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编织你的人际关系网(7)
(3)低头认错,心态要好,要堂堂正正。认错并非耻辱,而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现。
(4)道歉可以是坦率地认错,也可以是用赞美对方的方式进行。丘吉尔起初对杜鲁门的印象很坏,但后来丘吉尔告诉杜鲁门说“以前低估了你”,这句话正是以赞誉的方式做出的道歉。
做不一样的“好好先生”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来说,胸怀宽广的人就能获得他人的欢迎。胸怀宽广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若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则容易使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在待人接物时,不能心胸狭窄,在处理事情时,不能耿耿于怀,只有把心胸放开,才能获得人心。
当你踏上人生旅途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有的是你能理解并接受的,有的是你一时不能理解并难于接受的。无论是理解与不理解,接受与无法接受,面对现实都应该宽容一点。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狭隘的心胸只会带来狭隘的人生,而宽容的心态会给你带来丰富的人生。
与大度之人相处,人们会备感轻松,因为大度的人善解人意,容易沟通。大度之人能使人降低戒备心理,他们能给人信赖感和安全感,这种信赖感来自于放松的沟通环境。在交往过程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说话没有闪失,一旦说错话,碰到心胸狭窄之人,弄不好就会落到不可收拾的局面,没有人希望得到这种糟糕的结果。而大度之人则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往往能够以大局为重,照顾到他人的面子,因此让人感到舒服。
大度之人从来不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而往往愿意息事宁人,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小肚鸡肠的人常常纠缠不放、不肯罢休,结果把事情闹大、闹僵,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大度的人很少计较非原则性的问题,这并不是无能,而是一种修养。
美国前总统林肯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对竞争对手的宽容甚至引起了议员们的不满,有议员对林肯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了我的朋友,不也是一种消灭吗?”
一个大度的人,必定会让人感到轻松。有这种气度的人,善于理解和体谅人,他不因偏执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但也不是无视是非充当“好好先生”;他以旷达的气度接纳别人,别人也会因为他的气度而生亲近之心。
宽容大度的人善于化解仇恨、平息干戈,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在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告状”的信,原因是邻居多占了三尺地基,他的家人想让张英来评评理,让邻居让出三尺的地方来。可是张英并没有照家人的意思做,而是回信让家人多多包涵,并写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家人遵照张英的吩咐,让给了邻居三尺地基。邻居见张英身居显位也不欺人,反而如此大度,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就主动前往张英家道歉,并让出了三尺地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两家自此和睦相处。
一个人度量的大小在平时很难看出来,只有当和别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才能看清楚。有度量的人不会把小矛盾放在心上,也不会计较别人的态度,他们待人随和。而心胸狭窄的人往往想占上风,得到一点便宜。还有的人在和别人争论时,当自己处于正确的一方,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则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当自己处于错误的一方,成为失败者的时候,则往往容易恼羞成怒,对别人耿耿于怀,这也是缺乏大度胸怀的一种表现。与他人的争论是常有的事情,一个真正大度的人在争论过程中对事而不对人,他不会因为别人驳倒了自己的意见而恼羞成怒,也不会为了争胜一时而口若悬河,他懂得适可而止,照顾他人的颜面。
大度不是唯唯诺诺、忍气吞声,更不是唯命是从、谄媚奉承。明哲保身的人不是大度之人,常常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人也算不上大度。真正大度之人不计较小处,但是在大原则上却绝不糊涂,他们宽容待人,能够包容他人的小问题,但他们是非分明,绝对不会放弃做人的原则。这也是大度之人受人尊敬的原因。
要做到大度,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不计较眼前得失,放眼长远。古代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眼前的损失,可能就是日后的报酬。
其次,不与人攀比争胜,多为他人考虑。每个人的状况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遇事不能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要多从他人的立场考虑。
最后,不推卸责任,勇于挑起重担。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责任。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生活,才能获得生活所给予的报酬。
总而言之,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繁琐的小事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唯有宽容大度才能化解心中的烦恼。在社会交往中,应该以宽容大度的心胸待人处事,这样可以迅速获得他人的好感。
受人欢迎的“雪中送炭”
鲁迅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其实,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如果你没有能力帮助别人,那么就不要指望别人接受你、帮助你。乐于助人的人,他的实际行动会让人满意,使人得到安慰,尤其是这种品格会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讲到助人为乐,雷锋有一句名言:“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试问,如此崇高的品格岂能不被人敬仰呢?如果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那么你就很容易被人喜欢。
在社会上,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切切实实的帮助,只有尽量为对方着想和排忧解难,对方才能对你产生更进一步的好感。一个眼中只有自己、只关心自己、只喜欢别人帮助自己的人,一定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有些困难能够自己独立解决,而有些问题却并非自己可以解决的,这时就需要别人的帮助。交朋结友,珍贵之处就是见真心、见真情,不在于共富贵,而在于共患难。当一个人处在困境之中需要帮助时,你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切不可充当一个旁观者。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一个人若要交到真正的朋友,不能在他春风得意时锦上添花,而应在他危难之时雪中送炭,送去你的关心与帮助,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真情。
