地方削平。定計去。莫敢擔承。臣思棄之必釀成大禍。之誠永固邊圉。以臣會議具疏之外。不避冒瀆。以其利害自行詳細披陳。伏祈睿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