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商鞅大变魔术记(2)
三、统一度量衡。划一并制作标准的斗、桶、丈、尺等等,以利于全国交易。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家庭生活方面:一、私人之间的争执,必须诉诸法庭裁判,严禁私人殴斗。私人殴斗,不论有理无理,一律严厉处罚。当时秦国私人决斗很普遍。
二、改变秦国落后风俗,强迫民众学习最低限度的礼仪。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一个炕。过去,因冬天严寒,一家男女老幼都睡在一个火炕上取暖。三、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这是为了增加生产和税收。四、按照等级尊卑,规定穿不同的衣服。
五、焚烧儒家的《诗经》、《尚书》等经典,禁止战国时期风行一时的游说活动,以彰明法令,树立法令的绝对权威。后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已经由商鞅开了头。
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当时秦国还处在半野蛮状态,落后、穷困、一片混乱;也可以看出变法是要全盘地改,彻底地改。明眼人不难感觉到,这样的变法难度太大了。
聪明的商鞅何尝不知?他知道,即使把法令颁布出来,人们也会疑惑:这么多严厉的举措,贯彻得了吗?他心生一计。改革正式开始之前,商鞅先在陕西临潼的南门立起一根木棍,下令说:“能够把木棍拿到北门的人,赏10斤黄金。”这么简单的事情,赏金这么重?当大家惊疑不定、议论纷纷的时候,商鞅又把赏金骤然提高到50斤,简直是开玩笑!远远近近都轰动起来了。
一个争强而又好奇的青年在众人怂恿下,不管那许多,把那根木棍移到北门去了。结果,这个青年竟然立即如数得到赏金。人群惊叹不已,商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是第一步,商鞅要通过这件事让民众信任他。等到人们都相信他令出必行之后,就开始颁布改革方案。
镇压反对派
当然,要让全国所有的人一起变成哑巴,毫无声息地贯彻改革措施,这是不可能的。
反对派给商鞅出了一个十分为难的题目,那就是唆使孝公的儿子、11岁的太子驷窝藏罪徒,触犯法律。如果惩处太子,孝公这一关不好过还不说,太子将来继位,肯定不会放过商鞅。如果装聋作哑,新法的权威就被减弱。
商鞅的处理算是很机智了。他对孝公说,太子年幼,又是王位继承人,不便施法。可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对此负有重要责任。君主把教导太子的重任交给他们,这不是玩忽职守吗?
孝公下了台阶,同意处理公子虔(太子的生活老师)和公孙贾(太子的学问老师)。商鞅判决,在公孙贾脸上刺字(在脸上刺上难看的花纹,涂上洗不掉的黑色,为终身极大耻辱),割掉公子虔的鼻子。商鞅还训斥太子,烧掉了太子所藏的儒家著作,此事为商鞅留下了后患。
这件事传遍全国,引起极大轰动,那些反对变法的贵族,气焰顿时受挫。商鞅又逮捕了触犯法律的贵族祝欢,以及其他700多个反对变法的贵族,全部在渭水边上斩首。
威猛新秦
魔术发生效力,秦国大炮日渐威猛。孝公提拔商鞅当了大良造(总理兼军队最高指挥官),两位魔术师的地位日渐接近。
商鞅掌握大权之后,一直寻找机会攻打东邻魏国,为秦国报仇。先前,魏国实力强过秦国,夺取了原属秦国的黄河以西地区,压迫秦国。再说,商鞅来秦之前,在魏国一直屈居人下,长期不受重视。魏国相国(总理)公叔痤临死前,曾郑重其事地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只是一笑了之,根本看不起商鞅,商鞅为此也衔恨魏国。
公元前354年,秦国军队夺取了魏国的少梁(陕西韩城)。公元前352年,商鞅又率领军队包围魏国旧都安邑(山西夏县),迫使魏国守军投降。此为锋芒初试,表明秦魏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军队大举讨伐魏国,这一次是真正的争雄。一年前,魏国与齐国大战。齐国以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杀了魏国大将庞涓,取得胜利。商鞅向孝公建议说,魏国惨败,人心不稳,力量疲弱,应该趁机进攻魏国,孝公极力支持。
魏国派出公子昂迎击秦军。公子昂是商鞅在魏国时的熟人,商鞅给公子昂写信说:“我们是老朋友,阵前相遇,实在令人为难。不如我邀请你到我这里来相会,饮酒结盟,让两国永远和好算了。”傻乎乎的公子昂信以为真,前往秦营拜会商鞅,当然他也不想打这个仗,梦想和为贵。结果,当即被商鞅拿下。秦军立即出击,大破魏军。魏国被迫把河西大部分土地割让给秦国,为了躲避秦国锋芒,把国都也迁到了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这一仗,向各国显示了一个经变法之后日益强大的新的秦国。从此,魏国完全拜了下风,直到被秦国消灭。
孝公雪洗了祖上大耻,无比高兴,亲自出来迎接商鞅,并把商、于(陕西商县到河南内乡县之间)地区15个邑封给商鞅,赐给他一个称号叫商君,商鞅的级别也成为二十级中最高的彻侯。
改革付出生命代价
魔术演到尾声,主角孝公的身体病危了。
公元前338年,秦国上层都能预感到形势即将发生变化。此际,一个颇有点背景的人突然拜访商鞅,他叫赵良。
赵良对商鞅说:“你这么多年蛮干,用严刑峻法处罚贵族,杀人如麻,积怨太多。你每次出门,彪形大汉在车上护卫,全副武装的人跟在车旁奔跑,没有这些安保措施,你绝对不敢出门。为什么?不就是怕人报复吗?现在国君身体堪忧,我建议你利用这最后的机会,主动辞职,把封地还给国家,劝国君重新起用那些被压制的贵族,然后找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隐姓埋名,种地过日子。这样的话,某些大人物也许能够让你活下去。否则,国君一旦去世,想想后果吧,想要你命的人还会少吗?”