然而,少数人为了一己私利,不屑于帮助他人,他们认为没必要去招惹麻烦。因此,人们总是感叹:世上多有“锦上添花”者,却鲜见“雪中送炭”人。事实上,当遭遇困扰的时候,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会让人感到温暖,这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行为。古希腊寓言家伊索说:“应该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已经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以一颗热忱的心,伸出援助之手,实际上是最高的礼仪表现。有道是,“百句礼貌用语难抵助人好事一件”。只有付诸行动去帮助别人,才是对别人最实际的尊重。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你不能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那就难以获得对方的好感。
当然,乐于助人须出于自然,而且应是事属必要,倘若过分卖力讨好,曲意逢迎,效果就适得其反。自然而然的帮助能使人喜欢并且得到尊重,否则只会惹人怀疑,遭人诟病,以至于遭到对方的轻视。
有的人本着得到回报的目的去帮助他人,这是不对的。如果你帮助他人是希望得到回报,那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你也会陷入复杂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最终变得人人讨厌。
小王是少有的热心人,他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同事朋友之间,只要是能够插上手的,小王总会乐呵呵地帮一把,用他自己的话说:“闲着也是闲着。”
小王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小张,小张还没有对象,于是小王殷勤地帮他介绍了一个。人们看小王为自己朋友的事情忙里忙外,比小张本人还急,都觉得小王这人不错。但是后来,细心的人们渐渐发现,有时小张躲着小王,二人的关系并不好。对此,小王也有所觉察,心中很纳闷。
有人询问小张为什么躲着小王,小张很尴尬地说起一件事情:结婚那天,小王当着新娘子的面,一遍又一遍地讲自己帮助小张忙乎结婚的事情。当时,小王甚至还对小张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千万不要忘了别人的好处。”听小王说完,小张心中顿时对他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
讲完自己与小王之间的故事,小张最后有些不甘地说:“似乎没有他,我就要打一辈子光棍。”就这样,小王的帮助行为对于小张而言已经如鲠在喉,一来二去,小张便不由自主地与小王疏远了。
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不应有得到回报的想法。如果你想结交朋友,那么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互相帮助不应有任何先决条件,这是人际交往的原则。热心助人无可厚非,但不要总把帮助人当成对别人的恩惠,一定要别人记住自己的好处。如果你总是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功劳”讲给对方听,只会淡漠彼此之间的感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总是会记住的。如果你一定要把自己对别人的“好处”说出来,那么你的帮助在别人的眼中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真正乐于助人的人,从来不会指望他人的回报,他们认为帮助别人是理所当然的。对于这样的人,人们总是非常欢迎的。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深入交际圈,就一定要学会帮助别人,这样,如果你遇到困难时同样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如果朋友没在你身边或者没有给予你帮助,不要埋怨他不讲义气,更不要发泄自己的不满。否则你的遭遇不仅不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反而会招致反感,令人们远离你。
能共祸福之人,谁人不喜欢
古语有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就是说,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好坏,需要长期的观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特殊表现却突破了这一定律,有时不需要去长期观察一个人,仅从他的某些生活片段就可以获知其心。事实上,大多数时候,人们更倾向于这种“断章取义”式的察人之术,尤其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际交往更多的是注重品格中某些行为细节的表现,比如大方、热情、乐于助人、容易相处等,而对于可以与朋友祸福与共的人,大多数人都会乐于与之交往。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祸福与共、荣辱相依的朋友。以利相合的酒肉朋友,也许可以暂时在一起,但是当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会舍你而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交的朋友既可以在自己富贵之时同席举杯,也可以在患难之中相偎相依,拉自己一把。
然而,在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人:有福可以同享,有难时却不能同当。当昔日的朋友失意、落难时,不是近之、帮之,而是躲之、远之,这样的人必定不会为人所喜欢。如果你想受到别人的欢迎,就要敢于与人共患难。
古代有一个名叫荀巨伯的人,某日收到一封信,原来是自己的朋友得了重病,于是荀巨伯不远千里去探望自己的朋友。到朋友的住地之后才发现强盗正在侵占该村庄。他来到朋友家里,朋友很感动并让他快点离开这里,但是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意思?你在危难中,我怎么可以弃你而去?”说完后,便帮着朋友干活,无论朋友说什么,他也不离开。
强盗们在整个村庄就搜出了这两个人,强盗的首领很诧异,于是问他们:“你们竟敢不把我们放在眼中,你们难道不怕我们吗?”荀巨伯平静地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个村庄的人,我只不过是来看望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现在病重,你们如果想杀就杀我吧,请放过我的朋友。”
强盗们听到荀巨伯的话很震惊,顿时对荀巨伯肃然起敬,最后强盗全部撤离,放过了整个村庄。
人总有失意、危难时,若你能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那么谁又会放弃对你的信赖呢?基本上每一个人都会选择能共患难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的,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友谊。”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交朋友干什么?为的是到紧要关头能有储备的代办处。”人在失意之时,即便朋友无法帮忙,但是能够与你在一起,你的内心就会涌现出愉快的感觉。
事实上,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建立在酒肉基础上的哥们儿义气,尽管很多人不会舍弃这样的朋友,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总是希望有患难相济的朋友。当人们遇到危难、陷入困境时,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安慰,而与之共患难则是最大的安慰。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如果身在患难之中,有人挺身而出,伸出的友谊之手就如同救命的稻草,怎么不令人欣喜?试问,谁不从内心为不弃患难之交的人唱赞歌呢?
人们选择的真正的朋友必定是那种能祸福与共、荣辱相依的人,而可同甘苦、共患难的人也必定为人所欢迎。有人说:世上最单纯的友谊是同学之情,因为没有功利;世上最铁的友谊是战友之情,因为生死与共。如果你能与人共患难,那么你不仅可以迅速得到对方的好感,还能获得对方长久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