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解剖学
尽管惠特曼对肉体的推崇使他的作品招致了审查,但也深深地影响了他所处时代的思想潮流。他自由体的颂诗不但把身体与灵魂活色生香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还促成了心理学领域一个与之相平行的发现。威廉·詹姆斯不仅是惠特曼的忠实崇拜者,还是意识到惠特曼的诗歌是真实无误的第一位科学家。他坚信惠特曼的诗歌所怀有的信念——身体是感受之源。肉体不只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其中一部分,它就是感受本身。惠特曼先知般地吟诵道:“看哪!意义就在你的身体里,灵魂便是你的身体。”
威廉·詹姆斯的整个一生都喜欢大声朗读惠特曼的诗歌,并深深感受到“本体存在的情感热烈而神秘地弥漫在他的字句中”。威廉·詹姆斯发现,惠特曼是一位“当代的先知”,能够“摒弃通常意义上的人类差异”。据詹姆斯说,惠特曼在对身体的诗性探索中发现了“一种内在的纤维……这个世界上从前已经或以后将要发生许多兴奋、快乐和意义绵长的事情,而这些纤维则被织入了所有这些事情中”。总之,惠特曼发现了我们是如何感受的。
威廉·詹姆斯和惠特曼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这并不奇怪。毕竟,他们的理念源于同一个人:爱默生。1842年,当爱默生到纽约市巡回演讲时,他题为《诗人》的演讲被当时作为记者的惠特曼在报纸上大加赞赏,这位记者把爱默生“节拍本身就颇具争议”这句话当真了。在这个城市里,爱默生还见到了老亨利·詹姆斯——神秘主义的业余爱好者兼批评家,还被老亨利邀请到了纽约的住处。威廉·詹姆斯是老亨利的长子,那时他刚刚出生。传说爱默生为摇篮中的威廉祈了福,还做了他的教父。
不管是真是假,这个故事准确地反映了美国文学史。威廉·詹姆斯继承了爱默生的哲学传统。实用主义是威廉·詹姆斯创造的独特的美国式哲学,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爱默生怀疑论神秘主义的一种系统性综合。就像爱默生和惠特曼一样,威廉·詹姆斯总是喜欢在19世纪科学装模作样、故弄玄虚的仪态下标上一排重点号。他觉得,人们不应该再把科学理论看作自然之镜了,他把这叫作“真理的临摹版本”。相反,人们应该把事实看作工具,这些工具会“帮助我们在自己与所经历的事物之间获得一种融洽的关系”。威廉·詹姆斯写道,一种想法之真在于其用,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因此,按照实用主义者的观点,一位务实的诗人可以如同一项精确的实验一样做到真实确凿。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能让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实实在在的改变”。
然而,在威廉·詹姆斯成为一位哲学家前,他曾是一位心理学家。1875年,他在哈佛大学创立了世界上首个心理学实验室。尽管威廉·詹姆斯当时已经是医学院的成员了,但他并不想为“铜管乐器式心理学”(大杂烩式的心理学)付诸实践。那时出现了一些新型科学方法,它们竭力想用基本感觉的综合来量化精神,上面那个有趣的名字就是威廉·詹姆斯在批评这些方法时所提出的。物理学家为宇宙所做的,心理学家同样也想在意识领域中予以完成。甚至连心理学词汇都是直接从物理学中挪用来的:思维有一个“速度”,神经有一种“惯性”,精神只不过是在做一种“机械式的条件反射”。威廉·詹姆斯一向鄙视这种为了简化而拙劣地照搬照抄,他觉得这类论据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威廉·詹姆斯对这种新型心理学也不是很在行。他在《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这样写道:“这种学说只对一些富有耐性和异常精确的大脑有效。”而且,威廉·詹姆斯认识到,自己的大脑既不是很有耐性,也不是异常精确。比起答案,他更热爱问题本身;比起理性的约定俗成,他更热爱信念指引下的不确定性。他想要把宇宙叫作多元世界(pluriverse)。在心理学实验中,威廉·詹姆斯被精神简化法所忽略的这一现象深深地吸引住了,即在精神中哪些部分是不能够被测量的。
对不可测量之物的寻找直接导致威廉·詹姆斯对感觉产生了诸多疑问。他说,我们的主观情感是我们存在中的“非科学的那一半”。因为我们是以整体意识体验和感受着感情,我们体验的并不是各种孤立的感觉相加的总和,所以,把情感拆分开来(就像科学一直尽力去做的那样)就是把它变得不真实。威廉·詹姆斯写道:“要求把情感像原子那样拆分开来简直就是妄想,真是个天理不容的比喻。在经过训练之后,我们似乎能够理智地看清混乱的困惑。而从实际生活的经验上看,没有任何事实表明它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大脑中的实际内容都是以‘合声’(铜管乐器式心理学)的形式出现的。”
“合声”在这里是一个关键词。正如惠特曼在30年前所写的,“我不会立足于被拆分出来的某一感官的局部来作诗,但是我可以立足于它们的集体‘合声’来作诗”。在威廉·詹姆斯内省时,他意识到惠特曼的诗歌展现出了一个基本真理:我们的感觉是在大脑和身体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其中任何孤立的一方中产生的。这一心理学理论是惠特曼以明晰而简练的口吻提出来的,其首次出现是在惠特曼1884年发表的名为《什么是情感?》(What Is Emotion?)的文章中。像惠特曼一样,威廉·詹姆斯总结道,如果要把意识从身体中割裂开来,“就剩不下什么了,于是也就更没有什么‘精神素材’可以用来组成情感了”。像通常一样,威廉·詹姆斯的实验素材取自日常经验。他围绕着从真实生活中直接提取出来的鲜活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论辩,比如说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他说:“我们看到这只熊后,如果身上不涌现出一股心脏狂跳、难以呼吸的感觉,如果我们的嘴唇都不颤抖一下,四肢也没有乏力,既不起鸡皮疙瘩,也没有身体内部翻江倒海的感觉,那么所谓的‘恐惧’又算是哪门子情感呢?”威廉·詹姆斯的答案很简单:“没有身体就不会有恐惧,因为情感始于对身体变化的感知。一旦事情涉足我们所谓戏剧化情感的领域,肉体就是这场戏剧的舞台。”
乍看上去,这一关于情感的理论好像是极端物质主义的产物,它的目标是把情感简化还原成一种物质状态。但是威廉·詹姆斯所持有的正是相反的观点。威廉·詹姆斯被惠特曼对“统一”所持有的诗性感觉所激发,相信我们的情感是在身体和大脑持久的交互中产生的。恐惧不能够从肉体中被抽离出去,同理,恐惧同样也不能从人的精神中被分离出去,因为精神会赐予肉身以意义。而结果就是,科学不能在不考虑人类意识的情况下就给“感觉”下定义,因为感觉正是意识的“表亲”。威廉·詹姆斯警告他的读者说:“别把这种观点称为物质主义。”他还说:“不管感官幻灵具有什么样的生理基础,我们的情感必须在内部原封不动,保持它原有的贞洁。如果它们是隽永而纯洁的,那么遭到当今感官理论的染指后,这份情感将不再隽永、纯洁,不再闪烁着灵性的光辉,也将不再可贵。情感自有衡量它们内在价值的标尺。”