商鞅觉察到了赵良背后的势力。但是,即使按照赵良的建议去做,公子驷这些人就能善罢甘休吗?再说,自己毕竟让秦国强大起来了,新的国君恐怕也得顾及这一点吧。倔强的商鞅回答道:“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不后悔。当初秦国多么落后,父子男女同室而居,是谁改变了这些陋习,是我。再说前些年,我指挥迁都咸阳,扩大了旧城,建成了比鲁国宫殿还要宏伟的宫殿,这些你都没看到吗?”
这一年,孝公因病去世。
公子驷继位当了国君,是为秦惠文王。蛰居多年的公子虔、公孙贾等人立即活跃起来,指控商鞅图谋造反。商鞅跑到魏国边界,被魏国拒绝入境,他又跑回自己的封地,仓促组织了一支小军队抵抗前来捉拿他的秦军,结果兵败被捕。秦惠文王判处商鞅车裂大刑,用几辆马车拽住手脚向不同方向奔驰,把他的身子拉裂成几大块。商鞅的家人也都被杀死。
魔术表演虽然落幕,但19年变法已经建立了比较牢固的制度基础,而且这些措施也收到了奇效。所以,秦惠文王杀商鞅报了私仇之后,从国家利益考虑,还是沿着惯性往前走。“商鞅死,秦法未败也。”除了后来秦庄襄王用商人吕不韦为相,停止排斥商人和游说之士的法令以外,其余也都相沿不变。这就最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商鞅的“法西斯”行径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商鞅的魔术,都是全盘肯定,赞誉有加。这种情况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高峰。“文革”后期,为了配合“评法批儒”、“批林批孔”的政治需要,把商鞅抬到吓人的高度,甚至于说,“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今天纪念商鞅,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商鞅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成就已如上述。但是,如果只用单一色调涂抹他,则有碍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毋庸讳言,商鞅的措施当中,也有一些很不足取。
古人与今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对于愉悦和痛苦的感觉有相通之处。商鞅实行“法西斯”连坐制,试问有谁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制度中?
商鞅彻底压制任何不同意见,要全国人都变成哑巴。为了不让人说话,甚至将赞扬改革的人也发配到边远之地,岂不是一种病态?司马迁批评商鞅这种政治风格是“刻薄、少恩”。联想起早于他200年的郑国子产“不毁乡校”,支持舆论监督的改革,不禁令人感叹。商鞅的病态作为,对后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四人帮”神化商鞅,就是例证。
商鞅主张愚民,不许老百姓听音乐,也不许自由迁徙。他说,假如人民愚昧,不追求知识,就会一心一意种地。商鞅烧诗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黄金时代开始沉没的先兆。后来发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国人思想空间几乎丧失。从长远效果来看,这是中国长期停滞不前,创造力贫弱,现代化进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商鞅变法中的税赋改革,主要是把按田亩征税改为按人口征税,并加重徭役和兵役负担。《商君书·垦令》说:“收取人口税,加重他们的徭役,那么懒惰的人就没办法了,必须尽力开荒种田。”
关于当时秦国人生活的状况,一直存在着不同说法。《中国秦汉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对于商鞅改革之后秦国的赋税有一个计算,可供进一步研究参考。当时实物剥削量(商鞅时期秦国还未使用钱)占农民总收入2/3,劳役至少占农民劳动时间的1/7,全部剥削量约占农民总劳动量的4/5。所以当时国家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但农民日子并不好过,不像“四人帮”在“评法批儒”中所宣传的那样,人民“发家致富”了。商鞅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霸业而建造一个军国主义国家,这一点,他做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没多久就覆亡了,为什么?根本原因是人民承受不了秦朝统治集团残酷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