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天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宝贝爱上贝多芬的音乐——3号宝贝的音乐天赋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贝能有一点艺术上的修养。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的一生若没有音乐,那生活也是贫乏的。”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问我:“我的孩子听到音乐就会兴奋,在家也喜欢用小棒到处敲击,这算是他有音乐天分吗?我应该怎样做,立刻送他去特长班吗?”

我对朋友说:“若是发现孩子对艺术有兴趣,并愿意让孩子得到充分发展时,那已经是向成功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音乐才能培养之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切忌太过心急,以免拔苗助长,反而损害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看着朋友踌躇不定的样子,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马友友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他还只会爬时,就喜欢触摸姐姐的小提琴。姐姐练琴的时候,他就在一旁静静地听。

在他4岁时的一天,姐姐一边拉着小提琴一边问他:“我拉得好不好?”小友友小心翼翼地说:“姐姐,你拉得好极了!但,你有一点走音。”姐姐立刻追问道:“走得多吗?”小友友回答:“就差一点点。”

父母在一旁听了都感惊讶,他对姐姐演奏的那段音乐,一个音符也不熟悉,是如何辨别出音调的细微差别?父母一致认同小友友的音乐天赋,觉得如果不让他试试,那就太可惜了。但父亲认为孩子必须喜欢音乐才能学习音乐,不能强迫孩子。

小友友听了父亲的话后说:“我要学,但是我不学姐姐那个,我不喜欢。”父亲问:“那你要学什么?”小友友想起有次看到的低音大提琴,就向父亲提出要学那个大乐器。可是实在找不到适合他这个年纪的低音大提琴,父亲只好给他找来了体积稍小的大提琴,而这个乐器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如今的马友友已是世界乐坛的首席大提琴家,回忆小时候的学琴经过,马友友觉得父亲的教育很有一套。父亲经常教育他说:“拉琴是创造一个个声音的过程,在这个时候,你要先听这个声音是什么,然后你再往这个方向走,最终把琴变成你的朋友。”

朋友听完故事反问我:“那郎朗是逼出来的,他也成才了。”

我说:“那毕竟是少数案例,而且,以孩子的快乐和对心理的摧残来换取所谓的成功,你真的觉得值得吗?”

朋友认真思考了几天,回复我一封邮件,告诉我他决定采纳我的建议。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很多父母都容易落入急功近利的误区,希望能快速把孩子打造成为一个音乐天才。在我看来,这样的“音乐天才”只是功利心所催产出的音乐机器人,早就失了那份自然,不能称为音乐家。只有当父母真正摆正心态,怀着对孩子的爱去培养他们的天分时,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成长。

父母要做的事——给3号宝贝的天才计划书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播放悦耳的多元音乐,去观看一些音乐演出;和孩子一起玩音乐,敲打、弹奏各种乐器,和孩子一起感受不同的声音所带来的魔力;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音乐,听鸟儿婉转的叫声、嘀嘀嗒嗒的雨声等,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音乐教育也要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音乐是生动、活泼的,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让孩子感到快乐。过度的压力不但不会成为孩子的动力,还会将处于萌芽状态的音乐天赋扼杀。马友友的父亲就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他认为,逼孩子练琴是绝不可能练好的,只有在练习者有意愿练,而且也全神贯注时,才可能有好成绩。

★针对孩子的年龄制订相应的练习计划。

年幼的孩子,专注力不是很好,就算再感兴趣的事,也不能让他们坐太久。而且同样是练习一小时,只要调整好时间,让孩子练习二三十分钟,然后玩一会儿,再练习一会儿,一天练两次就好。时间不用太长,但要求他练习时必须专心。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

就算天才也不能一步登天,应循序渐进。孩子取得进步时,一定要不吝夸奖。

美国早期音乐教育专家麦克唐纳曾经这样表述音乐对孩子的重要性:“音乐不是孤立的事物,它存在于生活过程之中,既不能从孩子的意识中分离,也不能从每天的生活中剔除。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产生音乐,音乐源于生活。”音乐能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孩子天生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引导这种兴趣,就是留住他们天分的最佳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