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HTML基本概念
1.什么是HTML
HTML(the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是用于描述网页内容结构的语言,使用HTML可以:
发布包含标题、文本、表格、列表、图片的在线文档。
通过单击超链接进行网页间的跳转。
设计表单将用户输入的内容提交给服务器进行处理。
可以嵌入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在HTML规范中,开发者通过“标记”描述网页内容,这与传统的编程语言相比,开发难度大大降低,也促进了HTML应用的普及。
2.什么是HTTP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它规范了通过网络请求与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
HTTP将一次用户浏览网页的过程定义为一次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客户端是终端用户,服务器端是网站。客户端通过使用We b浏览器或其他工具对服务器上指定的端口(默认端口为80)发出HTTP请求。服务器则接收此HTTP请求,并将服务器上存储的一些资源(比如HTML文件和图像)通过HTTP响应发送给客户端。
3.什么是浏览器
浏览器(browser)属于万维网的客户端程序,用于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接收服务器的HTTP响应,解析HTML网页内容并呈现给用户。下面介绍几个目前主流的网页浏览器。
微软公司的Internet Explorer: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浏览器,只能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最近几年来随着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市场份额有所下降。IE浏览器采用微软研发的Trident内核,很多浏览器(如傲游、搜狗浏览器等)均是在此内核基础上开发的。
Mozilla Firefox:由Mozilla基金会与开源组织共同推出的浏览器,采用Gecko内核,能够运行在Windows、Linux等多种主流操作系统中。
Google公司的Chrome:Google公司推出的网页浏览器,一经推出就占有了可观的市场份额。Chrome采用了苹果公司的Webkit内核,此内核也广泛用于移动设备的浏览器中(如iPhone)。
苹果公司的Safari:苹果公司推出的浏览器,早期只有Mac OS版,现在也有Windows版本。得益于iPhone、iPad等移动设备的流行,Safari在移动浏览器市场中占用了大量的份额。
Opera:挪威欧普拉软件公司推出的浏览器,采用自行研制的Presto内核,Opera浏览器支持多种操作系统,还有针对手机的移动版本等,可以说是面向平台最广泛的浏览器。
常见浏览器的标志如图1-2所示,2009年初浏览器市场份额调查数据如图1-3所示。
图1-2 常见浏览器的标志
图1-3 2009年初浏览器市场份额调查数据
背景知识:浏览器大战
在互联网应用兴起之后,真正开启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是在1993年发布的Mosaic。Mosaic是由美国国家计算应用软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NCSA)的两位科学家Marc Andreessen和Eric Bina所编写的。它是第一款能够成功地在同一个窗口中整合显示文本文字和图像的网络浏览器。虽然它最初是为UNIX系统平台所编写的,但是不久之后,Mosaic浏览器就被迁移到了苹果电脑的Mac系统和微软的Windows系统平台之上,让普通的电脑用户第一次有机会能够接触到神奇的互联网。
到了1994年,Netscape公司发布了一款名为Netscape航海家(Netscape Navigator)的新型网络浏览器,于是网络浏览器大战终于爆发了。相对于Mosaic,Netscape航海家的浏览速度更快,表现更为稳定,并且其功能也更加丰富,于是它很快就成为了网络浏览的标准。在1994年和1995年两年之间,代表Netscape航海家的大写字母“N”在电脑世界中遮天蔽日,在有着互联网连接的桌面系统上无处不在。而它的对手Mosaic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被抛进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很快便销声匿迹了。
当意识到互联网将肯定会成为流行文化至关重要的一环,并能够深刻影响IT行业之后,一直在暗处窥探的微软公司认为现在是时候踏入这片网络战场了。微软并没有完全重新发明一个自己的网络浏览器,而是从Spyglass公司购买了相关的浏览器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研发。
1995年8月,Internet Explorer 1.0正式发布。通过将自己的网络浏览器捆绑在Windows 95中的“轻松安装增强插件包(easy-to-install Plus! Pack)”中,浏览器难以安装的问题迎刃而解,于是微软很快就为自己的IE浏览器培养出了一大批铁杆粉丝。但Navigator浏览器,依然显得更加快速,功能更加丰富,以及对于绝大多数网站来说显示效果更好,因此依然占据着远远领先于I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但是,竞争的压力在不断变大。而此时的Netscape还不知道,自己的好运气马上就要到头了。
1997年标志着Netscape公司末日的开始。当年10月,IE浏览器4.0正式发布。除了拥有更好的运行性能之外,IE 4.0还提供了一项新的名为DHTML(动态HTML)的强大功能。这项功能能够让网站的开发者们在自己的网页中加入空前强大的交互功能和表现形式。更进一步的是,IE 4.0的发布同时也结合了许多Windows系统范围内的升级,包括对于MP3的支持。
微软公司终于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在软件质量上击败Netscape公司,并通过与操作系统的捆绑大量占据了市场份额。网页开发者、技术类新闻记者和普通消费者纷纷开始背离曾经盛极一时的Netscape阵营。到了2002年,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已经成为全球浏览器市场的绝对霸主,它占据了超过95%的市场份额。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以微软的胜利结束了。在此之后的很多年内,微软的IE浏览器再无竞争对手,直到FireFox的出现。
自从1998年Netscape公司将自己的浏览器代码发布给公众后,开放源代码项目Mozilla.org的成员们就一直在默默地工作着,他们在2004年的时候发布了一款独立的名为FireFox的网络浏览器。FireFox浏览器非常强大,非常健壮。它带来了很多引以为豪的重要改进,诸如标签式浏览和一个整合的RSS阅读器,并且它还能够使用无数独立开发的附件,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扩展(extensions)”。
FireFox浏览器的出现正好击中了微软公司的软肋——它的网络浏览器已经停滞不前,多年没有改变了。匆忙之间,微软公司又开始着手于新的IE 7浏览器的开发。它开始向自己的新版浏览器中增添与FireFox相类似的功能,以及更好的安全性措施。
目前,除了FireFox之外、谷歌的Chrome及苹果的Safari浏览器也不断地蚕食着IE的市场,对微软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促使IE浏览器不断推出8.0乃至9.0等新版本。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次浏览器大战无论最终谁取得胜利,都促进了互联网标准的进一步完善,这一点对开发人员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4.HTML发展史
超文本标记语言(第一版):在1993 年6 月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以工作草案的形式发布(并非标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为RFC 1866发布,在RFC 2854于2000年6月发布之后
被宣布已经过时。
HTML 3.2:1996年1月14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微小改进):1999年12月24日,W3C推荐标准。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2000年5月15日发布,基于严格的HTML 4.01语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
XHTML 1.0:发布于2000年1月26日,是W3C推荐标准,后来经过修订于2002年8月1日重新发布。XHTML 1.0也是目前各大主流网站页面遵循的规范。
XHTML 1.1:于2001年5月31日发布。
XHTML 2.0: W3C工作草案。2009年10月,W3C解散了XHTML 2工作小组,这意味着XHTML 2将成为历史而被人们淡忘。
需要注意的是,HTML并没有1.0 版本,这是因为当时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认为蒂姆·伯纳斯-李的版本应该算初版,这个版本没有IMG元素。当时被称为HTML+的后续版本,开发工作于1993年开始,最初是被设计成为“HTML的一个超集”。第一个正式规范为了和当时的各种HTML标准区分开来,使用了2.0作为其版本号。HTML+的发展继续下去,但是它从未成为标准。
目前广泛使用并被浏览器支持的是HTML 4.0.1和XHTML 1.0版本,W3C已经制定了HTML 5版本规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浏览器厂商开始支持HTML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